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单车吹野风”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任继愈:给自学者同等机会,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任继愈:给自学者同等机会,方便大家学习。

篇1:任继愈:给自学者同等机会
任继愈:给自学者同等机会
核心提示:日前,任继愈先生在国家图书馆分馆“文津讲堂”发表了“今天看科举制度”的演讲,梳理了科举制度的优劣。在演讲中,他还针对当下人才培养的缺陷,提出吸收科举制度的优点,改变原来的考试方法,同时设立国家博士,承认自学成材的人,让社会教育发挥起来,不一定走学校教育一条路。任继愈 19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著有《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中国哲学史论》等。
科举弊病在内容,不在制度
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随时代有所不同,唐朝考诗赋,看文学水平如何、字写得如何、语言是否得体、相貌是否端正等;宋朝主要考议论时政;明朝开始,皇帝的权威进一步提高,我们看历史上汉朝和唐朝,君臣讨论问题都坐着,有个成语叫“坐而问道”就是从那儿来的。到了明朝以后,臣子站着都不行了,得跪着,也谈不上坐而论道了。
科举考试不再考对事情的看法,就指定几种书,答案范围也指定了,必须按照程朱注解四书的观点来作答,叫八股文。
明清时代科举考试考八股的内容,考程颐、程颢、朱熹对四书的注解。八股不许有自己的思想,题目出得也很怪,最初题目就是从四书里面出一段,几百年就那么几本书,题目出完了,就出对答句,上一句的半句接下一句的半句。
科举的弊病在于考试的内容,而不是考试的制度。考试的制度是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人才,国家制定标准,大家按照标准来做,这是个有效的可取的做法。在名额分配上,长江三角洲多一些,贵州云南等边远山区少一点。这种全国范围内的定期考试使人才不间断,增加了中央政府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要提高人的素质不能只靠学校教育
辛亥革命以后,我们的教育制度从最早学欧美,后来学日本到解放后学前苏联,自己传统的制度被废止了。只走办学校一条路,小学、中学、大学走下来,延续到现在。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大学难考,考试越来越难,人数越来越多。教书育人,教书不是目的而是方式,目的在于育人。现在学校制度的问题在于育人面窄了,考上名牌大学的人很少,考试的内容也窄,只考学校教的内容。
我看我们国家图书馆收录的博士生论文,虽然也有好的,但是总体水平在滑坡。有词不达意的,有抄袭的,独立思考的少。博士生尚且如此,大学生这种现象更普遍。有消息说大学生考试作弊被学校开除了,大家还在议论该不该开除。
我认为一个大学生将别人的成果拿来自己用也是一种知识的贪污,若是将来当了官,对别人的利益是不是也要贪?
所以要提高人的素质只靠学校教育是不行的。教育有三条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这三个来源,现在只剩下学校一条路了。有的家长是双职工,成天见不到孩子的面,家庭教育几乎没有起到作用。社会教育现在也没有行动起来。
科举制度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在于它始终把自学放在第一位,当时也有国子监、太学,各省也有书院,但是人数很少,多数是半工半读,用自学的方法达到国家要求的水平,这种方法和道路值得开辟,让社会教育发挥起来,不一定走学校教育一条路。比如我们国家规定中学生的课程,社会应该办相应的博物馆、图书馆和科技馆,要广泛地设立。
机械化生产不合格博士
还有培养高级人才,研究生和博士生的问题。过去我自己也培养过博士生,一个导师最多带一两个学生,很少有带3个的,属于师傅带徒弟型的。
当时我在西南联大,老师带学生就一两个,朱自清、闻一多、金岳霖和我的老师汤用彤都是好几年一共才带三四个。
用手工生产培养大量的人才是不行的,我们现在有的导师每年带20个学生,3年有五六十个,老师跟学生有的都没见过面,有名气的老师分给年轻助教帮着带等现象都存在。研究生必须写论文发表在某些刊物上才能毕业,我问有的学生怎么沉不下心来学习呢,他说没办法,头一年要学外语,第二年要写论文,第三年要联系发论文还得找工作,没时间学习。
博导、博士后也是引进来的误区。在外国,博士后不是学位,博士后是博士毕业后没有工作,找个博士站落脚待业,2年为期,但是在中国,博士后就是个学位。在中国,你是博导还印在名片上,外国没有人印在名片上的,人家想你不能带博士生怎么可能是教授呢?因为在中国,博导、博士后和住房、工资待遇都挂钩。
要给自学的人同等竞争机会
我们现在提倡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必须靠自学为主创新能力才能发挥出来,光背书和背讲义没办法创新。得首届科学奖的金属物理学家黄昆说,我先不看人家的结论,怕影响我的思路,我先自己想想,抄来抄去出不了人才。数学家丘成桐也说数学竞赛对学生没有好处只有坏处,做题能力增强了,却减弱了独立思考能力。
怎么改变呢?我初步的设想是要承认自学成材的人,要给他同等学力的证明,不一定入学,只要达到这个水平就行。特别是外语和语文,更要自学,大学上的课基本用不上,文章要写得通,外语要说得好,光靠课堂讲怎么行。所以要给自学的人同等竞争的机会,并且不受年龄的限制,人才教育方式放宽了,人人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能干什么的自然就都有了。现在社会上普遍发现高等技术人才少了,能动手的工人少了,念书的多了。
设立国家博士培养金字塔型的人才
有的学校为了找平衡,要设立博士点,能力不够,凑也得培养博士。同样的博导,差的和好的差得太远了,有的差的给好的当学生都不够资格。
但是职称上大家都是博导,毕业生都是博士,这样很不正常。
有的名牌大学,学生之间互相说:“你真傻,就像个博士似的。”那个说:“你才像博士呢!”就好像博士是贬义词似的。
我的设想是培养国家博士,国家博士首先要具备中国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知识,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现代科学知识、现代语文知识、外语知识以及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
另外,我设想我们以后硕士和博士考试要分两次,初试不考专业课,就考应该有的知识,语文外语政治等,必须要及格,基础要打稳,第二才考专业,又分两层考,一层考广义的专业领域内的知识,另一层考专业知识。两次考试要分开,第一次考试不合格的`没有资格参加第二次考试。现在一些细竹竿型专家,只在专业领域研究很深,专业以外的什么都不懂,这不行。

设立国家博士首先要培养金字塔型的人才,基础要广,还要有高度,基础巩固,适应能力也强。现在有的人分配认为专业不对口,其实真正基础广的人很快就适应了,不用专业对口上来就能做。
国家博士不应有年龄、种族和信仰的限制,甚至不受国籍的限制,爱国华侨也可以报考。唐朝李白的朋友晁衡,就是日本人阿倍仲麻吕,在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还考取了。这样定期考试,三五年一考,照顾地区差异,结果向全国公布,自学成材的大门向社会敞开,13亿人,什么人才没有啊。学校的培养方式是硬性要求,达不到就毕不了业。培养人才又不是蒸馒头,拔尖的人不是完全一样的,数学不及格不代表不能当音乐家,文科和理科也一样,钱钟书数学很不行,照样上清华,按照现在的制度,根本进不来。
现在从小学到大学要20来年,真正自学成材的人用不了。
提问
“自学考试只是开了一个头”
新京报:您在演讲中说到了承认自学者的问题,现行的自学考试制度其实也是一种承认的机制,为什么您认为现在还是在走学校教育一条路?
任继愈:自学考试只是开了一个头,博士、硕士不能自考,高学历人才实际上还是走学校一条路。
新京报:您提出吸收科举制度自学的优点,并提出了新的考试方法,新的考试方法的目的是什么?
任继愈:我提出的初试考语文、政治、外语等,首先是把基础知识打牢,语文和外语只有自学才学得好,学校学不好。像西南联大,除了基础课之外,选课非常自由,学生的视野就广阔多了。新的考试方法实际上是为了培养金字塔型的人才。
反过来说,我们的大学生选课的自由太小了,这主要是受前苏联的影响,欧美也不是这样的。
新京报:您认为竹竿型人才的局限在哪里?
任继愈:先天不足,当时用得上,爬高了就不行了。
新京报:如果您的想法落实,国家给一些自学成材的人授予国家博士,国家博士由哪个单位颁发?
任继愈:国家博士学位应由国务院颁发。
新京报:但也有一个评审机制的问题,我们如何认定哪些人可以获得?如果有人有一点学术成果,但不足以获得这个称号,但他认识某个评审人,借此牟取到国家博士怎么办?
任继愈:只要有学术成果的自学者都可以申请,一些学术权威人士也可以提名。评审机构应当吸收有学术界权威人士参加。另外,加强评审过程的监督,使整个评选过程公开化,透明化。对于营私舞弊者引进司法机关介入。只要大家注意这个问题,具体的方法总是会有的。
新京报
篇2:任继愈名言的总结
任继愈名言的总结
● 中国有五千年历史,不能需要的时候就说五千年,不需要的时候就说六十年。五千年就是五千年!
● 世间没有纯学术的社会科学,不关注人、不关注社会的学问是假学问。
● 有效的生命方能使人幸福。
● 有了中国文化历史知识基础以后,爱国主义就有了根。章士钊有句话叫“灭人之国先去其史”。中华民族的伟大在于文化传统,而继承传统最重要的是靠历史教育。
● 现在的年轻人中理想主义太少了。应该多一些理想,哪怕是幻想都值得鼓励,甚至空想也好。不要太现实、太功利。
● 文化是一个多元的形态,而且要不断丰富和发展。有人提出中国文化有四种基本精神: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自强、以和为贵。我的看法是:在每个社会变革时期,中国文化都是迎接这个变革的,而不是抗拒;以后再消化、再吸收,不断发展、进步。孔子的影响大,也是后人对他不断解释、丰富和发展的结果。
● 如果给社会下一个诊断书,就是人们对外界了解得多,对自身了解得很少,完善自己很不够。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总起来看就好像人的.两条腿,但自然科学这条腿很长,社会科学那条腿很短。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走路自然不会协调。
● 中国有很多传统美德,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换一个“己所欲施于人”行不行?你爱吃辣椒,不能让别人也吃辣椒。对待朋友应该是这样,对待家人也应该是这样。人与人之间是这样,国与国之间也是这样。所以经典的东西很有价值,是经得起推敲的。
● 培养人才不能像蒸馒头,个个都一样。比如音乐家,他离数学很远,有偏才的青年升不了学,最后,音乐的特长也得不到发挥。文科、理工科都有这种情况。历史学家吴晗、文史家钱钟书,当年他们的数学成绩都不好,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成为专家、大家。
● 人们把很多精力用在征服地球,征服世界,进而改变人类生存的环境,现在已经接近于掠夺和榨取了。而人们对人类自身、社会发展等方面却研究得很不够。比如,关于道德问题、人的本性问题、人怎么改善自己的问题。对25前的思想,我们究竟丰富了多少,加深了多少?
● 量化应该有一定的限度,产品的规格可以量化,但不是什么都可以量化。比如《红楼梦》写一个女子的外貌,不能说眼睛多少厘米,鼻子多高,腰围多少。培养人才,不能完全用量化的标准来衡量。我带研究生,就是要求他们阅读指定的书,写读书笔记,然后定期进行检查,从不硬性规定他们发表文章。
●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我们不光要看报表,要看博士生、硕士生的数量,关键还要看出人才没有。
篇3:《任继愈先生漫谈录》记叙文阅读题及答案
《任继愈先生漫谈录》记叙文阅读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任继愈先生漫谈录张国风任继愈先生去世快七年了,我早该写一点文字来纪念我所敬重的先生。第一次去冯钟芸先生家,恰好任先生在家。面对一位大哲学家,我心中忐忑,非常拘谨。渐渐地,见得多了,就放松了许多。再往后,比较熟悉了,就觉得非常亲切,聊起来如沐春风。
我曾经对王弼的《老子指略》很感兴趣。当然是不自量力,花了一个月时间,把《老子指略》翻译成了现代汉语。请任先生给我看一下。任先生看了以后,对我说:“翻译古代哲学家的著作,要弄清他使用的主要的概念,它的内涵和外延。光用古汉语的方法是不够的。古人抽象思维的水平,无法与今人相比,他们所用的概念,不能达到今人所达到的高度抽象的水准。”我听了以后,非常惭愧。回去以后,又重读了任先生的《老子新译》,初步明白了任先生的方法,譬如“道”这个概念,任先生把《道德经》里出现“道”字的句子都找了出来,结合上下文,分析它的含义,看老子所谓的“道”有几种含义。
任先生家里有一副对联:“为学须入地狱,浩歌冲破云天。”我明白这副对联的意思。
硕士生阶段,我跟冯钟芸先生学的是诗歌。1985年,因为林庚先生当年不想招生,我只好改学小说,报考了吴组缃先生的博士生。当时我已近不惑之年,无法等第二年再考。冯先生送了我一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金瓶梅词话》,任先生送了我一句话:“你虽然改为攻读小说了,平时还是要读读唐诗宋词,去俗。”我想是这个道理。虽然以后主攻的方向变为小说了,但还是要经常读读唐诗宋词,保持诗歌高远飘逸的境界。
我的博士论文是《〈儒林外史〉及其时代》,分析吴敬梓对科举、对八股的批判。任先生提议我写一篇八股文,找找感觉。可是因为懒,我没有写,对八股的认识,确实是不深的。任先生说:“八股文,也是一种智力测验。”我体会到了任先生的意思,对八股和科举也不能一味地否定。
追星,一个收集制作名师授课录像的公司,仰慕任先生的名声,希望采访任先生,请我去动员。任先生婉言谢绝了,说他的时间很紧:“我一年比一年衰弱,就好像银行的存款,你们的存折上还有100元,我的存折上只有5元了。我的任务很重,还有一些项目没完成。我要集中精力,把这些项目做完。”
,由任先生推荐,我在国图文津街老馆讲了一次《红楼梦》。主持人是蔡萍老师。讲完以后,蔡老师告诉我:“任馆长来听讲座了。”我一惊,问蔡老师:“任先生现在在哪儿?”蔡老师说:“走了。”我说:“你怎么没告诉我呢?”蔡老师向我解释说:“任先生不让告诉,怕你紧张吧。任先生经常来听讲座。”
任先生生命的最后时光,住在北京医院。我去看任先生,任先生的女儿任远在。任先生说:“医院不愿意病人长住,占着床位。”我说:“医院考虑的是收益……先秦的法家,认为人与人的关系,只有利害关系。”任先生说:“只讲利益,就不能长久。”任远告诉我:“你和他谈别的,他就困。你和他谈学问,他就来精神。”
我的回忆如此琐碎,不能成为一篇文章,只是一种记录,希望这些琐碎的记录,能够挽留住渐行渐远的回忆。
(选自11月《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任继愈,中国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曾任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
②有一次,一所新成立的学校请任继愈题写校名,他在了解了学校的教学宗旨后欣然提笔。不久秘书科就收到该校送来的一笔现金,行政处长知道任先生会拒收,到他家里扔下钱就跑。没几天,这所学校的校长就收到了“母亲水窖”的捐献证书。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把王弼的《老子指略》翻译成现代汉语给任先生看,任先生没有明确指出翻译存在的问题,只是委婉地告诉作者,可以看看他的《老子新译》。
B.任先生提议作者写一篇八股文,但是因为作者懒,再加上对八股文认识不深,最终没有写。任先生认为写八股文也是一种智力测试,不能一味否定。
C.因为文章是漫谈录,所以文章选材偏重于生活中为学之小事,展现了任继愈为人和为学的风范,表达了作者对一代大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D.本文在结构上采用了总分总的形式。结尾做到了呼应开头,既使文章结构严谨,又明确地交代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
5.任继愈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6.任继愈先生家中的对联“为学须入地狱,浩歌冲破云天”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5分)
试题答案:
4.A(“只是委婉地告诉作者,可以看看他的《老子新译》”说法错误,任先生的话没有这个意思,是作者回去以后主动读了任先生的《老子新译》。)
5.【答案示例】①学识渊博。任先生涉猎很多领域,对哲学、宗教、历史等均有研究。②专注研究。任先生婉言谢绝采访,因为他要集中精力做项目。③关爱后进。任先生在很多方面给予“我”指导;曾去听“我”的讲座,怕“我”紧张不让人告诉“我”。 ④淡泊名利。任先生给一所学校题写校名,校方给的现金他替学校捐赠了出去。⑤治学严谨。任先生把《道德经》中出现“道”字的句子都找出来,结合上下文分析其含义,看老子所谓的“道”有几种含义。(任选四点作答,每点1分)
6.【答案示例】①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别的事,都要有下地狱一般的决心,需要下苦功夫,要有坚强的意志,忍受很多艰辛和痛苦;②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别的事,都要满怀激情,且有奉献的情怀,最终才可能有所成就。(每点2分,答全得满分。)
篇4:神补第一--任继愈先生的五闭目健身法
神补第一--任继愈先生的五闭目健身法
与一个一辈子研究哲学、宗教的'人谈话,担心会有点儿枯燥,没想到和任继愈先生谈话十分有趣.他谈吐幽默,极具长者风范.从历史到现实,方方面面无不渗透着这位学养深厚的老先生的精辟见解.原来,研究哲学并不是他的全部.
作 者:普权 作者单位: 刊 名:中华养生保健(上半月) 英文刊名:ZHONGHUA YANGSHENG BAOJIAN ZAZHI 年,卷(期):2002 “”(12) 分类号: 关键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