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ppyavi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篇曲莉:许诺奖励是好的教育方式吗?,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曲莉:许诺奖励是好的教育方式吗?,希望能帮助大家!

曲莉:许诺奖励是好的教育方式吗?曲莉:许诺奖励是好的教育方式吗?

篇1:曲莉:许诺奖励是好的教育方式吗?

曲莉:许诺奖励是好的教育方式吗?

曲莉:许诺奖励是好的教育方式吗?(-06-25)● 曲莉 教育课题 “如果你们做得好,就有糖吃!”幼稚园、补习班里,经常可以听到老师们这样循循善诱地劝导我们的小朋友。这个方法似乎很管用。很多家长也用之不疲:“宝贝乖,妈妈就给你买!” 姑且不说这种诱导是否会让儿童早早学会讨价还价,利益至上;也先不去讨论日积月累的糖豆,会不会创造更多的糖尿病人和肥胖儿童;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应该仔细考察一下,承诺奖励是否真的让孩子做得更好。 南洋理工大学心理系发展实验室对这个现象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最近在美国心理学会期刊《情绪》上发表。共有84名K1的小朋友参加了这项研究。在第一个实验里,小朋友的任务是要说相反的词。看到太阳的图片不能说“白天”,而要说“晚上”。看到月亮星星的图片不说“晚上”而说“白天”。虽然这个游戏很搞笑,但要玩好这个游戏并不容易。小朋友要特别专注,要控制自己习惯的反应。 研究者把小朋友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小朋友,研究者告诉他们“如果这个游戏做得好,就会有个特别棒的礼物。”另一组小朋友,事先研究者没有提到礼物(虽然游戏结束,这些小朋友也得到了特别棒的礼物),只是说“现在做这个游戏。”结果,事先知道做得好才有奖励的小朋友,比事先不知道有奖励的.小朋友表现得更好。这证明的的确确,许诺奖励让儿童更专注。 但是奖励真的永远好用吗?我们又进行了第二个实验。在这个实验里,我们给小朋友的项目是需要他们运动其灵活性。一组图片可以有很多种分类方法,比如颜色、形状和大小。一个思考问题灵活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张图片;思想呆板的人,就会只盯着一个方面,而不会有新的观感和发现。小朋友同样被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知道做得好才有奖励,而另一组对奖品毫不知情。结果这一次不知道有奖励的小朋友的表现,大大超过了知道做得好才有奖励的小朋友。这说明许诺奖励降低了儿童的灵活性。 如此看来,父母老师用奖赏的办法是可以让儿童坐得更长时间,表现得更乖、更安静,但是这种办法未必会让我们的孩子更有创造力。事实上,可能还会损害他们的灵活性。归根结底,“做得好才有”的许诺可以用,但要看怎么用,用在什么情况下。下一次,答应小朋友有礼物的时候,我们最好还是三思而行吧! 作者是南洋理工大学心理系助理教授 父母老师用奖赏的办法是可以让儿童坐得更长时间,表现得更乖、更安静,但是这种办法未必会让我们的孩子更有创造力。事实上,可能还会损害他们的灵活性。

篇2:“附耳细说”是一种教育孩子的好方式

“附耳细说”是一种教育孩子的好方式

先来看几个在某学校班级和某个学生家里发生的实例:例一:早晨,某学生因家庭作业忘带或迟到,被勒令站在教室门口“示众”。例二:上课时,没有遵守课堂纪律或不专心听讲的孩子在老师的呵斥和批评声中在教室一站就是一节课。例三:学生某某在学校期中考试中语文、数学成绩双双没及格,于是双休日被爸爸锁在家里写作业。……上面几个例子中,教师或孩子家长对孩子批评的方法其出发点都是为了让孩子认识到错误,改正不足,从而努力学习。然而所采用的方法是训斥、惩罚和变相体罚等方式,在现实的教育中往往是适得其反。我认为教育孩子,应该从“附耳细说”的细节中做起,“附耳细说”是种好法子。附耳细说的方式以理解和尊重为原则,以真情和关爱为内核, 建立起一种双方相互欣赏关系, 相机灵活运用的有效教育手段,以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说它是种好法子。为什么这样说哪?下面从两个方面进行说明。一、家长教育孩子,应该采取“附耳细说”的方式。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优秀。当孩子达不到他们的要求,许多家长就随意地大声喝斥他们,为了一点小小的过错,唠叨不止,甚至还大打出手。这样的做法不但对孩子的教育毫无效果,往往还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产生逆反心理。如果做为父母的我们能采用附耳细说的教育方式,多一点爱心、耐心、细心,给学生一种体贴, 给学生一种抚慰,我们做家长的,对于孩子的一些缺点,切忌常常挂在嘴边,家长应该耐心地和孩子一起分析问题的原因,帮孩子总结经验教训,找出今后努力的方向。这样,才能让孩子从暂时的失败中爬起来,再次树立信心,明确目标,继续努力,也就是说家长要善于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要让孩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并努力改过,我觉得这才是家长教育孩子的艺术。二、教师教育孩子,也应该从“附耳细说”做起。一个班集体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在教学中,对那些优秀的学生我们喜欢,往往教师能以和颜悦色地对待他们,但对那些学习不太优秀,甚至不遵守纪律的学生我们还能这样尊重吗?我们往往是简单的说教以后就是奚落,实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也有可能是恶语相加,冷言相对。哪里会顾及他们的想法?但我们过后,是否想过,这样对学生不但没有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反而是在伤害学生的自尊和人格,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吗?所以对每个学生我们教师都应该以平和的心态,用平等的态度,去关心、尊重他们,附耳细说,动之有情,晓之有礼。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新理念下的教师要习惯于俯下身子,多倾听点学生的心声,多一点正面的鼓励,多一点人性的思维, 多些尊重宽容,多些帮扶疏导,这才是教育的真谛。例如,对课堂上听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甚至捣乱的孩子,我采取了轻轻地走下讲台,走到学生身边,轻敲他(她)的脑袋,并俯下身子悄悄说:“老师刚才说的内容,你懂了吗?”这时,学生就会他很惭愧地抬头看看我,遂将目光转移到书上,转移到黑板上。这种批评方式的成功运用,使我更加深刻认识到:教师教育孩子,采用“附耳细说”的方式,往往效果更佳。“附耳细说”的批评方式,看似温和、其实却是一把刃剑。使用得好,犀利无比,会斩出一条通达的道路,使他们快速向前。因而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批评孩子都要从尊重、平等的对待孩子的角度出发,采用“附耳细说”这种好法子,只有这样学生的人格才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我们教师也才会拥有最美丽的收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