“sy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汉语遭遇喀斯特阅读题及答案,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后的汉语遭遇喀斯特阅读题及答案,供大家阅读参考。

汉语遭遇喀斯特阅读题及答案

篇1:汉语遭遇喀斯特阅读题及答案

①我对汉语中与洞有关的词汇很感兴趣。

②“水滴石穿”这个成语无人不晓。人们一般以为水滴石穿是一个机械的过程:水从高处落下的力量,对石头不断地造成侵蚀,日积月累,就把石头给滴穿了。如果水滴落在非石灰岩的岩石上,这种理解是对的,但如果水滴到了石灰岩上,这种理解就不对了。

③石灰岩在地表上分布很广。在我国,裸露石灰岩的分布面积占地表的四分之一,因此水滴到石灰岩上是很普遍的一种现象。水吸收和溶解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石灰岩反应,生成了新的可溶于水的物质。水滴不断地滴下来,不断地溶蚀石灰岩,并把溶蚀的物质冲走,这个过程称之为喀斯特作用。

④水滴石穿在很多情况下是一个化学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的过程。化学反应的进行速度比机械的磨蚀要快得多。长江三峡地区就是一个石灰岩地区,仅靠水流的机械冲刷和磨蚀作用,四川盆地现在恐怕还是泽国。一定是发生了喀斯特作用,才把三峡切穿了,让四川盆地的众多水系有了一个出口,夺路而出。

⑤对于喀斯特作用形成的洞穴,汉语言有着精妙的解说。古人举着火把进入洞穴,感到眼前的事物越来越清晰,就有了“洞明”“洞察”;洞给人深不可测的感觉,因此引申出思想和见解的深刻、深邃,这就是“洞见”“洞晓”。然而“洞开”“洞庭”中“洞”的意思却完全不同。“洞开”是大开、大敞之意,如“门户洞开”;“洞庭”中的“洞”字有宽敞、开阔之意,洞庭湖就是广阔的湖的意思。

⑥为什么“洞”字可以表达大开大敞的意思?读一下古人游记中对洞穴的描写,似乎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大多有“先经过一个狭小的口子,接着见到一个豁然开朗的大厅”的细节。洞穴中多大厅,有的大得不可思议。比如广西乐业的一个洞中大厅——红玫瑰大厅长300米,宽200米,最高处达260米,这规模与人民大会堂相当,但高度要高多了。如此大的洞庭,当然可以说“洞开”啦。

⑦洞中的大厅是怎样形成的?原来洞穴在发育的过程中,由于岩层中有夹层,岩性不一样,或岩层有各种节理和裂隙,再加上有倾斜的角度,这样洞穴发展到一定程度,由于重力作用,洞顶的岩石会发生塌陷。随着塌陷愈演愈烈,地下河又不断地运走塌下的物质,洞中的厅堂就越来越大,大厅就形成了。洞中的`厅堂继续发展,洞顶越来越薄,最后彻底塌陷,大厅露出地表,这时大厅就成了喀斯特地貌中的所谓“天坑”。

⑧说起天坑,我又想起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我猜想武陵渔人进入的“桃花源”应该就是一处天坑吧。

(作者单之蔷,有删节)

13、本文巧妙地借助“”一词说明了什么是喀斯特作用;介绍“洞开”“洞庭”等词是为了引出对的说明。(2分)

14、文章第④段举长江三峡这个例子的作用是什么?(2分)

15、第⑥段写红玫瑰大厅的“规模与人民大会堂相当,但高度要高多了”。句中的“相当”可以换成“相同”吗?说说理由。(2分)

16、第⑤⑥段对汉语词汇的解说生动形象。请你借助想象推断古人是怎样创造“洞达”一词的。(2分)

17、汉字可以传递丰富的意味。右图是汶川地震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一幅招贴画,请你给这幅招贴画写一段说明文字。(不少于80字)(5分)

参考答案

13、水滴石穿,洞中大厅成因。

(评分说明:第二空大意正确即可。每空1分,共2分)

14、具体地说明喀斯特作用的速度比机械的磨蚀要快得多。

(评分说明:大意对即可。作用1分,内容1分,共2分)

15、示例:“相当”表示红玫瑰大厅和人民大会堂的规模差不多,但仍有差别。如果换成“相同”则表示两者完全一样。故不宜调换。

(评分说明:大意对即可。理解“相当”1分,理解“相同”1分,共2分)

16、示例:古人在山洞中摸索前行,当他到达洞的尽头(或另一个出口)时,对洞有了透彻的了解,于是就有了“洞达”一词。

(评分说明:言之成理即可。想象1分,推断1分,共2分)

17、示例:这幅招贴画的画面由两部分组成。中间是一个米字格,格子里纵向排列着“汶川”二字,而这两个字又组合成一个“济”字。下方是红十字的标识和“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等字样。它以巧妙的构思表达了与汶川灾区人民同舟共济、共度难关的主题。

(评分说明:言之成理即可。特征1分,说明内容2分,说明顺序1分,语言表达1分,共5分)

篇2:汉语遭遇“喀斯特”阅读答案

汉语遭遇“喀斯特”阅读答案

①我对汉语中与洞有关的词汇很感兴趣。

②“水滴石穿”这个成语无人不晓。人们一般以为水滴石穿是一个机械的过程:水从高处落下的力量,对石头不断地造成侵蚀,日积月累,就把石头给滴穿了。如果水滴落在非石灰岩的岩石上,这种理解是对的,但如果水滴到了石灰岩上,这种理解就不对了。

③ 石灰岩在地表上分布很广。在我国,裸露石灰岩的分布面积占地表的四分之一,因此水滴到石灰岩上是很普遍的一种现象。水吸收和溶解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石灰岩反应,生成了新的可溶于水的物质。水滴不断地滴下来,不断地溶蚀石灰岩,并把溶蚀的物质冲走,这个过程称之为喀斯特作用。

④水滴石穿在很多情况下是一个化学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的过程。化学反应的进行速度比机械的磨蚀要快得多。长江三峡地区就是一个石灰岩地区,仅靠水流的机械冲刷和磨蚀作用,四川盆地现在恐怕还是泽国。一定是发生了喀斯特作用,才把三峡切穿了,让四川盆地的众多水系有了一个出口,夺路而出。

⑤ 对于喀斯特作用形成的洞穴,汉语言有着精妙的解说。古人举着火把进入洞穴,感到眼前的事物越来越清晰,就有了“洞明”“洞察”;洞给人深不可测的感觉,因此引申出思想和见解的深刻、深邃,这就是“洞见”“洞晓”。然而“洞开”“洞庭”中“洞”的意思却完全不同。“洞开”是大开、大敞之意,如“门户洞开”; “洞庭”中的“洞”字有宽敞、开阔之意,洞庭湖就是广阔的湖的意思。

⑥为什么“洞”字可以表达大开大敞的意思?读一下古人游记中对洞穴的描写,似乎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大多有“先经过一个狭小的口子,接着见到一个豁然开朗的大厅”的细节。洞穴中多大厅,有的大得不可思议。比如广西乐业的一个洞中大厅——红玫瑰大厅长300米,宽200米,最高处达260米,这规模与人民大会堂相当,但高度要高多了。如此大的洞庭,当然可以说“洞开”啦。

⑦ 洞中的'大厅是怎样形成的?原来洞穴在发育的过程中,由于岩层中有夹层,岩性不一样,或岩层有各种节理和裂隙,再加上有倾斜的角度,这样洞穴发展到一定程度,由于重力作用,洞顶的岩石会发生塌陷。随着塌陷愈演愈烈,地下河又不断地运走塌下的物质,洞中的厅堂就越来越大,大厅就形成了。洞中的厅堂继续发展,洞顶越来越薄,最后彻底塌陷,大厅露出地表,这时大厅就成了喀斯特地貌中的所谓“天坑”。

⑧说起天坑,我又想起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我猜想武陵渔人进入的“桃花源”应该就是一处天坑吧。

1.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说一说你对文章标题“汉语遭遇‘喀斯特’”的理解。(2分)

2.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2分)

A.依据文章内容“水滴石穿”这种现象更主要的是一个物理过程,而非化学过程,这个成语告诉人们干什么事要有毅力,否则将一事无成。

B.文章第④段举长江三峡这个例子的作用是具体地说明喀斯特作用的速度比机械的磨蚀要慢得多。

C.第⑤⑥段对汉语词汇的解说生动形象。据此我们可以借助想象推断古人对“洞达”一词的创造。即在山洞中摸索前行,当他到达洞的尽头(或另一个出口)时,对洞有了透彻的了解,于是就有了该词。

D.第⑥段写红玫瑰大厅的“规模与人民大会堂相当,但高度要高多了”。句中的“相当”可以换成“相同”。

参考答案:

1.标题的意思是汉语中的有些词汇如“水滴石穿”“洞察”“洞晓”等可以用某种自然原理来解释。或“汉语中的某些词汇在自然现象中有更准确、更科学的解释”。

2.C,(A.应该是化学过程而非物理过程。B.应该是快得多。D.不能换,两者有一定差别。如果换成“相同”则表示两者完全一样。)

篇3:汉语遭遇喀斯特阅读训练及答案

汉语遭遇喀斯特阅读训练及答案

①我对汉语中与洞有关的词汇很感兴趣。

②“水滴石穿”这个成语无人不晓。人们一般以为水滴石穿是一个机械的过程:水从高处落下的力量,对石头不断地造成侵蚀,日积月累,就把石头给滴穿了。如果水滴落在非石灰岩的岩石上,这种理解是对的,但如果水滴到了石灰岩上,这种理解就不对了。

③石灰岩在地表上分布很广。在我国,裸露石灰岩的分布面积占地表的四分之一,因此水滴到石灰岩上是很普遍的一种现象。水吸收和溶解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石灰岩反应,生成了新的可溶于水的物质。水滴不断地滴下来,不断地溶蚀石灰岩,并把溶蚀的物质冲走,这个过程称之为喀斯特作用。

④水滴石穿在很多情况下是一个化学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的过程。化学反应的进行速度比机械的磨蚀要快得多。长江三峡地区就是一个石灰岩地区,仅靠水流的机械冲刷和磨蚀作用,四川盆地现在恐怕还是泽国。一定是发生了喀斯特作用,才把三峡切穿了,让四川盆地的众多水系有了一个出口,夺路而出。

⑤对于喀斯特作用形成的洞穴,汉语言有着精妙的解说。古人举着火把进入洞穴,感到眼前的事物越来越清晰,就有了“洞明”“洞察”;洞给人深不可测的`感觉,因此引申出思想和见解的深刻、深邃,这就是“洞见”“洞晓”。然而“洞开”“洞庭”中“洞”的意思却完全不同。“洞开”是大开、大敞之意,如“门户洞开”;“洞庭”中的“洞”字有宽敞、开阔之意,洞庭湖就是广阔的湖的意思。

⑥为什么“洞”字可以表达大开大敞的意思?读一下古人游记中对洞穴的描写,似乎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大多有“先经过一个狭小的口子,接着见到一个豁然开朗的大厅”的细节。洞穴中多大厅,有的大得不可思议。比如广西乐业的一个洞中大厅——红玫瑰大厅长300米,宽200米,最高处达260米,这规模与人民大会堂相当,但高度要高多了。如此大的洞庭,当然可以说“洞开”啦。

⑦洞中的大厅是怎样形成的?原来洞穴在发育的过程中,由于岩层中有夹层,岩性不一样,或岩层有各种节理和裂隙,再加上有倾斜的角度,这样洞穴发展到一定程度,由于重力作用,洞顶的岩石会发生塌陷。随着塌陷愈演愈烈,地下河又不断地运走塌下的物质,洞中的厅堂就越来越大,大厅就形成了。洞中的厅堂继续发展,洞顶越来越薄,最后彻底塌陷,大厅露出地表,这时大厅就成了喀斯特地貌中的所谓“天坑”。

⑧说起天坑,我又想起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我猜想武陵渔人进入的“桃花源”应该就是一处天坑吧。

(作者单之蔷,有删节)

13.本文巧妙地借助“      ”一词说明了什么是喀斯特作用;介绍“洞开”“洞庭”等词是为了引出对            的说明。(2分)

14.文章第④段举长江三峡这个例子的作用是什么?(2分)

15.第⑥段写红玫瑰大厅的“规模与人民大会堂相当,但高度要高多了”。句中的“相当”可以换成“相同”吗?说说理由。(2分)

16.第⑤⑥段对汉语词汇的解说生动形象。请你借助想象推断古人是怎样创造“洞达”一词的。(2分)

〔帮帮你〕《现代汉语词典》对“洞达”的解释:透彻地理解。

汉语遭遇喀斯特阅读题及答案

17.汉字可以传递丰富的意味。右图是汶川地震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一幅招贴画,请你给这幅招贴画写一段说明文字。(不少于80字)(5分)

参考答案

13.水滴石穿洞中大厅成因

(评分说明:第二空大意正确即可。每空1分,共2分)

14.具体地说明喀斯特作用的速度比机械的磨蚀要快得多。

(评分说明:大意对即可。作用1分,内容1分,共2分)

15.示例:“相当”表示红玫瑰大厅和人民大会堂的规模差不多,但仍有差别。如果换成“相同”则表示两者完全一样。故不宜调换。

(评分说明:大意对即可。理解“相当”1分,理解“相同”1分,共2分)

16.示例:古人在山洞中摸索前行,当他到达洞的尽头(或另一个出口)时,对洞有了透彻的了解,于是就有了“洞达”一词。

(评分说明:言之成理即可。想象1分,推断1分,共2分)

17.示例:这幅招贴画的画面由两部分组成。中间是一个米字格,格子里纵向排列着“汶川”二字,而这两个字又组合成一个“济”字。下方是红十字的标识和“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等字样。它以巧妙的构思表达了与汶川灾区人民同舟共济、共度难关的主题。

(评分说明:言之成理即可。特征1分,说明内容2分,说明顺序1分,语言表达1分,共5分)

篇4:《鼓手的遭遇 》阅读题答案

《鼓手的遭遇 》阅读题答案

我爱我的鼓。我用一根宽带子系着鼓,挂在我的脖子上。我的手指已把鼓槌磨得铮亮。我常常背着这面鼓走,不停地发出急促的咚咚声。因为我的手已不属于我自己,而是属于这面鼓的了。一旦这面鼓沉默下来,我就会觉得浑身难受。

一天傍晚,正当我精神抖擞地敲打着这面鼓的时候,一位将军走到我面前。他衣着不整,上身穿件短上衣,没有子,袒胸露怀,下身穿的是一条衬裤。他跟我打了个招呼,干咳了一声,接着便赞扬起政府和国家来,最后他似乎是漫不经心地说:

您总是这样不停地敲鼓吗?

是的!我高声回答,同时敲得更有劲了。为国争光!

说得对,很对。他点点头表示赞同,但显得有些忧心忡忡。

您还要这样长时间地敲下去吗?

是的,将军同志,只要我还有力气!我兴奋地回答。

①噢,好小伙子!将军夸奖我说,同时伸手挠了挠头。

你能这样敲多久呢?

一直敲到死!我自豪地大声说。

嗯,嗯将军感到惊诧,他沉默了片刻,思索着什么,随后又转了话题。

已经很晚了。他说。

晚只是对敌人而言,决不是对我们。我大声叫嚷说,明天属于我们!

说得很好,很好。将军表示同意,但有点恼火,我指的是时间已经很晚了。

战斗的时刻已经来到!我们的战鼓将不停地发出雷鸣般的响声,将军,您可以信赖您的鼓手!我怀着一名真正的鼓手的高尚的激情,振臂高呼起来。

我们的军队可以因为您而感到骄傲。将军有点儿酸溜溜地说。他的身子微微颤抖了一下,因为夜幕已经降临到宿营地上。

是的,我们的军队会感到骄傲。我们不会停滞不前,因为我们要进军,夜以继日地进军。但我们每前进一步

我们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不停的胜利鼓声!我脱口而出,一边击着鼓。

喔,这,这,将军嗫嚅地说,是的,确实是这样。说完,他朝自己的帐篷走去。我独自一人留了下来。但是,孤独更增强了我作为一名鼓手的自我牺牲精神和责任感。将军,你走了。我心想,但是你知道,你忠诚的鼓手还在警戒着。你的额上已经出现了一道道犁沟似的皱纹,你还在全神贯注地考虑战略部署。你和我,我们两人将一起迎接曙光。我将以你和我个人的名义,用鼓声宣告它的来临。这种对将军的爱戴之情,这种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充溢了我的心灵,我竭尽全力把鼓点敲得更急,更响。②夜已深沉,我用青春的`全部热情,怀着一个伟大的理想,献身于我的光荣劳动,只是在鼓锤击鼓间歇的时刻,我才听见从将军的防水帆布帐篷里传来的弹簧垫的哧溜声。有人仿佛在辗转反侧,不能成眠。后来,在将近午夜的时候,在帐篷前面,隐约出现了一个白色身影,这就是身穿睡衣的将军。他的声音有点嘶哑。

所以,您是说,这个您的鼓还要继续击下去,是吗?他说。在这夜静更深的时候,他还到我这儿来,真是使我感动,他真正是战士的慈父啊!

是的,将军!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就要击鼓,我的天职和我们为之奋斗的事业要求我这样做,我保证战鼓长鸣!

将军咬了咬牙。我以为,这是因为他感到冷的缘故。后来,他瓮声瓮气地说:好,很好。说完就走了。

很快,我就被捕了。执行这项命令的巡逻队一声不吭地包围了我,从我的脖子上摘去了战鼓,从我精疲力竭,冰冷的手中夺走了鼓槌。谷地里一片寂静。他们之中有一个人告诉我,逮捕我是执行将军的命令,罪名是暴露目标,暴露目标!

此刻,天色已开始发亮。迎接黎明的只是一阵阵响亮的鼾声,当我们走过将军的帐篷时,我清楚地听见了这鼾声。(选文有删改)

11.小说开篇对鼓的描写作用是什么?(3分)

12.小说结尾说“迎接黎明的只是一阵阵响亮的鼾声”,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3分)

13.文中的两处画线句极富内涵,请作简要分析。(4分)

14.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4分)

15.鼓手的遭遇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6分)

试题答案:

11.(共3分)交代了“我”鼓手的身份(1分);写出了我对鼓的狂热,我已经成了鼓的一部分(1分);为下文鼓手的遭遇作铺垫(1分)。

12.(共3分)(1)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读者觉得将军的鼾声阵阵是在情理之中(1分)(2)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将军为了得到一个安静的休息环境用“暴露目标”的借口抓走了鼓手,足见其爱面子和虚伪(1分)。(3)使小说主题更加丰富(1分)。

13.(共4分)(1)用语言和动作描写写出了将军既怕伤害了鼓手的爱国热情,又对鼓手没完没了敲鼓影响到他的正常休息感到十分无奈而言不由衷(2分)。(2)阵阵鼓声和“将军的防水帆布帐篷里传来的弹簧垫的哧溜声”形成鲜明的对比,暗示了鼓手最终被抓的命运(2分)。

14.(共4分)小说中的鼓手直率真诚(1分),对自己的事业充满热情(1分),热爱国家,有责任感(1分),但他不会用心观察,不懂理性思考,盲目的热情会妨害他人(1分)。

15.(共6分)示例一:一个人做事,光有热情光有激情远远不够,没有用心观察感受,没有理性分析思考,有可能妨害他人(2分)。鼓手用他全部的热情,怀着一个伟大的理想,献身于光荣的劳动(2分)。但是他忽略了将军出现在他面前时的穿着,忽略了将军“已经很晚了”的反复提醒,更没有理性地分析休息不好会影响整个部队的作战(2分)。(言之有理即可,先陈述观点,再结合作品分析原因)

示例二:人与人之间相处真诚坦率特别重要,不能因为面子问题而说一些违心的话(2分)。小说中的将军只是想希望鼓手能停下击鼓让他休息,但是碍于他是将军的身份,每次总是对鼓手频频表扬,言不由衷(2分)。极具讽刺意义的是最后抓捕鼓手还冠以一个“暴露目标”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足见其死要面子和虚伪(2分)。(言之有理即可,先陈述观点,再结合作品分析原因)

篇5:汉语可以治病阅读题及答案

②两年前美国费城的心理学家公布了以利用学汉语的方法治病的试验,引起了医学界、心理学界、语言学界乃至信息科学界的广泛□注。

③美国费城有一少年,聪明好学,深得老师的喜爱。但一天不幸的情发生了:他父亲叫他看报上的天气预报,他一看,报上的字一个都不认识,他痛苦地告诉父亲,说看不懂。已读小学五年级的他怎么连天气预报也看不懂呢他父亲不相信,带他去看医生,医生经过测试口实这是真的,并说孩子患了一种叫“失读症”的病。

④我们知道,人的大脑皮层有一个语言中枢,是人类语言能力的生理基础,它的作用就是调控人类的语言行为,例如听懂别人说话的意思,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个中枢一旦因脑外伤受损或因脑血管供血障碍,则人的语言行为便出现障碍,常见的有“失语症”。这种患者常常不能用语言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说起话来颠三倒四,复杂一些的内容他们就说不出来,严重的甚至完全不能使用语言。“失读症”是失语症中的一种。这个美国少年怎么会患上这种病呢追查的结果,说明是脑外伤造成的。

⑤传统的看法是,人脑的语言中枢在大脑左半球,按这个观点推论,不管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人,只要在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可能发生失语症(失读症),但事实却不全是这样。

⑥科学家经过调查发现,中国和日本患失读症的人要比欧美少得多。这是为什么经过多次实验,发现了一个基本的、确实简单的事实:中国人和日本人使用汉字。循着这条线索,科学家进一步实验、探索,发现欧美人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他们记字音和字意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而且仅仅是左半球。但中国人、日本人使用汉字,对大脑的利用精细得多,左半球记认字音字意,右半球记认字形(连同字意),而且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日本患失读症者少的原因。

⑦更有趣的是,美国科学家对中国儿童和美国儿童的阅读能力及某些智商作比较实验,发现中国儿童的智商要高得多。

⑧开始他们很惊愕,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他们研究了各种可能的原因,之后才比较清楚地看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儿童学的是汉语、汉字,因此他们的大脑左、右半球从小就得到更充分、更均衡的锻炼。

⑨根据汉字跟大脑两半球的这种关系,费城的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假设,能否用学汉语汉字的方法来纠正失读症呢他们首先教这位美国少年学汉字、汉语,接着试验正式开始了:在一张纸上,英语句子和同意思的汉语句子分行列写,让他看着汉字读英语句子。不久,这位美国少年便把英语句子念出来了。试验初步成功了。要知道他原来单看英语是念不出来的.,所以这个实验结果是□切的。

⑩不过这个试验有一个问题,即汉语句子只起到“唤醒”英语句子的作用,不等于把病治好了。以后的试验表明,经常这样做,不断“唤醒”,患最终能恢复英语阅读能力。这些实验先后在法国等国家进行,都获得了初步的成功。

(11)汉语、汉字的学习、使用,可以使人们更充分、更均衡的使用大脑两半球,其意义是非常U远的。已有人提出用学习汉语、汉字的方法提高西方儿童的智能了,还有其他一些想法和研究,我们感陛却期待着这些研究成果。

1.在文中的□中填上恰当的字。这些字依次是:□□□□(2分)

2.请用简练的话概括本文说明的内容。(3分)

□□□□□□□□□ (不超过9个字)

3.“失语症”产生的原因是:

。(3分)

4.第⑧段中说“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句中的“事实”指的是 其原因是 。(3分)

5.文中对用汉语如何治好美国一少年“失读症”做了详细说明,其过程可以表示为:(3分)

6.你简要地谈一谈读了本文后所发生的有关汉语的一些感想。(3分)

参考答案:

1.关 证 确 深

2.汉语可以纠正失语证

3.人的大脑皮层只有一个语言中枢,是人类语言能力的基础,它的作用就是调控人类的语言行为,这个钟书一旦脑外伤或因脑血管供血障碍,则人的语言行为便会出现障碍,造成失语症

4.中国的儿童智商要高得多 中国儿童学的是汉语、汉字。他们的大脑左右半球从小得到更充分、更均衡的锻炼。

5.略

6.答案开放

篇6:一棵白菜的意外遭遇阅读题答案

(1)临出门的时候,我发现了那棵白菜,它蹲在墙角,可怜巴巴地看着我。它是我昨天才从超市里买回来的,还没来得及享用,这又要出差了。想想二个月后回来,它腐烂的样子,我决定把它送人。

(2)我拎起那棵白菜,出了门。

(3)一家快餐店前,我把白菜放到正在洗菜的女服务员身边,我说:“我要出远门,这棵白菜,不吃也是烂掉,就给你吧!”女服务员冲我笑笑,说:“那就笑纳了。”这时候,一个腆着肚皮的男人走过来,先看看那棵白菜,再看看我。男人说:“谢谢老兄,只是我们这店,不用白菜,对不起哇,请老兄拎走。”男人这样说着时,表情就有些古怪。“什么人啊”我心里嘀咕着,拎起白菜,转身走了。身后,有声音跟过来,“小倩,你长不长脑子,平白无故,人家会送你一棵菜。这菜里要是有毒,闹出人命来,我找谁去?”

(4)怎么能这样想,我像是搞破坏的人吗?那个男人简直不可理喻。

(5)我拎着白菜,继续往前走。

(6)一家院子,大门开着,几个人坐在院子里闲聊,我走过去,我说,我要出远门,这棵白菜,不吃也是烂掉,就给你吧!

(7)其中的男人盯着我看了会,脸色明显阴沉下来。其中的女人突然啐口唾沫,说:“什么意思,你?”

(8)“没什么意思”我说,“就是觉得这白菜不吃也是烂掉,可惜了。”

(9)“你是说,我们只配吃快要烂掉的东西,是吗?”女人站起来。

(10)“不是不是,”我解释,“我是想这白菜不吃也是烂掉……”

(11)女人斩断了我的话,说:“你到底啥意思?”女人向我跳过来,手指戳着我的鼻尖,大叫道:“滚,给我滚!”

(12)我还想解释些什么,见女人这架势,觉得没必要了。我转身离开。刚出院门,就听那女人说:“老头子,你这才离开位置几天啊,这人就拿白菜来糟蹋你了,你想想,要还是在位置上,他敢这样来侮辱你?那时候,人家拎茅台五粮液,我都嫌礼轻,现在……”女人呜呜哭起来。

(13)这是哪跟哪啊!我觉得好笑,想笑,但笑不出来。

(14)我拎着白菜,继续往前走。

(15)前面是一个十字路口,东来西往的人,贼多。我把白菜放到路口边,退到不远处,看着。

(16)一位妇女,拎着菜篮,从白菜身边经过时,停下来,目光在四周扫过后,像是发现了什么异常,匆匆走开。

(17)两个个民工模样的人,看见白菜,冲它跑过去,可在距它约2米远的地方,突然停下来。接着,转身往来时的方向飞跑起来。他们的跑动,引起一位胳臂上套着红袖章的老人的注意, 。

(18)不大会儿,防暴警察过来了,他们先在那棵白菜周围划上白线,而后开始疏散过往的人群。有人嚷:“不得了啦,恐怖分子放炸弹了!”

(19)就有人问,在哪儿呢?

(20)于是就有人答,在一棵白菜里。

篇7:一棵白菜的意外遭遇阅读题答案

11.联系上下文,思考为什么“我觉得好笑,想笑,但笑不出来”?(4分)

12.结合上下文语境,在文章第(17)段横线处补上恰当的内容。(3分)

13.一棵白菜的种种意外遭遇,映照出了世间万象。读罢此文你一定思绪翻涌,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自身体验,写一则150字左右的随感。(6分)

篇8:一棵白菜的意外遭遇阅读题答案

11.(4分)就是送一棵白菜这样简单的小事,却引得妇女大动肝火,确实好笑。(2分)同时也为自己真诚的相送,被误解而感到悲凉,所以,笑不出来。(2分)

12.能连接上下文情节,想象合理即可。例:老人追着跑了一阵,忽又折回来。老人跑到那棵白菜跟前,瞅了又瞅后掏出手机。(3分)

13.要求主题明确,结合文本和自身体验,能进行有条理论述,语言流畅,有个性化的表达。论述时的清晰表达与逻辑组织为主要观察点。

篇9:雷颐《汉语“新词”漫议》阅读题及答案

雷颐《汉语“新词”漫议》阅读题及答案

在不同文明间的交往交流中,语言从来就是变动不居的。从理论上说,语言交流应该是彼此平等、互相影响的,每种方言都有平等挤进“中心”的权利,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应该对等地相互吸收“外来语”。但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利”,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

语言发展演变的历史表明,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话”“普通话”,其他方言只能蛰居“边缘”,难登大雅之堂。同样,“外来语”更多的也是“先进”向“落后”的“边缘”渗透、侵入,逆向流动者绝少,后者不得不深受前者影响。如不少北京的方言或流行语之所以能在全国迅速流行,成为“普通话”,只因为北京处在政治、文化中心。近代许多沪语能突破“边缘”进入“中心”,因为上海是商埠首开之地,且日渐成为经济中心,总是风气先得。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我们现在以为很“普通”的,早就习以为常时时脱口而出的“滑头”“流氓”“盯梢”“出风头”“寻开心”“阴阳怪气”等词语,若查书一看,原本竟都是上海方言。而今日粤语的情形亦颇有些类似。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得风气之先,南风渐盛,于是“粤味普通话”也随粤菜一道北上,如“买单”“搞定”“生猛”等,已渐渐成为“普通话”。现在“港台腔”颇受责难,其实“港台腔”不也是我们统一的中国的“方言”之一吗?例如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用“港台腔”的“耶——!”“哇——!”代替“哎哟——!”来表示惊叹,引起了一些尖锐的批评责难。其实,被视为“惊叹”之“正统表达”的“哎哟”也并非古来如此,一成不变。如要“正统”,只能回到不是“噫吁嘻——!”就是“呜呼哀哉——!”的时代。几年前,我就曾撰文,主张不妨用“听取蛙声一片”那般宽舒闲淡心态,来“听取‘哇’声一片”。

此次万众瞩目的“胡连会”新闻报道就说,“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是国共两党的共同“体认”,胡总书记与连主席决定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这多次出现的“体认”“愿景”不是立即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成了我们的“普通话”吗?事实说明,我们的最高领导人并不拒绝来自台湾的词汇。其实,随着祖国大陆经济的迅速发展,“普通话”尤其是“简化字”在台亦影响渐强。这恰恰说明,两岸语言在互动中越来越融洽,而不是把彼此的语言视为有害的洪水猛兽而渐行渐远,这实在是增进彼此了解、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幸事。

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大量“外来语”甚至有“外”来居上之势,盖因“西学”较“中学”发达先进也。无论高兴与否赞成与否,这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就是如此,难以人为改变,大可不必因此而痛心疾首。若一定要“查户口”“讲出身”,非要“正本清源”查“血统”,非祖宗八代“根正苗红”不可,一定要把这种带有“殖民”色彩的“外来语”统统扫地出门,则我们现在几乎无法开口说话。应当说,从总体上来看,无论是方言还是外来语,都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新鲜、丰富、精确。

1、下面对文中画横线的“普通话”一词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B、以“体认”“愿景”等词语为代表的,已收入《现代汉语词典》,被接纳为标准语的词汇。

C、是指那些先在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流行,而后在其他地区迅速流行的某些方言或流行语。

D、我们认为很“普通”的,早就习以为常时时脱口而出的语言。

2、与“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利’,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一句话的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话”“普通话”,其他方言只能蛰居“边缘”,难登大雅之堂。

B、京、沪、粤地的某些方言受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影响,得到广泛认同,但作为“我们统一的中国的‘方言’之一”的“港台腔”受到不平等的责难。

C、“外来语”更多也是“先进”向“落后”的“边缘”渗透、侵入,逆向流动者绝少,后者不得不深受前者影响。

D、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大量“外来语”甚至有“外”来居上之势,盖因“西学”较“中学”发达先进也。

3、下列推论与作者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语言在交流、演变中的“功利性”是客观规律,我们只能接受它、利用它,而不能人为地去改变它。

B、作者提倡并鼓励用字、用语自由化,因此与现代汉语规范化要求相悖。

C、对语言的演变现象不妨持豁达的态度,不必动辄大惊小怪、批评指责,过分地强调“正统”是有害且不识时务的。

D、只有不断努力提高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水平和国际政治地位,才有可能使汉语在与外来语的交流过程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参考答案:

1、C(体现在第二段“如不少北京的方言或流行语之所以能在全国迅速流行,成为‘普通话’”和“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话’‘普通话’”。A。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对“普通话的定义”,和本文中的“普…义指向不同。)

3、B(作者在文章中没有这样的意思,本文的观点与提倡现代汉语规范化并无矛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