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zb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诺贝尔》读书笔记,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诺贝尔》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篇1:《诺贝尔》读书笔记
诺贝尔是一个全身心投入到创造发明,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科学家。
学完“诺贝尔”这篇课文后,我想到了我们平时在研究数学难题的时候,是自己研究,探索而做出来的?还是,老师讲后,连想也不想就把答案抄上去的?如果你选择第二种,那也不想一想,诺贝尔研究炸药,这是一项多么艰巨的任务呀!可是,诺贝尔完成了这项任务。
我们应该向诺贝尔学习,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
篇2:高中生诺贝尔读书笔记
寒假,我到图书馆借书,看到一本有关介绍诺贝尔的书,早就对他充满好奇的我,就把这本书借回了家。
翻开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原来,诺贝尔的成功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有一次,诺贝尔带他的弟弟来参观他的实验室,中途他有事出去了,在实验室里的弟弟发现诺贝尔刚研制好的炸药出现异常状况,正想逃出去,突然”嘭”的一声,实验室爆炸了,诺贝尔的弟弟就此葬身于火海之中。面对这个沉重的打击,诺贝尔的家人坚决反对他继续研制炸药。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都会停止自己的脚步,那么诺贝尔会不会停下自己追求梦想的脚步呢?
带着疑问,我继续往下看。哎呀,诺贝尔又一次遭受到了打击。在一次运输诺贝尔炸药的轮船上,突然发生爆炸,船上的一百多人一下子炸死了八十一人。从那天起,人们对诺贝尔都产生了排斥的态度,甚至都远离他,连警察也不准他再研制炸药。这些压力仍然改变不了他研制炸药的狂热,于是诺贝尔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偷偷地研制他热爱的炸药。这种行为在当今可是谁也做不到的呀!
诺贝尔对梦想执着的精神,让我特别震撼。但更令我惊讶的事又发生了,靠着坚持诺贝尔终于完成自己梦想,五十四岁的他已生命垂危,临死前他写下了遗嘱。他将设立诺贝尔奖金,用来奖励全世界最杰出的人物,不管他是男是女,是黑皮肤还是白皮肤,不管他属于什么民族,来自哪片大陆,只要够得上资格,就能获奖。他竟然将他毕生所得全部拿来帮助为梦想坚持不懈的人!
看完整本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诺贝尔的一生的心血全部用在研制炸药上,他不屈不挠的精神令我感动。尽管他被社会排斥,父母反对……但是他从未放弃过,还将自己辛苦所得拿来奖励更多追求梦想的人们。
我要向诺贝尔学习,树立自己的目标,坚持自己的梦想,我相信,永不放弃就一定能成功!
篇3:《 诺贝尔的自传》读书笔记
诺贝尔一个伟人,给自己写自转却很简单。自转是这样的:
阿・诺贝尔:仁慈的医生本当在他哇哇坠地之时就结束他痛苦的生命。
主要优点:不沾光讨便宜,不成为任何人的负担。
主要缺点:终身未结婚,脾气暴躁,消化不良。
唯一的希望:不要让人活埋。
最大的罪过:不崇拜财神。
一生中重大事件:全无。
我们要学习他那种谦虚精神,不要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不要取得一点成功就以为自己是天下第一,其实与那些伟人相比,我们所做的一切真是太渺小了。
篇4:诺贝尔读书笔记
诺贝尔是19世纪欧洲最富有、最有卓著成就的人物之一。但他也是19世纪那个时代遭受苦难和折磨最多的人之一。他也是那个时代最大的抱怨者之一,看看他的书信,就会知道一切。他曾给人说:“没有哪个人遭受的苦难和折磨比我更多。”他曾为劳累过度、病魔、以及婚姻的难觅而发出深深的哀叹:“几乎人人都对我不忠”、我的身体差不多彻底崩溃了”、“活得像一条狗一样”、“无人关心我”、“我整日烦躁不安,孤独”。
诺贝尔1833年10月21日出生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的一个炸药世家。他的父亲伊马利是一个技能娴熟的发明家,他擅长制造炸药,但生意却不景气,不得不宣布破产。他的母亲安德列特是一家之主,对四个孩子爱护有加,诺贝尔特别爱他的母亲。
1837年,诺贝尔的父亲离开瑞典到芬兰和俄国创业,结果成了俄国陆军的军火制造商,生意还红火了一阵子。那时,母亲也带上诺贝尔及兄姐妹到了彼得堡,诺贝尔就在那里学习了几年,并熟练的掌握了五种语言,他爱好文学,对化学尤为突出,他的父亲也就特别鼓励他钻研。以后他又在巴黎结识了意大利年轻的化学家,发现硝化甘油的索布内罗。这对他以后事业的发展给与了极大的帮助,从此,他全身的投入到研制、开发硝化甘油这种炸药的实验中来。在斯德哥尔摩自己的工厂里,他每天工作16个多小时,常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那时,人们都习惯地称他为“科学狂人”。
这期间不幸的是发生了几起爆炸事故(1864年),导致了他的弟弟和几个工作人员的伤亡,这也是官方认定了这种实验的危险性,并严禁在斯德哥尔摩市区内作进一步的实验。诺贝尔只好把实验转移到一艘近海的驳船上进行。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发明了一种新型的、威力极大的炸药。按照诺贝尔的初衷,他是要该炸药严格限于和平应用。但是由于各国海陆军发来的订单极多,且利润丰厚,诺贝尔难以抵挡金钱的诱惑,还是做了违心的事情。
以后,诺贝尔又发明了一种可靠的引爆装置—-雷管。这两项发明使诺贝尔成为现代炸药史上杰出的、伟大的天才人物之一,使他获得了“炸药大王”的称号。到了19世纪70年代,他已是欧洲最富有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以巴黎作为经营基地,建成了一个有许多炸药工厂组成的网络体系。他从欧洲的军火交易中赚去了巨大的财富,他成了一个热衷于制造武器,彻底的背叛了他的初衷---即强烈的和平主义倾向。金钱驱除不掉他心中的恐惧和内疚,他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愈演愈烈的军备竞赛所潜在的危险,给人类带来巨大的伤亡和痛苦,是多少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他曾不止一次的说道:“枪炮应该被打发下地狱,那里才是展示和使用它们的恰当地方。”
诺贝尔一生拥有355项专利(包括人造丝绸和人造革),他在生物学、电化学、工程学诸方面均有贡献。但由于过度的工作和极度的劳累,他的身体每况愈下,患上了诸多的疾病。头疼、胃病、免疫力低下,经常害冷,无论他的仆人把壁炉烧得再旺,他都觉得不暖和。每到晚上,他总是说:“我感觉我的血液凝成了白霜。”
诺贝尔虽然富贵有余,但却一生与爱无缘。他常是夜里孤枕相伴,爱情之神从不眷顾与他,他的爱情之树从未开花结果。直到1876年,在他43岁那一年,他在巴黎与33岁的女作家伯莎·金斯基邂逅,他求婚未果。同年的奥地利之行,他偶遇一位二十多岁的漂亮女店员索菲。他们之间发生了一段风流韵事,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也是他唯一的一次浪漫经历。诺贝尔为索菲买了一幢别墅,又替他还请了近二十年的账单,可他们只是偶尔的呆在一起,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大的幸福。
篇5:诺贝尔读书笔记
这几天,由于我表现不错,所以爸爸特地带我到书店,给我买下一本叫《永久辉煌的诺贝尔》的书,并作为对我本学期表现不错的奖励。
这本书刚买回来,就有很多的疑问摆在我面前:诺贝尔是谁?诺贝尔的成长经历真的是永久的吗?……我一想到这些疑问,就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里面究竟藏有什么秘密?今天,我的心情异常平静,坐在沙发上,拿着这本好生沉甸的书,翻开书中的目录,许多醒目的标题顿时跃然于我的眼前:“多病的幼儿时代”、“生活路的坎坷”、“多才多艺的少年”、“走近科学”、“悲喜交加的发明路”、“诺贝尔奖”等。渐渐地我进入了书中的诺贝尔的时代,我的思绪在故事中畅游……不知不觉已到了吃晚餐的时间,爸爸的叫唤声把我从故事的情节中吵醒,这时,我已快看完了这本书。晚饭后,我仔细回想书中的故事,觉得其中最有趣的情节有二篇:一篇是“学习语言的小高手”,它主要讲述是的诺贝尔从小就是一位热爱学习、勤奋好学的孩子,他不仅热爱科技,而且对文学、语言等知识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诺贝尔随同父亲来到俄国后,曾与哥哥们一起学习过俄语。由于诺贝尔聪明好学、态度极其认真,所以很快学完了俄语又接着学习英语、法语等多个国家的语言。这些为他后来博览群书,开展科学研究,最终走向科学的顶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篇是“小牛顿诞生啦”。它主要讲述诺贝尔从小就是一位爱读书、善观察、勤动脑的孩子。在一次课堂上,老师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深奥的问题:“河水为什么会流”的时候,很快,诺贝尔勇敢地举手回答道:“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无论什么东西,都是从高处往低处移动的。苹果从树上往下落,河水从高处往低处流,都有是因为地球引力的原因,这和苹果从树上落下来的道理是一样的。”。他的准确的回答让老师震惊,老师简直不敢相信这样深奥的答案竟是出自这位貌不惊人的小孩的口中……正是由于诺贝尔从小就是一位热爱人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对知识孜孜以求,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所以,后来才为人类创造了这么一段永久的辉煌…。
今天,“诺贝尔奖”已经成为人类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热爱和平的标志和象征。虽然诺贝尔生活的时代已经过去,但他的精神永远感召着世界各国人民。我们应该学习诺贝尔这种执着追求科学的精神和热爱人类,热爱和平的高尚品质,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人。
篇6: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编年史读书笔记
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编年史读书笔记
鲍勃·迪伦(Bob Dylan,1941年5月24日-),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 鲍勃在高中的时候就组建了自己的乐队。1959年高中毕业后,就读于明尼苏达大学。在读大学期间,对民谣产生兴趣,开始在学校附近的民谣圈子演出,并首度以鲍勃·迪伦作艺名。1961年签约哥伦比亚唱片公司。1962年推出处女专辑名为《鲍勃·迪伦》。 1963年起,琼·贝兹邀请迪伦与她一起巡回演出。
编年史读书笔记:
P18 大多数演唱者都想让人记住他们自己,而不是他们唱的歌,但我不在乎这些。对我来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记住我唱的歌。
P28 世界被炸得四分五裂,混乱像拳头一样打在每个新出生的人的脸上。
P31 路对面有个穿皮夹克的家伙正在给一辆积满雪的黑色水星蒙克莱尔车铲去冰霜。他后面,一位身着紫色袍子的牧师穿过敞开的大门,快步走过教堂的院子,赶着去履行神职。不远处,一个穿着靴子的光头女子使劲背一个大洗衣袋往街上走着。每天纽约都发生着一百万个故事,只要你愿意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身上。这些故事一直都在你的眼前,混合在一起,但你得把它们分开,使其具有某种意义。
P34 我唱的民谣绝不轻松。它们并不友好或者成熟得甜美。它们可不会温柔地靠岸。我猜你可说它不商业。不仅如此,我的风格不合规则,无法被电台简单地分类。而这些歌曲,对我来说,比轻松的娱乐要重要得多。它们是我的感受器,指引我进入某种与现实不同的意识中,某个不同的境界中,某种自由的境界。
P43 她说:“有些人你永远都赢不了,就让它去吧——让它自己慢慢消失吧。”
P60 现在我注视着这间屋子,目光穿过后窗,看见曙光正射进来。消防出口的梯子上积了厚厚的冰。我向下看着走道,然后又向上看看一座一座的屋顶。又开始下雪了,覆盖了铺着水泥的大地。如果我在营造一种新的生活,那真是不是现在我看到的样子。我不想过旧的生活。如果有什么是我想要的,那就是我想要理解生活里的事情,然后摆脱它们。我需要学会怎样去浓缩事物和想法。事物往往太大,无法一次看清全部,就像图书馆里的所有的书——一切都放在桌子上。如果你能正确理解它们,你也许就能够把它们放进一段话或一首歌和一段歌词里。
P68 哈里是那种罕见的能散发出伟大气质的人物,而你希望他的气质有一部分能传染到你身上。这个人值得尊重。你知道他从不挑容易的路走,尽管他可以。
P70 民谣是难以琢磨的——是生活的真相,而生活多多少少是个谎言,但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样子。如果民谣是另外一种样子,我们并不会感到舒服。一首民谣有超过一千张脸而如果你想演奏这首歌就必须认识所有这一千多张脸。一首民谣会有不同的意义而且每一刻都会不同。这取决于谁在演奏和谁在聆听。
P83 我不能准确地用文学表达我的追求,但我开始从原则上搜求它,就在纽约公共图书馆里搜索。
P102 整个城市都在我面前摇晃。我很清楚所有的一切都在哪里。本来没什么可担心的`。它已经很近了。
P112 我有妻子儿女,我爱他们胜过这世界上其他的一切。我竭尽全力为他们奉献,不让他们受到什么困扰,但最大的麻烦是媒体总把我当成话筒、发言人,甚至是一代人的良心。这太可笑了。我所做过的就是唱歌,这些歌直截了当,表现了巨大的崭新现实。据说替整整一代人发出了声音,但我和这代人基本没什么相似之处,更谈不上了解他们。我离开家乡不过十年,没有大声表达过任何人的观点。我的命运就是随遇而安,这与代表任何一种文明毫不相干。真实在地面对自己,这是最重要的事。
P127 有时候你会想到一些你曾经遇到的事,从你生命的瓦砾中捡拾出一些陈旧的记忆。
P160 一首歌就像是一个梦,你努力想将其变为现实。它们像是你必须要进入的陌生国度。
P195 万物在夜晚生长。我的想像力在夜晚总是更好用。我不再对事物抱有偏见。有时候你会在错误的地方寻找天堂。有时候它就在你的脚下。
P218 对他(迪伦之父)来说,生活就是艰苦的劳作。他那一代人和我的价值观不同,所欣赏的英雄和音乐也不同,他也不敢肯定真理能让任何人自由。他注重实际,经常提些模棱两可的建议:“记住,罗伯特,在生活中,什么都会发生。即使你得不到你想要的所有东西,也要对你得不到也不想要的东西心怀感激。”
最后不免要说说这本书的翻译。全书由两人合译,一人译了前两章,另一位译了后三章,后三章分别有三个人来校译,但还是留下了不少遗憾,尤其是后三章。稍作摘录:
P19 “其中有一本还是笛福写的,《弗兰德斯情人》的英语作者。”“英语作者”应为“英国作家”。
P68 “从来没有一个表演者像哈里这样跨越了这么多的界线”。
P123 “真相是我脑子里所想的最后一件东西。”完全直译,却把原意译没了,实际上是说:“我最不愿意考虑的就是真相”。
P111 “戴着钢盔的警察用棒球拍殴打学生。”打棒球当然得用“棒”,而不是“拍”。
P145 “很多首可能仅仅被人唱过一次,就是录制唱片的那次。”什么叫“被人唱过一次”?就是迪伦自己嘛,这是对被动语态处理不当。
P147 “我不得不像个疯子那样集中精力”。很不自然,实际是指拼命集中精力。
P168 “他就像老电影中的那些男人,比如一个赤手空拳揍一只老鼠,然后强迫它忏悔的人”,中间那句,怎么读都不合适,“老鼠”应指的是一种人。
P246 “我不知道她一直是个真正的孤独者”。猜得到“孤独者”原文是“loner”,是指“独来独往的人”,不一定就“孤独”,经常见有人这样形容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