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世界”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解说:世间八苦,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解说:世间八苦,希望大家喜欢!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解说:世间八苦

篇1:《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解说:世间八苦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解说:世间八苦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

题目:《心经》解说

讲次:第十三讲

日期:04月12日

主讲:释慧祥

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祈愿“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回向:佛弟子(自己名)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回向之福,发愿令佛弟子(自己名),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三称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三称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三称

称念并回向毕者,请放掌!

【经文】无苦集灭道。

【释经】

再也没有为了知苦、离集、证灭、修道的苦了。

【说明】

众佛友!

世间有无量苦。

综合其苦,可以共分为八种苦:即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苦。

又将八苦,可以归纳为三种苦:即苦受苦苦、乐受坏苦、不苦不乐受行苦。

又将三苦,可以归纳为二种苦:身苦及心苦。

又将二种苦,可以归纳为一种苦:一切受皆苦。

众佛友!

这一切诸苦,都是有因有缘才会产生的。

因此,当知:

所有的苦,只要是因为我们造作了苦因,所以才产生的苦。就可以因为停止创造苦因,而令此苦止息下来。

当我们真能做到将苦因停止下来了,则所相应的苦缘也就会慢慢停止下来。当因缘都停止下来了,则苦就消灭了。

众佛友!

所有一切的苦,都是由于我们自己造作苦因,而去感应苦缘,所以才产生苦果的。

所以一切苦,都可以被停止下来,只要我们停止再创造苦因。

用什么方法,可以停止苦因呢?

佛陀是如此来教导的,那就是“四圣谛”。

一、苦谛:如实了知自己有什么苦存在。

二、集谛:如实了知这些苦,是自己造作了什么身口意业才引起的。

三、灭谛:如实了知自己如何修正身口意的行为习惯,则这些苦就可以永远消灭而不再产生。

四、道谛:如实去将现有行为习惯修正,令所有的苦真的都能不再现起。

综合来说,就是:

如实了知自己有什么苦,并如实了知这些苦是自己的哪些行为习惯所引起的,并如实了知要如何修正行为习惯则能将这些苦永远停止下来,所以就如实的去修正自己的行为习惯,让苦真的永远停止下来。

这就是称为“四圣谛”。四种圣人们可以真的用来停止苦的方法。

众佛友!

当我们运用般若波罗蜜多(事先预防)的法门来度一切苦厄时,就再也没有为了知道自己有什么苦的苦了,也就再也没有为了去知道这些苦是那些行为习惯所引起的苦了。

也就再也没有为了去了知要如何修正行为习惯才能令这些苦永远停止下来的苦了。

也就再也没有为了去改变行为习好让苦真的永远停止下来的苦了。

因此,才说:“无苦、集、灭、道”的苦厄了。

众佛友!

“四圣谛”的法门,是为了停止苦。

但是毕竟,还算是“亡羊补牢”的法门。因为是苦产生了之后,才来想法子停止苦。所以不算是最清净圆满的大法。

所以,当我们需要用“四圣谛”来停止苦时,其实苦早就存在了。所以还是很苦。如果能令苦不发生,就不需要四圣谛了。

“般若波罗蜜多”的法门,就比“四圣谛”法门高明的多太多了!

“般若波罗蜜多”法门,是含有“四圣谛”而超过四圣谛。

如何说呢?

“四圣谛”法门,为了解决己经产生的苦令永远停止下来。

而“般若波罗蜜多”的法门,是根本不令苦产生。

举例说明:

有人等生病了,才来研究病因,停止病因,令病永远不再产生。这就是“四圣谛”的用法。

又有人在未生病之前,就去研究病因,不造作病因,所以根本不会生病。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多”的用法。

因此,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而度苦厄的修行人。根本无有需要去修“四圣识”的苦。

因此,经文才会说“无苦集灭道”的苦厄。

【经文】无智亦无得。

【释经】再也没有需要运用智慧来解决问题的苦了,也再也没有需要得到什么来度苦厄的苦了。

【说明】

众佛友!

再来说明一下,“智慧”与“般若波罗蜜多”的差别。

一、智慧:智,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慧,是令问题不再产生的能力。智慧,就是解决问题并令问题不再产生的能力。

二、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是事先预防的能力。波罗蜜多,是安全有效无后患地达成目标的能力。所以“般若波罗蜜多”就是以事先预防的方式来安全有效无后患的达成目标。

众佛友!

我们 常常听到过:“预防胜于治疗”。

有能力治疗,就叫“智慧”。但是这还是会有苦的。

有能力预防,就叫“般若波罗蜜多”。这才是真的不会引发任何的苦。

当我们能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来以预防的方式来度一切苦厄时,才是真的不会引发任何苦。

如果只是用智慧来治疗苦厄。则还是会有苦的产生,哪怕只有一次,也都是很苦的。

所以经文中才会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度一切苦厄。…无智”的苦厄。

又为什么说“无得”苦厄呢?

众佛友!

如《长阿含经》载,佛说:“当知因爱有求。因求有利。因利有用。因用有欲。因欲有着。因着有嫉。因嫉有守。因守有护。阿难。由有护故。有刀杖.诤讼.作无数恶。”

众佛友!

为什么很多人一生到死都想要“得到些什么”,而实际上往往得不到什么。这不是很苦吗?

又为什么很多人,一生到死,都想要得到什么。而当他得到后,也就是失去的同时,这不也是很苦吗?

又为什么有很多人,一生到死,都想要得到些什么,但是他们得到怕失去,就不敢用。因为不敢用,就等于没有用,因此也产生更多的苦。

又为什么有很多人,一生到死,都想要得到些什么,但是当他们得到了以后,也会用,可是用坏后,就又失去了,就又感到苦了。

又为什么有很多人,一生到死,都想要得到些什么,但是当他们得到后,用了,失去了,也有能力再得到,但是为了去平衡这“得、用、坏、失、得用坏失、得用坏失……”也很苦。

可见,“得”也是会引发很多苦的。

而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修行人,一开始就不往“得”字来发展,而是去照见那“本自具足”“无得无失”的本有。所以再也没有因为“得”而引发的苦了。

因此,经文才会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度一切苦厄。…亦无得”的苦厄了。

【经文】以无所得故。

【释经】因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的修行人,一开始就将所有的苦都预防了,之所以会“无色”的苦厄,“无受想行识”的苦厄,乃至“无苦集灭道”的苦厄,“无智亦无得”的苦厄,那是因为一开始就往没有所谓会得到苦厄来发展的缘故。

因此,“以无所得故”,就是“以无所谓得苦厄故”。

众佛友!

正因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的修行人,都是用“预防”的方式来做事。所以根本就没有所谓会引发苦的'机会。

所以才能度一切苦厄。

众佛友!

虽然我们以“事先预防”的方式来避开一切苦。但是我们并不害怕苦。

为什么呢?

当知:

在运用“般若波罗蜜多”法门时,有四个重点要学:

一、色不异空:当发展时,不要忘了避开苦厄之下,才来发展。

二、空不异色:为了避开苦厄,但别因此而害怕而不敢发展。

三、色即是空:发展时,就是要将因缘调到不会引发苦厄之下来发展。

四、空即是色:当真的能将因缘调到不会引发苦厄的情况下,就是大大发展的时候了。

例如:

一、喝水时,就是要避开烫到的危险,不能止渴的苦,及避开喝太多的后患。

二、为了避开烫到的危险、不能止渴的苦、及避开喝太多的后患,也别因此而害怕喝水。

三、喝水就是在不会被烫到,不会喝那些不能止渴的水,不会喝太多造成后患之下来喝水的。

四、当您喝水时能懂得是在不会被烫到,不会喝那些不能止渴的水,不会喝太多造成后患之下来喝水。那喝咖啡、喝茶、喝汤、…您都可以喝了。

众佛友!

佛法,是很好用的。

但是希望您们要如实去体会佛陀所说的教法,别用想像,别用猜测,依实际生活的实例来度苦厄,则您就能知道佛陀在说什么了!

众佛友!

《心经》的经文,是将“般若波罗蜜多”的法门,以“度一切苦厄”为例,来提纲挈领地说明。是很重点式的开示。所以希望大家要能深入体会。

而实际上,“般若波罗蜜多”法门,可以运用的层面是非常非常的深且广的。并非只适用于“度一切苦厄”。

“般若波罗蜜多”法门,也可以用来“增上一切戒、定、慧”。

也可以用来成就一切三昧。

也可以用来成就无上菩提。

众佛友!

今天上课,就到此,祝大家进步直趣无上菩提。下课!

篇2:《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解说:发展成无苦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解说:发展成无苦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运用“想办法事先观察、事先了解、事先准备、事先预防、事先做好心理建设,以便能安全有效的度过一切苦难的方法”的重点开示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佛光山非洲佛学院释慧祥简释

最新修改日:07月15日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当观世音菩萨深入运用“想办法事先观察、事先了解、事先准备、事先预防、事先做好心理建设,以便能安全有效的度过一切苦难的方法”时,他如实观照了“色(色身)、受(感觉)、想(印象)、行(审虑、决定、发动)、识(认识作用)”,因而知道不论“色、受、想、行、识”现阶段是有苦或无苦的,都能“往无苦发展”,因此能度过一切的苦难与危险。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舍利弗!

当我们发展色身时,应该将色身“发展成无苦”,不可以与“发展成无苦”的目标不一样。

当我们对当时的色身已经可以“发展成无苦”时,也还要注意未来色身的发展结果,也不可以与“发展成无苦”的目标不一样。

我们当下在发展色身时,就是要达到不论如何发展都保持在“发展成无苦”下发展。

当我们对色身的当下能做到“发展成无苦”时,也还要注意色身的未来也都是要保持在朝向“发展成无苦”的情况下来发展。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当我们在发展受、想、行、识时,也都是如此发展。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舍利弗!当我们能做到让这些现象都“发展成无苦”的状态时,我们就同时能觉悟到那个不会随著苦的生灭而生灭的本心,也就能觉悟到那个不会随著苦的垢净而垢净的本心,也就能觉悟到那个不会随著苦的.增减而增减的本心。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因为这个缘故,当我们处于“发展成无苦”之时,就不再有色身的苦。不再有受、想、行、识的苦。

不再有眼、耳、鼻、舌、身、意的苦。

不再有色、声、香、味、触、法的苦。

不再有眼界乃至意识界的苦。

不再有无知的苦,也不再有“为了令无知消失”的苦。乃至不再有老死的苦,也不再有“为了令老死消失”的苦。

不再有“为了知道苦”的苦,不再有“为了知道苦的原因”的苦,不再有为了“知道苦如何消失”的苦,也不再有“为了修正身口意令保持无苦”的苦。

不再有“为了智慧”的苦,也不再“为了获得”的苦。

因为已能觉悟到那个“不曾失去,所以也就没有所谓获得”的本心。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菩萨们因为依靠“想办法事先观察、事先了解、事先准备、事先预防、事先做好心理建设,以便能安全有效的度过一切苦难的方法”的缘故,他的心对这一切的一切都不再产生任何的挂碍了。又因为已经不再挂碍了,所以也就不再有任何的恐怖害怕了。因为菩萨们已经能远离“颠倒的认知状态”以及远离“行颠倒(梦想)的发展方式”,所以能够真正永远停止一切的苦难。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过去、现在、未来一切已经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们,也是因为依靠著「想办法事先观察、事先了解、事先准备、事先预防、事先做好心理建设,以便能安全有效的度过一切苦难的方法”的缘故,才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因此可以知道,这个“想办法事先观察、事先了解、事先准备、事先预防、事先做好心理建设,以便能安全有效的度过一切苦难的方法”,不论运用在什么情况下都是非常神验有效的真实教法。

又不论运用到任何情况下都能有效展现我们的智慧光明的真实教法。

在所有的方法中,没有比这个方法更好的方法了。

甚至在所有的方法中,没有任何一个方法,可以跟这个方法相等。

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因此,想要学这个真实教法的人就应勉励自己:

运用这个方法吧!去运用这个方法吧!运用这个方法而有效的度过一切苦难吧!引导大众运用这个方法有效的度过一切苦难吧!祈愿您们成就无上菩提。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这就是释迦牟尼佛所教导“想办法事先观察、事先了解、事先准备、事先预防、事先做好心理建设,以便能够安全有效的度过一切苦难的方法”的重点开示。

篇3:《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解说:众生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解说:众生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

各位!上课了!

题目:《心经》解说

讲次:第十四讲

日期:04月19日

主讲:释慧祥

敬请指教:

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祈愿“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回向:佛弟子(自己名)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回向之福,发愿令佛弟子(自己名),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三称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三称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三称

称念并回向毕者,请放掌!

众佛友!

请大家复打,以摄其心。深入观照诸法实相。

【经文】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释经】

自觉觉他的菩萨,依事先预防的法门来安全有效无后患的度过生死河岸,因此,其心再也没有任何的事物因缘可以令他挂碍了!

又因为没有任何事物因缘可以令他挂碍了,因此也就没有任何事物及因缘可以令他恐怖畏惧。

那是因为此菩萨已经远离了认知上的颠倒及发展上的梦想,已经完完全全将所有会引发苦厄的行为习惯都止息下来了。

【说明】

一、问:什么叫“菩提萨埵”?

答:菩提萨埵,梵语 boi-sattva,巴利语 boi-satta。又作菩提索多、冒地萨怛缚。简称:菩萨。意译作:觉有情。

众佛友!

众生分为两种:(一)、有情众生。(二)、无情众生。

(一)、有情众生:就是指十法界有神识的众生,上有四圣,佛、菩萨、辟支佛、阿罗汉,等圣人。下有六凡: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凡夫众生。都是属于有情众生。

(二)、无情众生:就是指山、河、大地、花、草、树木、土、石、金、铜等,无神识的众生。

二、问:又为什么叫“众生”?

答:众生,是指“众缘所生”。一切有情,无情,都是众缘所生。所以叫“众生”。

三、问:菩提萨埵(觉有情),是什么意思呢?

答:菩提,就是“觉”。萨埵,就是“有情众生”。所以加在一起而简言之,就叫“觉有情”。

此“觉有情”有二层意思:

(一)已觉悟的有情众生。(二)帮助有情众生觉悟的人。

因此,加在一起,就“自己已经觉悟而愿意帮助其他有情众生觉悟的人”。

简言之:就是“能自觉觉他的人”。

因此,能自觉觉他的人,就叫“菩提萨埵”。

四、问:“颠倒”与“梦想”有何不同?

答:众生对现象及道理的认知,共分为三种:

(一)真实:该现象或道理是存在,此人如实认知该现象或道理是存在。此种认知方式,名为“真实”。

(二)空:该现象或道理是不存在,此人如实认知该现象或道理是不存在。此种认知方式,名为“空”。

(三)颠倒:该现象或道理实际上是存在,而此人以为该现象或道理是不存在。或实际上该现象或道理不存在,而此人以为该现象或道理是存在的。此二种认知方式,都叫“颠倒”。

又众生对自己所想要成就的发展方式,也共分三种:

(一)行真实:该众生想要发展,而能安全有效无后患的发展成就。此种发展方式,名为“行真实”。

(二)行空:该众生不想要发展的,而能安全有效无后患的令该现象不要展现。此种发展方式,名为“行空”。

(三)行颠倒(或称为“梦想”):该众生想要发展的,不能安全有效无后患的来发展令成就。该众生不想要发展的,也不能安全有效无后患的发展令消失或不要再产生。如此的发展方式,就叫“行颠倒”,或称为“梦想”。

如《心经》所说:“远离颠倒梦想”,就是指自觉觉他的菩萨,之所以能依着事先预防的法门来安全有效无后患地度过生死河岸,就是他们在认知上是远离“颠倒”的认知方式,在发展上是远离“行颠倒(梦想)”的发展方式,所以才能“究竟涅槃”。

五、问:什么叫“涅槃”?

答:为了要说明“涅槃”,我要先说明“轮回”及“解脱”两个词先。

(一)轮回:是指“苦的再造”。例如:上一次喝水时,因为没注意水温所以被烫到了。如今喝水时又没有注意水温而再一次被烫着。如此的“苦的再造”的行为模式,就叫“轮回”。

因此,举凡,只要是行为模式中,是属于“会令痛苦再发生”的行为模式,都是属于“轮回业”。

上辈子因为没有修解脱,所以又投生成这辈子。如今这辈子又不修解脱,而造成下辈子还得再投生一次,因此,就要再受一次生、老、病、死的苦。这就叫“生死轮回”。也就是再造一次生老病死的苦。

(二)解脱:“苦的停止造作”。例如:上一次因为没有注意水温所以被烫到了。如今喝水时,就懂得提醒自己要注意水温,所以这次就没有再被烫到了。这就叫做“解脱”。解脱喝水时因不注意而再一次被烫到的苦。

又例如:上辈子因为不懂得修行解脱业,停止轮回业,所以投生成这辈子。如今这辈子懂得修行停止轮回业,发展解脱业,所以当这个色身死后,再也没有任何业缘来牵引我们投生到六道中的任何一道去了,这就叫“解脱生死”。

(三)涅槃:“苦的永远止息”。

例如:有人虽然可以入甚深定,所以现阶段是有能力保持在定中,暂时解脱生死轮回。但是一旦出了定,就又有业缘牵引令他得再次轮回生死。则此种解脱,不可以叫做“苦的永远止息(涅槃)”。

又例如:有人能于一切境界出入自在,而不会去贪爱任何境界,所以能于一切境界来去自如而都不会引发任何的苦。所以称为“涅槃(苦的永远止息)”。

六、问:什么叫“究竟涅槃”?什么叫“非究竟涅槃”呢?

答:涅槃,又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有余涅槃,属非究竟涅槃。(二)无余涅槃,属究竟涅槃。

(一)有余涅槃:是指所有的苦厄,都已能停止下来,但是只是还有这辈子的色身在,因此还有少少的苦是来自于这个色身所引起的。所以称为“有余涅槃”。

有余,就是还有剩余一点点苦在的意思。

(二)无余涅槃:是指所有的苦厄,都已能停止下来。连最后的色身也都舍弃了。所以连色身的苦也都没有了。所以叫“无余涅槃”。

众佛友!

一切诸佛、菩萨摩诃萨们,很多都是属于在“究竟涅槃(无余涅槃)”来帮助一切众生。所以完全不会被众生的苦所影响。因此,您们可以看到诸佛菩萨的像,都是坐或站在莲华上,就是意指“出污泥而不染”。

我们也就是要学习“究竟涅槃”“出污泥而不染”。

【经文】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经】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诸佛,也都是依事先预防的法门来安全有效无后患地度过生死河岸的缘故,所以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说明】

众佛友!

一、问:“三世”是指什么意思?

答:三世,是指过去、现在、未来。

众佛友,很多人,将“三世”解释为“上辈子,这辈子、下辈子”。则不是属于《心经》中“三世诸佛”中“三世”一词的含义。

二、问:“三世诸佛”有很多吗?

答:过去佛,有无量无边。未来佛,有无量无边。现在佛,有无量无边。

三、问:如果现在佛有无量无边,为什么又有经文说,同一时间内,只有一尊佛会出现于世,没有第二尊佛呢?

答:是的!在同一佛土中,同一时间,只有一尊佛会出现于世。但是,因为佛土有无量无边,所以现在佛有无量无边。

四、问:一个佛土,有多大呢?

答:一个佛土,最小的是“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大。有更大的是以无量个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个佛土的。

五、问:三千大千世界,有多大呢?

答:

一日一月,为一个世界。也就是一个太阳系,称为“一个世界”。

千日月,为一个“小千世界”。也就是一千个太阳系,称为“一个小千世界”。

一千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也说是1000*1000=个太阳系,就是“一个中千世界”。

一千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也就是1000*1000*1000=个太阳系,就等于“一个大千世界”。

又因为“一个大千世界”是“1000个世界”自乘三次,所又称为“三千大千世界”。

因此“一个大千世界”又称为““三千大千世界”。

如果依现在的天文科学来看,则“三千大千世界”就是我们现在所住的这个“银河系”的大小。

众佛友!

因此当知,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土,是这个“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这个“银河系”。于同一时间,只有一尊佛。只是于这三千大千世界之中,所有的佛,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分身。

有关这个道理,您们去看《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第十一就有说明。

又众佛友!

当知,三千大千世界,只不过是指我们所在的这个“银河系”而已。可是宇宙中,还有无量无边的大大小小的“银河系”。而每个银河系,就是一个佛土。

因此当知,现在佛,也有无量无边。

因此,当有南传的佛教徒,问您们:“同一时间之内,只有一佛出世。没有二佛。所以怎么可能有阿弥陀佛,药师佛等等诸佛呢?”

这时您们就可以回答说:“是的!于三千大千世界内,同一时间,只有一尊佛。但是这个宇宙,有无量无边的三千大千世界,所以有无量无边的佛。”

因此,当知,南传北传的.佛经并没有任何的冲突。而只是人们的理解有偏差所以才造成误会的而已。

又众佛友!

当知,一切万法,永远在当下,随着当下的因缘而变化的方式,永远存在着。

又众佛友!

一切诸佛及菩萨们,都是往更好更好来变化。而凡夫众生则时好时坏的来变化。

当知,此色身虽然会死,但是当知,真正的我们乃至一切众生一切诸佛菩萨也都是永生的。

这也就是《首楞严经》所说的“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众佛友!

当知,不论您是轮回或解脱,您还是永生的。

又众佛友!

色身,不可能永生。

当知,真正的您,虽然是永生,但是这个色身,无论您将色身的因缘调得多好,此色身最长,只能住世一大劫。而不可能再长。

《大般涅槃经》“阿难。四神足人。尚能住寿满于一劫若减一劫。如来今者有大神力。岂当不能住寿一劫若减一劫。”(CBETA, T01, no. 07, p. 191, b16~18)

众佛友!

此色身,最长只能住寿满一大劫。

又问:为什么极乐世界的人,可以住寿无量劫呢?

答:当知因为极乐世界的人,是“化生”是“化身”非是“色身”。所以才能住寿无量劫。

当知,一切诸佛无论已涅槃头未涅槃,当知诸佛常住在世。

如《大般涅槃经》载,佛说:“善男子。若有众生谓佛常住不变异者。当知是家则为有佛。”(CBETA, T12, no. 374, p. 385, c28~p. 386, a1)

众佛友!

当知宇宙之间,一切已存在的东西,都只是会变化,是以永远在当下变化的方式永远存在。这连科学家都已证明,称为“质能不灭定律”或称为“能量守恒定律”,或称为“物质不减定律”。

当知,诸佛已涅槃者,也只是色身的变化。而诸佛并不会消失。

又如《中阴经》“一时佛在迦毗罗婆兜双树北四十九步耶维处。八日夜半明星出时。尔时如来忽然离碎身舍利。……如来舍身寿命现取灭度。入于中阴教化众生。……自此以还释迦牟尼名号已灭。妙觉如来出现于世。””

众佛友!

从《中阴经》载,我们就知道释迦牟尼佛入灭后,非是真灭。而是进入中阴界来教化中阴界的众生。于中阴界又用另一尊佛的名号来出现于中阴界,称为“妙觉如来”。

又如《中阴经》载:“尔时妙觉如来入寂灭三昧。将欲游行他方世界顾见所度。不可计众生心怀踊跃。

从经文中,我们又可以知道,当妙觉如来在中阴界教化众生后,又要大他方世界去教化别的众生。

因此,当知,释迦牟尼佛,也是常住在世的。只是换个色身,换个名号。来帮助更多众生。

当知,释迦牟尼佛虽入灭,但是别以为佛陀离开我们了。

《地藏菩萨本愿经》载“尔时世尊…而作是言:吾于五浊恶世。教化如是刚强众生。令心调伏舍邪归正。十有一二尚恶习在。吾亦分身千百亿广设方便。…而以化度。非但佛身独现其前。”

当知,释迦牟尼佛,虽然没有以佛身示现,并非佛陀就不存在,而是用别的方式来帮助众生。

佛陀用什么身来帮助众生呢?

如《地藏经》载:“如是等辈众生。各各差别分身度脱。或现男子身或现女人身。或现天龙身或现神鬼身。或现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于人悉皆度脱。或现天帝身或现梵王身。或现转轮王身或现居士身。或现国王身或现宰辅身。或现官属身。或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

.优婆夷身。乃至声闻.罗汉.辟支佛.菩萨等身。而以化度。非但佛身独现其前。”

因此,当知,诸佛常住在世,无论是已涅槃或未涅槃。

又如《大般涅槃经》载,佛说:“如来生于阎浮提内。或阎浮提示现涅槃。而如来性实无涅槃。”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解说:世间八苦因此,当知,佛陀跟所有的大菩萨都一样,都是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为之说法的。

而究竟佛陀对我们应现何身来度我们呢?当知,您就将一切都看做是佛,来从中体会因缘果报的道理。那么您就可以学到佛法了。

众佛友!

如何运用事先预防的法门来安全有效无后患的度过生死河岸呢?

当知要学会“事先观察”才能“事先了解”。

当我们能“事先了解”,才能“事先准备”。

当我们能“事先准备”,才能“事先做好心理建设”。

当我们能“事先准备”并“事先做好心理建设”之后,我们就能“事先预防”。

众佛友!

般若(Prajna)一词,就是“事先知道”之意。

要如何事先知道,那就是要做到:

事先观察,事先了解,事先准备,事先做好心理建设,事先预防。

又众佛友!

一、已生恶令断:当我们的行为习惯已经造成恶报了,我们就要将这种行为习惯停止下来不要再做了。

为了于未来不要再受同样的恶报。这种“已生恶令断”,就是一种事先观察,事先了解,事先预防的方法。

例如:有人习惯开车时贴着前车行近来开车,虽然还未曾撞过车。但是当看到别人或听到别人因为开太近而撞车时,自己就要将这种没有保持安全距离的开车习惯改掉了。

为了避开发生未来的恶报,所以这种“未生恶令不生”的修行,也是属于“事先预防”的方法。

二、未生善令生:当我们看到别人有好的行为习惯而得到安全有效无后患的善报时,我们也就要提醒自己也要养成这种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得到该种好报。

例如:有人持“不与不取”的戒,所以他的东西,不论如何都不会遇到被偷被抢的因缘,就算是掉了,也都是有因缘可以再找回来。这时,当我们还未持“不与不取”的戒时,而希望也能不会遇到被偷被抢的因缘,则我们就要开始持守“不与不取”的戒了。

像这种为了未来得到该种的好报而持相关的戒,也是属于“事先预防”的方法。

三、已生善令增长:当我们自己因为修布施修持戒,所以得善报了,这时,还要从中看到目前行为的漏洞于将来可能会得恶报,则我们就要将自己的行为模式的漏洞去除。令无漏。

例如:本来因为不布施所以富不起来,所以已经学了布施也富有了。但是因为有杀生所以虽富而常生病,所以这时就要再加修“不杀生”。

因此,为了善报而不要有漏洞,所以可见这种“已生善令增长”的修行方式,也是一种“事先预防”的法门。

所以,各位佛友!

“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这“四正勤”,其实也就是“事先预防”的法。也就是“般若”法门之一种。

众佛友!

其实,所有三十七助道品,也都是属于“事先预防”的般若法门。

所以能帮助我们成就无上菩提。

又所有的四圣谛,六度,也都是属于“事先预防”的般若法门,

当知,佛陀所说的一切法,都是为了预防相关的恶报的产生,所以可以说,佛陀所说的一切法,都是属于“般若法门”。

又当知,佛陀出现于世,只为了一个原因,那就是为了开示佛的知见让众生们可以开悟。为了帮助众生悟入佛的知见道,所以出现于世。

众佛友!

当知,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性。

但是因为众生不自知,所以就不会用,而又乱用,或偏用,所以才不能如佛陀那样全体大用。

因此,佛陀出现于世,就是为了告诉我们,我们其实都是佛。当我们相信自己都是本具佛陀无量性德之后。再教我们如何来运用才能展现这些性德。

众佛友!

佛陀所教的一切,都是属于避开再次又落入不会用、或乱用,或偏用。

众佛友!

您要想办法,去认识到自己真的本具如来藏性。

又众佛友!

您要想办法,去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习惯,哪部份是属于偏用。

又众佛友!

您要想办法,去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习惯,哪一部份是属于乱用。

当您能相信自己是佛,当您能正用,能全用。则您就知道自己真的本来是佛。

而为了达到这个结果,我们就要用事先预防的般若法门来避开乱用及偏用。

因此,当知,我们算是未来佛。

如经文所说: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都是依事先预防的法门来安全有效无后患的度过生死河岸,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

为什么说我们本来是佛,又说我们是未来佛呢?

那是因为,说“我们本来是佛”是就佛性来说,我们本具如来所有的功能。所以说我们本来是佛。

说“我们是未来佛”是就佛用来说。我们还不自知自己具此佛性,所以就不会用,或乱用,或偏用,所以虽是佛,而不会用。当我们能正用全用时,才叫“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完全觉悟要如何将本具的佛性运用出来。

因此,众佛友!

众未来佛,愿您们要时时深入修行“事先预防”的法门,来安全有效无后患的成就一切所愿。

下课!

篇4:《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解说:十二因缘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解说:十二因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

请大家复打我所说的!以摄身心,专心上课!

题目:《心经》解说

讲次:第十讲

日期:12月24日

初校日:月27日

主讲:释慧祥

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祈愿“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回向:佛弟子(自己名)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回向之福,发愿令佛弟子(自己名),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三称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三称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三称

称念并回向毕者,请放掌!

【经文】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释经】

再也没有因为“无明”所引发的苦厄了!也再也没有为了令“无明消尽”所引发的苦厄了!乃至再也没有“老死”的苦厄了!也没有为了令“老死停止”所引发的苦厄了!

【说明】

众佛友!

这句经文,是略说。全文应是: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行,亦无行尽。无识,亦无识尽。无名色,亦无名色尽。无六入,亦无六入尽。无触,亦无触尽。无受,亦无受尽。无爱,亦无爱尽。无取,亦无取尽。无有,亦无有尽。无生,亦无生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简言之,就是没有“十二因缘”所引发的苦厄了!也没有为了令“十二因缘尽”所引发的苦厄了!

众佛友!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十二因缘”。

但是,我要事先声明,我今天所要切入的角度,可能不是您们一般所看过有关十二因缘的`说明的方式。但是我保证是很实用的观察方式之一。希望大家虚心学习!

众佛友!

我现在自问自答,请您们依循我的说明派络来如实观照。

自问:什么叫“老死”呢?

自答:“老”,就是年纪大了,身体衰败,发白,齿落,皮皱,背偻,行步艰难!

“死”,就是呼吸停止,心脏不再跳动,一切生命现象都没了!神识离开了身体,只剩一个肉体的臭皮囊。

自问:世间人,有没有人不会“老死”的呢?

自答:如果仔细观察,世间人,没有人不会“老死”的。

自问:可是有些人,是在受精卵时就死了!有些人,是在娘胎时就死了!有些人,是在出生时死了!而不一定“老”了才死!因此如何能说每个人都有“老死”呢?

自观察:引圣言量来观察:《首楞严经》载,佛说:“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年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唯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自结论:众佛友!因此,当知,身体老化,是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的!人的身体的老化,是从受精卵就已经开始了!只是一般人,美其名,叫“长大”,而实际上就叫“老化”。因此,才说“每个人都有老死。”

自问:就算每个人,从受精卵就开始“老化”,但如何得知每个人都会“死”呢?

自答:这个问题是很容易观察到答案的!

自问:如何观察呢?

自答:依如下的方式来观察,就可以得到答案:

(一)问:“不能呼吸,会死吗?”答:“会。”因为每个人都是如此,所以人一定会死。因为没有人能保证可以永远会呼吸!

(二)问:“没有水喝,会死吗?”答:“会!”因为每个人都是如此,所以人一定会死。因为没有人能保证永远都有水喝!

(三)问:“没有食物,会死吗?”答:“会!”因为每个人,都是如此,所以人一定会死。因为没有人能保证永远有饭吃!就算有饭吃,也不见的能消化。

又有关这个没有食物,就是连当生的悉达多菩萨,在六年苦行时,曾一度想要绝食。

这时天人就对菩萨说:“菩萨如果您要绝食,就会死掉,我们不会让您死掉,所以就会用天甘露来灌您的身体。令您活著!”

这时悉达多菩萨心想:“如果我跟人家说我在绝食,而天人用甘露来灌我身,则我就成为妄语。我当日食一麻一麦,行此苦行,度那些苦行的人,于将来能行正道。”

因此,可知,每个人都会死。

自问:又如果有人说:“我不会死!”可能吗?

自答:“不可能!”

自问:为什么不可能呢?

自观察:引资料《婆薮槃豆法师传》载:“毗搜纽天是那罗延身斫刺所不能入。天斫阿修罗头断即还复。手臂等余身分悉尔。随有断处即还复。从旦至晚斫刺不息。阿修罗无有死状。天力稍尽转就疲困。若至夜阿修罗力则更强。明妃恐其夫不如。取郁波罗华擘为两片各掷一边。明妃于其中行去而复来。天即解其意捉阿修罗身擘为两片各掷一边。天于其中得去而复来。阿修罗由此命断。”

众佛友!

连天界所摄的阿修罗,那种化身的身都会死了,那我们这种肉身,怎可能不死呢?!

又肉身再怎么长寿,也还是会死,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世界毁灭时,色身也就会跟著死。

再者,就算修行成道,这色身也是会死。如何死呢?

(一)自杀而死,如很多阿罗汉以神通现神变将身体烧了!

(二)他杀而死,如阿罗汉比丘尼被提婆达多打死,如目连尊者被砍死。

自结论:所以圣凡都只要有这个肉身,就都会有死的现象。

自问:凡人的死,与圣人的死,有差别吗?

自答:有。凡人的死,是投生的开始。圣人的死,是将最后的苦舍弃而永不再被色身牵累!

自结论:因此,既然凡人,圣人都会死,可见每个人都会死。所以我说:“每个人都有老死。”

自问:既然如此,为什么会有“老死”的现象呢?

自答:有“投生”就会有“老死”。如果“不投生”就不会有色身,就不会有“色身的老死”。

自问:为什么有“投生”就会有“老死”呢?难道没有“有投生而不老死”的例子吗?

自答:“以六道众生为例,有投生必有老死。没有例外!”

自问:“如何知道,‘有投生,就必有老死’,没有例外呢?

自答:“众生投生之时,或于受精卵时投生,或于胎儿在形成的过程中投生,或于胎儿出生之时投生,…。不论哪一种投生,这些都是会得到一个会死的身。所以有投生就一定会死。”

这个答案,其实在之前在分析“老死”时,就已经得到了答案了!

自问:既然如此,那么要如何才不会有“老死”呢?

自答:因为如此,所以如果想要不要有老死,请于这个色身死掉之前,修行到可以有能力“不再投生”。

众佛友!

因为时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就只分析到此。现在给大家发问。

请大家发问!

一道1:请问师父:[天即解其意捉阿修罗身擘为两片各掷一边。天于其中得去而复来。阿修罗由此命断。”中[捉阿修罗身擘为两片各掷一边]该如何理解呢?

智慧吉祥:这资料只是要让大家知道!天摄的阿修罗也是会死的而已!

不好意思!临时有事,我得出门去了!

写心得

祝大家吉祥!走人了!

篇5:《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解说:缘触有受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解说:缘触有受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

请大家复打我所说的!以摄身心,专心上课!

题目:《心经》解说

讲次:第十二讲

日期:04月05日

主讲:释慧祥

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祈愿“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回向:佛弟子(自己名)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回向之福,发愿令佛弟子(自己名),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三称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三称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三称

称念并回向毕者,请放掌!

众佛友!

在第十一讲,我们说明到“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其中十二因缘中的“缘触有受”。。

现在我们接着说明。

《长阿含经》载,佛问:“阿难!缘名色有触。此为何义?若使一切众生无有名色者。宁有心触不?”

答曰:“无也!”

佛陀又问:“若使一切众生无形色、相貌者。宁有身触不?”

答曰:“无也!”

(佛陀又问:)“阿难!若无名色。宁有触不?”

答曰:“无也!”

(佛陀总结说:)“阿难!我以是缘,知触由名色。缘名色有触。我所说者,义在于此。”

众佛友!由上面所贴的经文,可以得知:“触”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心触。二、身触。

又在十一讲中,我们是依佛陀另一种分类,而分为六触。

当知,六触,二触,都是满含着所有的触。

这个道理,就像,将人类,不论是分为二类,三类,或四类。也都是含着所有的人类。

二触与六触的关系是:

一、心触:就是指意触。

二、身触:就是指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

当知:

以分两类来说:

一、身触:当身体与境界为缘,起了认识作用之后,这时,我们的注意力放在所认识到的境界上,名为“身触”。

二、心触:当意根与法尘为缘,起了认识作用之后,这时,我们的注意力放在所认识到的境界上,名为“心触”。

例如:

您现在眼睛与电脑上的文字为缘,起了认识作用,这时,您的注意力放在文字上,这时,名为“眼触”,属于“身触”之一。

又如:当您看过了的文字,浮现在脑海中为缘,起了认识作用,这时,您的注意力放在您脑海所浮现的影像上,这时,名为“意触”,属于“心触”之一。

这个“心触”与“身触”等“触”的境界,是因为什么而来的呢?

当知:“缘名色有触。”

如何得知“触”是由于“名色”而来的呢?

我们先来定义一下什么叫“名色”?

名色,梵语 nama-rupa。从梵语的文字表面来说明:也就是“名字与物质”。

为什么说“由于名字与物质,才能产生触(注意放在该名色)呢?”

众佛友,请大家试观察:

如果有人跟您说:“请您注意!”

这时,因为对方没有说明,是要注意什么,因此,您根本不知要将注意力放在哪儿?!

就算您放眼将身周边的一切事物全都注意看过一遍,您也不会将注意力放在所指定的事物上的。

为什么呢?因为对方没有“指名”。

众佛友!

因为对方没有指名,所以您就不会知道对方要您注意什么。这时,您的注意力,是属于不定(浮动)的状态。所以有认识作用在运作,但是“触”未确定。

当这个人,指名说:请您注意电脑,这时,您的认识作用,扫过周围的事物后,自然能起“触”的作用。将注意力放在电脑上。

众佛友!我们再深入观照:

如果有人,问:“请您注意飞碟。”

这时,虽然有指名叫“飞碟”的事物。但是当您的放眼去认识周围的事物时,也找不出哪一个事物是叫“飞碟”的。这时,您虽然有起认识作用,也无法起“触”的作用。因为您的注意力无着落点。

因此,可知,单单只有“名”是不够起“触”的作用的。还得有“名色”具足,才能起“触”的作用。

因此,当知,您想要起“心触”。则您要先对心的种种现象的名字了解,并这个心的现象必需浮现于心中,这时,您才能起心触。

所以佛陀才会问阿难说:“若使一切众生无有名色者。宁有心触不?”阿难回答:“无也!”

其中的现象及道理,希望大家深入观照。

又众佛友!

如果我们能起“触”的作用,一定是要在“对该境界的名字有认识(名)”,以及“该境界必需是已经现起了(色)”,如此才能对该境界起注意而产生“将注意力放在该境界上(触)”。

众佛友!

例如:您们有听我说明过“八识”的人,就知道,当我说:“心中的多媒体影音屏”之时,您如果能起“触”的作用,是因为:

一、您过去听我说明过,所以“名”具足。

二、此“心中的多媒体影音屏”您曾认识过。所以知道我的用词,是指向什么现象。

如此,“名色”具足,这时,您就可以对心中的多媒体影音屏”起触的作用。

但是,如果您们之中,有人不曾听我说明过。

或者有人已经忘记了,而不知道或不确定,我所说的词是指向什么现象。这时,您就不能对“心中的多媒体影音屏”起“触”的作用。甚至,也许还会注意到别的对象去了。

因此,综合以上的说明,大家应知道:

“缘名色有触”的现象及道理。

现在再进一步:

为什么有“名色”呢?

如佛所说:“缘识,有名色”。

众佛友!

会造成我们有再一次“老死”缘因,是因为又再一次去“投生”。

会造成我们再一次去“投生”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又造作了“有生因、生习、生本、生缘”。

会造成我们再一次“有投生的生因、生习、生本、生缘”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又造作了“欲取此生因生习生本生缘.见取认为应有此生因生习生本生缘.戒取而不应没有此生因生习生本生缘.我取认为我本来就应有此生因生习生本生缘。”

又会造成我们再一次造作“欲取、见取、戒取、我取此生因、生习、生本、生缘”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又再造作“对五欲境界产生了喜爱,或对存在的境界产生了喜爱,或对不存在的境界产生了喜受。”

又会造成我们再一次造作“对五欲境界产生了喜爱,或对存在的境界产生了喜爱,或对不存在的境界产生了喜受。”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又再次造作了“对这五欲境界、存在的境界、不存在的境界,于乐受来时起贪心,于苦受来时起嗔心,于不苦不乐受来时起愚痴心。”

又之所以会造成我们再一次造作“对这五欲境界、存在的境界、不存在的境界,于乐受来时起贪心,于苦受来时起嗔心,于不苦不乐受来时起愚痴心。”的原因,是因为“当我们注意力放在该境界时,没有完全周圆而无漏的如实知之。”

又之所以会造成我们再一次造作“当我们注意力放在该境界时,没有完全周圆而无漏的如实知之。”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对“该境界的名字,与境界的存在,没有如实了知。往往名字与境界兜不在一起,或将名字与境界兜错了而起妄念!”

又之所以会造成“对该境界的名字,与境界的存在,没有如实了知。往往名字与境界兜不在一起,或将名字与境界兜错了而起妄念!”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对该境界的认识不真(不如实)”。

又我们之所以会再一次“对该境界的认识不真”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将“对该境界不知道的部份去弄清楚(无明)”。

众佛友!

如果我们能“对该境界不知道的部份去弄清楚(明)”,则我们就不会再一次的“对该境界的认识不真(妄识)”。

如果能不再对该境界认识不真,就不会再一次对该境界的名字与境界弄混了。

如果能不会对该境界的名字与境界弄混了,则我们注意力就不会乱放或放错地方。

如果能注意力不会乱放或放错地方,则就不会对该境界的觉受起贪嗔痴心。

如果能对该境界的觉受(不)起贪嗔痴心,则就不会对该五欲境界或存在境界或不存在境界起贪爱。

如果我们对该境界不起贪爱,则就不会再一次摄取该境界。

如果我们能不再摄取该境界,则我们就不会再有令该境界生起的生因、生习、生本、生缘。

如果我们不会再有令该境界生起的'生因、生习、生本、生缘,则我们就不会再一次的投生到该境界去。

如果我们不会再投生到该境界去,则就不会再一次于该境界中老病死忧悲苦恼等种种事情的发生。

众佛友!

为什么我们会对该境界的“名字(名)”与“境界(色)”混淆不清呢?

那就是我们自己对该境界本身就认识不清。

所以才说:“缘识有名色”。

众佛友!

当知:识与智。其实是同一个作用。只是其中有一点点差别。

一、识,又名“妄识”。当认识不周全,有漏洞。则名为“妄识”。

二、智:又名“真识”,又名“如实智”,又名“妙观察”,当认识周全,无有漏洞。则名为“智”。

众佛友!

认识时,能周全无漏与否,是取决于分类时,周全与否。

众佛友!

例如:

当有人说:“请您将人类分为二类。”

这时,如果有人将人类,分为“死人,与女人”两类。这就叫不周全,有漏。为什么呢?那男人属于哪一类呢?死人吗?可见他的分类不周全。不能含全部的人类。

这时,如果有人将人类分为“男人、女人”两类。这就叫“周全,无漏”。为什么呢?因为这分这两类,可以含全部的人类。并这两类没有混淆不清的现象。也就是“名、色”没有混淆不清的现象。

又如果有人将人类分为“死人,活人”两类。这也是属于周全无漏的分类。为什么呢?因为分这两类,也可以含全部的人类,也没有混淆不清的现象。

又如果有人说:“请您将人类分为三类。”

这时,如果有人将人类分为“男人、女人、阴阳人”这时,也是属于周全而无漏的分类方式,不会造成混淆。

又如果有人将人类分为“死人、活人、植物人”三类,这时,也是属于周全而无漏的分类法。

但是,众佛友!

很多人,在分类时,并不能周全无漏的分类,或分类以后不能如实了知分类只是“名字”而已。应“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

众佛友!

不是说,分类以后,就表示,该事物或该境界,就一定有该类现象。

当知,分类学,是一种独立的学问。是要分类周全,定义清楚而令各类不混淆。这时,才来观察实际的事物是可以归于哪一类。

上次我有说明过,佛教的分类学,名为“总相及别相观”。

《别译杂阿含经》载,佛说:“总相及别相,分别解了知,一切悉知见,是故名为佛。”

众佛友!

先学周全而无漏的分类,才能进一步周全而无漏的归类。

又众佛友!

能周全而无漏的归类,才能周全而无漏的发展向所要的那一类,避开不想要发展的那一类。

又众佛友!

真的做到,能安全有效无后患的展现所要的那一类,并能安全有效无后患的去除不想要的那一类,就叫解脱自在。

简言之就是:

《首楞严经》载,佛说:“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这也就是我之前举过看牙医时令痛变轻及转痛为无的例子,

众佛友!

一切属于因缘所生的境界,

就可以透过停止造作该境界的因缘而令该境界不再展现。

当我们真能做到停止该境界的主因时,慢慢的就不会再去感应该境界的助缘。

当该境界的主因及助缘都停止下来了,则该境界也就真正消灭而永远不会再现起了。

这就是解脱生死轮回之道。

这也就是大慈大悲的大导师释迦牟尼佛所教的道理。

众佛友!

所以,请您们要先学分类周全无漏,于实际运用时要归类周全而无漏。于发展时更要正确朝向该类而令身口意业如实朝向该境界而无漏。

众佛友!现在回来说明“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句经文。

众佛友!

当我们观照时,是周全而无漏,则认识就会周全而无漏。

当我们养成观照时,都是周全而无漏时,就叫“明”。

这时,我们就再也没有无明所造成的苦了(无无明)。

这时,我们就再也不需要为了令无明消尽而努力的苦了(无无明尽)。

甚至乃至,再也没有老死的苦了(无老死)。

也再也没有为了令老死消尽的苦了(无老死尽)。

众佛友!

今天就说明到此,愿大家周全无漏。下课!

篇6:《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解说: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

各位!上课了!

题目:《心经》解说

讲次:第九讲

日期:12月17日

初校:月20日

主讲:释慧祥

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祈愿“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回向:佛弟子(自己名)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回向之福,发愿令佛弟子(自己名),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三称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三称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三称

称念并回向毕者,请放掌!

篇7:《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解说: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释经】这时再也没有因为眼根范围内的因缘所引发的苦厄了!乃至再也没有因为意识界的种种因缘所引发的一切苦厄了!

【说明】

此经文“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是略说。展开来说就是:

無六根界:无眼界、无耳界、无鼻界、无舌界、无身界、无意界。

無六塵界:无色界、无声界、无香界、无味界、无触界、無法界。

無六識界:无眼识界、无耳识界、无鼻识界、无舌识界、无身识界、无意识界。

又有另一种分类方式是:

《中阿含经》“见十八界知如真。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阿难。见此十八界知如真。”

当然!我们还是依经典的分类方式为佳!

我现在先来说明“界”字之义。

“界”,是指“范围”。

壹、眼界,就是指「眼根的范围」。

这又可以分很多层面来解释。

一、眼球的范围:有人没有眼球,有人只有一个眼球,有人有二个眼球。所以可知其眼球的范围是不同的。

又有人的眼球大,有人的眼球小。

又有人的瞳孔大,有人的瞳孔小。

如此因为眼球的不同,所以所造成的功能及作用的范围就会不同。

二、眼肌肉的范围:有人眼睛四周的肌肉己不能随意运作,有人一部份能运作,有人眼肌肉受力使力不能平均,有人眼肌肉很好。

三、眼神经的范围:有人眼神经已坏,有人坏一部份,有人全好。

四、眼球内组织的范围:有人视网膜正常,有人不正常,有人视网膜剥落。有人水晶体混浊,有人有白内障,有人水晶体清澈。……如此种种不同,眼根的范围就不同。

如此种种都是属于“眼界”。所以我们要去了解由于“眼根的.不同,所造成眼界的变化”。

现在再来谈“色界”。

貳、色界,也就是因为“色尘的不同,所展现的范围的不同”。

一、色塵的大小不同,造成色界不同:如大山及小山在您前面,其距离虽一样,因为山的大小的不同,所以造成色尘所展现的范围就不同。

二、远近不同,造成色界的不同:如一样的山,当我们站得远及站近些,这色尘所展现的范围就不同。

三、明暗不同,造成色界的不同:同样是一部车在我们的前面,距离也相同,我们的眼睛也一样,但是白天或晚上看到时的距离感就不同,这就是明暗造成范围不同的例子。

四、动静不同,造成色界的不同:例如: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或明明停在红绿灯下,但是隔壁车子在动,而我们以为我们的车在动。这些都是因为动静的不同,所以造成色界的不同。

又如拿一炷香,旋转之,看似有一火圈。而实际又知道没有火圈。这也就是动静不同,色界不同的例子。

又如明明是地球绕太阳,而我们看似太阳绕地球。也是属于这个例子。

诸如此类,请大家深入观察更多有关“色界”的种种现象。

參、现在来说明“眼识界”。

一、每个人因为当时“眼界”与“色界”的不同,所以就会造成“眼识界”的不同。

二、注意点不同,造成眼识界的不同:虽然自己,眼睛看著同一个色尘,距离、光线、大小、远近都相同,但是因为注意力所集中的点不同,所以就造成“眼睛对色尘能认识的范围”就不同。

三、综合来说,有十三个条件,会造成眼识界的不同:

(一)眼睛的不同,造成眼识界的不同。

(二)色尘的不同,造成眼识界的不同。

(三)光线的不同,造成眼识界的不同。

(四)距离的不同,造成眼识界的不同。

(五)开眼闭眼的不同,造成眼识界的不同。

(六)有东西挡住及没有东要挡住,造成眼识界的不同。

(七)东西在眼界范围内,或在眼界范园外,造成眼识界的不同。

(八)注意力的不同,造成眼识界的不同。

(九)心中的影像有被扭曲或没有被扭曲的不同,造成眼识界的不同:例如:看著同样的东西,有酒醉者及没酒醉者所认识到的是不同。有被催眠者与没被催眠者所认识到的是不同。有梦游者与清醒者所认识到的是不同。

(十)大脑有受伤或没有受伤,造成眼识界的不同。

(十一)身体动静不同,造成眼识界不同。

(十二)有戴眼镜与没戴眼镜,造成眼识界的不同。

(十三)对被识认的对象,曾学过该名言,或不曾学过该名言者的不同,造成眼识界不同。例如:明明屋子内放了一个东西,别人叫我们去拿,因为只听过名字,也看过东西,但是并没有将名与物连在一起过,所以找也找不到。找到了也不认识就是这东西。

如此十三种条件的不同,都会造成眼识界的不同。

就如我对“眼界”“色界”“眼识界”的说明一样,请大家深入观察其它各界!

又当知,当您如实观照这十八界之后,并了解:

在发展十八界的任何一界时,都能不忘了在空掉苦厄之下来发展。(十八界不异空)。

又为了空掉苦厄,也不会因此而害怕发展十八界。(空不异十八界)。

又当发展十八界,就是要在有能力空掉苦厄之下才来发展。(十八界即是空)。

当我们有能力在十八界的任何情况下都能空掉苦厄时,就是可以来好好大大发展十八界的时候。(空即是色)。

众佛友!

因为有事,所以今天只能说明到此。

作业:

一、请将十八界,一一如实观察。(不一定要交作业给我)。

二、写心得。

祝大家进步直趣无上菩提!

下课!

还没有复打毕者,请继续!

我先下了!886 祝吉祥!

篇8:《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说:度一切苦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说:度一切苦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

题目:《心经》解说

讲次:第三讲

日期:10月08日

初校:月08日

主讲:释慧祥

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祈愿“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回向:佛弟子(自己名)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回向之福,发愿令佛弟子(自己的名字),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三称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三称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三称

称念并回向毕者,请放掌!

众佛友!

在第二讲中,我已经用白话将心经解说一遍。现在我要依经文来逐句说明。

如果有哪位佛友!上次没有上到课的人,。

众佛友!

学经者当知道,佛陀说法,是为了解决问题,令问题不再产生。

正所谓:“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因此,我们在学习佛陀的教法(佛法)之时,要了解佛陀所说法的重点是要解决什么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心要”。

众佛友!

例如:学武功时,也是如此,当师傅在教徒弟“武功招式”之时,徒弟要去体会这一招式是要做什么用的。是用来进攻的呢?还是用来防守的呢?

又这徒弟还要深入知道这一招式,如果是进攻是攻击对方的什么部位。如果是防守是防对方的什么样的攻击。

又这徒弟还要深入知道这一招式,如果是属于攻守合一的,他还得知道哪一手是攻?哪一手是防?哪一脚是攻?哪一脚是防?

如此,才能在应敌之时,所学的招式,才能变为有用的攻守利器。

不然,只是运动运动,而不算是武功了!

而这种学武功时,知道每一种招式,是做什么用。就叫“心法”。

又学武功时,能深入知道每一种招式,如何巧妙变化的运用。就叫“深入心法”。

众佛友!

现在就以学武功为比喻来说明学佛法也是如此的。

什么是佛陀的教法的心法呢?

就是我们要知道佛陀所教的法的每一个法是做什么用的,要知道如何巧妙的变化运用。

众佛友!佛陀所教的'教法,共分四大类:

即“四种悉檀”:一者各各为人悉檀。二者对治悉檀。三者世界悉檀。四者第一义悉檀。

悉檀,梵语 siddhanta ,宗旨目的。

也就是说:

佛陀所说的一切教法,依其不同的宗旨目的来分,可以分为四类。

一、个别指导(各各为人悉檀):其教法,是为了针对当事人而施设的,只适合当事人来运用。

例如:周利槃陀伽,是属于很特别的弟子,所以佛陀特别为他施设适用于周利槃陀伽个人适用的教法。

又例如:佛陀的亲弟弟难陀,是唯一佛陀强迫令其出家的。

这些属于只针对该众生的特殊情况而施设的教法,只适用于当时个人的状况。而不属于可以常态使用的教法。就叫“个别指导”(各各为人悉檀)。

二、针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教法(对治悉檀):其教法,是为了针对问题而施设的,只要有相同的问题的人,就可以运用这个教法来解决问题。

例如:佛陀教不净观对治贪欲,教数息观对治散乱,教缘起观对治愚痴,教界分别观对治我执,教念佛观对治恐怖…如此林林总总。都是属于对治悉檀。

三、创造世界创造境界的教法(世界悉檀):佛陀的教法是针对为了成就某种境界或投生某种世界而施设的教法。

例如:佛陀教观无量寿佛经就是在教韦提希夫人往生净土的法门。

只要有相同愿望,相同目标的人,就可以学习这个教法。

四、指示永恒的现象真理(第一义悉檀):佛陀针对诸法实相来说明,开示永恒的真理来让我们知道。这是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每个人都应觉悟的。

例如:佛陀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就是在教诸法实相,所以称为“法印”。

我们每个人,都应知道,每个人都应觉悟。

而属于“第一义悉檀”的教法,是不论我们觉悟不觉悟,懂不懂,修不修。其道理都是如此的,其现象也都是如此的。也就是永远“诸行是无常”、“诸法是无我”,只有“涅槃是寂静”。

所以对第一义悉檀的教法,我们无需“修”,而需“悟(照见)”。

众佛友!

当知“第一义悉檀”才是佛陀教导的真正“心法”。而其它的“各各为人悉檀”“对治悉檀”“世界悉檀”都只是“招式”。

也就是说:佛陀教导我们“各各为人悉檀”“对治悉檀”“世界悉檀”都是为了帮助我们去了解“第一义悉檀”。

如《大智度论》载:“复次佛欲说第一义悉檀相故。说是般若波罗蜜经。”(CBETA, T25, no. 1509, p. 59, b17~18)

众佛友!

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载,佛说:“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当我们在为人演说佛法时,最后一定要会归“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的“第一义悉檀”的教法。

也就是教导众生永远可以依靠的永恒的真理。

如果我们所教的不属于永远可以依靠的永恒的真理。而是无常变化的,暂时可以用用的种种变化相,那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现在,我们要深入探讨《心经》,所以在体会《心经》的教法中的任何教法之时,请大家还要会归“永恒的真理”来体会。才能真的学到“心”经。

现在要开始说明《心经》。

【经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释经】

当观世音自在菩萨,修行更深入运用“事先知道以便安全有效无后患地渡过生死河岸”的法门时,如实观照,并知见到对五蕴(色身、感觉情绪、心中影音、审虑决定、认识观念)的发展习惯皆是要朝向“令苦厄空虚”之下来发展,因此能度过这一切的苦难困厄。

【说明】

一、问:为什么将“观自在菩萨”说成“观世音自在菩萨”呢?

答:观自在菩萨,梵名 Avalokitesvara,或译为:光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观世自在菩萨、观世音自在菩萨、现音声菩萨、窥音菩萨。略称观音菩萨。

依玄奘大师的翻译习惯,都是将 Avalokitesvara 译为“观自在菩萨”。

而我取其圆满的意思,所以依古译经师的“观世音自在菩萨”为白话说明。令众生了解Avalokitesvara本具二义。一、观世音,二、观自在。

二、问:为什么此 Avalokitesvara 菩萨,有时名“观世音”呢?

答:《妙法莲华经》“无尽意菩萨…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三、问:又为什幺此 Avalokitesvara 菩萨,有时名“观自在”呢?

答:《佛说大方广曼殊室利经》载:“尔时世尊。复遍观察净居天宫。告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愍念多众生故。住陀罗尼形。而为众生演说安立。劝进随喜解其理趣。为修行者开示法要及诸护摩。善巧方便能获无上正等菩提。及获二乘人天之果。以清净身能为众生作诸佛事。示现佛身。安立寂静无住涅槃。若有众生应以摩酰首罗身得度者。即现摩酰首罗身。为彼众生演陀罗尼秘密之法。乃至应以帝释之身。迦楼罗身紧那罗身。摩呼罗伽悉地明仙。日月星宿童男童女种种之身。乃至异类二足四足多足无足。有情无情三界之身而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演说。以是义故名观自在。”

众佛友!

从这儿,我们就知道,为什么叫“观世音菩萨”呢?是因为此菩萨是“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又我们也知道为什么叫“观自在菩萨”呢?是因为此菩萨是“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为之说法”,所以可以自在感应众生的需要而现身,所以名为“观自在”。

四、问:什么叫“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呢?难道还有“浅般若波罗蜜多”吗?

答:“般若波罗蜜多”本来就是甚深之法,没有“浅般若波罗蜜多”。但是因为可以一直深入再深入的运用,所以说为“行深”也就是深入而行。

五、问:是否有哪一部经的经文,有说明到“般若波罗蜜多”有深入运用的不同吗?

答:有。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载,佛陀在说明六度时,当说明“般若”一项时,说道:“出家菩萨处于空闲。亲近供养诸佛菩萨一切智者。常乐听闻甚深妙法。心生渴仰恒无厌足。善能分别二谛真理。断除二障通达五明。说诸法要能决众疑。以是因缘即得名为‘般若波罗蜜\\\\\’。

为求半偈弃舍身命。不惮众苦志求菩提。即得成就’亲近波罗蜜\\\\\’。

于大会中为人说法。于深妙义无所秘惜。能令发起大菩提心。于菩萨行得不退转。常能观察我身兰若及菩提心真实法身。如是四种无有差别。如是如是观妙理故。即得名为‘真实波罗蜜\\\\\’。

善男子。是名出家菩萨成就般若波罗蜜多。”

众佛友!从这经文我们就知道,要成就“般若波罗蜜多”是有所谓的深入的。

当“般若波罗蜜多”再深入运用,将一切身心都是用来志求无上菩提时,这时般若波罗蜜多,就进升为“亲近波罗蜜多”,意思就是更接近无上菩提。

又当“般若波罗蜜多”再深入运用,来教导一切众生也发菩提心,并深入观照一切妙理(第一义悉檀)。这时“般若波罗蜜多”又进升为“真实波罗蜜多”。

而当能如此层层深入而都能运用时,才名为“成就般若波罗蜜多”。

众佛友!

如此,可知此般若法门是有所谓的“深入运用(行深)”的。

六、问:在《心经》的经文中,有说明到如何“行深”的经文吗?

答:有。

如:揭谛(运用吧!)揭谛(运用吧)波罗揭谛(运用此法门来度过生死河岸吧!)。就是属于“般若波罗蜜多”。

波罗僧揭谛(带领着大众运用此法门来度过生死的河岸吧!)。就是属于“真实波罗蜜多”。

菩提萨婆诃(请回向成就无上菩提)。就是属于“亲近波罗蜜多”。

可见,此心经的教法,还是有教我们要层层深入运用。所以名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众佛友!因为我要开会的关系,现在只能说明到此。

祝大家深入般若有效运用。

作业:

一、写心得报告。

二、说明“四悉檀”。

三、说明“般若波罗蜜多”如何行深。

下课!

篇9:《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说:度一切苦厄四个重点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说:度一切苦厄四个重点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

题目:《心经》解说

讲次:第六讲

日期:2007年11月05日

初校日:2007年11月12日

主讲:释慧祥

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祈愿“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回向:佛弟子(自己名)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回向之福,发愿令佛弟子(自己的名字),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三称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三称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三称

称念并回向毕者,请放掌!

众佛友!

在第五讲中,终于我将有关十个词:“一、福报。二、聪明。三、知识。四、技术。五、智。六、慧。七、智慧。八、般若。九、般若波罗蜜多。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简介完毕。

如果大家有仔细深入观察思考者,就知道这十个词之间的差别点。

众佛友!

现在,我们就是要依这十个词的定义来深入理解《心经》的教诲。 如经文所载:“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就是整部《心经》的核心。

也可以说,其实《心经》只要这句经文,就算己经教导完毕。 接着以下的经文,其实只不过是用来解释如何以“般若波罗蜜多”来“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众佛友!

《心经》经文,从“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在说明“照见色蕴皆空,度有关色蕴的一切苦厄。”

又《心经》经文,从“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则是在略说。我们需要将之展开,令成为:

“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

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

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

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

因此,可知有关“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在说明“照见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皆空,度有关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的一切苦厄。”

也因此,其实,从“色不异空”一直到“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其实也已经算是将“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解释完毕了。

现在我就来一一说明及分析。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用白话来说,就是:“观照五蕴,知见行为习惯在发展五蕴时要如何才皆能空掉会引发苦厄的行为习惯,所以能度过有关五蕴的一切苦厄。”

接着经文就先说明如何“照见色蕴皆空,度色蕴的一切苦厄”。那就是有四个重点:

一、“色不异空”:在发展有关色蕴的行为习惯中,不要忘了要先空掉会引发苦厄的行为习惯。

例如:

喝水,是属于有关发展色蕴的行为习惯。

因为,“身体”属于“色蕴”。

喝水,是为了“身体”能解渴,能存活。所以喝水是属于发展色蕴的行为习惯之一。

(一)不注意水温,因此喝水时,就会被烫伤。这是“危险”的喝水习惯。

(二)不注意有效,因此喝了太甜或太咸,所以越喝越渴。这是“无效”的喝水习惯。

(三)不注意后患,因此喝了太多,所以等一下一、两个小时不能离席去洗手间时,就会造成内急而又走不开的麻烦。这是“有后患”的喝水习惯。

因此,如果套在“色不异空”的经文来解说“喝水”一事。则是: 喝水不要异于空掉其苦厄。

用白话一些来说。就是:

喝水时不要忘了要空掉“不注意水温而烫到的苦”,要空掉“喝太咸或太甜而越喝越渴的苦”,要空掉“喝太多造成后患的苦”。

二、空不异色:为了空掉会引发苦厄的行为时,不要害怕发展色蕴。

例如:“喝水”一事。

不要因为为了空掉有关喝水时因不注意水温而烫伤的苦,为了空掉有关喝水时因喝太咸或太甜而越喝越渴的.苦,为了空掉有关喝水时因没注意后患而造成未来的苦,所以就害怕不敢喝水。

(三)色即是空:当想要安全有效无后患的来发展色蕴时,就是要空掉发展色蕴时的危险习惯、无效的习惯、有后患的行为习惯。

例如:再以“喝水”为例。

当想要喝水时,就是要控制自己是在注意水温、注意不要越喝越渴、注意不会引发后患之下来喝这水的。

(四)“空即是色”:就是要养成行为习惯都不会引发苦的情况之下(苦空),才是好好发展、大大发展色蕴的时机。

例如:

再以喝水一事。

当喝水时,己知避开烫到的危险,避开越喝越渴无效的喝水方式,避开有后患的喝水习惯,这时不论要喝咖啡、喝茶、喝果汁……等等,也都是要如此来做。所以要喝什么都可以,也都不会引发苦了。

因此,就能度过有关“喝水”的一切苦厄了。

从这个例子说明,就知道,为了度一切苦厄。

有四个重点要学:

一、五蕴不异空:想发展五蕴时,不要忘了要先空掉其苦厄。

二、空不异五蕴:想要空掉苦厄,不要因此而害怕发展五蕴。

三、五蕴即是空:实际发展五蕴时,就是要在空掉苦厄之下才来发展。

四、空即是五蕴:当养成空掉苦厄的习惯后,就是真正发展五蕴的时机。

现在来一一说明“色、受、想、行、识”之定义。

如果简单来说:

一、色蕴:就是色身及山河大地等环境。

二、受蕴:就是感觉及情绪。

三、想蕴:就是心中的影音印象。

四、行蕴:就是审虑、发动、决定。

五、识蕴:就是六识的种种作用。

现在我依经文的定义来一一说明:

因为《心经》的经文中,并未对“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这五个词做说明,所以我现在“以经解经”的方式,引用别的经文来说明。

如《杂阿含经》载“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该经又接着解释“云何色受阴?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受阴\\\\\’。”

因此,我们就要知道“色蕴”就是“色受阴”,其定义就是:“四大,及四大所造色”。

用现在白话来说:“色蕴”就是“固体(地大)、液体(水大)、能量(火大)、气体(风大)”这四大,及这四大所组合而造的种种。

因此,色身,就是属于“固体(地大)、液体(水大)、能量(火大)、气体(风大)”这四大所组合而成的。

所以我才会说“色身”是属于“色蕴”。

所以《圆觉经》载,佛说:“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

又因为山河大地这外在的环境,也是四大所组合而成的,所以名为“外四大”,也是属于“色蕴”。

《大般涅槃经》载“譬如种子,自有四大,缘外四大,而得增长芽茎枝叶。”

这时,我们就知道这外四大,是指“空气(风大)、水分(水大)、土壤(地大)、阳光(火大)”。

因此,如果将这“内四大”及“外四大”来代替“色蕴”,则“照见色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就可以改为“照见内四大及外四大皆空,度一切苦厄。”

又“色不异空”乃至“空即是色”这四句,则也可以改为“内四大及外四大不异空”乃至“空即是内四大外四大”。

用白话来说就是:

我们要观照在发展内外的地水火风之时,如何能皆令空掉所有的苦,所以能度内外四大的一切苦厄。

而我刚刚所举的“喝水”一例,就是属于“水大”的例子。 所以希望众佛友,依生活中,实际来一一深入观照,度一切苦厄。 因此,这时,您就会发觉,连穿衣(属火大),吃饭(属地大),呼吸(属风大),我们都要观察其发展的行为习惯,要如何皆令空掉苦厄。

众佛友!

四大过多,会引发苦。

四大太少,也会引发苦。

四大平衡才能将苦厄减到最少。

《过去现在因果经》“太子又问。何谓为病。答曰。夫谓病者。皆由嗜欲。饮食无度。四大不调。转变成病。百节苦痛。气力虚微。饮食寡少。眠卧不安。虽有身手。不能自运。要假他力。然后坐起。”

众佛友!四大不调,就是病因。

所以我们要观四大,调四大令平衡。

二、什么是“受蕴”?

《杂阿含经》“云何‘受受阴\\\\\’?谓六受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受受阴\\\\\’。”

如果依这个经典的说明,是将“受蕴(受受阴)”解释为“因六根触六尘而产生的感受”。

《正法念处经》“因眼,缘色、缘明、缘空、缘于忆念,而生眼受。所谓:‘苦、乐、不苦不乐。\\\\\’”

这经正说明“眼受”生起的缘。

但是这时,此经又将“受”分为“苦、乐、不苦不乐”。 从这儿,我们就知道:

一、受蕴,其实定义就是“六受身”。

二、受蕴,如果依“六受身”的感觉,引发情绪的“苦、乐、不苦不乐”。也是属于“受蕴”。

也正因为如此,我在解说“受蕴”时,都说明成“感受及情绪”。 如果将现在我们对“受蕴”的定义代入《心经》的经文,则为“照见六种感受及三种情绪的发展皆令空掉一切苦厄,则能度这一切感受及情绪的苦厄。”

如何度情绪的苦厄呢?

也就是:“于乐受,不贪爱。于苦受,不嗔恚。于不苦不乐受,不愚痴。”则能空掉这三受(情绪)的苦。

如《持世经》载“是凡夫若受乐,为爱结所使,以爱结所使故,能起恶业。若受苦,为恚结所使,以恚结所使故,起诸恶业。若受不苦不乐受,为无明结所使,是人因无明结所使故,不脱忧悲苦恼。”

《持世经》“是人于乐受中除却爱结。于苦受中除却恚结。不苦不乐受中知见无明结故。勤行精进。菩萨尔时。若受乐受,心不生爱。若受苦受,心不生恚。若受不苦不乐受,心不生痴。”(CBETA,T14,no.482,p.647,a27~29)

众佛友!

白话一点来说,就是不论什么感受情绪来,都要“知而不著”不要被绑住也(结),也不要被感受情绪给控制也(使),而是要知道“我能产生感受情绪,而感受情绪非我”。

又要知道“我能改变感受情绪,控制感受情绪。而感受情绪,都不能改变我及控制我。”

但是,当有人一起不正见,以为“感受情绪”可以控制自己时,则这时自己就是被“结使(被绑住,被控制)”了!

众佛友!

就如同我过去曾经跟您们说过看牙医时的经验一样。我就是了解“我可以产生感受情绪,我可以控制感受情绪”所以我才能度牙医洗牙、补牙、拔牙等等的苦厄。 但是,一旦“一念不觉”以为是“感受情绪是我”。这时就会被感受情绪给绑住而被控制,就很苦了。

因此,用《心经》的话来说明,则是:

一、受不异空:当看牙医时不要忘了要控掉感受引起的苦厄。 有关这个我有教过大家很多方法:

如:“接受一切感觉,不排斥任何感觉”。

又如“观自己如死人,任人处理尸体”。

又如“将注意力注意全身,则感觉就会减弱。”

又如“将注意力放在身上不痛的部位游走,则痛就会更减轻。”

又如“将注意力完全不放在身体上,则完全都不会觉得痛。”

二、空不异受:为了空掉看牙医的苦痛,别因此而害怕看牙医。

三、受即是空:当您要去看牙医时,就是要运用之前所说的方法来空掉牙齿的疼痛。

四、空即是受:当您之前所有的方法都能自在运用来空掉看牙医的疼痛时,就是可以安心看牙医的时候。

众佛友!

因为我跟学僧有约,要处理他们的事。所以得下了!

今天就说明到此。

大家还未复打完毕者,请继续!

祝大家健康、平安、解脱、自在,度一切苦厄。

作业:

一、请于实际生活中,选择一样来“运用四个重点”来学度其苦厄。并写报告给我。

下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