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叫猛喘猛呻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一箪食一豆羹的阅读答案及翻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一箪食一豆羹的阅读答案及翻译,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一箪食一豆羹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有关一箪食一豆羹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鱼我所欲也》)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行道之人弗受⑵妻妾之奉() ⑶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一箪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B.万钟于我何加焉。
既加冠。
C.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吾妻之美我者。
D.是亦不可以已乎。
死而后已。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5.作者在文中批评和嘲讽了哪类人呢?
参考答案
12.⑴不⑵侍奉⑶“得”通“德”,感激
13.D
14.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15.作者在文中批评和嘲讽了“万种则不辨礼仪而受之的人”
参考译文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篇2: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后按要求答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令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1:解释文段中的词。(4分)
之 蹴 辩 已
小题2:翻译划线句“此之谓失其本心”这个句子。(2分)
小题3:填空: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文段中着重论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3分)
小题4:请任意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一组句子(内容)。(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之,结构助词,的;蹴,用脚踢;辩,通“辨”,辨别;已,停止,放弃。(4分)
小题2: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天性、天良)。(2分)
小题3:举例 义 生(3分)
小题4:“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对比;“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对比;“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对比;“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对比。(不用原文,用自己的话叙述也可。)(2分)
试题分析:
小题1:试题分析:“之”在文言文中既是常考词,又是个多义词: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代指人,事,物或者是一句话;③语气词,无意义;④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动词,去、往、到。在这里“之”是结构助词,的'。“蹴”在这里是“用脚踢”的意思,而在“一蹴而就”中是“踏”的意思。“辩”在这里是个通假字,通“辨”,“辨别”的意思。“已”在文言文中常当“停止”讲,在现代汉语中是个多义词,在“事已至此”中是“表示过去”的意思。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注意“此”是“这”的意思;“之”虚词不译;“谓”是“叫做、称作”的意思;“其”指“自己”;“本心”是“本来的思想,即指‘义’”的意思。
小题3:试题分析: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羞恶之心”,就是对“义”的坚持。以食“嗟来之食”为“羞”,这就是“义”的“观念”。可见“义”是切实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的,“义”比“生” 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
小题4:试题分析:选文除了运用了举例论证以外,还运用了对比论证,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对比;“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对比;“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对比。通过对比说明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失其本心。
篇3:《一箪食,一豆羹》《孔子见齐景公》比较阅读及答案
《一箪食,一豆羹》《孔子见齐景公》比较阅读及答案
阅读甲乙文段,按要求答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③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④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⑤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说,游说。③养:供养之地。④未之以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⑤丘:孔子,名丘。
7.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蹴尔而与之生(用脚踢) B. 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C. 孔子见齐景公(召见,接见) D. 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听说)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蹴尔而与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 是亦不可以已乎//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C. 今说景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 孔子辞不受//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9.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万钟于我何加焉//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B. 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 行道之人弗受//辍耕之垄上 D.乡为身死而不受//景公未之以行而赐之廪丘
10.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运用事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乙】文内 容可概括为:孔子不受景公之赐。
B. 【乙】文可作为【甲】文的一个事例论据,有力地证明“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 钟于我何加焉”,从而论证论点。
C. 【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是指见利忘义。【乙】文中孔子的表现印证 了《论语》中所说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D. 【甲】文以议论为主,运用排比句式,语句流畅,气势充沛。【乙】文以叙述为主, 主要通过人物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品质。
11. 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其不知丘也亦甚矣。
参考答案:
7、C
8、B
9、D
10、C
11.(4分)
(1)从前即使死了也不接受,现在为了那些贫穷的人感激我而去做这些事。(注意“乡、得”)
(2)他(齐景公)也太不了解我了。
篇4:一豆羹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豆羹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令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文段中加粗的词。
之:___________
蹴:___________
辩:___________
已:___________
2.翻译划线句此之谓失其本心这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文段中着重论述了__________比__________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
4.请任意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一组句子(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之,结构助词,的。 蹴,用脚踢。 辩,通辨,辨别。 已,停止,放弃。
2.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天性、天良)。
3.举例 义 生
4.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对比;
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对比;
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对比;
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对比。
(不用原文,用自己的话叙述也可。)
篇5:《太平广记器量一》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太平广记器量一》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纳言娄师德,郑州人,为兵部尚书,使并州接境诸县令随之。日高至驿,恐人烦扰驿家,令就厅同食。尚书饭白而细,诸人饭黑而粗。呼驿长责之曰:“汝何为两种待客?”驿将恐,对曰:“邂逅浙米不得,死罪。”尚书曰:“卒客无卒主人,亦复何损。”遂换取粗饭食之。
检校营田,往梁州,先有乡人姓娄者为屯官,犯赃,都督许钦明欲决杀令众。乡人谒尚书,欲救之。尚书曰:“犯国法,师德当家儿子。亦不能舍,何况渠。”明日宴会,都督与尚书:“犯国法俱坐。”尚书曰:“闻有一人犯国法,云是师德乡里,师德实不识,但与其父为小儿时共牧牛耳,都督莫以师德宽国家法。都督遽令脱枷至。尚书切责之曰:“汝辞父娘,求觅官职,不能谨洁,知复奈何。”将一碟堆饼与之曰:“噇却①,作个饱死鬼去!”都督从此舍之。
后为纳言平章事。检校屯田,行有日矣,谘执事早出,娄先足疾,待马未来,于光政门外横木上坐。须臾,有一县令,不知其纳言也,因诉身名,遂与之并坐。令有一丁,远觇之,走告曰:“纳言也。”令大惊,起曰:“死罪。”纳言曰:
“人有不相识,法有何死罪。”令因云:有左嶷②,以其年老眼暗奏解,某夜书表状亦得,眼实不暗。纳言曰:“道是夜书表状,何故白日里不识宰相。”令大惭曰:“愿纳言莫说向宰相。纳言南无佛不说。公左右皆笑。
李昭德为内史,师德为纳言相随入朝娄体肥行缓李屡顾待不即至乃发怒曰耐杀人田舍汉。娄闻之,乃笑曰:“师德不是田舍汉。更阿谁是?”师德弟拜代州刺使,将行,谓之曰:“吾以不才,位居宰相。汝今又得州牧,荣宠过分,为人嫉也,将何以全先人发肤?”弟长跪曰:“自今后,虽有人唾某面上,某亦不敢言,但拭之而已,以此自勉,庶不为兄忧。”师德曰:此适为我忧也。夫人唾汝者,发怒也。汝今拭之,是恶其唾。恶而拭,是逆人怒也。唾不拭,将自干,何如?”弟笑而受之。其行事皆此类。浮休子日:司马徽、刘宽,无以加也.武后年,竟保宠禄。
(选自《太平广记·器量一》)
【注】①噇却:退下去,滚下去。②左嶷,人名。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都督从此舍之
舍:释放
B.以其年老眼暗奏解
解:明白
C.庶不为兄忧
庶:希望
D.无以加也
加:超过
8.对文中画破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师德为纳言/相随入朝/娄体肥/行缓/李屡顾/待不即/至乃发怒曰/叵耐杀人田舍汉。
B.师德为纳言相随入朝/娄体肥/行缓/李屡顾/待不即至/乃发/怒曰/叵耐杀人田舍汉。
C.师德为纳言/相随入朝/娄体肥行缓/李屡顾待/不即至/乃发怒曰/叵耐杀人/田舍汉。
D.师德为纳言相随入朝/娄体肥行缓/李屡顾待/不即至/乃发/怒曰/叵耐杀人/田舍汉。
9.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娄师德作兵部尚书时,前往并州。中午到了驿站,怕人打扰到驿家,就让大家和自己一起吃饭,并且还主动要求把细白的米饭换成粗糙的.米饭。
B.娄师德虽然将犯人是自己同乡的事情告诉给都督,但要求都督不要因此失去法度,娄师德还当面斥责了为官未能洁身自好的同乡。
C.有一次巡察屯田,部下随行人员已先起程,娄师德脚有疾患,坐在自家门外等马,遇见一个不认识他的县令,两人就并坐在一起闲谈。
D.本文用具体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唐代名臣娄师德的为官处世之道,刻画了他宽容大度、谨慎忍让等性格特征。
10.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犯国法,师德当家儿子,亦不能舍,何况渠。(4分)
(2)吾以不才,位居宰相。汝今又得少州牧,荣宠过分,为人嫉也,将何以全先人发夫?
参考答案
7、B 解 辞官
8、C
9、C 不是在 自家门外
10、(1)犯了国法,就是我的亲儿子,也不能放过,何况是他。
(2)我凭借不高的才华,官位做到宰相,现在你又要去做地方的长官,荣耀和宠爱太多了,会被人嫉妒,凭什么才能使性命保全呢?
参考译文
篇6:一落索周邦彦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这是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所创作的一首思妇闺情之作,描写了年轻女子的相思之愁和内心少为人知的深深悲哀。
原文:
一落索・眉共春山争秀
周邦彦
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栏愁,但问取、亭前柳。
一落索・眉共春山争秀字词解释:
①一落索:《词谱》卷五:“欧阳修词,名《洛阳春》。张先词,名《玉连环》。辛弃疾词,名《一络索》。”按贺铸词,有“初见碧纱窗下绣”句,名《窗下绣》。清吴绮词,名《玉联环》。毛本注云:“《清真集》作《洛阳春》。”按:《六一词》有《洛阳春》词,即此调,又名《玉联环》,皆北宋之旧名。《词统》作《一络索》。双调46字。上、下阕各23字4句3仄韵。[1]
②共:介词,同、跟。春山:古诗中一般将美人的秀眉比喻为春山。春山:春天里的山野。
③可怜:可惜。长皱:指经常愁眉不展。
④湿:沾湿,打湿。此句用李商隐《天涯》:“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枝。”及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忆君清泪如铅水”诗意。
⑤恐花也、如人瘦:罗烈云:李清照《醉花阴》“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程垓《江城梅花引》“一夜被花憔悴损,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朱淑真《菩萨蛮》“人怜花似旧,花比人应瘦”,皆自清真句化出。
⑥清润:形容她吹萧时乐声清亮幽润。玉箫:玉制的箫,此处为箫的美称。闲久:闲置巳久,久未吹箫。
⑦知音:喻知心人。
⑦但:只。取:助词,表动态。亭:古代设于路旁供行人休息的亭舍。
一落索・眉共春山争秀翻译:
柳眉是那样的秀美,只有妩媚的春山能与之比美,可惜它却皱得紧紧的。别让泪水打湿了花枝,使花儿也像人一样消瘦。因为知音难觅,她那清亮圆润的玉箫声已经很久听不到了。如果想知道她为什么每天倚着栏干发愁?那就问一问长亭前的柳树吧!
一落索・眉共春山争秀阅读答案:
试题:
1.请结合词句,分析词中的人物形象。(4分)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择两种,结合词句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4分)这首词刻画了一位美貌而愁苦的思妇形象。(2分)通过“与春山争秀”的眉峰、“花如人瘦”等写出她的.容貌之美;(1分)通过峨眉“长皱”、“泪滴花枝”、“玉箫闲久”、“倚栏”、“问亭前柳”等,表现了她内心愁怨。(1分)
2.(4分)①比喻。“眉共春山争秀”,以春山比喻女子的眉毛,意为思妇之眉比春山还要秀丽,写出女子的貌美。“恐花也、如人瘦”,以人喻花,亦可想象思妇美貌。②烘托。“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用“玉箫闲久”从侧面烘托少妇情绪低落,满腹愁思。虽有玉策,也无心吹奏。让它闲置已久。因为意中人不在,更吹与谁听呢?③借物抒情。“欲知日日倚栏愁,但问取、亭前柳”,借“亭前柳”抒发少妇的离愁。(答出两点即可)(表现手法1分,结合词句分析1分,共4分)
一落索・眉共春山争秀创作背景:
清人沈雄《古今词话》引宋人陈鹄《耆旧续闻》记载,这首词是周邦彦写给汴京名妓李师师的,但此说未必可信。《清真词》编此词人“春景”类,无题,考其内容,显然是描写“闺情之作”。周邦彦年轻时在汴京作太学生及太学正期间,曾结识了一些歌女,这首词即是作者以极大的同情来揭示歌女内心的痛苦的。这一歌女形象,可以视作汴京城中众多歌女悲苦命运的典型概况。
一落索・眉共春山争秀赏析:
此为写离愁之闺情词。词的上片由思妇外貌之美到其内心之愁,下片着意表现其内心和愁情。全词结情于景,层层深入,情致委婉。
用春山比喻女子的眉毛,用花朵比喻女子的面容,这两个陈旧比喻经作者妙笔点化又呈现出新,“眉共春山争秀”,意思是说,这位闺中思妇的眉毛比春天的青山还要秀丽,有了“争秀”二字,比起“淡淡春山”、“眉如春山”、“眉蹙春山”之类的常用词语来,已经增添了新意,下句紧接“可怜长皱”,又翻出了另一层新意,由人物外貌的美说到了内心的愁。这样一来,旧语翻出新意。下文以花喻面,作者说“莫将清泪滴花枝,恐花也、如人瘦”,使它的含义变得丰富多了,曲折多了,也新鲜多了,可以说它与李清照的名句“人比黄花瘦”有异曲同工之妙。上片着重写思妇的外貌,但已涉及内心,有层次、有深度,笔致委婉多姿。
下片着重写思妇的内心。先写“玉箫”,既用作陪衬,也用作象征,人物的闲雅风姿与孤寂心情由此得以想见。下文点明“愁”字,而用“欲知”,“但问”连属成句,正是与上片的“可怜”、“莫将”相互照应,既象是思妇内心的自问自答,又象是对第三者的关切所作的回复,而这样前后照应的结果,顿使全篇和谐而匀称。结尾处,写“日日倚栏”远望,不见夫婿归来,所见者,唯有长亭前边的杨柳,于是,日积月累的离愁就都堆垛了杨柳上面,这里,杨柳是愁绪的见证。
闺情这个题目,宋词里最为常见。要想使这类作品占得一席地位,就必须写得新颖别致,必须有一定的独创性。这首小词,和周邦彦的其他作品不大一样,是以清淡自然取胜的,没有刻意的雕饰与艳的辞藻,写来好象也很轻松,只是把习见的题材信手拈来,一挥而就,但也并非率意之作,还是有它的特点的。闺情词总要以描写闺中妇女为核心,本篇亦不例外。它刻画了思妇的外貌、内心,传达了人物的神意态,篇幅虽然短小,内容却不单调,笔致委婉含蓄,语言却清新流畅,读起来还是很有韵味的。
个人资料:
周邦彦(1056 ―1121)字美成 ,自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周早年“疏隽少检,不为州里推重 ,而博涉百家之书 ”。元丰初,“游太学,有俊声 ”。神宗时擢为试太学正。元四年(1089)出为庐州(今安徽合肥)教授 。绍圣四年(1097)还朝,任国子主簿 。徽宗即位 ,改除校书郎,历考功员外郎,卫尉宗正少卿兼议礼局检讨。政和二年(1112),出知隆德府(今山西长治 )。六年,自明州(今浙江宁波)任入秘书监,进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宣和二年(1120)移知处州(今浙江丽水),值方腊起义,道梗不赴。未几罢官,提举南京鸿庆宫,辗转避居于钱塘、扬州、睦州(今浙江建德)。卒年六十六。
《宋史 》、《东都事略 》与《 咸淳临安志》均有传。《宋史・艺文志 》著录其《 清真居士集 》十一卷,已佚。清人厉鹗《宋诗纪事》辑得其佚诗六首,今人罗烈又辑得古近体诗三十四首。周邦彦“负一代词名”(张炎《词源 》卷下 ),其词“浑厚和雅”(《词源 》),“ 缜密典丽 ”(刘肃《陈元龙集注〈片玉集〉序》,对后世影响较大。
蝶恋花周邦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