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重击”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乔治奥威尔的名言,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乔治奥威尔的名言,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乔治奥威尔的名言
乔治奥威尔的名言
1. 在谎言遍地的时代,讲真话简直就是革命行动!
2. 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
3. 动物们看看猪,看看人,看看人,看看猪,再看看猪,看看人,但是已不可能分清哪是猪,哪是人了。
4. 在你劳累过度时,一个治疗自悲自怜的好办法是想想巴黎的餐馆里,有成千上万人也是工作这么久,而且会坚持下去,不是几周,而是几年。
5. 我们语言的邋遢使得我们容易思想糊涂。任何色彩的正统和保守似乎都需要一种没有生气和模仿性的语言。
6. 世界上存在着真理和非真理,如果你坚守的是真理,即使要跟整个世界对抗,你也不会是疯的。
7. 这世间的任何事物,只要你真心不希望得到它,你就一定会得到它。
8. 他们说时间能治愈一切创伤,他们说你总能把它忘得精光;但是这些年来的笑容和泪痕,却仍使我心痛像刀割一样!鸟儿歌唱,无产者歌唱,但党却不歌唱。
9. 人们对靠双手劳动的人视而不见,他们从事的工作越重要,他们就越被忽视。
10. 只要你下定决心,就过你想要的'生活,不管有钱还是没钱。你可以继续看你的书,保持你的想法,只用对自己说:我是自由人,你就会过得挺好。
11. 一个社会越远离真相,它就越害怕揭示真相的人。
12. 寡头政体的关键不是父子相传,而是死人加于活人身上的一种世界观,一种生活方式的延续。一个统治集团只要能够指定它的接班人就是一个统治集团。党所操心的不是维系血统相传而是维系党的本身的永存。由谁掌握权力并不重要,只要等级结构保持不变。
13. 他们的不满不会有什么结果。因为他们没有一般抽象思想,他们只能小处着眼,对具体的事情感到不满。大处的弊端,他们往往放过去而没有注意到。
14. 绝大多数人从生活中都得到了相当多的乐趣,但总的说来,生活就是受苦,只有年龄很小或者很蠢的人才会想象不是这样。
15. 我注意到,许多人在独处的时候从来不笑,我想如果一个人独处时不笑,他的内心生活一定比较贫乏。
16. 知道全部真实情况而却扯一些滴水不漏的谎话,同时持两种互相抵消的观点,明知它们互相矛盾而仍都相信,用逻辑来反逻辑,一边表示拥护道德一边又否定道德,忘掉一切必须忘掉的东西而又在需要的时候想起它来,然后又马上忘掉它。这可谓绝妙透顶了。
篇2:乔治·奥威尔成功名言
1. 一个社会越远离真相,它就越害怕揭示真相的人。
2. 寡头政体的关键不是父子相传,而是死人加于活人身上的一种世界观,一种生活方式的延续。一个统治集团只要能够指定它的接班人就是一个统治集团。党所操心的不是维系血统相传而是维系党的本身的永存。由谁掌握权力并不重要,只要等级结构保持不变。
3. 他们的不满不会有什么结果。因为他们没有一般抽象思想,他们只能小处着眼,对具体的事情感到不满。大处的弊端,他们往往放过去而没有注意到。
4. 绝大多数人从生活中都得到了相当多的乐趣,但总的说来,生活就是受苦,只有年龄很小或者很蠢的人才会想象不是这样。
5. 我注意到,许多人在独处的时候从来不笑,我想如果一个人独处时不笑,他的内心生活一定比较贫乏。
6. 世界上存在着真理和非真理,如果你坚守的是真理,即使要跟整个世界对抗,你也不会是疯的。
7. 这世间的任何事物,只要你真心不希望得到它,你就一定会得到它。
8. 他们说时间能治愈一切创伤,他们说你总能把它忘得精光;但是这些年来的笑容和泪痕,却仍使我心痛像刀割一样!鸟儿歌唱,无产者歌唱,但党却不歌唱。
9. 人们对靠双手劳动的人视而不见,他们从事的工作越重要,他们就越被忽视。
10. 只要你下定决心,就过你想要的生活,不管有钱还是没钱。你可以继续看你的书,保持你的想法,只用对自己说:“我是自由人,你就会过得挺好。”
11. 在谎言遍地的时代,讲真话简直就是革命行动!
12. 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
13. 动物们看看猪,看看人,看看人,看看猪,再看看猪,看看人,但是已不可能分清哪是猪,哪是人了。
14. 在你劳累过度时,一个治疗自悲自怜的好办法是想想巴黎的餐馆里,有成千上万人也是工作这么久,而且会坚持下去,不是几周,而是几年。
15. 我们语言的邋遢使得我们容易思想糊涂。任何色彩的正统和保守似乎都需要一种没有生气和模仿性的语言。
篇3:一九八四乔治奥威尔读后感
《一九八四》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84年出版的长篇政治小说。第一次接触这种反乌托邦小说,就个人而言,我觉得我自己还是更喜欢乌托邦,可能世上没有理想国,但想起理想国总归不是那么让人沉重。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实在是有些晦涩难懂,那种浅显的沉重感更使我每次都是耐着性子去翻开它。
书中刻画了一个恐怖到令人窒息的世界:历史被随意篡改,国家没有诚信,民众的思想被牢牢禁锢,独裁者以追逐权力为最终目标。书一开始就写出了三句话: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我相信这几句话时至今日仍然可能成为某些从政者的至理名言。为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发动战争,牺牲一部分人的自由,还要自己的民众变得无知从而支持他们。为了达到目的,电幕被装在任何有可能的地方,思想警察无处不在,甚至连幼小的孩童都成为“品行不端”的父母的定时炸弹。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下,大多数人都是党忠诚的追随者。但是即便如此,一个小小的错误也许就会让你突然消失,并且所有存在的痕迹都会被清除干净。
主人公温斯顿是一名党员,他的工作就是为政府篡改历史。工作的特殊性让他能够接触普通民众难以接触的珍贵史料,而这些史料正是可以证明政府篡改历史的证据。这时的他对自己所处的社会有了怀疑,但他看上去仍然是一个忠诚的好党员,每天兢兢业业的工作,按时参加仇恨活动,他原本可以一直这么生活下去,直到他打开了日记本并在上面写下“打倒老大哥”。至此,反叛的种子已然冲破了泥土的阻碍并不断生长。兄弟会的存在就更像是营养液让这颗种子生长得肆无忌惮。奥勃良这个核心党员带着温斯顿加入了兄弟会使温斯顿觉得自己的满腔热血终于有用武之地时,又一盆冷水彻底浇灭了温斯顿心底燃烧的熊熊火花。奥勃良是思想警察头目,并且是一个极致的双重思想者,他对温斯顿不过是“钓鱼执法”,而温斯顿却将他当成了自己的“友军”。最终,他将温斯顿送进了著名的101号房间,对其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思想改造。从温斯顿说出2+2=5时,这个人已经失去了反叛精神,从101号房间被释放时,这个人又丢掉了他仅剩的可以证明他还是一个有思想的人的东西:对女友茱莉亚的爱。至此,他成为了一个行走的机器。
大洋国绝不会只存在一个温斯顿,而这些温斯顿们的力量实在是过于弱小,在强大的国家机器面前,显得那么的不堪一击。毋庸置疑,温斯顿失败了,如果思想一直被这么禁锢的话,那么千千万万个温斯顿都将会失败。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做?像温斯顿一样敢于反抗?还是像茱莉亚一样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做着一些不痛不痒的反抗行为?亦或是直接做普通民众甘愿丢弃自己的思想?可能会有很大一部分人会选择后两者,包括我自己。温斯顿这种明知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多数人所欠缺的,或许这就是我们之所以平凡的原因吧。
书中还存在许多让我细思极恐的细节:无处不在的电幕,无处不在的思想警察,不知道是否存在的老大哥……,最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天真的儿童思想也完全被固化,她们会举报自己的父母,甚至被举报的父母还会为她们感到自豪,因为她们政治正确。 如果有哪个政权可以做到这样,我想它一定能够永世长存。
篇4:乔治奥威尔1984读后感
《1984》虚构了一个极权主义的社会,虽然故事很夸张,有些极端,却很典型。可怕的地方在于,这种社会不是没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在《1984》的世界中,没有美的存在,人的身上看不到人性,人与人之间没有爱,整个社会只有仇恨、猜疑、出卖、恐惧。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人几乎已经不能称之为人了,人只是为“党”服务的机器而已。
我认为这个社会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可以用尽任何手段,来控制你的思想。这种思想控制不是中世纪的思想控制,而是可怕上百倍,千倍。中世纪,教会最多只会“异教徒”处死,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他们会被看做“烈士”,会有更多的人信仰他们的学说。而在书中的世界,党会首先改造你的思想,直到让你真心接受党,真心爱“老大哥”,他们才会枪毙你。
还有“双重思想”的逻辑。这也是一种非常可怕的思想控制手段。“双重思想”的逻辑在于,人会自己否定自己的记忆,党说什么就是什么。比如党今天的言论和昨天说的不一样,这时候人们会运用“双重思想”,选择性地“忘记”,今天和昨天的说法是不同的,而且似乎从来都没有什么不同。其实对于“双重思想”,这个逻辑我一直不太明白,但大致的运作结果应该是这样的。
在这样的一个没有美的世界,人性被压抑,人的本能被异化,稍微有些思考能力的人都被“蒸发”了,历史每天都在被篡改,而且大家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人们每天都坐着机械的重复的工作,党员们为党服务,无产者忙碌于生活琐事。人们已经失去了思考的能力。这样的世界对我来说简直难以想象。
但是,在我看来,美是永远无法被消灭的,如果说世界上有什么事永恒的话,那就是美。只要我们保持自己的好奇心,保持美的创造力,“老大哥”就不会出现在现实社会中。
这本书是7月份从当当网拍下的,收到后,断断续续的看了几章,就放一边。看不下去,一部幻想小说,原没有幻想类电影来得吸引,更能引人入胜。这两天又闲得很,实在没有书看,又拿起这本书来。不知为何,这次竟会一口气想要读完的冲动。心情很复杂,确实被触动了。作者对人物思想斗争的细腻描述,及主人公的情感被活生生的撕成一片一片后的挣扎与自我意识的斗争,痛苦,纠结,矛盾以至到最后的妥协与麻木。二加二只能等于五,必须等于五,多么可笑,又是多么无奈啊。不禁想到小学时读到的一篇〈皇帝的新装〉一样,世人受愚弄,却没有人能勇敢的说句实话。可悲变可怜!
这也是一部政治寓言小说,警醒世人提防这种预想中的黑暗成为现实。真理被蹂躏,荒谬成主题;思维是空洞的,灵魂是苍白的,情感成多余,语言成累赘。这一切将是多么可怕。
篇5:一九八四乔治奥威尔读后感
昨晚终于把1984给读完了,断断续续看了几个月——finally!
其实,除了主角温斯顿、朱丽亚,其他人的名字我仍旧记不得。小说里描述的历史背景压抑,压抑地像一个虚拟的世界,但是又那么现实跟残忍。不知道怎么去形容,思想暴政下的统 治,每个人都活得像行尸走肉,没有思想没有内容没有科学以及串改了的历史。唯有男女主角似乎是清醒的,区别在于男主想改变,想找到组织有契机去改变,他记录着他所参与历史阶段的各种政治 谎言,希望有一天能揭露虚假的“党”。而女主聪明机灵,在行尸走肉的环境里只想找到属于自己快乐的生活。但是他们想要的自由却是不被党所接纳的。将他们拘捕,残忍地折磨,改变他们的思想,使他们变成同样的行尸走肉,并给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杀之。男主到最后都是清醒的,只是无力再对抗,两滴泪落到杜松子酒里,不知是感激解脱还是无奈悲伤。
看完书已经是半夜12点多,临睡前我内心是压抑的。我在想若是我生活在1984里,我会如同他一样吗?肯定不,我应该会选择被同化,活成像那个哼着歌洗晒衣服的妇女吧。忽然明白92跟我说的,作者是以一个上帝的视角在写这本书。
现在我所生活的环境,没有像小说里那么糟糕。但是书本警示我,人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学会洞悉。微缩到生活里,如果不满足于现在的状态跟环境,那就努力提高自己,有能力去寻找另一个更适合的平台。
回头再去看看网上对这本书的书评,然后把电影也给看了。
篇6:一九八四乔治奥威尔读后感
在与大家分享《1984》这本书前,先说点别的。哈哈!转眼间暑假已经开始了好几天。不知道大家在工作呢,还是家里蹲呢。其实暑假是可以由自己支配的,我的建议是在暑假看看书,提升下自己或者去打份工,体会赚钱的不易也不错。我的选择是打份工,明年就去工作了,这次暑假是最后一次了。虽然自己选择去打工,但是读书也不能落下。这次暑假给自己制定了计划,要读一些书看英文报纸。在我看来,读书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像水于鱼一样。在读书中,我可以看到这个世界方方面面,也可以看到不一样的一面。同时,读书让我能够去安静自己,不再浮躁。读书是一种放松自己的方式。想象一下,在阳台上放张躺椅,然后再拿本书。躺在椅子上看书喝茶岂不美哉。
好了,进入正题。《1984》这本书给我震撼很多,让我能够更深去了解社会。但是,读这本书的时候让我感觉很压抑,这本书好像营造一种恐怖的气氛,让人恐惧,感觉阴森可怕。这本书差不多读到一半的时候我想到了朝鲜,感觉真的很像,独裁、思想控制、监视无处不在。
书中的背景是这样,1984年的世界被三个超级大国所瓜分——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国家内部社会结构被彻底打破,均实行高度集权统治,以改变历史、改变语言(如“新话”—Newspeak)、打破家庭等极端手段钳制人们的思想和本能,以具有监视与监听功能的“电幕”控制人们的行为,以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和对国内外敌人的仇恨维持社会的运转。主人公温斯顿就是生活在大洋国的一个外党党员,他负责的就是篡改历史。看起来好像不可思议,历史还能被篡改?但是在这本书中一切都可以被篡改,除了老大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为政治,或者说极权而服务的。与其他人不同的是,温斯顿具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开始怀疑这个社会,怀疑老大哥。他甚至在日记本中写下了打倒老大哥。其实,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是很痛苦的,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被监视,你的一个不经意间的眼神可能都会引起别人的怀疑。温斯顿后来遇见了一个叫裘丽娅的女子。他们很快相爱,但每次约会都非常谨慎,为了防止被发现,他们每次回去的路线都是不一样的。之后,他们在租了一个房间,那个房间好像成为了他们的天堂,他们做着各种事情。不幸的是,被思想警察发现了。温斯顿随即被关押,并进行了“改造”,到最后他也成了爱老大哥的人,成为一个没有思想的人。
在书中,奥威尔在书中所刻画的温斯顿个人形象,所展现出来的个人价值最后是失败的,个人价值被否定。这本书是乔治奥威尔在1948年写的,预言1984年发生的事情。但是书中说的世界将会变成三个国家并没有发生,新话也没有出现。我们换个角度看,其实我们的出行,就餐,打电话,大数据都是知道的,以及路边无处不在的“天网”,还有网上的很多信息都是过滤掉的。有时候我们都无法看到真实的世界,或许只是生活在政党制造的世界当中。这本书给我的启发就是,我们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要去探究事情的真相。
篇7:乔治奥威尔1984读后感
《1984》的作者乔治奥威尔出身英国中产阶级,虽然家庭条件一般,但年少时仍接受了良好的学校教育。即使没有上大学,但是在其后接触贫下百姓时,仍受到身份阶级的排斥,因为在那时的英国,光从口音上就有了阶级之分。而正是这个走不如上层社会,也融不进下层群众的人,却以及其睿智的眼光窥见了极权主义的萌生,并写出了一部被誉为“二十世纪政治预言的经典之作”的书——《1984》。
符号为1984的那个年代已经过去,书中的极权主义没有甚嚣尘上,这是我们庆幸的东西。但是世界范围内的极权主义,却以不同的形式在各个国家上演,并且至今未绝。极权主义便是一国内一家独大的局面,它掌握了现代政治的统治手段,包括政治组织、社会生活、舆论工具、艺术创作、历史编纂,甚至个人思想和隐私。书中描绘的极权主义是一种极端的、变态的发展状况。作为政治最高领袖的“老大哥”被人奉为天神一般的人物,好像每个人的忠诚都应该毫无保留的奉献出去,以至于以它为代表的一切事物都能够被人理解。城市的各处张贴着他的头像,他那张留着黑胡子的脸便从每一个关键的地方向下凝视。
在书中的那个社会有一句口号“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这是当权者向所有人灌输的思想。国家不停地打仗,因为世界需要的和平就是战争不断;当权者对下层人民的奴役是理所当然,这就是在为他们创造自由;知识和文化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上层社会引导发展,下层人民的无知即可推动这种发展。一切我们觉得荒谬的东西,在那个极权主义鼎盛的社会里都顺理成章,因为他们的生活只有一条原则——服从,他们的信仰就是忠诚于“老大哥”,即使只需要看到他的画像。
为了维护统治,他们在各处安装“电幕”,一种可以接收和放送的工具。让这些生活的居民知道“你发出的每一个声音都是有人听到的,你做出的每一个动作,除非在黑暗中,都是有人仔细观察的”,即使这种全面监视实施起来有难度,但是人心上的那道坎就会让每个人都谨言慎行。“掩饰你真实的感情,控制你脸部的表情,大家做什么,你就做什么,这是一种本能的反应。”他们就是这样生活的,恐惧,是当权者利用得最好的武器。
极权社会里的统治者秉承着这样的原则:“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极权主义者可以凭着自己的喜恶去破坏伦理、控制思想、剥夺自由、扼杀人性、捏造和篡改历史,他们认为过去并不客观存在,它只存在于文字记录和人的记忆中,于是他们拥有庞大的机构为他们篡改历史,以使所有的文字记录都无一例外的表示他们的决策从来就是最正确的,而在他们的统治下社会进步迅速,至少从文字记录上来看是那样的。如果某人的记忆不符合文字记录,那么他必须修改自己的记忆,而不是质疑是不是过去与执政者说法不一致。这就需要人们学会“双重思想”。
所有人都知道全部真实情况却扯着一滴水不漏的谎话,同时持两种相互抵消的观点,明知互相矛盾而仍都相信,用逻辑来反逻辑。一边表示拥护道德一边又否定道德,一边表示民主的办不到的一遍又相信党是民主的捍卫者,忘掉一切必须忘掉的东西而又在需要的时候想起它来,然后又马上忘掉它。“双重思想”要求所有人有意识地进入无意识,去改变我们的认知,而后又不能意识到刚刚完成的催眠。虽然很困难,但是为了老大哥,所有人都必须做到。
当所有人长时间接触这些思想,受着这种禁锢,许多人都开始信仰着当权者灌输给我们的一切东西。新一代的人成长在革命后的世界,并且不知道有别的世界,把党视为万世不易的东西,就像头上的天空一样,对它的权威绝不反抗,只是千方百计的加以回避。极权主义便更加根深蒂固,因为人民已经不会反抗了。这样的一副政治图景显然给执政者带来极大鼓舞,而对于普通民众却无疑是一个噩梦,为了避免其发展壮大,人民要学会反抗一切有悖于人性发展的东西,不要惧怕权力的压制和暴力对待。
篇8:乔治・奥威尔《1984》读后感
今天是乔治・奥威尔114周年诞辰。
奥威尔的经历和思想都比较复杂,他是极权主义的坚定反对者,但他的出发点却不是哈耶克式的自由主义,而是民主社会主义的东西,他同情社会底层,反对所谓资本主义对工人和农民的剥削。
奥威尔继承了英国文人的政治讽刺传统,是个一流的讽刺文人,但他对政治、经济、商业道德、自由市场的认知却相当肤浅,甚至有人说其在这些方面是“完全无知的”(美国法学教授爱泼斯坦语)。尽管如此,奥威尔对极权政治之恶的揭发却充满了天才般的深邃、精准和预言性。
1946年,他搬到苏格兰西海岸的一个荒岛上隐居,并于1948年完成了新小说,他将这一年份的`后两位数字颠倒,给新书命名为《1984》,在书中,他细致地勾勒了极权政治给人类社会制造的阴暗图景,其基本主题是,在强大的极权(集权)政治下,个体意志、个人自由和社会正义会遭受怎样的命运,卑微的个体如何与无所不在的权力和无所不管的国家作斗争。奥威尔曾跟朋友提到他撰写《1984》的初衷:“我并不相信我在书中所描述的社会必定会到来,但是,我相信某些与其相似的事情可能会发生。我试图从这些极权主义思想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引出其发展下去的必然结果。”诞生了奥威尔的国度是幸运的,因为他的担忧没有到来,但不幸的是,他的担忧却在另一些国度几近成为现实。
有人反对将奥威尔称为预言家,说他只是政治讽刺家,是的,在奥威尔的时代,《1984》是对历史的讽刺,但更加讽刺的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它更像是对历史的预言。奥威尔的不幸还在于,当一个社会最需要阅读奥威尔之时,正是这个社会最悲哀之时,而这却是奥威尔最成功之时。
篇9:乔治・奥威尔《1984》读后感
“让我们在没有黑暗的地方相遇。”奥伯里恩很早就对温斯顿说过这句话,最后这句话也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成了真。
一直以来,温斯顿都在这个压抑的世界里活得小心翼翼,但命运早在故事开始之前就已决定,变化的是过程,不变的是结果。关于茱莉亚和奥伯里恩,温斯顿一开始就猜错了,他被茱莉亚精湛的演技所骗,以为她是敌人,却没看到她的真实;而他对奥伯里恩莫名的好感促使他因信任自投罗网。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折磨让温斯顿失去了原本的模样,蛮横地摧毁了所有的思想。当他再次遇见茱莉亚时,两人因互相背叛而产生的强烈的自罪感让我唏嘘不已,一切都不可能再回到从前。
为了控制思想,恣意篡改历史、消灭字词,这个世界到底是真实还是谎言?
“战争就是和平,自由就是奴役,无知就是力量。”这是整本书中反复出现的口号,听起来很矛盾,但却实实在在的存在于现实中。
对外有了共同的敌人,内部就能团结,忽略掉那些内部矛盾,让统治更稳固。想要自由就必须遵守既定的规则。越是无知越容易被控制而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
读完这本书,迫切地想读第二遍,因为越到后面越发觉前面有许多没有注意到的铺垫和伏笔,有些理所当然的事情并没有那么普通。我始终记得那双老人的眼睛,仿佛看到了整个故事的结局。
篇10:乔治・奥威尔《1984》读后感
通过爱一个人来延伸自我,温斯顿爱朱丽亚,爱她身上具有的和他一样而被他压抑的部分,通过爱她表达自己的人性。
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相连,在这个高度压抑、不允许创造的世界里,破坏与堕落才能让他们感觉到生命的气息。
痛苦的折磨不足以把他和朱丽亚真正剥离。他爱朱丽亚就像爱自己。他不肯背叛朱丽亚,不肯背叛自己。
因为,他想,“如果你的目的不是活下去,而是做一个真正的人”。那死亡就不会构成威胁,连肉体痛苦都变得麻木。一个人可以不怕死,只要你的目的不是活下去。你可以通过思想,让自己不惧怕死亡,这是人类思维的强大性。
但就像有的人怕虫,有的人怕蛇,勇气和懦弱与此无关。那个老鼠笼子面具,唤醒他更深层的生理性的恐惧,一种远大于疼痛和死亡的恐惧。
他也不知道,“世界上有那么多恐怖的东西,为什么偏偏是老鼠?”
他被本能打败了,在吼叫中放弃了最后一部分自己,他和朱丽亚被剥离了。这种本能与其说是人类本能,不如说是动物本能。
最终,他们利用动物本能控制了他的人类本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