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艺术家”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幼儿园教育案例:给孩子的自信寻个“锚”,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幼儿园教育案例:给孩子的自信寻个“锚”,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幼儿园教育案例:给孩子的自信寻个“锚”
幼儿园教育案例:给孩子的自信寻个“锚”
幼儿园教育案例:给孩子的自信寻个“锚”小动物玩偶扮演的弱小形象,激发了孩子内心对强大自我的向往,帮助他们找到了自信。
文 | 浙江省宁波市第一幼儿园 娄丹娜
折纸区的怪现象
9月16日那天,是个周一,也是开学以来小班的孩子第一次进入班级工作室开展活动。在此之前,老师已经带孩子熟悉了场地,了解了基本的规则,孩子入场后很快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区域,开始工作。
我今天在折纸区当班,一边观察区域里的活动情况、孩子的状态,一边为需要帮助的孩子提供支持。这个区的活动内容主要是请孩子按照老师示范的折纸步骤图折纸。
我看到芳芳和丁丁各拿着一张纸,比照着步骤图摆弄了一阵,没能顺利完成作品,大概是觉得没劲了,就拿着手工纸扇来扇去,互相打闹。
我轻轻走过去问他们为什么不折纸。两个孩子异口同声地回答:“不会!”我想帮他们,就继续问:“哪一步不会呀?”丁丁说:“我不知道。”芳芳说:“我都不会,在家里,都是外公折好给我玩的。”
是这些步骤图展示的内容太难了?还是孩子对折纸不感兴趣?或者孩子在这个活动中缺乏自信?我决定,接下来一段时间要重点观察孩子在折纸区的活动表现,找到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孩子没自信,因为缺个“锚”
一连几天,我发现来折纸区的孩子,大都没有按照步骤图操作,而是拿着手工纸自由摆弄。
又是周一,今天的折纸区比上周一还热闹。祺祺一直是班级里手最灵巧的女孩之一,也来到折纸区。不一会儿工夫,她按照老师提供的示范图,折出了郁金香花和小杯子。坐在她旁边的两个孩子都看呆了,纷纷把自己的手工纸交给她,请她帮忙折。祺祺答应了,接下来就忙得不可开交。等她替别人折好后,孩子们拿纸花和纸杯开心地玩起来:送花、干杯、喝酒……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选择来折纸区的,都是那些抢不到“娃娃家”等热门工作室,性格相对比较内向、依赖性比较强的孩子。他们到了这里,通常是根据自己喜欢的颜色选择手工纸,一会儿看看这张,一会儿摸摸那张。选定手工纸以后,有些孩子拿着纸不折,也不动,开始发呆或者与人聊天,而有些孩子则把纸揉成一团或者一根长条玩起来。
同时,我发现,折纸区提供的工作内容并不难,他们也喜欢用折好的作品进行游戏。他们之所以在这个区域无所事事,是因为没有信心,觉得自己不会折,而且不肯坚持尝试。这正是现在很多独生子女具有的特征:害怕困难,遇挫退缩,依赖性强。
怎么帮他们提升自信,让他们变得勇于尝试呢?我想起商业营销中有个锚定效应――如果你无法决定该花多少钱买一件商品,可以把这件商品同另一件商品做比较,把后者当作锚,即参照标准。在这个评价系统中,每一件商品都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才能显示出价值。这也是商家促销策略的依据,和促销品相比,原价品就是一个锚,消费者有一种捡到便宜的感觉,就乐意购买促销品。
能否利用商业上的锚定效应,给孩子的心中提供一个参照物,增强他们的自信,使他们变得强大起来呢?我决定试一试。
锚定,自信提升
我收集了一些毛绒玩具,准备让它们来做“锚”。第一次,我在折纸区放了一只小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孩子们现在最喜欢扮演强大的角色,我想利用小兔的弱小形象,激起他们“我长大了,我能行”的想法。
孩子自由选择工作前,我介绍说折纸区里有个小动物,它的新房子造好了,需要一些郁金香装扮院子,可它还小,不会折郁金香,想请折纸区工作的小朋友帮帮它。如果哪个小朋友送给小兔一朵独立完成的花,就会受到小兔的做客邀请。这个邀约,就如同商家的赠品,我想既然赠品能吸引大人,也应该可以吸引孩子。
来到折纸区的孩子第一眼就看到了小兔,旁边还放着一个“请帮帮我”的标志。我仔细观察,有的孩子怜爱地摸摸小兔,有的看着手工纸跃跃欲试。嘿!果然有了微妙的变化。就连前几天坚决不肯尝试自己折纸的孩子,居然也开始研究示范图了。每个孩子手里都在不停地忙碌着,有人主动找会折的小朋友帮忙,我也适时介入,折纸区的工作氛围顿时活跃起来。在第一个作品被成功折出来以后,所有的孩子都感到很振奋,更加投入地去折纸。
两天以后,折纸区工作的孩子基本掌握了郁金香的折法。小兔邀请大家去“做客”,到了小兔家,发现杯子不够用,小兔又提出请孩子们帮忙……就这样,折纸区的孩子又开始忙碌起来。他们在动手的`过程中一次次发现自己的能力,找到自信,慢慢也开始尝试不同的折纸工作。
通过小动物弱小、需要帮助的形象,激发了孩子内心对强大自我的向往,锚定效应使孩子对这些“弱小”动物的求助乐此不疲,主动进行折纸学习。孩子进入主动学习状态以后,提高了折纸能力,建立了自信,逐渐形成螺旋向上的良性循环。
且思且行,助力幼儿发展
教师要能够用教育的眼光观察孩子的游戏行为,教育、引导都需要择机适时介入。教师的介入应以是否尊重孩子的游戏意愿,是否能帮助孩子获得新的经验,是否获得孩子的积极响应,作为检验的标准。
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都需要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以适宜有效为基准。观察能帮助我们了解每一个孩子的能力和发展现状。因此,在班级区域中对孩子进行细致观察,是幼儿教师的一项基本功,也是日常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
张雪门先生曾说过:“世间有一种可怜不足惜的人,是落伍的人,环境变了,他的经验依然不想改造,还想用旧经验来应付新环境,结果终被社会所淘汰。”作为幼儿教师,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且思且行,不断完善自己,才能真正为孩子的发展助力。
篇2:给孩子自信教育随笔

给孩子自信教育随笔
有一次,我无意间看到一篇题为“被家长‘忽悠’长大的孩子更优秀”的文章,文中说道,某教师在家长会上与孩子的妈妈沟通时,说了孩子总是坐不住的.缺点。这位妈妈很有智慧,回家后跟孩子说,老师今天表扬你了,说你以前只能安静地坐2分钟,现在能坐3分钟了,有进步了。孩子听后很开心,渐渐地他能安静地坐5分钟、l0分钟、15分钟……后来成为了优秀的大学生。故事中,妈妈以善意的谎言让被老师批评的孩子重新焕发自信,逐渐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妈妈的“谎言”与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现象不谋而合。
读了这篇文章,我很受触动,因为我班也有这么一位总是安静不下来的孩子,我用了很多方法都没能改变他的行为。我想能否借鉴故事中妈妈的方式?我立刻和班上另一位教师沟通,并达成了共识。
在一次午饭前,孩子们都安静了下来。我发现业业又开始“动”了起来,一会儿逗旁边的孩子说话,一会儿在活动室里跑来跑去。我忍住了想要批评他的冲动:“哟!业业刚才安静地坐了3分钟,有进步!”业业看了看我,马上坐了下来。一段时间过去了,我们一直坚持采用这种方式引导业业,我发现他好像有了一些变化。
一天,业业来到积木区玩了起来,我特意观察他能专心玩多久。可没过一会儿,他就“蠢蠢欲动”了。这时,我连忙对他说:“业业,你刚才专注地坐了5分钟,还搭了一间小房子,有进步,真棒!”听了我的话,业业继续玩起了积木。还说:“老师,我要搭一间高高的房子。”我说:“好!那你专心搭房子,我等会再过来欣赏。”又过了几分钟,业业还在专注地搭房子,我依约欣赏了他搭的房子。游戏结束后,我奖励了他一张漂亮的贴画。他笑得很灿烂。
虽然孩子的进步有些缓慢,但他的确在一点一滴地提高着专注力,现在我似乎领会到了“你想让他变成什么样的人,那么你就以他是什么样的人来对待他”这句话的含义。
篇3:教育心得:给孩子自信
生活中有的父母经常在孩子耳边说这样一句话:“这孩子不行!”这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而小朋友经常受到批评后就会失去信心,对自己感到失望,有的甚至靠攻击他人才能体会到自己是个强者,来抚平自己的失望情绪,摆脱“我不行”的念头。
我们班刘振方小朋友就是其中一个例子。他们父母习惯于在别人面前数落批评他,久而久之,他的自信在父母的指责下丧失殆尽,所以做事的时候经常怕这怕那,他看见别的小朋友获得成功时便会乏味的说:“那种事真没意思!”我常常感到他在情绪上还没有成熟,也经常看到他常和自卑的孩子混在一起,指责他人。他们更强烈的希望拥有同病相怜的伙伴。同振方相反,我们班刘衡小朋友不去指责他人,却情绪更低落,内心充满着自责,有着过分的自卑感,总是觉得在别人眼里自己很差。
父母絮絮叨叨埋怨孩子,实际上是等于在叮嘱孩子:“你是不会成功的!”由此看出,在实际生活中鼓励教育刻不容缓。父母要在孩子失败的时候及时送上鼓励,而不是一味的给孩子泼凉水。孩子幼小的心灵正是靠父母和幼儿老师的细心呵护才能健康成长!鼓励犹如一泓清泉,甘冽而清甜;犹如一剂良药,抚慰孩子心灵创伤;又犹如一缕春风刮过孩子心头,温暖孩子的童心!
篇4:教育心得:给孩子自信
我们班的孩子都很喜欢表演,而且喜欢展现自己的本领,所以我们一直会举行一些故事表演会,或者本领展示会等等活动。新的一学期孩子们又长大一岁了,为了看看孩子在假期中有没有学到新本领,我们又举行了本领展示会。
大家都积极参与其中,尤其是平时喜欢展示自己的孩子,当然平时一些害羞的孩子也想来讲故事。大大在小朋友们的印象中总是喜欢打架,而且不认真学本领的一个孩子。上学期他都不愿意参加这种活动的,但是在这次活动中,他积极参与,而且给大家讲了一个《小马过河》的故事,故事情节完整,但是口齿上还有些不清楚。相较于上学期他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之后类似的活动他也积极参与其中。有了他的开头孩子们就更积极了,小B这个女孩子平时也是比较羞涩的一个孩子,这次她讲了一个是故事,口齿清晰故事完整,而且她能比较有感情地讲述故事,为此我们也夸奖了她,鼓励其他孩子也要向她学习,讲故事时候要有感情。在空余的时候我们也会一起猜猜谜语,孩子受到启发也纷纷回家学习谜语。这次就有孩子们给我们带来了谜语。有的`谜语比较简单,有的谜语大家都猜不来,有的孩子还带来了脑筋急转弯呢。在欢笑声中结束了活动。
这种活动可以锻炼有的勇气,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同时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增加了部分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敢于在集体面前表现自己。现在孩子们都是大班下学期的孩子,下学期就要升入小学了,如果没有自信,不敢表现自己很容易就被老师忽略,失去很多机会,我们班级以后还会举行类似这样的活动,提升幼儿的综合素养。
篇5:教育心得:给孩子自信
今年由于情况特殊,我被调离了原来的班级,去到大班当班主任。对于班里的孩子我并不熟悉,无论是对于他们的能力也好,个性也好,有的孩子刚开始我还经常会叫错,但是她——小琴,却是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女孩。
刚开学第一周来的时候,美术活动“快快长”是画三个时期的自己:刚出生时、小班时、大班时,孩子们在画的时候都是像小学生一样坐得端端正正的,大家的画我一眼就能看到,并能及时给他们出出主意,让孩子们的画面显得更美观。我逐一观察、指导来到小琴的身边时,只见她整个身体趴在桌上,一只手拿着笔在画画,一只手横过整张画纸把已经画好的画遮住,不让任何人看见。我便问到:“小琴,把你的画让我看看行吗?”她继续压着不让看,我想她可能是想画完了再让看吧,于是我便离开了。指导了一圈之后,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再次来到她的身边,我见她蜡笔已经涂到了画纸的右边了,我猜想她已经画的差不多了,于是把遮住画的手移开了一点,这是她边上的孩子转过来,正好看见了她的画,画上的人长着半圆形的手掌和三角形的手指,便说:“画的真难看。”
小琴一听弯下身子,脸都快贴在画上了,忍不住流下了伤心的眼泪,我急忙安慰道:“谁说的,她画的手是手掌、手指分明,有的孩子画的手连手掌都没有,手指直接长在手臂上。小琴你画的很好!”我不断在她的身边讲述着她画中好的地方,她这才擦干了眼泪,但是她要求我不要把她的画拿出来分享、讲评,看她那么伤心我便先答应了。但是如果我真的那么做才是在害她,而不是帮她,不拿出来不仅仅等于是她自己承认了画的难看,还等于作为教师的我也是这样认为,这样更是让那些见过她画的人肆无忌惮的嘲笑她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小琴的自信将无法竖立起来,从此心理蒙上了一层名叫“我永远画不好”的阴影。
我在没经小琴同意的情况下,在交流讲评的最后拿出了她的作品,一拿出来有不少的孩子就在说难看,我大声的驳斥了他们,并拿出一张作品比较说:“你们看她的手画的多好有右手指和手掌,而这张你们刚才说好看的却是手指直接长在手臂上,因此在这里我要表扬小琴。”孩子们听了之后都纷纷点点头,我便追问:“小琴画的好吗?”“好的。”这时的小琴已有些难为情了,她用双手紧紧捂住自己的脸。我上前拉开她的手,并对着所有的孩子说:“每个人的画都有自己的优点,以后不要随意批评别人的画。”我虽然违背了约定,但是却让一个孩子重拾回了她的自信,同时让我的孩子们知道要学着用发现的眼光去发现别人的优点,这样有助于他们经后能正确、客观的去评价自己和他人。
同时,教师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寻找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孩子在表扬和鼓励的声音中快乐的成长与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