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邦”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泥砖屋下的美好时光美文,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泥砖屋下的美好时光美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泥砖屋下的美好时光美文
泥砖屋下的美好时光美文
住在高楼里,手拿着手机。天下新鲜事,一点在眼前。
一旁的宝儿经常会来句:“妈妈,给我讲个故事”“妈妈陪我一起玩。”每当这时,我常挂嘴边的话儿就是:“作业写完没?要听故事电脑里有。”接着眼忙盯着手机。孩子听后常露出失望和无奈的眼神。
那天听到孩子又一次的请求后,我心触动了。什么好玩的玩具,都比不上和父母亲谈心,陪伴。
想起我小时候,家里非常穷苦。但在我的记忆里,留下的都是快乐时光。脑海里时常出现父母陪伴下开心的画面。
那时候,我家还是泥砖屋。是父母亲用勤劳的双手自己建起来的。一家人住在泥砖屋里,虽然简陋但笑声满屋。也不知道是那时容易满足还是父母亲的爱无人可敌。童年的生活是艰辛的,但又是最快乐的。
我最喜欢夏天。放学回家首先把作业做完。然后帮助父母亲把饭菜做好,一家人围着那八仙桌高高兴兴地吃着饭。当夜幕降临时。我先把桌子椅子移到院子里。那时的我最期待着那一刻了。天色黑了,但满天还是透着银白色的光,可美了。我们一家人围着桌子坐在院子里。没有路灯但还是很光亮。我倚在父亲身边。听父亲讲故事。记忆最深的有《卖花姑娘》《白娘子传奇》等。那时我最喜欢的是问为什么。有时泥砖屋的墙壁上会爬来小壁虎,我在父母亲的.介绍下,看小壁虎吃蚊子、飞鹅……
我的童年是非常有趣的。每天晚上都能听到父母给我讲的故事。虽然那时知识面没现在便利。一点开手机百事通。但能学到比现在还要多的知识。
现在条件好了,但很多人却成了手机的工具。看些不实用消耗时间生命的工具。
比如说,小孩在身边。可家长的心除了工作就剩下手机身上。转转朋友圈……玩玩抖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在手机上。几个好友很久没聚了。好不容易凑齐,却一个个在玩手机。
思绪回来,突然觉得。我欠孩子一个陪伴。我迅速放下手机。对女儿说:“从现在开始,你认真写完作业,有时间妈妈陪着你,给你讲故事,玩游戏。”
篇2: 丑屋美文
丑屋美文
这座城市的人们,有一种特殊喜好,就是喜欢吃一种叫狗肉汤锅的食物。这个城市的人认为,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尤其在每年冬至前后,更是盛行于市。而在基督徒看来,这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有如茹毛饮血的不文明之举。
上世纪的上世纪,在此地引发过一桩教案,似乎就与这狗肉汤锅有关。相传当时一家新开张的狗肉汤锅馆就开在了定广古镇新建的基督教堂的大门口,引发了食客与信徒的严重冲突,最后导致了教堂被毁、信徒和传教士被杀的血案,并由此产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外交**。
由此可见,这一锅狗肉汤锅的能量有多大。
几年前,我从一座小县城调到省城,这当然与狗肉汤锅无关。
在小县城的同事们看来,我似乎一夜间飞黄腾达了,而在省城的新同事眼中,我则被充满了质疑。我不想仔细分析这些质疑的眼光中的不同含义,便整天谨言慎行,两点一线,当好一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机关小科员。
两点,自然是指家和单位,一线则是从家到单位,或从单位到家的距离。我家住在这个城市新开发的小区,与位于老城区的单位有很长的距离。
这两点一线的完成,是每天的必修课,看似简单,实则复杂。
两点一线之间,有几种走法,一是一次性抵达,这要走很绕的路,很费时;二是二次性抵达,这就要在中途下车再转车,虽可节省点时间,却很麻烦。当然还有第三种走法,就是打的,省时是省时,却不省钱,这不是我这种工薪阶层的“月光族”可以选择的'走法。
于是,早走点、晚到点、耐心点便是我在省城生活的基本心态和行为。
每天在公交车线路上来来去去,对公路两旁的情况便渐渐熟悉起来。
一天,我偶然发现,在老城区与开发新区的过度地带的路旁,有一栋肮脏而丑陋的小楼,很是打眼。这一带都是很靓丽的楼盘,唯有这栋陈旧的小楼孤独地呆在这里。前后的楼盘似乎都不愿靠近它,与它保持着一种足够划清界限的距离。我感到有些奇怪了,每一次公共汽车路过这里时,都要仔细端详一下。
这栋小楼就两层,每层有4-5间房。依山靠路。山是陡峭的喀斯特山,山上只有灌木丛,没有树林,就象披了一件薄薄的遮不住身体的绿衣。路是一条连接老城区与新开发区的公路,也是从我家到单位的便捷之路,有一路公交车通过。
小楼似乎建得有些年头了,估摸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产物。小楼的柱子是钢筋混凝土的,很坚实;小楼的外墙则已斑驳陆离,有的脱落了,有的浸染着大片的水渍,这也许是靠山的缘故。小楼的门前堆着一些乱七八糟的杂物,似乎从未认真清理过。如果再看细致一些,会发现它的门窗挂满蛛网,几乎不像有人住的样子。
确实,我天天从这里经过,几乎没见过有人在此出入。这真是一间“丑屋”。
不过我仍有些不甘心,每次路过仍把心思放一些在它身上。于是,眼观之外,我的鼻子似乎又嗅到了一点什么。
这天,天清气爽,有微风轻轻吹拂,公交车正好经过“丑屋”,我忽然嗅到一股淡淡的异味,它漫不经心地在空气中飘过来,荡过去,就在“丑屋”四周不肯散去。我用鼻子深深地吸了一下,确认这股异味是存在的,在陌生中,又似乎似曾相识,可我不确定在那里嗅到过这种气味。
有了这种感觉后,我的鼻子也就多了一种折磨。在以后的每一天,每当我经过这里,就会有这种异味袭来,不论天晴,还是下雨;有风,还是无风。
我就更加关注这栋“丑屋”了。
这栋丑屋门前虽有人行道,却几乎没人从这里经过,人们宁愿绕到马路对面,也不愿从“丑屋”门前经过。不仅如此,似乎猫和狗也不愿接近这栋“丑屋”。
有一天,一个遛狗的人,牵着一条威风凛凛的大狼狗,准备从“丑屋”前过去。突然,大狼狗呜咽一声,便在地下嗅起来,又抬起头,在空中朝“丑屋”的方向嗅了嗅,便呜咽着要往回走,遛狗人显得有些莫名其妙,只好顺从大狼狗的牵引,绕道而行。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原来不仅宠物狗不愿从“丑屋”门前过,就是流浪猫、流浪狗也不敢从“丑屋”门前经过。
这就更加增添了我的好奇心:“丑屋”究竟有怎样的魔力?
秋天的时节,是一年中最忙的当口,我经常加班很晚,只能坐晚班公交车回家。
一天,夜色很浓,公路两旁的景物很模糊。在经过“丑屋”地段时,我隐约听到了一些异响之音:如哀,如怨、如诉、如泣……牢匚兀听不清晰,似有若无,我不由有些毛骨悚然。
当夜做了个梦,无数辨别不清的生灵都向我围拢过来,争着向我诉说些什么。我被弄得头昏脑胀,不知所以。
第二天是周末,我决定前往“丑屋”去探过究竟。
我在“丑屋”前面的公交车站下车,徒步朝“丑屋”走去。此时心中既有几分探秘的兴奋,也有几分不由自主的恐惧。
“丑屋”渐近,其面目似乎不像想象中的狰狞与丑陋,就是一栋破旧而普通的两层小楼房,也没有任何异味与异响。
我壮着胆子上了“丑屋”的过道,从窗外望进去,楼上几间房,都是些床架,床垫、破絮,凌乱不堪;楼下几间房,堆满铁笼和灶台,房间里还有几个大水池,我似乎明白这里曾是什么加工作坊、车间之类的地方,心中的好奇感顿时荡然无存。
离开“丑屋”,在路旁正好看见一位打扫环卫的老伯。我便问老伯,这栋小楼以前是干什么的?老伯定眼看了看我:怎么,先生对这栋老房子感兴趣?
我说:就想随便问一问。我给老伯点上了一支烟,打开了老伯的话匣子。
原来这栋楼是三十年多年前,改革开放初期,一家从很远的花江来的人开的敲狗房,专为这个城市的狗肉汤锅馆提供新鲜白条狗肉或红条狗。打整狗肉是他家的祖传手艺。怎样选狗、敲狗、烫狗、剐狗、除腥等一套加工工艺秘不外传。
老伯似乎有几分自豪地说,敲狗房选狗,有很高的要求。老狗、病狗、洋狗不要,只选嫩狗、壮狗、土狗;对什么狗用水烫,做成烫皮狗肉,什么狗应剐皮,做成剐皮狗肉都很有讲究。用开水烫出来的狗,叫白条狗;用剐皮做出来的狗,叫红条狗。这敲狗房打整出来的不论白条狗,还是红条狗,都做得皮薄、肉嫩、干净,无异味,品相很好,因此生意很火爆、名气很大。这个城市和周边地区一时间开了很多狗肉汤锅馆。吃法也增加很多:有清炖的、黄焖的、凉拌的,还有狗肉面、狗肉粉、狗肉饭等等。为这个城市的狗肉汤锅市场发展和品牌走向全国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过重大贡献。
后来,由于城市扩建,这个原本很偏僻的地方,成为了老城区的一部分,对环境卫生治理的要求高了,再加上如今狗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传统的狗肉加工方式显得很残酷,缺乏人性,引起一些爱狗人士和组织的强烈不满,这个敲狗房的生意便“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
前几年,有一伙鸡鸣狗盗之徒,不知从那里弄来了几条看家狗,估到卖给了敲狗房。敲狗房老板看到这几条狗毛色、体型都很好,不忍敲杀,就多养了几天。谁知这几条狗的主人竟找上门来,又吵又闹又报警,把个敲狗房掀了个底朝天,可怜敲狗房老板不但被带到派出所去交代问题,还把那几条用高价卖来的狗无偿还给了狗主人。
敲狗房老板一气之下,大病一场,以后敲狗房就再没有开张了,也不知老板去了哪里。
老伯说完这段往事,眼含泪花,依嘘感叹不已。
如今,狗肉汤锅还在这个城市的街头巷尾飘散着它独特的香味,而这间“丑屋”的已被人们和这座城市遗忘了。
这个老伯就曾是这个敲狗房的雇员,唯有他知道这“丑屋”的来龙去脉。
篇3:横屋下散文
横屋下散文
我每次回老家,都会到横屋下那边去走走。横屋还在,但早没人住了,横屋前的大膳房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折了,后来我大哥及堂兄在横屋前的大膳房及大膳房的两边建起了瓦房,十几年前,瓦房又改造成了楼房。
横屋建在罗家村最南端的一块风水宝地上,村头这块宝地,比北面的罗家村老屋要高到四五十公分,比南面的大路也高出四五十公分,大路又比田巷高出一米左右。横屋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中期建的,正门朝北,也就是对着村里祠堂的侧门,与祠堂只有一房之隔。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又在横屋南墙上搭建了一个大膳房。大膳房建得比横屋还高,大膳房只有一个南大门和一个西侧门。大膳房没有北墙,因此,横屋的南墙下就自然建了一条水沟,南墙的屋檐和大膳房北面的屋檐水就落在了横屋与大膳房之间的水沟里。在横屋的后门上放了半边竹节做水沟,但每到春天下大雨时,从横屋到大膳房,或者从大膳房到横屋,还是有很多的雨水落下来,因此,进进出出横屋与大膳房之间,都要小跑穿过。
本来横屋是坐南朝北,自从建了大膳房后,整个“横屋下”在外人看来就成了坐北朝南了,客人从村头的大路上进我家,首先要踏七八级的台阶,台阶正对着大膳房的南大门,走上台阶,中间是一条二、三米宽十米左右长的走道,进门又要踏四五级的台阶下三级台阶才能进入我家大膳房。走道左边是村里的小碾房,走道的'右边是一片果树。在这片果树中,最让人羡慕的一是棵又高又大的石榴树。除了这棵又高又大的石榴树外,还有三棵李子树和二棵挑树。当然最让人羡慕的还是哪棵石榴树,那时全大队只有我家这棵石榴树,春天,开满树的红花,让全大队上上下下的人赞美不已,秋天,满树的象灯龙一样的大石榴,更是让来来往往的人看了值流口水。
大膳房南大门的上面有一个吊楼,吊楼宽一米,长十二米左右,吊搂共体分为三段,只有中间部份铺上了木板并做了栏杆,两边是空的,即没铺木板,也没做栏杆。因为我家人多、热闹。到了放假,表哥表弟们也常来我们家玩,比我大一岁半的大表哥,小时候特别好动调皮,有一次我们在大膳房前面的吊楼上玩打仗游戏,玩着玩着,大表哥一脚踏空,从吊楼的一边掉了下去,好在掉下去的这边堆着柴草,最后只是虚惊一场。
走进大膳房,里面是空荡荡的,大门的两边立有四根大柱子,右边并排建有三个大猪栏,每个猪栏养着两三头猪,右边靠近大门的地方是两个鸡舍。四根柱子之间及右边猪栏上面部份是铺设有木板的。进门左边门边是大水缸,紧挨水缸就是一个大土灶。围绕左边第一根大柱子是放大筝饭、洗脸架及猪勺水的地方。左边的楼面没铺木板,地面与屋顶空对空。因此光线特别好,这里就是就是吃饭的场所,在这里放了一个小园桌,园桌能坐五六个人。
平时,一家十几口人一般只炒三四个菜,菜是用缸碗装。小园桌只有奶奶及二叔等大人和客人等。我们小孩子一般都是夹了菜就到外面去吃,甚至我大哥和大姐也是夹了菜就走开,也喜欢到外面去吃。因此,虽然全家有十几口人吃饭,一个小园桌就足够了。过年是全家最热闹的时候,父亲回来,三叔夫妻俩也会回家过年。三叔在副食品公司当股长,能买到副食品和烟等年货。除夕前一两天,家里还要杀一只大把猪。到了初二,家里的人就更多了,每个姑姑家至少会来两个,有时甚至更多,有两个姑夫甚至每年都会亲自带小孩来。这时,吃饭就不象平时,菜就要分成两桌,一桌要端到横屋的八仙桌上去。另一桌就在大膳房的小桌子上吃。小客人们就也只能站着吃了。因有三个姑姑就嫁在本大队,只有一个姑姑嫁的不是本大队,再加上我们也要去外婆家拜年,因此,晚上住不是问题。
在这个大家庭中,吃、穿、用等大事都是奶奶做主,生产队分配的收入也全都规奶奶统一保管和安排,父亲的工资肯定全部上缴,否则这个家绝对无法维持,三叔夫妻俩的钱是不是全部上缴我就不清楚。
奶奶的能干,兄弟结婚后和睦相处二十多年不分家,这在当时都被全大队、全公社人传为佳话。虽然在这个大家庭中,我父母家与我二叔家之间也存在一些矛盾,在这个大家庭也给自己的童年留下过苦和泪的记忆,但更多的是快乐和幸福的记忆。现在每每回想起来,大家庭带给自己的,更多的还是一种自豪感。
奶奶强大能干,父辈三兄弟和睦相处,并且身高都在一米七以上,最高的三叔一米七五,曾经让全村人、全大队人,甚至全公社人都称赞和羡慕。而我们这辈六兄弟,身高上没有一个超过父辈的,事业上也没有一个超过父辈的。现在村里资产有上千万的,百万富翁更是很多个,很多人春节都开着小车回家,晒谷场上摆满了各种价格不等的小车。我们六兄弟没有一个当老板,也没一个当官的,甚至我们的下一辈中,连一个读书人都没出。每当想到这些,总让人有一种家道败落的感觉。
篇4:屋下盖屋「成语」
【成语】:屋下盖屋
【拼音】:wū xià gài wū
【简拼】:wxgw
【解释】:比喻重复他人所为而无创新。
【出处】:宋·邵伯温《闻见前录》第19卷:“经意自明,苦人不知耳。屋下盖屋,床上安床,滋惑矣。”
【近义词】:屋下作屋、屋下架屋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没有创新
篇5:丝瓜藤下的美好时光作文
丝瓜藤下的美好时光作文
学校:江苏海安市教师发展中心附属小学六(9)班
指导老师:王钰涵
说不清从何时起,爷爷的老院里种上了丝瓜,每逢盛夏,它们便缠缠绕绕地长,顺着墙瓦,顺着几根竿子,爬至半空中,几天一过,便搭起一小片绿色的天,上面点缀着大朵的黄花,比赛似地开着。
我轻轻踏上几层青石台阶,推开斑驳的红木门,院子里,静悄悄的。茂密的“丝瓜篷”依旧,我轻轻走过,丝瓜藤下那张躺椅还在,只是上面静卧着一只白猫,时光的齿轮互相咬合着转回了儿时……
当我认字后,每当夕阳收敛最后一丝光彩,忙碌的鸟儿飞回栖息的巢时,爷爷便会搬来一张小板凳,让我坐在丝瓜藤下。而他则泡一杯茶,躺在那张藤椅上,一字一句地教我古诗。花开花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他教我念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他启示我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般境界是他带我领略的……
那年,我六岁,爷爷六十岁。
“爷爷,爷爷!我要那朵丝瓜花!”我举着稚嫩的小手,指向在阳光下闪烁的花,爷爷摸摸我的头,微笑着:“孩子,自己想要的,自己争取。”我不解,跺着脚,不停地嚷嚷着:“不嘛,爷爷帮我摘。”爷爷脸上却有了几分严肃,我只好试图踮起脚,但指尖与丝瓜花依旧有着距离。
“方法总比困难多。”爷爷苍老的声音提醒道。我回头,是爷爷充满期待的目光和那慈祥的笑容。
我四处张望着,突然看见了小板凳,便踏着它,承载着爷爷的希望,尽力去摘头顶的花。我摘了两朵最大的,欣喜地跳下凳,向爷爷奔去。爷爷一把搂住我,眼里满是宠溺,用手拍拍我的后背,表示无声的鼓励。“爷爷,这朵花给你!”我扬起手中的花,声音里透着得意。爷爷那沧桑的脸,顿时笑成了一朵绽放的花,成了我记忆里最美的`风景。
那年,我九岁,爷爷六十三岁。
时光的齿轮又重新转回,我抚摸着有着爷爷味道的藤椅,看着如故的丝瓜藤,风吹起了我在丝瓜藤下度过的美好时光,不知不觉间,泪流满面……
点评:老院里的丝瓜藤下,爷爷教“我”古诗,教育“我”自己想要的自己要想办法争取,这一切美好时光都成为“我”记忆里最美的风景。本文清新自然的语言,细腻精致的描写,以及充沛真挚的情感抒发,这样的文笔颇有些小小散文家的风范呢!
篇6:记录下片刻美好时光作文
记录下片刻美好时光作文
夜未央繁星落眼眶,树影婆娑,身后,是秋风拂过树叶的细语,我拖着疲惫的脚步,却又觉得并不那么疲惫,今日里每个人的笑颜在我脑海浮现,忆起这段美好时光,我好像突然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嘴角,悄然上扬,心融着这水水的月光,在静谧的夜晚丝丝荡漾。
略微炙热的阳光穿梭在这空气之间,这一天,风也显得不那么躁动,秋季社会实践活动在欢声笑语下拉开了序幕。长隆欢乐世界,熟悉的名字,来过太多次这里的我们却依然不觉得乏味,旅行,不是在意去哪里,而重在陪伴旅行的人。
时光在快乐中流逝,让人感叹于它飞快的脚步。下午,我的脚走得有些酸痛了,我们组也决定停下来休息。长椅上,我们坐在一起,带着一份恬淡,聊着说不完的话题,与你们在一起的时光是最放松的,最开心的。以友谊作背景,相机记录下每一个快乐的瞬间,你们的笑颜宛若七月最灿烂的那抹阳光,最简单的剪刀手我似乎也能写下好多关于我们的故事。
不用想学校中堆积如山的作业,抛去一切包袱和压力,天边的云悠闲的飘着,我推去一切禁锢着我的东西,心随它去远方。
三毛曾言;“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走到哪里都是流浪。”这一天,我的心情随着跳跃的风飞扬起来,我的'心情终于在繁重的学习下畅快起来,或许是大家的笑声,或许是今天的蓝天白云,又或许是在这片地能敞开奔跑,一切,都是那般美好。
夕阳的余晖是我们深厚友谊的见证,人类最纯真的感情。无数颗星星在宇宙相遇汇成了属于它们的轨迹,大概我们的友谊像星星这般,为我们灰暗的天空填上那最闪烁的风景。岁月变迁,沧海桑田,星星会依旧闪烁,高挂天空,不变。
时间很快,一天很短,这一天会很快被人淡忘,我们在一起的那段美好时光却早已镌刻在心中。这一天,我们手握阳光在青春之路上刻下永远。
篇7:生活美文随笔推荐:碟屋
散步散着散着,散到了这家扎堆在这条美食小巷里的碟屋。
能把碟屋开到今天的,省城地盘上好像已经所剩无几了,这家叫“红帆”的店,那面“帆”还坚挺,支棱着。
这条紧邻新街口闹市出了名的美食小巷,那些“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餐饮美食小店,来来往往,不知淘换了多少人家,唯有这家“红帆”碟屋,不屈不挠,不卑不亢宁愿被挤成一条过道似的窄缝,也绝不动摇,不退却。
这里光顾过省城里很多的文化人,音乐人,媒体人。更多的是一些地道玩音乐和音响的发烧友们。那些年,没去过“红帆”的人,多少会暴露出你缺点儿音乐素质和鉴赏水准什么的。
最初,初来乍到省城的那段日子,正是怕被圈内人把自己划为“低俗”一类人,才三天两头去一趟红帆,不管需不需要,总会淘回一摞碟,凑个话题,才会跟人家有的聊。
省城里,也是我们朋友圈里的那几位青年文豪王强,柏昱,杨俊,叶风,吴雨清他们因为常常出入“红帆”,又从那里淘换回成包成包的碟片着实让人羡慕不已过。
至今叫不出碟屋老板的大名,看上去,十有八九是一对夫妻。男的总会在柜台里猫着,不停的接听电话,摆弄计算器。女的会在这间小的不能再小的店堂碟架空档之间,挤来挤去,为顾客挑选他们中意的碟片。什么类型的碟子,哪个人的专辑,哪部片子,什么时候出的,什么版本的,她都有问必答,有求必应。你的话才刚说出半拉,你要的那张碟,她很快会从碟架上或是从那堆成摞摆放的碟盒里抽出来递到你手里。
这家的常客,一进门会和男女老板寒暄上几句,直接去向他熟的不能再熟的碟架跟前,淘选他喜爱的碟片。更多的时候,老板早就知道那位的来意,从柜台下,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碟片递给他。
我曾经也留心观察过,这对夫妻店主其实对影视和音乐并不精通,只是对来他们碟屋这些人的不同需求他们会“门儿清”,他们也能明察眼前音像市场上的最新,最快的需求和紧俏。可以这么说;这家店的这面“红帆”,是跟着风向走的,这也正是,市面上不管你刮的是东南西北风,它依然还能在河道上航行,飘荡的“硬道理”。
已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来这家碟屋了,显然,碟屋里的人是少之又少。这对夫妻店主的热情却丝毫没有减退。知道我和娜是来为儿子选择国外经典歌剧和音乐剧专辑的,迅速从柜台上操起一个本本,询问我们要什么剧,什么版本的,她好去专门从她们的渠道调配。
眼前碟屋里的这份寂寞,与电子影音产品更新换代太快有关,跟网络播出平台有关,跟音像制品审查制度有关,还跟“万恶”的网络购物有关。从cd机,vcd到dvd,再到今天的“高清”,“蓝光”影碟机,眼睛都来不及多眨一下,播放设备就换了朝代。家家户户,很少有人再玩影碟机,都去网络电视和“爱奇艺”,“腾讯”,“优酷”视频上去看不花钱的了。
后来,“小米”,“芒果”各类小黑匣子来了,想看什么有什么,家庭影院都玩上投影机了,想看什么,听什么,网络平台上能能下载。“大水冲了龙王庙”,从源头上的音像制作,版权,到音像发行,播放平台,早已是“一马平川”,万马齐鸣,哪还顾得上去给市面上几家碟屋几口饭吃。
不说别家,就光我的家里,满满一个书柜和一个铁皮柜,装着过去从各家音像店,碟屋淘回来的音乐碟和影碟,电视剧压缩版。几台下了岗的音乐,影碟播放机,还没舍得扔掉,那怎么也算是一个年代的念想。
前几年,开车时,还能从车载音响里自我陶醉一番音乐碟的听觉享受,这些年,u盘抢了碟片的风头,哪儿都有它。再说,车载音响常出状况,我那台三菱车的光盘入口,就吞下了我五张光盘,只进不出,简直无底洞一个。
风水轮流转,光盘,音像,碟屋时代渐渐被转走了,街面上,过去那几家大一点的音像制品店,已经缩到新华书店成专柜了。常去的三条巷,长白街,马台街上那几家碟屋,早就没了影踪。
“红帆”碟屋在我们曾经“老省歌”背后的那条巷弄里,那块店名的招牌,那面“红帆”,早已被前后左右一家家餐饮小店飘出的一股股浓厚的油烟,熏得油腻不堪了,但那张“帆”还管用,还能左右挡风遮雨,顺势而上。碟屋那扇门,依然还天天敞开着,那对不再年轻的小夫妻,还在店里孜孜不倦,若无其事但忙碌着,他们想坚守到成为省城这条巷子里最后一道年代文化风景线,抑或硬是坚挺到能达到“申遗”标准的那一天?
想到这里,我开始对这家“红帆”碟屋肃然起敬起来。。。。。。
公众号:张波纯文学杂志
篇8:老家祖屋写景美文
老家祖屋写景美文
老家传过话来,说我家祖屋因风雨侵蚀,年久失修,如今已墙歪梁腐,檐朽瓦落,破败不堪,非修必塌
我心海起波澜,倏然泛起一抹浓浓的乡愁,下意识地对着天边朝那老家祖屋的方向深情回望。
老家那个小山村,在云贵高原南麓桂中偏西北的都阳山脉福禄山中,二百多亩旱地,一百八九十号人。坐西朝东,庚山甲向,西宽东窄,形似一艘破浪东行的巨轮。这个小小的山村,住着沈姓、韦姓各二十余户人家,外加陆姓和苏姓各一家。不知哪朝哪代,也不知是因为迁徙谋生,还是为了躲灾避祸,几家老祖宗从外地不约而同来到这个山高林密的小山弄(壮语音,意同“峒”),开荒劈莽,采石伐木,打砖制瓦,盖房造屋,建立自己的家园。村中原有五大排房屋,坐落在东、西、南、北、中五大方位上,分布合理,错落有致,疏密得当。从山坳口鸟瞰,小村庄像是桌面上垒摆的麻将方阵,更像一个不太规范的草书“正”字。这整村的老宅,从某种意义上说,都可称为我的老家祖屋。
记忆中,村中的老屋,各排白成体系,但结构大致相同。外形是红砖墙上盖着人字青瓦,长条石阶铺上堂屋大门。屋内为五柱木架隔墙,木板铺地,隔为上下两层,上层为人居,下层养畜禽。正前屋为厅堂,左间或右间,一般是卧室,后间是火房。这是桂西北典型的壮家民居结构。奇特的是,每排老宅山墙,无论是红烧砖墙还是木质板壁,其正中间,都各开一扇门,一字贯通,把各家各户厅堂连成一体。
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在这老屋里捉迷藏,如入迷宫。来回躲躲藏藏跑完这几十道门,常常弄得气喘吁吁,人人满头花猫脸。那时候年少不更事,只觉得有这一串侧门,好玩、好串门,到左邻右舍聚餐便捷。稍长大后,我意识到老祖宗开这一长串侧门,好像不止是那么一回事,便蹭到爷爷膝盖上,仰视而问: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开通这一串侧门干什么?爷爷笑呵呵地勾下银须飘拂的下巴,亲了我一口,反问道:如果家里进贼或出什么急事,左邻右舍从哪里进来相帮多快捷?我脱口答道:肯定是从这扇侧门进来多快啦。爷爷笑呵呵地说我乖后又问道:“亲如一家”是什么意思?我双眼珠骨碌碌地转了好几转,答道:老师教过,它意思是亲近得就像一家人一样,形容相互间的关系非常密切。爷爷轻捏着我瘦弱的双臂,抖抖两下,把我放到地面上,呵呵一笑说:这就对了。
从这一角度和意义上说,整村的老宅,虽分别属于沈、韦、陆、苏多姓人家,但都出自同一代老祖宗之手,连同那份精神遗产,是属于大家的。故而言之,整村的老宅,也都可称为我的老家祖屋。
如今保存最完好且最荣耀的老家祖屋,当属村西头将军山下、面向笔架山那一排房屋前面那幢单家独户三开间老宅。这老宅建于明末,修于清初,到咸丰年间是沈家迁入后第四代传人、我爷爷的爷爷沈朝光的“大宅门”。青石墙基,红砖四围,紫瓦盖顶,自成一体。说它是“大宅门”,其实也没多大,而是因为它是单独三开间,全村仅有。它左右两厢凸出,中间厅堂凹进,长石条台阶直铺上堂屋。三开大门脚下,横亘一条雕花镂鸟石条门槛;大门左右两边是雕龙画凤石凳,与其他老宅相比,显得宽敞阔绰一些。更显特殊的,是这“大宅”堂屋大门上方横悬的那块烙有“古稀在望”四个遒劲黄字牌匾。这是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仲冬月广西提督学院赠予获封九品登仕郎(文散官名)的屋主沈朝光老爷爷的荣誉。据爷爷说,他的爷爷就是在这“大宅门”里读书、生活、教书育人,为周围父老乡亲排忧解困,干出优异成绩,渐成闻名的乡贤,晚年获此殊荣的。这“大宅门”从此也沾光显贵,成为村里及周边人人敬仰的'“圣地”。沈朝光老祖宗那勤奋好学、乐善好施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子孙。小小的山村,人才辈出,解放以来,一个不满二百人的小村庄,本屯籍的大学生就有近四十人。在本地或外地任教的有二十余人,是远近闻名的教师村。当年,参加毛主席纪念堂设计组的一位留学苏联的土木工程师,就出生在我老家这小村庄里,并从这大山里走出去。
我有名副其实的老家祖屋吗?其实,我真正的祖屋,早已于我爸尚小的上世纪40年代末就倒塌了,它只是我记忆中的半间断壁残垣“遗址”。爷爷有五个兄弟,共享有的祖屋只有坐落在村西头将军山下、面向笔架山那一排房子北端的八间。三爷爷移居桂西右江河谷了,余下四兄弟正好各继承二间老宅。爷爷排行老四,按长幼排序分房,他获得地处那一排房子最北端的一个大地坑边上的两间房子。由于地坑边坡地质不稳,再加上常年洪灾,地下水漫出地坑,侵蚀房基,就在当年一个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夜晚,这两间祖屋倒在了地坑的大水中。爷爷只好凑钱购买正好刚移居外地的五弟的两间老宅居住;他养育五男一女,住房极为紧张,幸好后来有四男到外地参加革命工作,吃皇粮去了,祖屋才不显得太拥挤,我便有机会出生在这不是祖屋的祖屋里。然而,到我需要房子成家立业的上世纪80年代初,我身边已有三男两女五六个兄弟姐妹需要在这屋里安床夜眠。我爸在外地教书,作为长子,我不得不担负起了中兴祖业的担子,号召兄弟,砍柴烧砖瓦,伐木制屋梁,在倒塌的祖屋“遗址”上,铲除杂草荆棘,收拾断壁残垣,建起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老家祖屋”。
这时期,村里打砖造屋不止我一家。那时,政策宽松了,粮食产多了,腰包渐鼓了,便家家打砖瓦,户户建新房。老宅纷纷倒下了,原来整齐划一的老祖屋,渐渐被参差不齐的新房淹没,以前一字串通各家各户的厅堂侧门,有意无意地被渐次封闭,原来亲如一家的隔壁邻舍,要串一次门,需转几个墙角几条坎;心与心的交流,也要绕过几道弯弯才能通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