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co哥”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连环画的往事心情日记,下面给大家分享连环画的往事心情日记,欢迎阅读!

篇1:记忆中的连环画心情日记
记忆中的连环画心情日记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正在农村里读着小学。那个时候连环画可真是流行,每隔几天,在供销社的那个专用小柜台里,就能看到新到的连环画。
我很喜欢看连环画,但我家穷,虽说连环画只有一两毛钱一本,但父母也是不会给钱去买的,我只能常趴在供销社摆有连环画的柜台边,眼睁睁地看着它。偶尔,父母让我为家里称些盐或是打些煤油回来,趁此机会,我会偷偷少称一斤盐或少打半斤煤油,然后在摆有连环画的柜台边,精心挑上一本自己喜欢的连环画。
那年,有一对外来的窑匠父子,他们留下来准备为村人烧砖瓦。至于他们是哪里人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那小一点的砖匠是能搞到一些连环画的。于是,读小学的我居然和那小砖匠也成了好朋友。我时常从他那里借来一些连环画,自己看过后再拿借来的连环画和同学换着看。当然,小砖匠也能看到我换回来的连环画。
那个时候的连环画以素描版本居多,先后出现的有《红日》、《铁道游击队》等,再后来,又有了《三国演义》、《岳飞》、《杨家将》等成套的连环画册。由于我看的连环画多,我甚至可以从字体中分辨出每一本连环画是哪个出版社出版的'。
再后来,电视里开始播放连续剧《霍元甲》等,可我们村里没电,电视是没法看了,好在《霍元甲》的连还画也出现了。我看过后还惊奇地发现,连环画是影印本的。之后又有《陈真》、《霍东阁》等也相继出现,而且出版社也多起来。不过,我记得自己看的第一本影印本连环画是《新岸》,只是除了能记住书名外,内容却一点也记不住了。
那个时候农村读书的唯一目的就是考大学,看课外书被视为不务正业,可父母并没有阻止我看连环画的。只是,我进初中后,因住校,便与连环画绝缘了。日子在消逝,待我再次想起连环画时,连环画已淡出了我们的视野,如今全然没了踪迹。
篇2:童年往事心情日记
童年往事心情日记
我出生在江苏省邳州市的一个望族之家,根据家谱查证,乃宋朝理学家程颐、程颢的后代。早年也曾显赫一时,名震乡里,我的祖父仍以前清末代秀才光耀门楣;但到我的父辈,因受天灾之害,兵燹之苦,便家道中落,沦为平民。不过,我们这一代仍沿袭祖辈习惯,不忘读书习字,葆有“书香门第”之誉。
我3岁丧父,只有孤儿寡母相依为命,生活很是清苦。但因有众多叔伯兄姊为伴,并不感到孤寂。这些兄姊都从小攻读诗文,耳濡目染,我在牙牙学语中,已认识很多单字;唐诗宋词也能背诵不少。及至我正式上学念书时,对功课毫不费力,反倒有很多时间阅读课外读物。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以及大量的古典诗词和众多的通俗小说。虽然囫囵吞枣,但于潜移默化中,也受益不少,在我进行作文时便表现出来了。下笔成文、当场交卷,是受益的最好证明。为此,我曾多次受到老师的表扬。其中一次作文在我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甚至影响到我的命运,因而至今也未忘却。
是我刚刚进入高小五年级的那年冬季。有一天早晨,天空突然飘起了鹅毛大雪来,纷纷扬扬,如柳絮飞舞,不多久,大地便如同铺上了白色地毯,银装素裹,琼楼玉宇,壮观极了。当我们踏雪来到教室里的时候,老师早在黑板上写出一个大大的“雪”字,不言自明,这是今天我们的作文题目。
在座位坐定后,我拿起笔来构思这篇文章从何写起。凭窗远眺,想在茫茫银色世界中,寻找切入点。忽然,我看到距离学校不远的小河边,有一只小船孤零零地靠在岸旁,船头上站着一位老人披着蓑衣执着长长的钓竿在垂钓。触景生情,一首古诗的意境跳进我的脑海: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下子,我的“灵感”来了,文思如泉,一齐涌向笔端。于是,这篇作文一挥而就。文中,我除了以一个幼小的孩子的心灵,描绘了银装素裹的雪天风光,描绘了瑞雪兆丰年带给乡亲们的喜悦,还利用那首诗作为文章的内核和结尾。
这篇作文获得老师很高的评价,并让我誊写下来,贴在墙壁上供同学们观摩,我也因此受到老师的厚爱。这件事后来竟传到我们程家的族长的耳朵里。那位年过八旬、长须飘髯的前清末代老秀才抚摸着我的脑袋说:“你小小年纪,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将来会有大出息,你要好好读书,学好本领,为我程氏门楣增光。”从此,我更加认真读书了,每次学期考试,我总是名列前茅。
于是,我在乡里便小有名气;随之而来的是,为我说亲做媒的人也纷纷来到我家,许多人家都希望能够拥有我这么一个乘龙快婿,以图未来光耀门庭。有一段时间,说媒人之多,竟使我母亲应接不暇,成为负担。
不过,我母亲内心还是很高兴的,因为这为她选择未来的儿媳妇提供了充分的余地。在此之前,母亲正为我们家的孤苦无靠、家境清贫、难以找到可心的姑娘而发愁呢!
经过反复比较,精心挑选,我母亲终于相中了一户人家的姑娘。媒人是我的一位属于近亲、身为私塾教师的表伯。他介绍的这家人姓刘,距我们村仅有十数华里之遥,家里除了有数十亩良田之外,尚经营一小本生意,在我们家乡一带,也算是殷实的小康之家了。这位姑娘为刘家长女,长我两岁,根据当年当地的习俗,是个很吉利的年龄:“女大两,黄金长”嘛!特别是她还具有一副美丽的面孔——据介绍人描述:姑娘生得“杏眼桃腮,唇红齿白,肤如凝脂,发如墨染,身如弱柳扶风,行如莲步轻移,有西施、王嫱之貌”,真可说是百里挑一了。
不过,也有一点小小的.遗憾,即这位“天仙”般的姑娘却没有上学。我母亲为此犹豫再三:我们是书香门第,怎么好找一个不识字的媳妇呢?可是,这却遭到我的那位大媒人表伯的严厉批评。他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姑娘家认几个字有多大用处?再说凭你们这样孤寡人家,还能挑出个啥样的?过了这个村没有那个店,这样的人家你们打着灯笼也没处寻哩!”
经表伯这番义正词严的“训导”,我母亲感到确实在理,于是便点头应允,又是在表伯“高效率”的催促下,很快地向对方下了聘礼。说来很惭愧,此项聘礼太简单了:一匹大红缎子,一副银手镯,两盒点心,外加一张书写年庚的帖子。一对少年儿童的未来命运就这样被他人决定了,我时年尚不满10周岁。最为令人可笑的是,我的这个“终身大事”,竟是隔了很久才被别人悄悄告知的。
不过,这件“好事”最终并未成为事实。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我对自己未来的命运也越发关注了,就在新中国成立后《婚姻法》颁布不久,我给“未婚妻”家里寄去一封短信,信中写道:“……这桩婚姻,乃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本人坚决不能接受,以此信为凭,此后男婚女嫁各不相干……”一纸书信,便宣告解除了婚约。
篇3:往事萦怀心情日记
往事萦怀心情日记
一个人最怕的不是没有成功,而是没有回忆!往事不应该像珍珠,而更应该似落叶,一片片飘落,一叶叶夹在书里,有秋的意韵,消索而成熟,忧伤而幽远。
上小学时,我总是6时半起床,而往往6点不到,奶奶就已经在厨房准备早餐了。由于是农村,根本没有方便而省时的“过早”,哪家孩子要上学,只能很早就单独做饭。每当洗完脸走直厨房,一碗香气扑鼻的蛋炒饭就摆在眼前了。一些剩饭,两个鸡蛋,再放上些油一炒。我总是抱怨油太多,腻腻的吃不下去。“奶奶,少放点油啊!”我不满地说。奶奶总是笑笑,“好好。”又看着我因油腻而不想吃的半碗饭连忙催促道:“多吃点!瘦不拉几的!”然而后一天,我吃到的仍是同样油腻的一碗,我也没有方法,也许是因为从小身体不好,和早晨要吃蛋炒饭的缘因罢。奶奶家的蛋一直没有卖过。
太阳懒散地照着大地,本应该阳光灿烂且珍贵的星期六,因被爷爷硬拉到田地里去摘辣椒而一下子黯淡失色了。也许是午觉刚睡醒而神志还不清晰,也许本不愿意干,所以我的双手也就像那天懒散的太阳一样懒得移动,以至于半天我也只摘了几个而已。我好像记得爷爷说过,快点摘,这赶时间的,不然也不会叫你来了。可不幸地,我仍没有要有所改善的意愿。大概过了十几分钟吧,猛然,,我的头部遭受了一重击,回头看时,是那吓人的硬“铁指”和爷爷十分生气的脸。当时感到的并不是害怕而是气愤,将仅有的几个辣椒往地下一甩,抹着眼泪,一路冲回家去了,记忆中,他好像是第一次如此重地打我吧!吃晚饭时,气氛也十分沉默。现在想来也不知道当我冲回家时,爷爷脸上是否还有过痛苦和不忍,不知道吃饭时爷爷是否欲言又止!不过,现在的.我是十分歉意的!然而对爷爷的伤害已经停留在了那一刻!
每到涨水季节,爷爷便放网捕鱼,就在门前堤河的浅滩上,爷爷瘦弱而坚毅的身躯走进了漫过膝盖的浅绿色河水,放上一条长长的丝网,此时,夕阳已只有少许露出天边,唯一的一抹余晖仿佛就照在那张苍桑刚毅的脸上和他身边一溜长的浮标。我也会时常坐在岸上,静静地看着,默默地感受这宁静、安谧,温馨的一幕。
第二天就是丰收的一天,肥满的“刀子鱼”,大小不一的鲫鱼,运气好的话,还会有一筷来长的鲤鱼,提来煤炉,放上锅,放些老生姜,满满地炖上一锅。不多久,整个厨房萦绕在清新的香味中,这时也是我最忍不住流口水的时候。然后,一家人围坐在炉旁,爷爷照例会倒上一小杯醇酒,边吃边饮,悠然自得。我也是吃得津津有味,然后盛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鲜鱼汤,细品一口,回味无穷。吃完那样一顿饭菜。全身都会轻松而舒畅。
不知道什么原因,比较起童年的点点滴滴,初中与高中的生活竟如此苍白,仔细寻找,哪有牵动心魂的片刻?莫不是现在的我无法理解现在,而必须到多年之后才能看清平凡生活中的细节和蕴藏其中的温馨,就如同现在的我对过去才有那么一种特殊的留恋?希望是吧!我不担心没有成功,而担心没有回忆!
生活依旧忙碌,学习仍然紧张。坐在食堂某个角落里,望着眼前朴实的饭菜,真的好怀念那碗油腻的蛋炒饭和那清香的鱼汤!
真的好怀念!何时才能再吃到呢?
篇4:卖冰棍往事心情日记
卖冰棍往事心情日记
“糖冰棍,谁要糖冰棍……”小时候,每到天气非常炎热时,堂叔就会推出家里的那辆破单车,在车子的后架绑上写有红色“冰棍”二字的乳白色木箱,走村串乡去卖冰棍。
那时候一支冰棍才几分钱,但我们这些娃娃们还是没钱买,每次都是堂叔卖不完剩下后,我们才有得吃。许多时候剩下的冰棍都即将融化,卖不出去了。尽管如此,我们也会开心不已。逢到突然变天,我们就能吃个够,但这个时候堂叔通常脸色铁青,我们吃冰棍时也从不敢表现出开心和兴奋,生怕惹怒了心情低落的堂叔。
后来堂叔成家后,就不再卖冰棍了,堂叔的那辆破单车和木箱子也成了闲置品。
我升入初中那年,家里得供养三个孩子念书,这对于一个农民家庭来说,的确压力太大。刚刚放暑假,父母就整天为给我们兄妹几个筹备学费着急犯愁,每天大清早,他们就背着干粮顶着炎炎烈日去屋后的山林里挖药卖钱。见父母亲每天汗流浃背辛劳的样子,作为家里的长子,我也开动脑筋想赚钱的门路。有一天灵机一动,想起了曾经卖冰棍的堂叔和他闲置已久的自行车。我决定也去卖冰棍。
说干就干,说服了父母,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踩着单车去县城里进货了。
初次做生意,我生怕自己进的冰棍当天卖不出去会亏本,就只进了50支。脸嫩不敢开口叫卖,眼看到了上午,我的冰棍才卖出去了10多支。不喊叫哪里会有生意?我只好壮着胆子喊了声“冰——棍——”声音很小,我就像是做了次贼娃子一样……那一天,我平生第一次卖冰棍不仅没有赚钱,反而还亏了几毛钱。
有了第一天的“经验”,我渐渐地敢在人多的地方叫喊了,虽然还是批发50支冰棍,但不到半天时间就全部卖完了,除去进货的一块五毛钱本钱(每支3分钱),我竟然还净赚了一块钱。
初次体会到了赚钱的快乐,往后的日子里,每天只要天气好,我都要批发80多支。
为了多赚钱,我总是盼望天气热些再热些,蹬车时,往往力出尽汗流干,却从不舍得吃一根,每次都是剩下卖不完时才肯吃。这使我不由得想起了当年堂叔每次卖不完时的失落,还有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的诗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而卖冰棍的我不也如此,尽管自己迎着热浪顶着烈日,却还盼望天气再热些……
那年一个暑假下来,我赚了30多元钱,不仅为自己筹够了学杂费,连妹妹的学杂费也给交了。看到父母脸上露出的笑容,我很欣慰。
此后每年的暑假,我都会去卖冰棍,直到我读完大学。如今许多年过去了,早已没有人再推着车子卖冰棍了,但我总是忘不了曾经卖冰棍的那段岁月。
篇5:往事渐渐飘远的心情日记
往事渐渐飘远的心情日记
叶的离开,是风的追求还是树的不挽留?
她的离开,是现实的压力,还是彼此间的疏远? 曾几何时,我们一起哭过,笑过……
曾几何时,我们一起吵过,闹过……
曾几何时,我们也一起躲在被窝里看漫画,谈心情……
我和她是形影不离,无话不谈。我们一起长大,一起学习。班级里,有我们奋笔疾书的身影;操场上,有我们欢跃奔跑的足迹,还有那不为人知的我们对彼此的承诺。或许是不会在有人能动摇我们这段友谊的堡垒了。
然而,随着时间流逝,时事变迁,彼此之间的情感却像是两条平行线,再没有交点。没有了默契,没有了共鸣,有的只是相互之间的厌烦。不是偶尔,而是经常会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得面红耳赤,互相冷战,甚至于像孩子般在他人面前议论彼此。
以后的以后,而以后却像是永远,我们的心中都像是有那连阳光都无法融化的坚冰,冷冷的、凉凉的。不再愿意重新走进对方的心里,去了解,去发现。直到那天……
天空飘着霏霏细雨,望着朦胧的窗外,心里不觉又一丝丝的忧愁。她突然走近我,只是淡淡的说了声:“我想转学。”同时,我看到了那久违的笑容,只是那笑容牵强而含蓄。听完后,我默默无语,只是忽然感觉心里好冷好冷,是窗外的细雨飘得更大了?天更凉了?还是……
到了下一个学年,我每一次走进教室,只是再也寻不到她的身影。真的,她真的离开了,离开了我们曾洒满欢笑的校园。她的离开,是现实的'压力,还是彼此间的疏远?
因为她的离开,我必须面对一个人走过每个角落时的寂寞。在没有她的日子里,我开始学会回忆,以那些流逝地记忆片段来填充我内心无限的孤寂。在我将零碎的记忆拼凑起来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曾遗忘了一次又一次的感动。
她很懂我,我内心的情感世界也只有她才能真正了解。曾多少次,生病时,有她的关心,她的呵护;失意时,有她的开导,她的安稳;曾多少次,面对我的过错,她一次次原谅,一次次迁就。然而,我却将这本该有的一次次感动掩盖起来化为无形。
而今,物是人非,教室里的人虽是满满的,可我却感觉知音难寻,心里空空的。校园里的梧桐开始落叶了,一片一片的归于尘土……
让我惊讶的是,有一天竟然收到了她的来信。那一刻,我百感交集,曾多少次孤单无助时,没有她的陪伴,没有她的鼓励,而暗自躲在角落里留下委屈的泪水。没有人明白,没有人理解,在这泪水的背后,我的内心有多痛。
慢慢地拆开信件,她说这是她求学路上的另一个新的起点,是她自己选择了另一种方式成长。是的,在那选择性的十字路口,我俩分别有了不同的奋斗方向,也因此而渐行渐远,直到看不见彼此。或许,这真的是友情的考验。
如果你因错过夕阳而沮丧,那么你便不再有迎接晨曦的激情。既已失去,不如慢慢学会放手。曾有人说:短暂的别离是为了永恒的相聚。所以,不如期待,期待更美的瞬间。
篇6:回忆,是对往事的微笑心情日记
回忆,是对往事的微笑心情日记
12岁那年,我开学就要去镇里上初中了。对我来说,镇子很大,有长长的四条街道,比我们村子阔气多了。不过,我们村距离镇有二十里路,还得翻两架沟。
背着铺盖赶到镇上的学校时,我才知道了问题的严重:学校没有初一学生的宿舍,要求我们必须借宿在镇上或镇周围的亲戚家里。后来,我被安排借宿在一个姓王的同学家里,初中生活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学校食堂对学生只卖五分钱一份的菜,多是不见油星星的水煮红白萝卜片,偶尔也有白菜炒粉条。主食是我们从家里带来的红薯或玉米糕,放在塑料网兜里,再将网兜放进学校很大的蒸笼里馏热后吃。馏热自带的干粮是免费的,学校同时还提供白开水。
开水在一口大铁锅里,喝开水得排队。记忆里,即便大冬天我也没喝过热乎乎的开水,一波一波拥挤过后,轮到我时,就剩下锅底泛着沉渣的凉开水了。
学校门口有家饭店,只卖踅面,一碗一毛二,不少同学每周都会去改善一次伙食。卖踅面的是个常年清鼻涕奔流的老汉,土灰色的衣服,衣袖处因常年擦鼻涕而格外惹眼。他们才不在乎老汉邋遢的形象,吃得夸张,吞咽时吧唧作响。说真的,我也眼馋过,不过强忍馋劲以“老汉不讲卫生”说服了自己,并对那些买踅面吃的同学嗤之以鼻。
每周去学校前母亲也会给我一点伙食费,多则四毛,少则两毛,让我买菜吃。每次我都会央求母亲再给我装满满的一罐头瓶葱花辣子。罐头瓶没瓶盖,装满辣子后,就用塑料纸蒙住,而后在瓶颈处用绳子扎结实。
一次周日下午,在距离学校四五里的一个村口,突然跑出来一只狗,怕狗的我吓懵了,紧张地跑了起来,狗狂吠着追赶起我,我跑得更快了,以至于一只鞋都跑掉了。直到感觉到身后没有狗追了,我才虚脱般跌坐在了地上。赶到学校时发现罐头瓶上的塑料纸被撞破了,葱花辣子散了一布兜,馍上,书上,作业本上,辣油甚至渗过布兜还印在了我的后背上。迟到还狼狈成那样,要多沮丧有多沮丧。直到今天,我还能听得见那声极为懊恼的长叹。
之所以让母亲每次都给我带一罐头瓶葱花辣子,是因为我从来不会买菜吃的。
那时,有个家在镇上的同学,上课从不听讲,不是睡觉就是说小话,却有着极精明的商业头脑:每天来学校都会带几本小说问同学们谁想租书看,一本一天二分钱。二分钱几乎是半份菜啊,我的伙食费没有流向食堂,全流向了他的口袋。
期中考试前,那位同学找我说,做完后把答案传给我,我不要钱叫你看半学期书。不用花钱可以看半学期书?这种诱惑对我来说超过了所有老师倾泻到我身上的赞美的目光。在老师们眼里,学习好的我一向是值得他们信任的好学生。可这一切,都抵不过书的诱惑。我卑劣地利用老师对我的信任,借口钢笔不好使一次只能吸一点墨水,每次都是在到讲桌前吸墨水的.途中悄无声息地完成了答案的传递过程。殊不知,这件很隐秘的事终究被一个人看到了,就是我寄宿的王姓同学。他觉得我白住在他家竟然不给他传答案,实在可恶,就将我的铺盖直接扔在了他家门口的柴垛上。
没有了住宿的地方,我欲哭无泪。租书给我的那个同学得知后倒是很热情地邀请我去他家住,被我拒绝了:我需要他的书以解精神的饥渴,可又不屑于跟一个只把书当赚钱工具的人做朋友。班主任知晓了事情的原委后批评了我,而后将我安排进了一个初二年级学生的宿舍里。
放假回到村里,受的气还是与书有关。村里有个跟我同龄的孩子,家里藏书颇多。不过,那家伙很懒。起初他对我说,你给我割一笼猪草我让你看一本书。不要钱只需要一点劳动就可以看到书,我觉得这是天大的便宜——比考试作弊踏实多了,就爽快地答应了。
伙伴们都不能理解,我一到地里割起草来特别带劲,给他的那笼压得瓷瓷实实的,而我自己的那笼蓬蓬松松,一路上左右开弓拎两笼草还乐得屁颠屁颠,直送到他家门口。再后来,我甚至放下自己家里的地不锄跑到他家地里锄草。为此,没少被父母拧着耳朵训斥,心里却如神仙般快活。
我的劳动带来的实惠就是可以到他家随便挑书看,还不受时间限制。如此想来何曾受过半点委屈?因看书而受的,都不叫委屈——心里很舒展怎会是委屈?
假期里,我会一个人躲在犄角旮旯里静静地看半天书,看得眼睛发酸了,眯一会儿,接着看。直到今天,我依旧觉得没人打扰静心看书,是最愉悦的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