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erm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香道与中医学的关系,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香道与中医学的关系,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香道与中医学的关系
中国的香文化到了宋代已达鼎盛,用香已经平民化,并出现了大量的香学专著:丁谓《天香传》、沈立《(沈氏)香谱》、洪刍《(洪氏)香谱》、叶廷珪《名香谱》、颜博文《(颜氏)香史》、陈敬《陈氏香谱》等;隔火熏香的深膛香炉也已经普及。
香道在中国历史悠久,并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人文和医学价值,但在近现代中国却日渐式微。
由鉴真和尚传入日本的中国香文化,在异土生根,从贵族流传至平民生活的细节中,至今仍在生机勃勃,成为日本国民崇尚的生活艺术。
《日本书经》推古三年(公元595年)有“沈木漂于淡路岛,其大一围,岛人不知沈木,以薪烧于灶,其烟气远熏,以异则献之”的记载。
这是日本古文献中对香的最早的描述。
公元753年,鉴真和尚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在传授佛学的同时,也一并传授与之密不可分的中医学与香学,品香文化在日本的佛教人士和皇室盛行。
至平安时代,香的使用范围逐步扩大,从佛教用香转变到生活用香。
紫式部的代表作《源氏物语》反映的是平安时期的宫廷生活,内有多处关于熏香的描述。
香道从平安时期盛行的比物娱乐中衍生出来,竞马香是贵族娱乐中最常见的一种。
镰仓时代末期,社会上风行赏玩沉香。
到了室町时代中期东山文化兴盛,组香品香盛行,香道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交礼仪。
此外,日本香道产生“御家流”和“志野流”,在香席上规范组香和用香,更加促进了日本香道的形成,“志野派”同时打破了贵族、上层武士、上层町人对香道的垄断,深入社会,积极地向町民、农民推广香道艺术。
直至江户时代,日本出现各种组香法,香道进入全盛时期。
篇2:香道与中医学的关系
原始的香文化讲究的是“神农尝百草,辨识百草香;先民驱虫疫,屡屡起烟霞。
”中药中很多芳香药物皆是香料,比如备受推崇的沉香、檀香、鸡舌香,皆有很好行气温中之效。
用香除了可以怡情养性,更兼有治病的功效,中医理论坚持合香与合药一致,需讲究君臣佐使,十二经络择一行,君臣佐辅辨分明,各取芳草馨香气,纳尽五行香自灵。
我国的传统组香讲究“天人合一”的境界。
香药即香料药物,可以用来熏香兼治疗。
在我国香文化鼎盛的宋代,有三部大型方书—《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合剂局方》《圣济总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其中皆明确记载香药的使用。
《太平圣惠方》以卷四十八为例,“诸心痛门”一百五十八首方中以香药直接命名者乃十七首;《圣济总录》以卷五十六为例,“心痛门”八十五方中香药方三十一首;《太平惠民合剂局方》之中列有“诸汤”一门,绝大多数含有香药成分。
[3]与另外《重修政和经史证类本草》《本草衍义》等本草著作收录了一定数量的香药,如苏合香檀香、必粟香、安息香、反魂香、零陵香、艾纳香、迷迭香、降真香、兜纳香、丁香、青木香等。
[4]香药有关的记载,还存在于诸多文人笔记小说及相关史料中,如苏轼的《和鲁直韵》、黃庭坚的《香之十德》、陈去非的《焚香》、朱熹的`《香界》、丁渭的《天香传》等。
[5]中药学经典《本草纲目》中也有关于香药使用方法的记载“煎汤浴风疹,可治风寒风湿”“乳香、安息香、樟木并烧烟薰之,可治卒厥”“沉香、蜜香、檀香、降真香、苏合香、安息香、樟脑、皂荚等并烧之可辟瘟疫”。
由此可见,香道中香料的使用也与传统的中药用药方法如出一辙,香料也增加了中药的种类,更拓宽了中医的临床应用的方法。
篇3:香道与中医学的关系
中日交流中一个划时代的开创者是唐代的鉴真和尚。
公元753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成功后,在日本毫无保留地传授了佛教、中医和香学,包括药材的识别、贮藏、炮制、配伍使用及香料的和合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日本医学和香学的发展。
同时还带到日本诸多中药材,包括沉香、檀香等香料。
《唐大和上东征传》:“天宝二载十二月东下时,除用物、法器外,带有麝香廿脐、沉香、甲香、甘松香、龙脑香、胆唐香、安息香、檀香、零陵香、青木香、薰陆香都有八百馀斤;又有毕、诃黎勒、胡椒、阿魏、石蜜、蔗糖等五百馀斤,蜂蜜十斛,甘蔗八十束。
”日本人丹波康赖收集我国隋唐以前医籍内容加以汇编整理而成的《医心方》中,还保留有鉴真的“诃梨勒丸方”,该方中就有鸡舌香的应用。
根据日本汉方野崎药局主席野崎康弘的考证,至少有“细辛、芍药、附子、远志、黄芪、甘草、苦参、苍术、芜花、肉桂、川芎、玄参、当归”等36种药草是由鉴真带至日本,并传授应用方法。
这些药材中,绝大多数可用于香品制作,在推动日本汉方医学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日本香道的发展。
日本现代社会流行的香道形式,保留了唐宋时期隔火熏香的方式,但其香道本质的追求随着时代的变化依旧没有保留中国香道的精髓,中国香道的核心是讲究“香气”对人体的综合作用,包括药物疗效和养性养生的效果,讲究以“先天之气”养性,“后天之味”养命,重视阴阳平衡的调节。
而日本香道在传承过程中逐渐重视香席的仪规和步骤,包括香料的选择和香具的制作。
现在流传的日本香道更重视通过表演来愉悦身心,通过熏香来感染气氛。

篇4:浅谈中医学与气功
浅谈中医学与气功
摘 要:中医学的气的概念和气机的变化,对气功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大力整理和应用中医理论指导气功和学术非常必要。中医学对于气功的指导地位的提升有助于规范中医气功学的术语和临床技术规范。
关键词:气功;中医学;内养功
中医学中对气的论述是权威的、实用的。千百年来在临床运用中经过严格的实践检验,对中医的气的理解有助于气功练习和指导病人有效地习练功法健身祛病。历来气功的解释多趋于使用佛家和道家术语,而使用中医术语进行是对气功诠释有助于加深对气功术语和气功医疗操作的规范,而且易于接受。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谈到了主观精神因素的平静恬淡,会使气机畅达回归到原来的自然状态,精神内守对于防病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关于气:何为气?
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特性。气的生成来自于:
1.1 先天之精气:即受之于父母的先天禀赋之气。其生理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肾藏之精气的生理功能;
1.2 水谷之精气:即饮食水谷经脾胃运化后所得的营养物质;
1.3 吸入之清气:即由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
其中先天之精气为基础,奠定了总体的根基,后天之气补充和滋养先天之气使之源源不断、生生不息、循环不止。水谷之精气和肺吸入的大自然之清新之气汇聚于胸中形成宗气,走息道司呼吸、贯心脉辅心行血。呼吸和心血的运行直接影响气血之运行,在气功中呼吸调节能很好的调节气血的运行可见一斑。
2 气的分布与分类
根据所在的部位、功能及来源的不同,气分可为以下三类。
2.1 元气:元气又称“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主要由肾所藏的先天之精化生,并受后天水谷精气的不断补充和培养。元气根源于肾,通过三焦而循行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肌肤腠理,无处不在。元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因此说元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机体的元气充沛,则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活力就旺盛;反之就会因元气虚衰而产生种种病变。
在气功练习中,动功能使气机调达,推动元气敷布三焦。静功意守丹田则有温补元气的功效,在练习中动静结合达到完美的练功效果。
2.2 宗气: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由肺吸入之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结合而生成。因此,肺的呼吸功能和脾胃之运化功能的强弱,直接与宗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为“气海”,又名为膻中。
宗气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上走息道以司呼吸。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都与宗气的盛衰有关。二是贯注心脉以行气血。凡气血的运行、肢体的温度和活动能力、视听的感觉能力、心搏的强弱及其节律等,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若宗气不足,临床可见语声低微、呼吸微弱、脉软无力等症。
呼吸的停闭调节有助于宗气的生成和运行,改善气血的运行,加强心肺的功能,心主神明、主血脉、为一身之大主,肺主气,为脏腑之华盖,为相辅之官,心肺功能的提高对于防病治病是非常重要的,习练气功不能不行呼吸之功以改善一身之气血状态,气功一词由兹而生不足为奇。
2.3 营气: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主要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所化生。因其富有营养,于脉中营运不休,故称之为营气。营气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血关系密切,可分不可离,故常常将“营血”并称。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于阴,故又称“营阴”。
营气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营养和化生血液两个方面,水谷精微中的精华部分是营气的主要成分,是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同时又是血液的组成部分。
2.4 卫气:卫气的功能主要表现在防御、温煦和调节三个方面,包括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恒定。
调节脾胃功能的气功练习方法内养功是首选,早期时候的科研和临床都已证实。
3 气的功能
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3.1 推动作用:气的推动作用,是指气具有激发和促进作用。气是功能极强的精微物质,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殖、生长与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推动经气的运行、血液的循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3.2 温煦作用:是指气通过气化产生热量,使人体温暖,驱除寒冷。气维持并调节着人体的正常体温,保证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及经络的生理活动,并使血液和津液能够始终正常运行而不致凝滞、停聚。
3.3 防御作用:正如《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指气具有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一方面,气可以护卫肌表,防止外邪入侵;另一方面,“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说(《素问·评热病论》),气又可以与入侵的邪气作斗争,以驱邪外出。
3.4 固摄作用:气的固摄作用,主要是指气可以保持胃、肾、子宫、大肠等脏腑器官位置的相对稳定;统摄血液防止其溢于脉外;控制和调节汗液、尿液、唾液的分泌和排泄,防止体液流失;固藏精液以防遗精滑泄。
3.5 气化作用: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生理功能效应,气化过程就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具体表现在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如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然后再化生为气、血、津液等;津液经过代谢,转化成汗液和尿液等。
气的各种功能相互配合,相互为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比如,气的推动作用和气的固摄作用相反相成,一方面,气推动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排泄;另一方面,气又控制和调节着血液和津液的分泌、运行和排泄。推动和固摄的相互协调,使正常的功能活动得以维持。
篇5:香道叙事作文
上午10时,记者一行如约走进掩映于京都山林中的虹夕诺雅酒店。为了做香道,酒店的榻榻米房间里专门进行了特殊布置,摆放上每人一份的香道道具。香道老师介绍说,做香道时房内不能摆放鲜花,以免花的香气影响闻香效果。
香道活动开始了,我们跟随老师跪在榻榻米的垫子上。打开道具包,里面竟有8种工具之多,如香筷、灰拍、香镊、香匙、白羽毛做的羽帚等。还有一个小纸包包着一片云母片、两块香材。据香道老师介绍,实际上香道工具之多几乎难以计数,我们今天接触的只是初级工具而已。
香道老师将准备好的三脚香炉发给每个人。香炉很小,如茶杯一般,摸上去微烫。原来,里面事先已放好一粒香炭,炭上覆盖着厚厚的香灰。只见老师手拿灰拍,从6点钟方向开始顺时针轻拍香灰,使其逐渐聚拢成尖尖的山形。老师的力道又稳又匀,而记者模仿起来却过快过重,香灰怎么也拢不成标准的山形。之后,老师又拿出羽帚沿着香炉内壁,轻轻扫掉粘住的香灰,让山形更完美,这同样要掌握好力道和角度。完成这两个细致的动作后,记者几乎已经无法坚持跪姿了。接下来是用香筷在山形的中心扎一个洞,不能太深,碰到香炭为止。抽出筷子后能看到红红的炭火,这是为熏香留出的气孔。
该放香材了。香道老师打开一个长方形盒子,里面陈列着20几种香材,有白檀、伽罗、麝香、大茴香、沉香等。老师介绍说,目前天然香料非常昂贵,每公斤的价格大约是黄金的3倍。现在市场上的一些香料混杂了人造成分,价格会便宜许多。
老师让我们用镊子夹起云母片轻轻放到香灰山气孔的正上方,再把香材夹到云母片上。这时,品香的时刻终于到了,老师让我们一手托起香炉,一手轻拢香气,然后用鼻子凑近了闻,但觉一股淡雅的清香沁人心脾,让人神清气爽,有种飘然若仙的'感觉。隔火熏香古时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睐。虽然熏不如烧来得简单,但其香气更为醇和宜人,也能增添更多情趣。
篇6:香道叙事作文
我接触到香接道的机会是很偶然的——学校课后一小时。于是,我带着颇不在意的情绪上了香道课。
太安静了,我不喜欢这样——直到我闻到了从老师身上散发出一种,不带有洋味儿的气息。比起古龙水自然多了,朴实,心里很舒服。大家按照老师的要求,将香席摆好,依次是打火机,中间的是轻巧的灰羽,灰压等器具。在瓷做的香炉,在灯泡的照亮下,泛着温柔的光。
课程开始了,老师的声音十分温和地说:“我十分高兴,有这么多同学都来参加香道社,感谢大家!”说着,深深地鞠了一躬,头发从肩后滑到了胸前,乌黑发亮。“大家都会听说,香道在日本是十分有名的。但是,它起源于中国!我从事这个职业,就是希望通用自己那一份微薄的力量,去影响身边的人,传承中华文化!”我十分地有感触。
从零开始,感受香道的魅力。我瞪大了眼睛,屏住呼吸,打开打火机,用手轻轻捏着香。我们点燃了,它在烧着,看见了的只有青烟,徐徐上升。特别的味道,檀木香?抹鲸香?还是合香粉?是檀木香!太好分辨了,就是那种自然的香,无形的声音,只闻得到味道,没有触感,只有味道长存。我喜欢质朴的味道,你读懂它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往往你喜欢的香,绝不是那檀木香,也不是那抹鲸香,更不是那合香粉。而是那众多品种中的其中几个相加。
我为了香道,把几块布缝成了一个香袋。檀香,百香,与香粉,放入香袋里,挂在包里,很好闻。我读书时,点起一根香,我也无心读了,就看着那根香,同那香烧的开始,我的心也一同烧着。我看着那香,烧一截,就要掉一截,一碰灰粉,便弥散在空中。无拘无束地蔓延,无声无息。
最后一节香道课结束了,回忆完过往与香道的故事,深深吸了一口教室里的空气,屏着气,走了出去。我将中国香道的魅力刻在心里,读懂了它。我希望能成为发展香道的一条友流,让喜欢它的人,也认识它吧!
篇7:饮食文化与中医学论文
饮食文化与中医学论文
【摘 要】由阴阳五行学说引出的调理阴阳、谨和五味、三因制宜等养生观,由病因学说导出未病先防、调理脾胃的养生理论等为养生界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阴阳五行;饮食养生观
【中图分类号】TS97 【文献标识码】A
我们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积淀的成果,其中蕴含大量的哲学思想,尤其是中医理论中的哲学思想,如“五行学说”中,“五味”对“五谷”膳食结构起决定性作用,成为人们的择食关键。“医食同源”巧妙地将饮食与用药结合在一起,既可以填饱肚子又可以防治疾病,堪称中国一绝。中医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就像一个挖不完的金库,值得我们深究。
1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所体现的中医哲学思想
1.1 阴阳学说
其中《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而调之,以平为期”。可见调理阴阳是饮食中重要的一部分。中医认为,任何事物包括人的生理病理机能都可以分为阴、阳两种属性, 阴是指具有滋养,濡润、抑制、凝聚等作用的物质及其机能属性;阳是指具有温煦、兴奋、推动、气化等作用的物质及其机能属性。[1]在中医阴阳学说的指导下形成了因人、因时、因地择食的饮食观。
1.1.1因人择食
阴阳学说将人的体质分为偏阳质、偏阴质、阴阳平和质三种类型;将食物划分为温热、寒凉和平性三种类型。“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 (《灵枢·经水》)告诉我们:饮食因先辨其体质再决定吃什么食物调理。偏阳者应少食温热性食物,而宜食寒凉和平性食物,否则将会导致阳亢及伤阴;偏阴者应少食寒凉食物,而食平性和温热性食物,否则就会导致阴盛阳衰。阳虚者宜多食温补之品;阴虚者宜多食甘润生津的食物。
1.1.2因时择食
“朝食三片姜,胜过人参汤”、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体现了阴阳学说中“因时制宜”的观点。日出、春夏属阳,日落、秋冬属阴,人体饮食需与外界环境相适应,所以春夏、早上宜食温热食物,如生姜;秋冬、下午宜食寒凉、滋润食物,如萝卜。
1.1.3因地择食
自然环境的不同使我国传统饮食文化呈现出复杂的'地域差异,阴阳学说中“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我国南方属阳,北方属阴,南北的气候差异决定了南米北面的饮食结构,各地人们的口味也因气候差异而有所不同,四川、湖南一带湿气重,因而喜食辣;北方气候干燥,容易出汗,喜食润燥食物。由此说明,饮食与地理位置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1.2 五行学说
在中医五行学说把自然界的事物分为木、火、土、金、水五个方面,从而构成不同级别的系统结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自然就被纳入到这一结构模式中,如把食物分为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谷(麦、菽、稷、麻、黍),五畜(羊、鸡、牛、犬、彘),五香(花椒、八角、桂皮、丁香花蕾、茴香子),五果(枣、李、杏、栗、桃)等。五行学说中,木、火、土、金、水的属性在五味中分别是酸、苦、甘、辛、咸;在人体五脏中是肝、心、脾、肺、肾;在季节中则是春、夏、长夏、秋、冬。各五行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食物五味与人体五脏来说,“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灵柩·五味》)同样,五脏与五季之间也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春季属木属肝,夏季属火属心,秋季属金属肺,冬季属水属肾。由五脏与五味,五脏与五季的关系可以得出五季与五味也有着密切联系,这些关系对饮食的宜食、宜忌有很大的影响,饮食只有在不违背阴阳五行生克规律的前提下,才能维持着机体的动态平衡,从而维持身体健康。
1.3 病因学说
晋·傅玄《口铭》:“病从口入”。“饮食病因”在中医思想里面占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为饮食失宜(饮食不洁、饮食不节、饮食偏嗜),饮食失宜直接影响脾胃消化、运输功能,导致营养失衡,引起其他疾病。
很多疾病都是由饮食不卫生造成的,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秽饭、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意在告诉人们不宜食变质、腐败、不洁的食物,注意饮食卫生。
《灵枢·小针解》:“饮食不节,而疾生于肠胃”,饮食不节包括“食量无节”和“饮食无时”。饮食过少或过多均不利于身体健康,过少使人饥饿,水谷精微不足而营养不良;过多则使饮食积滞于胃肠,引起消化不良。饮食无时是指没有按时规律的饮食,饮食应按四季,早中晚规律进食。
饮食偏嗜即为嗜食偏寒、偏热、偏酸、偏苦、偏甘、偏辛或偏咸之物,以及嗜酒等。长期饮食偏嗜会导致机体脏腑阴阳失调。
2中医哲学思想指导下的饮食养生
2.1未病先防:调理脾胃
未病先防是通过饮食养生来维持机体平衡,而饮食养生的关键在于调理脾胃,“人以水谷为生,故脾胃为养生之本”(清·徐文弼《寿世传真》),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有容纳和助消化的功能,即“主受纳腐熟水谷”, 食物中的精微物质都由脾胃吸收,化生气血x液输至全身,营养脏腑经络及维持其活动。脾胃是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保障,脾胃功能一旦受损,人体脏腑机能将会随之受损。因此,饮食养生的关键在于调理脾胃。传统中医饮食养生观强调必须以脾胃为本,[2]重视保护和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
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并认为:“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中医认为养脾胃的关键在于饮食,五味偏嗜、过硬、过烫、过多或不规律饮食均会影响脾胃健康。因此,饮食只有以温、软、素、淡、鲜为宜,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注意饮食卫生,不偏嗜,寒温适宜,阴阳五味调和,方能达到饮食养生的目的。
2.2 调理阴阳 寒温适宜
饮食养生应以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为依据来调理人体阴阳,使人体维持和恢复阴阳相对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状态。调理阴阳包括补益阴阳之偏衰和祛除偏盛之邪气,即损其有余、补其不足。[3]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可按照阴阳学说划分属性:如食物、人类、四季、地势的阴阳属性。因此饮食宜三因制宜、寒温适宜。《饮膳正要》:“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正是体现“损其有余”,“补其不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以调理阴阳的目的。总之,调理阴阳、寒温适宜是中医哲学思想指导下的重要饮食养生方法。
2.3谨和五味
食物五味即酸、苦、甘、辛、咸,其属性在人体五脏中分别与肝、心、脾、肺、肾相对应,五脏之间相互资生又制约着,因此,五味对人体脏腑的生理,病理有着重要的影响。《黄帝内经》中指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五味调和,脏腑得益,人体自然健康;五味偏嗜或不遵宜忌,将导致脏腑阴阳失衡,脏气功能紊乱,进而生成疾病。例如:过食酸,会使肝气偏盛,从而伤害脾脏,使脾气衰竭;过食咸,则使骨质受到损伤,引起心气抑郁或者肌肉萎缩;过食甜,可引起心烦胸闷,面色发黑,或使肾气失衡;过食苦,可使脾气受损而不濡润,胃气损伤而胀满;过食辛,会使筋脉损伤而松弛无力,精神消沉。因此,饮食应“谨和五味”,而不宜偏嗜五味,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身体健康,真正达到养生的目的。
综上所述可知,传统饮食在中医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以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通过整体观和辨证进食方法,坚持“审因施食”,“三因制宜”,“辩证用膳”的平衡膳食观,遵循“阴平阳秘”的健康观,“健脾调胃,去除诱因,药食同源,寓医于食”的养生观;使机体维持动态平衡,以达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几千年的实践证明在中医哲学思想指导下的中国传统饮食方法是最科学的饮食方法。
参考文献:
[1][3] 张登本,中医学基础 [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2)
[2] 周俭、白克江,《脾胃论》养生特点及其贡献 [J]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3月第二期 (77)
篇8:香道叙事作文800字
香道叙事作文800字
4月15日上午在张老师的带领下有幸参加海峡导报组织的——“小记者 大梦想”授匾仪式。仪式中我校园的《小荷杨帆》在海峡导报第二届“星级小记者团大赛”暨学生报刊大赛中,经层层考核荣获“海峡导报小记者联盟·长期成长之星”称号。
仪式完成后还组织大家体验香道和茶道活动,我最感兴趣的体验活动是——香道!香道:起源于汉朝,家家户户极喜爱燃香,连出门都带着香囊,到哪个地方都可以坐下来燃香,时不时燃一天。废那么多时间去燃香,这是为什么呢?
伴随着时淡时浓的缥缈香烟,老师与我们娓娓道来:香道讲究宁心静气,要燃香之前首先要心平心静……老师边轻声讲解边操作手中的香壶并展现出“作品”给我们欣赏,香壶中的香在老师的手中可以变幻出各种惟妙惟肖的图案,点燃图案后的香气瞬时迎面扑来!我迫不及待要亲自动手体验,选好一个香壶后开始捣鼓自己面前的香,动手一挑少许的`香料调皮的散跑到桌上了,发觉自己闯祸后手忙脚乱的把桌上香料处理好便规矩起来,但还是忍不住问老师什么时候可以开始?老师看我一眼说:“为什么等这么久?其实就是为了让大家静心!”看来对任何新事物都会引起我的好奇的心一直没有静下来呢!
制作香过程开始了。先把香料给压平,但我手中的香料无论用什么方法压,总是会起伏不平,它就像一只淘气的小老虎永远不向我低头。老师来到我身边像之前她演示的那样:轻轻的,以柔中带刚的方式把我一直征服不了的小老虎给抚平下来,就好像自己的心静感染到它。老师说抹香一定要静心,有时候一壶香抹一个下午的时间呢!在老师故意把抹平的香壶给弄乱后让我上手,我按着老师所讲步骤,静心像一个人拥有着鞭子一样骑上马,速度越来越快并屏住呼吸抹平,最后把香料倒在模板上再次拿出就有漂亮的图案。可好的视觉效果图案做起来是不容易的,倒在模板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抹平与点燃,抹平时要用到香铲,而小小香铲一次只能铲一点点,如果手用力过重或过轻都会失败,这里也是要心静才能做到恰到好处。
香道——从中可以看出一个人从内到外的耐功好不好。老师的最后一句话说:“这次的课是为了让你们学会放松,用乐观态度去面对以后的生活,学习压力要知道放松。”我想汉朝家家户户燃香也是为了静心这个原因吧!
篇9: 只道寻常香散文
只道寻常香散文
锅台上,有妈妈烙饼的香味;院子里,有谁家晾晒的孩子尿布;老街上,有糖葫芦的叫卖声;桌上的书堆里,藏着儿时的连环画;你的故事里,还能看到我们红着脸的样子吗?――只道寻常香!在这样一个午间,大家都忙着小年的采购,我却寻思起久违的朴素香。
――题记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第一次颇为正式接触“寻常”二字,便是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这首《乌衣巷》里。那时候不懂诗中蕴含的曲曲折折,单单看中“寻常”二字。以为寻常最为妥帖,沾满了浓浓的烟火味,以至于能够栖息回归的燕子。
寻常,简单而通透。没有多少遮掩便可以看到底部,让人心里明澈。寻常,似乎是一件贴身的纯棉衣物,不抢眼,却稳妥舒适;它不像丝绸,是高贵而冰凉的,只能远观;也不像其他纤维那些粗糙又结实,登不得大雅之堂。所以,我喜欢这贴心的感觉,恰如寻常。
“飞入寻常百姓家”,寻常的家,一定是院墙不够高深,草木不够葱茏,红木格子窗户,墙壁下漫出来一些春草,燕子在屋檐下唧唧喳喳垒着窝,一会儿衔来一丝干草,一会儿叼来一些湿泥,这样悠哉悠哉半晌。想那寻常的木格子窗下,也会坐着一位小家碧玉似的人物,一块锦帕,几根丝线,针针迂回,绣几朵桃花开,当真寻常极了!
寻常真美!渴望有一处寻常的屋檐,渡我如丝如花的心,定然会是嫣然如三月的桃花风吹过的腮边,不似娇羞胜似娇羞。
晨起读到雪小禅的句子:“穿行于那些老胡同,我常常被一些烟火气打动得体无完肤――那么美的老槐树,四合院里纷芜杂乱,仿佛光阴在那些破旧的四合院里穿行,都斑驳了,老树上搭了鸟笼,铁丝上晾的衣服――女人的内衣、孩子的尿布、花棉单……”多么寻常的风景,恍若就在昨天的记忆里,一眨眼又不见了。这寻常何尝不是我们旧时光里的所见?它同家里扔掉的那些旧家具一样,老得少色却总令人怀念。
寻常的胡同,去了主人,斑驳了时光。那些残留的味道似乎还散发着旧香,摸一摸,温暖如初。寻常啊?让人想得太多太久……
相比鳞次栉比的现代建筑,我更愿意停留在小门小院内。一家又一家的.并不整齐的屋舍,各自悠闲着,随意栽种的向日葵或者水仙花甚至爬山虎不需修剪,长成自己喜欢的模样。院内,木制家具,桌凳摆放井然,主人家穿着朴素的衣裳,可以编竹筐也可以择青菜,该是多么惬意?偶尔有人串门,嘻嘻哈哈一阵子,走了给你带上一撮她家刚刚从地里割下的韭菜,鲜着呢!
寻常百姓家大抵都如此,不扭捏,不生动,却能领你走入骨子里。燕子来了,小草发芽了,桃花开了,亲人回来了,任它时光再个性,都脱离不了烟火味。倘若去掉寻常,觅得高楼大厦,闹市繁华,慢慢的燕子飞了,桃花谢了,亲人很少来往了,孤独越来越浓郁了。谁不寻常?我亦寻常,你呢?
寻常散发着清香,就在你的衣服领子上,在你的床单边,在你的厨房里,在你熟睡的脸颊。是洗衣粉的清香,是棉花的柔软,是爱人亲手做的红烧排骨味,是妈妈在你脸颊亲吻的痒痒感……太多的寻常,不需要铭刻,一招一式,脚踏实地,和岁月携手前行。
寻常的东西,必然是民间的,不珍奇,就如邻居阿姨向妈妈借一枚顶针,借了就借了,没打算让她还,因为家里多着呢。怕是阿姨家里也很多,只暂时没找到而已。
锅台上,有妈妈烙饼的香味;院子里,有谁家晾晒的孩子尿布;老街上,有糖葫芦的叫卖声;桌上的书堆里,藏着儿时的连环画;你的故事里,还能看到我们红着脸的样子吗?――只道寻常香!在这样一个午间,大家都忙着小年的采购,我却寻思起久违的朴素香。
五月份,喜欢到山野去采摘槐花,回来做菜疙瘩,随便你采摘,这寻常的东西在农村是随处可见,不需要花钱购买。然而,到了大城市因为稀有,反而有了价格,寻常也不见了。寻常,朴素中有质感,透着笃定的生活气息。
最寻常不过旧历年。你看,远在外的游子回家心切,在家的老人翘首盼望,老老少少在一起吃吃饭,最寻常不过。而今,对于一些人却成了奢望。我们总把自己安排在路上,以为这样的拼搏就是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人的挚爱,恰恰忘记了家是一个寻常的地方,不需要太多轰轰烈烈,平淡稳妥才是根本。
老了,我也希望坐在小院内,晒着太阳,翻翻书,倘若眼睛花了,就闭上,想想从前……这样想,心里升腾起寻常的感觉。
非常厌恶看韩剧,看它倒不如看看隔壁的一对夫妻过日子。男的开出租车,女的在超市收银,下班时间极其不规律。有时候,我都准备睡觉,楼道里突然有了响声,夫妻俩一个接一个下班回来了,嘻嘻哈哈的,没个正形似的。从阳台上,我都可以听到他家里锅灶上的声响,女人一定给男人做夜宵了,我常常这样猜测。不知道为何?这样猜测的时候,我感觉有种幸福在思绪里翱翔。
他们,是千千万万夫妻中最朴实的一对,但是让人感到美好。看到他们,突然我好喜欢寻常这个词。
我又何尝不是通俗的女子,在烟火深处经营着属于自己的幸福,偶尔也任性和浪漫过,只是更多的还是和他们一样为生活而奔波。那些诗情画意的文字,在我的指尖坠落,美化了我烟火外的生活。其实有谁知道,敲完键盘,转身,我系上围裙,俨然是一个厨娘;又有谁知道,我也常常被生活中的琐事压得喘不过来;也曾为爱湿了衣襟,终究不过洗净容颜,重施脂粉,因为没有人会宠着你的任性到无法无天。
还是寻常一点最好!越来越觉得自己接近低俗了,像个寻常的妇人。我想寻常的东西,必定是低俗的,越低俗才会越靠近灵魂吧。
我贪恋寻常的花木,寻常的故事,寻常的屋舍,寻常的爱情,还有这尘世中一个寻常的你。
亲爱的,写完字了,我这就对着镜子扎起头发,去厨房看看,炖好一碗汤给你温着,然后收起文字里那些小女人的矫情,做一个寻常的妇人。想必,你一定喜欢。
篇10:中医学就业前景与方向
中医学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医学类中的中医学类,其中中医学类共6个专业,中医学专业在中医学类专业中排名第1,在整个医学大类中排名第7位。
在中医学类专业中,就业前景比较好的专业有: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维医学,藏医学,蒙医学,中医学,医学检验,中药学等。
中医学专业就业岗位最多的地区是北京。薪酬最高的地区是成都。
从目前现状来看,药科类毕业生供小于求,各医药公司、制药厂是吸收这类毕业生的大户,制药业对人才的需求是稳中有升。
社会对药学人才的需求正在增加,中药学专业的大学生就业率高达95%。制药业发展较快,尤其是生活水平提高以后,人们对保健品的需求在增大,企业对药学人才比较青睐。
当然,中医学专业就业前景中也必须看到:
中医学专业的就业还是比较严峻的,因为在大部分人民医院中的中医科室极少,而在中医院,尽管其中医科室明显要多,但还是以西医为主体,而中医医生主要以名老为主,至于刚毕业的中医院校的学生,往往都不太受欢迎,因为大部分人认为老中医经验丰富,一些医院宁可返聘退休医生也不愿招新人。
因而,中医学专业学生要想就业好:
需要掌握全科医学的知识,以发挥其优势。在基层,很多群众由于西医院检查、治疗费用偏高,而愿意选择简便低廉的中医进行治疗。中医尤其是中医全科医学应该是很不错的选择。我们就必须做到打破传统中医学范围,考虑向全科医学发展。这样不仅可以传承中医的原有特色,而且可以促使中医发展壮大,使学生就业渠道增多。因此,为了找到适合自身的工作就必须扎实理论知识,提升自身的临床实践能力,并要保持着始终一切为临床服务的学习态度,把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灵活运用。
1.2017中医学就业前景中医学就业方向
2.中医学专业就业前景和方向
3.中医学就业前景
4.关于2017年的中医学专业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
5.中医学骨伤就业前景
6.文科中医学就业前景
7.中医学的就业前景好吗
8.专科中医学就业前景
9.中医学就业前景分析
10.中医学专业的就业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