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li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阅读古诗的方法,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阅读古诗的方法,希望能帮助大家!

阅读古诗的方法

篇1:阅读古诗的方法

阅读古诗的方法

古诗是中华民族悠久的艺术长河中的瑰宝。她就像艺术银河中的一颗颗璀璨的明星,永远放射着她那灿烂的光芒。我们小朋友多读一点古诗文,对增强文化素养,提高艺术欣赏水平,陶冶个人情操等多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然而由于古人的语言习惯与现代有所不同,诗歌语言凝练、含蓄等特点及诗歌语言的特殊要求等各方面的原因,使我们阅读起来会产生一定的困难。下面就我个人的经验和同学们谈一点阅读古诗的基本方法,供同学们参考。

一、阅读古诗首先要扫除障碍

我们在阅读古诗时,首先要做到的是会读、会解。即要能把字音读准、字意、词意弄清楚。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就不可能去理解诗意、领悟诗境、诗情了。因此,这字音、字意、词意等就是我们阅读古诗时首先要扫除的障碍。这些障碍大体说来有几下几种:

1、古诗中常出现的一些生僻字词。

古诗是古代人写的诗,有一些字、词在现代已经很少使用了,在我们看来就成了生僻的字词。如张令仪的《蠹歧窗》:沉水香中夜漏馀,月痕冷侵一床书。百城未敢夸南面,且气闲身作蠹鱼。诗中的“蠹”是个很难认的字。“馀”就是“余”,是个繁体字。“沉水”即沉香木,是一种有香气的木料,燃烧时会散发出秀气,因放入水中能沉底,所以又叫“沉水”。“漏”是古代计时器,利用铜壶贮水滴漏的方法来计时。“南面”是指面朝南的意思。因古代帝王面朝南而坐,接受百官朝拜,成语有“南面为王”之说,所以“南面”又指地位尊贵。“蠹鱼”指蛀损书籍或衣物的害虫。以上所举这些字或词,在现在已很少用了,因此都很生僻。如果我们不把这些生僻的字词读准,弄懂就无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2、古诗中与现代汉语在读音、字义、词意等方面有着异的字词。

古诗是用古代汉语写的诗,所以我们就必须按照左汉语的规律去阅读理解它们,要不然就会因理解错误而出现笑话。如《鹿柴》中的“柴”读“zhài”而不读“chái”。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不读“jiàn”,而读“xiàn”。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当因为讲,而不能理解为“坐下”,“可怜九月初三夜”中的“可怜”是“可爱”的意思,而不是现在所说的“值得同情、怜悯”或动词“同情、怜悯”的意思。

3、古诗中常出现的一些典故。

典故是指前人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或者古书中所出现的故事或词句。诗人写诗为了更加凝练、含蓄常会使用一些典故。如果我们对一些典故有所了解,阅读起来并不困难。但有些典故我们不一定了解,那么这就成了我们阅读时的障碍。如王昌龄《出塞》中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句中的.“龙城飞城”指的是西汉著名将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打败匈奴的入侵,威震龙城,匈奴人称他为飞将军。这里就是用名人故事这个典故来指代英勇机智的将领。又如民主革命烈士秋瑾的《对酒》中“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两句就是代用李白“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名句而来。这就是引用前人词句作诗,也属于运用典故。

另外,诗中出现的一些人名、地名;诗人的身世际遇;诗人的生活的时代,创作背景等等也都会成为我们的阅读障碍。如果我们不先扫除掉这些障碍就很难把诗读懂。那么怎样扫除这些障碍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勤查字典、词典。字、词典是无声的老师。我们在阅读时碰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就要去请教这些无声的老师,千万不能随意放过或连结带猜地想当然地理解。有一种《古汉语词典》,对我们阅读古诗文会有很大帮助。

2、多查资料、多读书。查资料、访网站是我们了解诗人生平、事迹、时代背景及创作的有效途径。弄清了这些问题对我们理解诗意,领悟诗情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在平时还应该多读一些历史等方面的书籍,扩大我们的知识面,这样在读诗时碰到一些典故就不难理解。

3、请教师长、同学。有些问题,在我们确实难以解决时,可以向老师、家长或同学们请教。因为老师、家长毕竟比你们知识面要少一些。同学之间也可以讨论交流,因为“三人行、必有吾师”吗,说不定你不知道的别人会知道。只要做到勤学好问,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篇2:学习古诗方法

学习古诗方法

“意”是诗的“灵魂”,词句声韵是躯壳;无躯壳,灵魂何以藏身?故,须先建躯壳。

如何建?

1,熟读,读熟,背熟《声律启蒙》,可熟悉声韵平仄,出口成对,为以后写对联,律诗的.对仗打下基础;

顽童手边这本《声律启蒙》还附上了《笠翁对韵》,两书同一性质。

2,熟读,读熟,背熟《千家诗》,可巩固声韵平仄,出口成诗。本为宋代诗人刘克庄专门为儿童学诗而编选的,以后历代有人增删,成为明清两代学诗启蒙必修教材。当代亦有《千家诗新解》,注释较详,也可用。

这两本书,网上即可以查到其详细的介绍,也可以免费阅读。

3,熟读,读熟,背熟《唐宋诗词欣赏启蒙》,帅建中编著,四川教育出版社。该书所选,超过《唐诗三百首》与《宋词三百首》,编者以七年之功,六易其稿,选、编、注、赏均颇具匠心,书后附有《近体诗格律》与《读词与填词常识.》。

此外,以前古籍出版社出的《唐诗一百首》,《唐宋词一百首》,《宋诗一百首》也很不错。

另外,面向中、小学生的古诗词选本也行。

熟读,读熟,背熟的功夫下得越多,效果越好!讲解越少越好!

在这个阶段,词句不大理解无关紧要,诗词格律也不要去管它,要熟到“化”,遇到一个与古诗词中类似的场景,相关的诗句就自动跳出来,好像是你自己写的一样!

从儿童开始,最好!当然,学习,任何时候都不晚!

到了这一步,当然还得往前走。如何走?且听下回分解。

篇3:古诗鉴赏方法

关于古诗鉴赏方法

古诗鉴赏 读懂古诗需要“整合”

读懂是古诗鉴赏的前提,可是我们的学生在这一步就犯了难。究其原因在于不善于多方面整合信息。为方便分析,下面举一道鉴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陈与义(1)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2)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1)陈与义:南宋爱国词人。这首词是作者流寓在湖南、湖北一带时所作。(2)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有向阳特性。

1、上阕“榴花不似舞裙红”句有何深意?请简要赏析。(5分)

2、下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第一题,“榴花不似舞裙红”字面义和比较手法,估计学生都能读懂,但有何深意,恐怕就没有多少学生能揣摩出来。

这说明,诗歌理解不能止于一词一句,还要综合考察,全面把握,也就是说要有整合的本事。

这第一题,需要整合一些什么呢?一是写作背景,要理解“流寓”二字;二是下阕中的“万事一身伤老矣”“酒杯深浅去年同”。进而明白将“榴花”与“舞裙”,其实是将现在与过去相比较。由此可拟出如下答案:

本句以鲜艳灿烂的石榴花与鲜红的舞裙相比较,引发过去春风得意、声名蕴藉时情景的回忆,突出对旧时生活的`怀念。由此触景生情,暗含今日流落的伤感。

第二题,问的是下阕,其实需要我们整合作者、注解(指注解2)和全词信息。

就上阕来说,有时节(端午)、事情(凭吊屈原)、心情(流落之苦、怀旧之思、报国无志之愁)。

就下阕来说,涉及到各个句子。

通过整合,可以拟出如下答案:

(1)伤是怀旧,事业无成的感慨。“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声长叹,包含家国离乱、个人身世的深沉感伤;(2)始终如一的爱国情感。“戎葵”有向阳的特性,墙边五月的葵花,迎着东边的太阳开颜,词人虽然流落他乡,但爱国的豪情却始终不改;(3)对屈原的缅怀与景仰,词人深切怀念屈原,仰慕其高风亮节。“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酹酒江水,深深地表达出诗人对屈原的凭吊以及内心深处的壮怀。

由此要读懂古诗,做鉴赏题,就需要瞻前顾后,兼及标题、作者与注解,顾到内容与形式,全面观照,然后才依问答题。这个过程,就叫“整合”。

在现代文阅读中,“整合”是特别强调的,在古诗鉴赏中,“整合”同样需要高度注重。

篇4:改写古诗方法

改写古诗习作方法

同学们,我们中国可以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而且内涵丰富,美不胜收。“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古诗能提高我们的文学功底是大有好处的。 虽然说古语有“熟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可是光靠背诵的方法来学习古诗是远远不够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方法,这种方法把学习古诗和习作练习结合起来,就是“古诗改写”。

改写是改变原文的表现形式或部分内容的一种作文训练。改写的过程是一个新的构思过程,全新剪裁,全新布局的过程,是较有难度的写作训练。

改写古诗,要做到“三要”。

1、要理解古诗的意境

2、要把握古诗的原意

3、要展开合理的想象

《宿新市徐公店》前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点出儿童捕蝶的背景。篱笆和小路,点明这是农村;“花落未成阴”和结句中的“菜花”都说明这是暮春季节。因此,在改写的时候要把握住特定的时间和地点。

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人将彩笔转入画面的中心,描绘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这是这首诗的传神之处。“急走”、“追”是快速奔跑追逐的意思,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而“飞入菜花无处寻”则将活动的镜头突然转为静止。“无处寻”三字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仿佛我们面前又浮现出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因此,此处要展开合理的想象,抓住孩子的动作、神态,想象孩子的语言,让古诗丰满起来,这样,才能让古诗所表达的内涵凸显出来。

改写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纯粹翻译诗句。

(2)改写的内容不能脱离古诗词原来的意境。

(3)在符合古诗词原意的基础上可适当地进行想象、创新。

(4)行文过程中适当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等,可令改写的文字更加生动。 (5)描写人物可适当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6)补充背景材料。在改写一些古诗时,还可以根据诗的内容特点和自己的理解情况,适当地补充季节特征、天气状况、地理环境、人物身份、事情起因等方面的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能进一步使改写的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

总的来说,在深入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只要能恰当地翻译出诗的意思,充分地想象和领略诗的意境,和谐地融入人物的感受,并自然地添加有关背景材料,就一定能使改写出的习作具体、生动。虽然改写后已不再是诗的体裁,却仍然充满诗意,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改写《武陵春》

夕阳西下,今天又要过去了。而你依旧没有梳理你那早已花白的云髻,纵然它是那么的凌乱不堪。你呆呆的坐在窗前,眉头紧锁,脸颊上挂者早已风干的泪痕。

窗外的风已停歇,花瓣零乱的撒了一地,只是尘土中花香犹存。“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泪水再一次从你的眼中滚落下来,多愁善感的李易安,你是在为这凋零已尽的百花,遍地的残英落红而善心吗?或许是它们又一次触动了你心中的哀愁吧?那国殇之哀,家破之痛,夫亡之悲一丝丝一缕缕缠绕在你的心头,“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

一番滋味在心头”。面对这景物依旧,人事具非的你,只能独自分担那满腹辛酸,每每想到这些,眼泪就滚落下来,你仍凭泪水打落在桌上------

忽然你想起了听朋友说双溪河鸟语花香,阳光明媚,是给游玩的好地方,正打算去那里驾着轻舟泛游来排解心中的愁绪,你忽然又哀叹道:“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你心中的愁是多么的有重量呀,李煜写过愁的长度:“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写过愁的叠加:“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可愁在你的心中,却有了如此的重量,重重压在心头。

刹那间,你再一次泪如雨下!

不朽的失眠

张晓风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啊!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划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件事,令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焰,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这样的夜晚,残酷地坐着,亲自听自己的心正被什么东西啮食而一分一分消失的声音。并且眼睁睁地看自己的生命如劲风中的残灯,所有的力气都花在抗拒,油快尽了,微火每一刹那都可能熄灭。然而,可恨的是,终其一生,它都不曾华美灿烂过啊!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余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起先,是睡眠排拒的他。(也罢,这半生,不是处处都遭排拒吗?)而后,是他在赌气,好,无眠就无眠,长夜独醒,就干脆彻底来为自已验伤,有何不可?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乌啼,粗嗄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

同学们,我们中国可以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而且内涵丰富,美不胜收。“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古诗能提高我们的文学功底是大有好处的。 虽然说古语有“熟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可是光靠背诵的方法来学习古诗是远远不够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方法,这种方法把学习古诗和习作练习结合起来,就是“古诗改写”。

改写是改变原文的表现形式或部分内容的一种作文训练。改写的过程是一个新的构思过程,全新剪裁,全新布局的过程,是较有难度的写作训练。

改写古诗,要做到“三要”。

1、要理解古诗的意境

2、要把握古诗的原意

3、要展开合理的想象

《宿新市徐公店》前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点出儿童捕蝶的背景。篱笆和小路,点明这是农村;“花落未成阴”和结句中的“菜花”都说明这是暮春季节。因此,在改写的时候要把握住特定的时间和地点。

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人将彩笔转入画面的中心,描绘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这是这首诗的传神之处。“急走”、“追”是快速奔跑追逐的意思,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而“飞入菜花无处寻”则将活动的镜头突然转为静止。“无处寻”三字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仿佛我们面前又浮现出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因此,此处要展开合理的想象,抓住孩子的动作、神态,想象孩子的语言,让古诗丰满起来,这样,才能让古诗所表达的内涵凸显出来。

改写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纯粹翻译诗句。

(2)改写的内容不能脱离古诗词原来的意境。

阅读古诗的方法(共9篇)(3)在符合古诗词原意的基础上可适当地进行想象、创新。

(4)行文过程中适当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等,可令改写的文字更加生动。 (5)描写人物可适当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6)补充背景材料。在改写一些古诗时,还可以根据诗的内容特点和自己的理解情况,适当地补充季节特征、天气状况、地理环境、人物身份、事情起因等方面的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能进一步使改写的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

总的来说,在深入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只要能恰当地翻译出诗的意思,充分地想象和领略诗的意境,和谐地融入人物的感受,并自然地添加有关背景材料,就一定能使改写出的习作具体、生动。虽然改写后已不再是诗的体裁,却仍然充满诗意,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改写《武陵春》

夕阳西下,今天又要过去了。而你依旧没有梳理你那早已花白的云髻,纵然它是那么的凌乱不堪。你呆呆的坐在窗前,眉头紧锁,脸颊上挂者早已风干的泪痕。

窗外的风已停歇,花瓣零乱的撒了一地,只是尘土中花香犹存。“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泪水再一次从你的眼中滚落下来,多愁善感的李易安,你是在为这凋零已尽的百花,遍地的残英落红而善心吗?或许是它们又一次触动了你心中的哀愁吧?那国殇之哀,家破之痛,夫亡之悲一丝丝一缕缕缠绕在你的心头,“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面对这景物依旧,人事具非的你,只能独自分担那满腹辛酸,每每想到这些,眼泪就滚落下来,你仍凭泪水打落在桌上------

忽然你想起了听朋友说双溪河鸟语花香,阳光明媚,是给游玩的好地方,正打算去那里驾着轻舟泛游来排解心中的愁绪,你忽然又哀叹道:“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你心中的愁是多么的有重量呀,李煜写过愁的长度:“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写过愁的叠加:“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可愁在你的心中,却有

了如此的重量,重重压在心头。

刹那间,你再一次泪如雨下!

不朽的失眠

张晓风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啊!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划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件事,令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焰,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这样的夜晚,残酷地坐着,亲自听自己的心正被什么东西啮食而一分一分消失的声音。并且眼睁睁地看自己的生命如劲风中的残灯,所有的力气都花在抗拒,油快尽了,微火每一刹那都可能熄灭。然而,可恨的是,终其一生,它都不曾华美灿烂过啊!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余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起先,是睡眠排拒的他。(也罢,这半生,不是处处都遭排拒吗?)而后,是他在赌气,好,无眠就无眠,长夜独醒,就干脆彻底来为自已验伤,有何不可?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乌啼,粗嗄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落凄绝。

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贴缀他惨淡少年的容颜。

江上渔火二三,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辛啊!即使潇洒的捕鱼的,也不免投身在**里吧?然而,能辛苦工作,也是一种幸福吧!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安心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去工作。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福气去睡眠的一个??

钟声响了,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钟声。一般寺庙,都是暮鼓晨钟,寒山寺庙敲“夜半钟”,用以惊世。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别人,那声音只是睡梦中模糊的衬底音乐。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正中要害。钟声那么美丽,但钟声自己到底是痛还是不痛呢?既然失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就把其余二十八字照抄下来。我说“照抄”,是因为那二十八个字在他心底已像白墙上的黑字一样分明凸显: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

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去的那纸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

篇5:改写古诗方法

改写古诗习作方法谈

同学们,我们中国可以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而且内涵丰富,美不胜收。“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古诗能提高我们的文学功底是大有好处的。

虽然说古语有“熟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可是光靠背诵的方法来学习古诗是远远不够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方法,这种方法把学习古诗和习作练习结合起来,就是“古诗改写”。

改写是改变原文的表现形式或部分内容的一种作文训练。改写的过程是一个新的构思过程,全新剪裁,全新布局的过程,是较有难度的写作训练。

改写古诗,要做到“三要”。

1、要理解古诗的意境

2、要把握古诗的原意

3、要展开合理的想象

《宿新市徐公店》前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点出儿童捕蝶的背景。篱笆和小路,点明这是农村;“花落未成阴”和结句中的“菜花”都说明这是暮春季节。因此,在改写的时候要把握住特定的时间和地点。

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人将彩笔转入画面的中心,描绘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这是这首诗的传神之处。“急走”、“追”是快速奔跑追逐的意思,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而“飞入菜花无处寻”则将活动的镜头突然转为静止。“无处寻”三字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仿佛我们面前又浮现出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因此,此处要展开合理的想象,抓住孩子的动作、神态,想象孩子的语言,让古诗丰满起来,这样,才能让古诗所表达的内涵凸显出来。

改写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纯粹翻译诗句。

(2)改写的内容不能脱离古诗词原来的意境。

(3)在符合古诗词原意的基础上可适当地进行想象、创新。

(4)行文过程中适当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等,可令改写的文字更加生动。

(5)描写人物可适当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6)补充背景材料。在改写一些古诗时,还可以根据诗的内容特点和自己的理解情况,适当地补充季节特征、天气状况、地理环境、人物身份、事情起因等方面的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能进一步使改写的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

总的来说,在深入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只要能恰当地翻译出诗的意思,充分地想象和领略诗的意境,和谐地融入人物的感受,并自然地添加有关背景材料,就一定能使改写出的习作具体、生动。虽然改写后已不再是诗的体裁,却仍然充满诗意,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改写《武陵春》

夕阳西下,今天又要过去了。而你依旧没有梳理你那早已花白的云髻,纵然它是那么的凌乱不堪。你呆呆的坐在窗前,眉头紧锁,脸颊上挂者早已风干的泪痕。

窗外的风已停歇,花瓣零乱的撒了一地,只是尘土中花香犹存。“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泪水再一次从你的眼中滚落下来,多愁善感的李易安,你是在为这凋零已尽的百花,遍地的残英落红而善心吗?或许是它们又一次触动了你心中的哀愁吧?那国殇之哀,家破之痛,夫亡之悲一丝丝一缕缕缠绕在你的心头,“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面对这景物依旧,人事具非的你,只能独自分担那满腹辛酸,每每想到这些,眼泪就滚落下来,你仍凭泪水打落在桌上------

忽然你想起了听朋友说双溪河鸟语花香,阳光明媚,是给游玩的好地方,正打算去那里驾着轻舟泛游来排解心中的愁绪,你忽然又哀叹道:“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你心中的愁是多么的有重量呀,李煜写过愁的长度:“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写过愁的叠加:“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可愁在你的心中,却有了如此的重量,重重压在心头。

刹那间,你再一次泪如雨下!

不朽的失眠

张晓风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啊!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划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件事,令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焰,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这样的夜晚,残酷地坐着,亲自听自己的心正被什么东西啮食而一分一分消失的声音。并且眼睁睁地看自己的生命如劲风中的残灯,所有的力气都花在抗拒,油快尽了,微火每一刹那都可能熄灭。然而,可恨的是,终其一生,它都不曾华美灿烂过啊!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余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起先,是睡眠排拒的他。(也罢,这半生,不是处处都遭排拒吗?)而后,是他在赌气,好,无眠就无眠,长夜独醒,就干脆彻底来为自已验伤,有何不可?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乌啼,粗嗄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落凄绝。

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贴缀他惨淡少年的容颜。

江上渔火二三,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辛啊!即使潇洒的捕鱼的,也不免投身在**里吧?然而,能辛苦工作,也是一种幸福吧!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安心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去工作。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福气去睡眠的一个??

钟声响了,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钟声。一般寺庙,都是暮鼓晨钟,寒山寺庙敲“夜半钟”,用以惊世。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别人,那声音只是睡梦中模糊的衬底音乐。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正中要害。钟声那么美丽,但钟声自己到底是痛还是不痛呢?既然失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就把其余二十八字照抄下来。我说“照抄”,是因为那二十八个字在他心底已像白墙上的黑字一样分明凸显: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

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去的那纸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

篇6:古诗新韵阅读

古诗新韵阅读

之一、江南不思归

舟侧亭前野草花,

烟外桥边柳枝斜。

遥看彩虹惊落雁,

一梦江南卧酒家。

之二、有感于“长短任天涯”句

长做短来短亦长,

长长短短皆文章。

天子不想解人事,

太监做大逞豪强。

从来李广未封侯,

何处冯唐被昭彰。

东风不识蓬蒿面,

没有红杏怎出墙。

之三、芒种

荷锄耪地植桑麻,

戴月披星望远家。

十载盼得登丰日,

一朝风雨荡梨花。

之四、观巢

东风不见绿柳西,

堂上何曾新燕泥?

昨年秋日排空去,

约却今朝枝上啼。

篇7:清明古诗阅读

清明古诗阅读

1、《寒食/寒食日即事》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2、《清明夜》

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3、《清明日对酒》

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4、《寒食野望吟》

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5、《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6、《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7、《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

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

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8、《壬戌清明作》

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9、《破阵子·春景》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10、《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欧阳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篇8:阅读古诗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⑵纷纷:形容多。

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⑷借问:请问。

⑸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翻译】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

【赏析】

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杜牧,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魂”不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公子王孙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太没来由了。

再回到“纷纷”二字上来。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说出是向谁问路的。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是否答话了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比如《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但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这一指,已经使读者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小放牛》里的牧童也说,“我这里,用手儿一指,……前面的高坡,有几户人家,那杨柳树上挂着一个大招牌”,然后他叫女客人“你要吃好酒就在杏花村”,也是从这里脱化出来的。“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不但如此。在实际生活中,问路只是手段,目的是得真的奔到了酒店,而且喝到了酒,才算一回事。在诗里就不必然了,它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开展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才是诗人和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中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场的地方。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后人学习继承的地方。

1.清明古诗杜牧

2.清明节的古诗词大全

3.关于清明古诗词

4.关于清明节的古诗欣赏

5.清明的古诗词

6.古诗词里的清明节

7.清明扫墓古诗词朗诵

8.关于清明节的古诗之最

9.清明节的古诗集锦

10.清明节古诗词欣赏

篇9:古诗阅读答案

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问题】

1、这两首诗各是从哪些角度来写蝉的形象的?请作简要分析。(2分)

2、这两首诗都是咏物诗,作者借“蝉”的形象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2分)虞诗从“垂绥”蝉的外形、“饮清露”蝉的生活习性、“流响”蝉的声音三个方面来写蝉的高标逸韵。李诗则从居高难饱徒费鸣叫、彻夜鸣叫到五更碧树依旧无情来写蝉的凄惨处境。

2、(4分)虞诗托物言志,诗中的蝉是作者自己的自况,喻指作者虽处显赫之位,却德行高洁自立,决不凭借外在势力。李诗托物抒怀,诗中的蝉却是作者困窘凄凉形象的写照,作者通过蝉这一形象表达了对自己困窘落魄、郁郁不得志遭遇的愤愤不平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