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yq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关于雨的诗句——《滞雨》,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雨的诗句——《滞雨》,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关于雨的诗句——《滞雨》
《滞雨》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来看看《滞雨》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滞雨》原文
滞雨长安夜,
残灯独客愁。
故乡云水地,
归梦不宜秋。
《滞雨》赏析
这首《滞雨》是一首羁旅诗,“独在异乡为异客”,孤单寂寞的处境本就容易滋生乡愁,更何况还是在秋雨绵绵的深夜?归思难收,归期无定,归梦不宜,难道,这一切都是因为“滞雨”的缘故吗? 首句“滞雨长安夜”交代时间地点和缘由,意思是说,下雨了,今夜只好滞留在长安。但诗人为什么不说“夜雨滞长安”呢?因为将“滞”字提前,不仅更能体现雨下得久,还能突出夜的漫长,好像是厚实、缠绵的雨连时间的脚步也阻碍了,迟迟不能到黎明。归心似箭,但偏偏又碰上似乎永无休止的连夜雨,给人一种无法排遣的无奈、凝重之感。也为后面的“客愁”、“归梦”蓄势。
“残灯独客愁”描写场景:一盏灯油将尽的孤灯之下,坐着一个满脸愁容的独客。“残灯”,不仅不能给人以光明、温暖的感觉,与外面无尽的雨夜相比,它反而更让人觉得凄凉、忧伤。灯已残,说明独坐已久;独坐久,说明客难眠;客难眠,说明乡愁深。“残灯独客”与前面的“滞雨夜”共同营造出一种朦胧迷离、孤寂凄清的氛围,在这样的意境下,游子很自然会想到自己的故乡。
“故乡云水地”是虚写,是故乡在云水相接的苍茫辽阔之地吗?是故乡有云重水复遥远的阻隔吗?还是故乡根本就不存在于现实,而只在自己如行云流水般飘渺的乡思中吗?这一句体现了诗人特有的朦胧性,怎么理解似乎都可以,怎么理解都给人一种真实而亲切的感受。
“归梦不宜秋”是直抒感慨,语似直切,实则含蓄。雨夜客居,残灯独坐,正是思乡梦回的“好”时候,为什么“不宜秋”呢?因为在诗人眼中,秋就是愁,秋风秋雨秋云秋水……无一不令诗人愁肠百结,在满目愁景的季节,在满怀愁绪的梦中,即使回到故乡,还不是一样愁苦?算了吧,不做归乡梦也罢!其实,这样的梦,在任何季节做都是“不宜”的。诗人在此说“不宜”,其实是“最宜”,有正话反说、不言神伤之妙。
《滞雨》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或8—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荥阳。
篇2:关于雨的诗句——《崇义里滞雨》
《崇义里滞雨》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来看看《崇义里滞雨》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崇义里滞雨》原文
落莫谁家子?来感长安秋。
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
瘦马秣败草,雨沫飘寒沟。
南宫古帘暗,湿景传签筹。
家山远千里,云脚天东头。
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
《崇义里滞雨》注释
①滞雨:即避雨,因下雨而无法赶路。
②落漠:落寞。
③秣,喂。
④签筹:古代计时报更的竹签。
《崇义里滞雨》赏析
作为没落的唐宗室后裔,李贺一直都以“唐诸王孙”自居,对这一王室宗人的出身颇以为荣。名门望族的高贵出身对他树立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理想起了某种催化作用,满足了其潜意识中炫耀门第的虚荣心理,但是出身并没有给予他实际的利益,他的人生际遇也没有飞黄腾达。多次的应举遭阻,仕途受挫,使得其报国无门,有才不得施展,从而形成了其诗歌的愁苦悲凄、哀激孤愤的悲剧特色。
诗人于8(元和六年),为奉礼郎,后居于崇义里。这首诗是诗人滞留崇义里,忆往思今而作的诗歌。崇义里是一个地名,位于古代长安朱雀街东。对于李贺来说,应举受阻是致命打击,而仕途受挫则是又一个重大的打击。诗人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忧国忧民的意识,他渴望参与政治,大显身手,一展才华,渴望建功立业,立功战场,跃马杀敌,然而他的人生充满了太多的无奈与悲凄。他生于**的中唐时期,战乱、入世不济、多病缠身等诸多因素,使他终究是空有报国之志而无报国之门。此诗写于诗人入世之际,此时的诗人只是个九品小官,掌管朝会、祭礼之礼仪。因此,从诗中可以体会到诗人心情的怨愤愁苦。
怀才不遇是李贺诗歌的主旋律,此诗也秉持着这一主题,从而奠定了诗歌“悲”的基调。诗中首句“落漠谁家子”,运用了反问的形式,展示出了一个独居的落寞男子,离家来到长安感受秋天的孤独落寞。诗中男子的形象是诗人的真实写照,他的怀才不遇令人感叹。“落漠”,同“落寞”,体现了诗人的孤独与寂寞。同时,这句点明了时令,此时正值秋季,从而营造出一种凄凉、悲哀的氛围。秋的凄凉,似乎把整个诗的基调顿时拉到了悲伤的边缘,整首诗被罩上了忧伤的阴影。然而,一个人内心的无奈是最无法超越的。诗人早熟并且敏感,这令他加倍品尝到人生的苦涩,在现实的重压之下,他因病愁而呈现出早衰的症状和心态:“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诗人是怀着入世之心来到长安,然而,结果却是人到壮年仍抱着羁留长安的遗憾。恨,遗憾的意思,表现出诗人难以名状的痛苦。天空秋雨蒙蒙,而诗人心中恨意绵绵,运用了渲染烘托的表现手法,用夜晚凄风苦雨来表现诗人的辛酸不幸。情与景相互交融,相互呼应。诗人的诗歌中常常呈现出一连串的悲凄意象,第三句中涉及到马的意象,而在末句之中也呈现出宝剑的意象。诗人常以骏马自比,或以宝剑自期,希望得到赏识重用。但是结果却是自己抚剑长叹,如骏马,苦于无伯乐赏识,处境极为悲苦,从而诗人心中充满了怅惘、悲凉和愁苦的情绪。同时,通过了“雨沫”“寒沟”等描写,极力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借以强化了诗人的悲惨与不幸。这句中,“寒”字表面上写出了天气的寒冷,然而,较之更为寒冷的却是诗人的内心,现实的无力改变导致了其内心的无奈悲叹,因而显得格外的凄凉、伤感。第三句“瘦马秣败草,雨沫飘寒沟”,描写了眼前之景,而第四句中诗人却变换了观察的角度,从远处眺望,看到了远处的贡院,听到了透过湿重的雨雾而传来的报时的竹筹声。这一系列的悲凄意象都在展示一种“悲”之美,全诗将悲的氛围和基调进行了恰到好处的处理。末两句写出了家乡远在长安的千里之外,由于报国无门,导致还乡不得,此时诗人的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诗人用世功名之心颇为急切,甚至梦中也念念不忘。“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这是诗人在梦中悲伤的呓语,然而,现实永远是残酷的。岁月蹉跎,时不我待,潦倒苦况,加上诗人体弱多病,从而使他陷入了无奈的没落伤感之中,难以名状的复杂情感涌上心头。
李贺的一生有着太多的不幸和磨难,无奈和悲凄,他的诗歌诉说着一种与世抗争的现实。然而,美好的理想与丑恶的现实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反差,最终他那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内化为了无助的悲伤与痛苦。这就是“悲诗作家”——李贺,悲凄的诗歌,悲剧的人生。
《崇义里滞雨》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人称“诗鬼”。因避家讳,不得应进士举,终生落魄不得志,二十七岁就英年早逝。他的诗作想象丰富,立意新奇,构思精巧,用词瑰丽,也有伤感情绪的流露,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中国唐代诗人。
篇3:滞雨 李商隐
,此诗是一首五言诗,作者是中唐诗人李商隐,这首诗主要写作者因为下雨而滞留长安,抒发作者的忧愁,下面是此诗的原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原文】
滞雨
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
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滞雨翻译:无
滞雨字词解释:
滞雨背景:
用知人论诗、以意逆志的方法来读这首《滞雨》会更贴切一些。“滞雨”是长期纠缠诗人的牛李两党的纷争与非议。“客愁”是诗人长期受到排挤压制,难以实现抱负理想、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对自己前途命运的迷惘和忧虑。“故乡”是诗人心中理想的归宿,是才显志成的美好境界。“归梦不宜”是不应该轻易放弃和退却,而应该再坚持等下去,孤独愁苦之后,一定会有雨过天青的.时候。“归梦不宜”意为“长安宜留”,在京城之内、天子身边,机会总比“云水”之地要多一些吧。
现在再来读这首诗,意思就完全两样了――身在京城,处于两党纷争的漩涡之中已经很久了,连夜夜似乎没有了尽头;残灯如豆,孤独的依旧,圣明知遇的光辉何时才能照亮我的人生?美好的理想如云重水复,飘渺难定,在这风雨飘摇的多事之秋,我怎能轻言放弃,去做那归隐故土山林的清梦呢?
所以,说《滞雨》其实更是一首托雨言志、寄意深远的“咏物诗”。
滞雨赏析:
这首《滞雨》是一首羁旅诗,“独在异乡为异客”,孤单寂寞的处境本就容易滋生乡愁,更何况还是在秋雨绵绵的深夜?归思难收,归期无定,归梦不宜,难道,这一切都是因为“滞雨”的缘故吗? 首句“滞雨长安夜”交代时间地点和缘由,意思是说,下雨了,今夜只好滞留在长安。但诗人为什么不说“夜雨滞长安”呢?因为将“滞”字提前,不仅更能体现雨下得久,还能突出夜的漫长,好像是厚实、缠绵的雨连时间的脚步也阻碍了,迟迟不能到黎明。归心似箭,但偏偏又碰上似乎永无休止的连夜雨,给人一种无法排遣的无奈、凝重之感。也为后面的“客愁”、“归梦”蓄势。
“残灯独客愁”描写场景:一盏灯油将尽的孤灯之下,坐着一个满脸愁容的独客。“残灯”,不仅不能给人以光明、温暖的感觉,与外面无尽的雨夜相比,它反而更让人觉得凄凉、忧伤。灯已残,说明独坐已久;独坐久,说明客难眠;客难眠,说明乡愁深。“残灯独客”与前面的“滞雨夜”共同营造出一种朦胧迷离、孤寂凄清的氛围,在这样的意境下,游子很自然会想到自己的故乡。
“故乡云水地”是虚写,是故乡在云水相接的苍茫辽阔之地吗?是故乡有云重水复遥远的阻隔吗?还是故乡根本就不存在于现实,而只在自己如行云流水般飘渺的乡思中吗?这一句体现了诗人特有的朦胧性,怎么理解似乎都可以,怎么理解都给人一种真实而亲切的感受。
“归梦不宜秋”是直抒感慨,语似直切,实则含蓄。雨夜客居,残灯独坐,正是思乡梦回的“好”时候,为什么“不宜秋”呢?因为在诗人眼中,秋就是愁,秋风秋雨秋云秋水……无一不令诗人愁肠百结,在满目愁景的季节,在满怀愁绪的梦中,即使回到故乡,还不是一样愁苦?算了吧,不做归乡梦也罢!其实,这样的梦,在任何季节做都是“不宜”的。诗人在此说“不宜”,其实是“最宜”,有正话反说、不言神伤之妙。
作者资料:
李商隐(约公元8--公元858年),字义山,号玉溪(G)生,又号樊南生,汉族人,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唐代诗人,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清乾隆五十四年《怀庆府志》记载,李商隐死后葬于祖籍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
篇4:《滞雨》原文赏析
《滞雨》原文赏析
作品介绍
《滞雨》的作者是李商隐,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41卷第4首。所谓“滞雨”即因雨而停滞之意,可诗的首句却不说“夜雨滞长安”,反而说“滞雨长安夜”,于是,“雨”也因“滞”字多了几分厚实、缠绵的质感,让人觉得有无法排解的凝重。有雨的夜向来最引人迷醉,最让人动情,因为夜晚、雨水总是让人与怀念结合起来,这怀念因夜而深远,因雨而厚重。更为重要的是,有雨的夜总是为我们创造一个空间,这个空间是属于倾听的。
原文
滞雨
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
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注释
①滞雨:即因雨而停滞之意。
创作背景
用知人论诗、以意逆志的方法来读这首《滞雨》会更贴切一些。“滞雨”是长期纠缠诗人的牛李两党的纷争与非议。“客愁”是诗人长期受到排挤压制,难以实现抱负理想、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对自己前途命运的迷惘和忧虑。“故乡”是诗人心中理想的归宿,是才显志成的美好境界。“归梦不宜”是不应该轻易放弃和退却,而应该再坚持等下去,孤独愁苦之后,一定会有雨过天青的时候。“归梦不宜”意为“长安宜留”,在京城之内、天子身边,机会总比“云水”之地要多一些吧。
现在再来读这首诗,意思就完全两样了――身在京城,处于两党纷争的漩涡之中已经很久了,连夜夜似乎没有了尽头;残灯如豆,孤独的依旧,圣明知遇的光辉何时才能照亮我的人生?美好的理想如云重水复,飘渺难定,在这风雨飘摇的多事之秋,我怎能轻言放弃,去做那归隐故土山林的清梦呢?
所以,说《滞雨》其实更是一首托雨言志、寄意深远的“咏物诗”。
讲解
这首《滞雨》是一首羁旅诗,“独在异乡为异客”,孤单寂寞的处境本就容易滋生乡愁,更何况还是在秋雨绵绵的深夜?归思难收,归期无定,归梦不宜,难道,这一切都是因为“滞雨”的缘故吗?
首句“滞雨长安夜”交代时间地点和缘由,意思是说,下雨了,今夜只好滞留在长安。但诗人为什么不说“夜雨滞长安”呢?因为将“滞”字提前,不仅更能体现雨下得久,还能突出夜的漫长,好像是厚实、缠绵的雨连时间的脚步也阻碍了,迟迟不能到黎明。归心似箭,但偏偏又碰上似乎永无休止的连夜雨,给人一种无法排遣的无奈、凝重之感。也为后面的“客愁”、“归梦”蓄势。
“残灯独客愁”描写场景:一盏灯油将尽的孤灯之下,坐着一个满脸愁容的独客。“残灯”,不仅不能给人以光明、温暖的感觉,与外面无尽的雨夜相比,它反而更让人觉得凄凉、忧伤。灯已残,说明独坐已久;独坐久,说明客难眠;客难眠,说明乡愁深。“残灯独客”与前面的“滞雨夜”共同营造出一种朦胧迷离、孤寂凄清的氛围,在这样的意境下,游子很自然会想到自己的故乡。
“故乡云水地”是虚写,是故乡在云水相接的苍茫辽阔之地吗?是故乡有云重水复遥远的阻隔吗?还是故乡根本就不存在于现实,而只在自己如行云流水般飘渺的乡思中吗?这一句体现了诗人特有的朦胧性,怎么理解似乎都可以,怎么理解都给人一种真实而亲切的感受。
“归梦不宜秋”是直抒感慨,语似直切,实则含蓄。雨夜客居,残灯独坐,正是思乡梦回的“好”时候,为什么“不宜秋”呢?因为在诗人眼中,秋就是愁,秋风秋雨秋云秋水……无一不令诗人愁肠百结,在满目愁景的季节,在满怀愁绪的梦中,即使回到故乡,还不是一样愁苦?算了吧,不做归乡梦也罢!其实,这样的梦,在任何季节做都是“不宜”的。诗人在此说“不宜”,其实是“最宜”,有正话反说、不言神伤之妙。
赏析
所谓“滞雨”即因雨而停滞之意,可诗的首句却不说“夜雨滞长安”,反而说“滞雨长安夜”,于是,“雨”也因“滞”字多了几分厚实、缠绵的质感,让人觉得有无法排解的凝重。有雨的夜向来最引人迷醉,最让人动情,因为夜晚、雨水总是让人与怀念结合起来,这怀念因夜而深远,因雨而厚重。更为重要的是,有雨的夜总是为我们创造一个空间,这个空间是属于倾听的。无论是“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还是“共眠一柯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无论是“残漏声催秋雨急”,还是“留得枯荷听雨声”,都在显示着一种倾听的力量――对夜雨的倾听,对自我心事的倾听,对更为遥远的情事的倾听。倾听中总是有一个更为久远和辽阔的世界,因为听觉和视觉的不同就在于,视觉指向现在,指向视力可达的存在,而听觉却完全不以时序的意识形式来拥有我们记忆中的全部经验。许多时候,恰恰是因为闭上了眼睛,我们才突破了视觉的有限,拥有了感受的无限。所以夜雨中的凝神寂听会唤醒无数生命的体验,那是记忆,是一种独特的生命形式,是我们无法言说的真实与梦幻、记忆与遗忘的重叠。而此刻,对于漂泊异乡、独守孤灯的作者来讲,所有的倾听和回忆都指向同一个方向,那就是故乡。于是,在这一刻,秋雨声声为诗人的心灵创造了一个可以缓缓流动,可以无限扩展的空间,这个空间的中心,就是那闪烁着的'一盏“残灯”。对于夜来讲,灯光给人的是安宁和温暖,可这安宁和温暖却因为外面的无限黑暗而变得忧伤起来。或者可以反过来说,正是这小小的一方光明才把世界留在了更加无边的黑暗中。莱布尼森说:“什么是黑暗,那就是最微弱的光明,是最起码的光明。”这句话与其说是在表达光明的无所不在,不如说是在表达有黑暗才有光明,光明因黑暗而存在。所以,这雨夜的残灯中闪耀着的一点温情,变得那么忧伤、那么孤独……
诗往往在结构上跳跃曲折,暇思无限,有时难免因牵扯得太多、太广泛而显得深奥、晦涩。此诗的前两句却自然平实得多,但在这平实的语言中,精妙的意象的使用创造出深远的易于联想的空间:秋雨、深夜凝听,孤灯、羁旅独坐,一个“愁”字就尽在不言中了。
诗的妙处还在后两句,“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故乡云水地”显示出李诗特有的朦胧而又亲切可感。什么是云水地?是水云相接的苍茫与辽阔?是水重云复的遥远与阻隔?是水流云起的伤逝与叹愁?也许,因听雨而忆故乡,故乡偏也是多雨之地,多雨之秋,故怕归梦也被阻断。也许,越要相忆,越无法忆起,能记的只是那水般葱茏、云般无端的飘渺空虚;也许水流东逝,云卷云舒,让游子倍生时不待我之情,而故乡遥远、归思难收?施补华《岘佣诗话》中说李义山诗“侬丽之中,时带沉郁”,这份沉郁,正是他对心灵世界的丰富层次、复杂奥妙所作的前所未有的细腻刻划,正是对那心灵深处浩浩荡荡、无涯无际、扑朔迷离之状的传神展示。收句“归梦不宜秋”,语似直切,实则含蓄。夜雨孤灯日,正是思乡客愁时,作者却说“归梦不宜秋”,为什么呢?是因为“秋风布褐衣犹短,夜雨江湖梦亦寒”?是害怕“浓睡觉来莺语乱,惊残好梦无寻处”?还是担心“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理智的判断阻止不了情感的缠绵,正所谓“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诗歌贵在含蓄,不宜太露、太直,但造成“含蓄”效果的方法各不相同,有的是“不言”,如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不言怀古伤逝,仅写王谢堂前燕飞入百姓家一事,却道尽了桑田沧海、人世无常之变;有的是“极言”,如李商隐之“相见时难别亦难”,李煜之“春花秋月何时了”,诗语本身明白如话,内心情感一览无余,但因这大白话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使得诗常常超越所描写的情事本身而获得了一种象征意义和不确指性;还有一种在言与不言之间,欲言又止,欲止又言,点而不破,说而不尽。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繁体对照
雨L安夜,舄客愁。
故l水地,w舨灰饲铩
篇5:崇义里滞雨
落莫谁家子,来感长安秋。
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
瘦马秣败草,雨沫飘寒沟。
南宫古帘暗,湿景传签筹。
家山远千里,云脚天东头。
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
篇6:崇义里滞雨
luò mò shuí jiā zǐ ,lái gǎn zhǎng ān qiū 。
zhuàng nián bào jī hèn ,mèng qì shēng bái tóu 。
shòu mǎ mò bài cǎo ,yǔ mò piāo hán gōu 。
nán gōng gǔ lián àn ,shī jǐng chuán qiān chóu 。
jiā shān yuǎn qiān lǐ ,yún jiǎo tiān dōng tóu 。
yōu mián zhěn jiàn xiá ,kè zhàng mèng fēng hóu 。
崇义里滞雨翻译:无
崇义里滞雨字词解释:
①滞雨:即避雨,因下雨而无法赶路。
②落漠:落寞。
③秣,喂。
④签筹:古代计时报更的竹签。
篇7:崇义里滞雨
作为没落的唐宗室后裔,李贺一直都以“唐诸王孙”自居,对这一王室宗人的出身颇以为荣。名门望族的高贵出身对他树立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理想起了某种催化作用,满足了其潜意识中炫耀门第的虚荣心理,但是出身并没有给予他实际的利益,他的人生际遇也没有飞黄腾达。多次的应举遭阻,仕途受挫,使得其报国无门,有才不得施展,从而形成了其诗歌的愁苦悲凄、哀激孤愤的悲剧特色。
诗人于811年(元和六年),为奉礼郎,后居于崇义里。这首诗是诗人滞留崇义里,忆往思今而作的诗歌。崇义里是一个地名,位于古代长安朱雀街东。对于李贺来说,应举受阻是致命打击,而仕途受挫则是又一个重大的打击。诗人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忧国忧民的意识,他渴望参与政治,大显身手,一展才华,渴望建功立业,立功战场,跃马杀敌,然而他的人生充满了太多的无奈与悲凄。他生于**的中唐时期,战乱、入世不济、多病缠身等诸多因素,使他终究是空有报国之志而无报国之门。此诗写于诗人入世之际,此时的诗人只是个九品小官,掌管朝会、祭礼之礼仪。因此,从诗中可以体会到诗人心情的怨愤愁苦。
怀才不遇是李贺诗歌的主旋律,此诗也秉持着这一主题,从而奠定了诗歌“悲”的基调。诗中首句“落漠谁家子”,运用了反问的形式,展示出了一个独居的落寞男子,离家来到长安感受秋天的`孤独落寞。诗中男子的形象是诗人的真实写照,他的怀才不遇令人感叹。“落漠”,同“落寞”,体现了诗人的孤独与寂寞。同时,这句点明了时令,此时正值秋季,从而营造出一种凄凉、悲哀的氛围。秋的凄凉,似乎把整个诗的基调顿时拉到了悲伤的边缘,整首诗被罩上了忧伤的阴影。然而,一个人内心的无奈是最无法超越的。诗人早熟并且敏感,这令他加倍品尝到人生的苦涩,在现实的重压之下,他因病愁而呈现出早衰的症状和心态:“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诗人是怀着入世之心来到长安,然而,结果却是人到壮年仍抱着羁留长安的遗憾。恨,遗憾的意思,表现出诗人难以名状的痛苦。天空秋雨蒙蒙,而诗人心中恨意绵绵,运用了渲染烘托的表现手法,用夜晚凄风苦雨来表现诗人的辛酸不幸。情与景相互交融,相互呼应。诗人的诗歌中常常呈现出一连串的悲凄意象,第三句中涉及到马的意象,而在末句之中也呈现出宝剑的意象。诗人常以骏马自比,或以宝剑自期,希望得到赏识重用。但是结果却是自己抚剑长叹,如骏马,苦于无伯乐赏识,处境极为悲苦,从而诗人心中充满了怅惘、悲凉和愁苦的情绪。同时,通过了“雨沫”“寒沟”等描写,极力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借以强化了诗人的悲惨与不幸。这句中,“寒”字表面上写出了天气的寒冷,然而,较之更为寒冷的却是诗人的内心,现实的无力改变导致了其内心的无奈悲叹,因而显得格外的凄凉、伤感。第三句“瘦马秣败草,雨沫飘寒沟”,描写了眼前之景,而第四句中诗人却变换了观察的角度,从远处眺望,看到了远处的贡院,听到了透过湿重的雨雾而传来的报时的竹筹声。这一系列的悲凄意象都在展示一种“悲”之美,全诗将悲的氛围和基调进行了恰到好处的处理。末两句写出了家乡远在长安的千里之外,由于报国无门,导致还乡不得,此时诗人的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诗人用世功名之心颇为急切,甚至梦中也念念不忘。“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这是诗人在梦中悲伤的呓语,然而,现实永远是残酷的。岁月蹉跎,时不我待,潦倒苦况,加上诗人体弱多病,从而使他陷入了无奈的没落伤感之中,难以名状的复杂情感涌上心头。
李贺的一生有着太多的不幸和磨难,无奈和悲凄,他的诗歌诉说着一种与世抗争的现实。然而,美好的理想与丑恶的现实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反差,最终他那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内化为了无助的悲伤与痛苦。这就是“悲诗作家”――李贺,悲凄的诗歌,悲剧的人生。
李贺人物轶事:
李贺的小布袋究能装得下多少好诗。
明代著名思想家李卓吾在评论《水浒传》时曾指出:“非世上先有是事,即令文人面壁九年,呕血十石,亦何能至此哉!”这里所说“呕血”一事,跟晋代大名士阮籍因他母亲丧逝而喝酒二斗后,便大哭起来并“因吐血”之事大为不同。李卓吾所用的典故,正是唐人李商隐所写《李长吉传》里的李贺少年写诗故事。
李贺天才早熟,他在七岁时便写得一手好诗文,而且当即就名动京城。其时担任吏部员外郎的大文豪韩愈及侍郎皇甫听说有这种奇事后,开始还不大相信,说:“要是古人,那还罢了;而今天居然有这样的奇人,那我们怎么能失之交臂呢?”说罢,二人便联袂着要去探访个究竟了。
见到李贺还是个小不点儿的孩子时,两位大人当即遂出题让他写作,以便验证李贺到底有无真才实学。这李贺却也并不惊慌,向两位大人深施一礼,然后便援笔写了一首在文学史足以流传的名作《高轩过》,这首古诗说的是: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元精耿耿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韩愈他们见李贺诗中所展现出来的那种自信和渊博,谦虚和恭敬,是他们很久都没有见到过的,当即便惊喜万分地对之夸赞不已:“天才,天才!果然是名不虚传哪!”从此,李贺的诗名传遍天下。!”在离开时,他们还热忱地邀请李贺到他们府第中作客。经过这次来访,李贺的诗名遂越发大了。但许多嫉妒李贺的人说他父亲名字叫“李晋肃”,其中的“晋”跟进士的“进”同音,那是“家讳”,是不能去参加进士考试的;这害得大文豪韩愈写了一篇著名的《讳辨》来为之辨解。然而,李贺此后的仕途竟因这些小人的恶意中伤,终究没能去参加进士考试,从而埋下了他一生生活中那辛酸和贫困的因子。
但李贺的写作状态却是使人感慨以至于赞叹的。他写诗不急着立题,而是先要到生活中去发现题材,挖掘题材。他经常骑着一匹瘦马,带着家中的小童子,边走边思索,一旦有了好句子或是来了灵感,他便把所想到的灵感火花急速记录下来,并把它们投进小童子所背负着的小锦囊里。一到家里,他连饭也来不及吃,遂从小锦囊里拿出他白天所投进去的断章零句,当即进行整理,并把它们写成一首首令人叫好的诗作。他母亲看到这种情况,既心疼又欣慰地说道:“唉,看来我这宝贝孩子写作时非要呕出心吐出血来,才肯罢休的呀!你怎么竟连饭也要忘记了去吃呢?”
事实上,正是李贺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之中,所以他所创作的大量诗作都成为后人一再赞叹的对象。如: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首五言绝句,绝大多数人在小学时就已读到过的。而人们面对那些恶劣环境下的现实时,动辄就会说“这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呀!”至于以前有人对知名作家余秋雨进行攻击时所集纳的一本名叫《石破天惊逗秋雨》的书,如同上述列举的,究其实,这书名如同上述所引诗句也都是李贺诗作中的句子。由此可见,李贺诗篇的应用机率至今仍是很高的。而李贺之所以能有这么个令人欣喜的结果,跟他当年不是敷衍了事,而是进行“呕心沥血”的创作态度大有关系。
李贺在长安时,居崇义里,与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为密友,常偕同出游,一小奴骑驴相随,背一破锦囊。李贺有得诗句,即写投囊中,归家后足成完篇。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