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ufeel”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琵琶行并序知识点总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琵琶行并序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琵琶行并序知识点总结
【字】
一、通假字
家在虾蟆陵下住:“虾”通“蛤”
曲终收拨当心画:“画”通“划”,用拔子划。
【实词】
二、古今异义
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 今:指今年的下一年) ..
2.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年纪大了 今:长子、长兄等) ..
3.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 今:一般指虫鸣) ..
4.因为长句(因为:古:因此写了 今:表原因) ..
5.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古:容貌 今:色彩) ..
6.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古:刚才 今:朝向前方(面)) ..
7.铁骑突出刀枪鸣。古:突然,发出; 今:1.鼓出来。2.超过一般的显露出来。3.使超过..
一般。
8.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整理;今:使紊乱变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 ..
三、一词多义
(1)言
感斯人言(言:话语)
凡六百一十六言(言:字)
自言本是京城女(言:说)
(2)命
遂命酒(命:吩咐,命令)
命曰《琵琶行》(命:动词,命名、题名)
(3)为
因为长句(v 写、作)
初为《霓裳》后《六幺》(为:弹奏)
为君翻作《琵琶行》(为:介词,为、替)
委身为贾人妇。(作,动词。)
(4)暂
凝绝不通声暂歇(暂:副词,短暂)
如听仙乐耳暂明(暂:副词,顿时、忽然)
(5)幽
别有幽愁暗恨生(幽:深沉)
幽咽泉流冰下难(幽:形容低微,隐晦,不畅达)
野芳发而幽香(幽:清幽幽的)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昏暗)
(6)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语:v说话,回答)
今夜闻君琵琶语(语:n曲)
(7)暗
寻声暗问弹者谁(悄悄)
别有幽愁暗恨生(隐藏的)
偏听则暗(糊涂,愚昧)
(8)数
使快弹数曲。(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一曲红绡不知数。(数量,名词。)
(9)是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此,指示代词。)
(10)泣
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
词类活用
1.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n做状:在夜里)
2. 遂命酒。(n作v,摆酒席。)
3. 商人重利轻别离。(adj词“重”“轻”的v意动用法:以为重,以为轻。)
4. 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歌)
5. 血色罗裙翻酒污。(污,被动,被玷污)
五、文言句式
1、倒装句
转徒于江湖间(状语后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状语后置)
2、省略句
问其人,本(是)长安倡女
送客(于)湓浦口
使(之)快弹数曲
沉吟放拔插(于)弦中
3、被动句
感斯人言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4、其他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介宾短语后置;于,向
转徙于江湖间介宾短语后置;于,在
本(是)长安倡女 省略句,省略谓语
使(之)快弹数曲 省略句,之,琵琶女
送客(于)湓浦口 省略句,于,在
感斯人言。(“感”后省略介词“于”)
·司马青衫
【解释】司马:古代官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贬官为江州司马。司马的衣衫为泪水所湿。形容极度悲伤。
·江州司马
【含义】形容官位不高或失意的文人。
篇2:琵琶行并序知识点总结
通假字
1. 家在虾蟆陵下住:“虾”通“蛤”
2. 曲终收拨当心画:“画”通“划”,用拔子划
3.曲罢曾教善才伏:同“服”
词类活用
1. 浔阳江头夜送客。(夜,时间名词做状语:在夜里)
2. 遂命酒。(名词“酒”受助动词“命”修饰,作动词:摆酒席。)
3. 商人重利轻别离。(形容词“重”“轻”的意动用法:以为重,以为轻。)
4. 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歌)
5.
古今异义
1.因为长句。古:因此创作;今连词,表示原因或理由。
2.铁骑突出刀枪鸣。古:突然,发出; 今:1.鼓出来。2.超过一般的显露出来。
3.暮去朝来颜色故。古:容颜;今:颜色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
4.凄凄不似向前声。古:刚才的;今:表方位。
5.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的第二年;
6. 7.凝绝不通声暂歇 古:时间短促,忽然;今:暂时。 8.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年龄大;今:长兄,长子。
9.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整理;今:使紊乱变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
10. 又闻此语重唧唧 古:叹息声;今:一般指虫鸣。
一词多义
言
1.感斯人言。(话,名词。)
2.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3.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4.东船西舫悄无言。(声音,名词。)
5.感我此言良久立。(话,名词。)
数
1.使快弹数曲。(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2.一曲红绡不知数。(数量,名词。)
是
1.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此,指示代词。)
2.自言本是京城女。(是,动词。)
为
1.因为长句。(写,做,动词。)
2.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
3.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
4.委身为贾人妇。(作,动词。)
语
1.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
2.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
轻
1.轻拢慢捻抹复挑。(轻轻,形容词。)
2.商人重利轻别离。(轻视,动词。)
暂
1.凝绝不通声暂歇。(短暂,副词。)
2.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顿时,忽然,副词。)
泣
1.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2.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
其他重点字词
左迁:降职
贾人:商人
悯默:忧伤不语
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
凡:总共
弦弦掩抑声声思:悲
低眉:低头
信手:随手
间关:鸟鸣婉转
凝绝:凝滞
铁骑:带甲的骑兵
等闲:轻易,随便
去来江口守空船:助词,无义
阑干:纵横的样子、
呕哑嘲哳:声音嘈杂凌乱
良久立:很
却坐促弦弦转急:退
掩泣:掩面哭泣
文言句式
1、状语后置句
转徒于江湖间(于江湖间,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于穆,曹二善才,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2、省略句
送客(于)湓浦口
使(之)快弹数曲
沉吟放拔插(于)弦中
3、被动句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衍生成语
【词目】司马青衫
【解释】司马:古代官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贬官为江州司马。司马的衣衫为泪水所湿。形容极度悲伤。
【出处】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江州司马
【词目】江州司马
【拼音】jiāng zhōu sī mǎ 【出自】白居易《琵琶行》
【原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文本含义】代指白居易自身。
【含义】形容官位不高或失意的文人。
典故
杜鹃啼血:
传说杜鹃昼夜悲鸣,啼至血出乃止。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极。
篇3:《琵琶行并序》知识点
《琵琶行并序》知识点
一、通假字
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
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金字旁的篦,密齿梳)
二、古今异义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 今:指今年的下一年)
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年纪大了 今:长子、长兄等)
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 今:一般指虫鸣)
因为长句(因为:古:因此写了 今:表原因)
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古:容貌 今:色彩)
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古:刚才 今:朝向前方(面))
三、一词多义
(1)言
感斯人言(言: 话语)
凡六百一十六言(言:字)
自言本是京城女(言L:说)
(2)命
遂命酒(命:吩咐,命令)
命曰[琵琶行(命:取名)
(3)为
因为长句(v 写、作)
初为【霓裳】后【六幺】(为:弹奏)
为君翻作【琵琶行】(为:介词,为、替)
(4)暂
凝绝不通声暂歇(暂:副词,短暂)
如听仙乐耳暂明(暂:副词,顿时、忽然)
(5)幽
别有幽愁暗恨生(幽:深沉)
幽咽泉流冰下难(幽:形容低微,隐晦,不畅达)
野芳发而幽香(幽:清幽幽的)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昏暗)
(6)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语:说话,回答)
今夜闻君琵琶语(语:曲)
(7)暗
寻声暗问弹者谁(轻声地)
别有幽愁暗恨生(隐藏的)
偏听则暗(糊涂,愚昧)
四、词类活用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遂命酒(酒:名词作动词,摆酒席)
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诗)
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轻:形容词作动词,看重、轻视)
五、文言句式
1、倒装句
转徒于江湖间(于江湖间,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于穆,曹二善才,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2、省略句
问其人,本(是)长安倡女
送客(于)湓浦口
使(之)快弹数曲
沉吟放拔插(于)弦中
3、被动句
感斯人言
《寡人之于国也》
__《孟子》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
(2)无失其时(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此处指头发花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同“途”,道路)
(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仅仅)
2.特殊词义
(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更加)
(3)直不百步耳(只是,不过)
(4)数罟不入洿池(细密)
3.一词多义
(1)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前一个为动词,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
(2)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译(几,若干)
数罟不入洿池(密)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
扶苏以数谏故(屡次)
(3)直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
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
(4)胜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其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
(5)发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
发閭左謫戍渔阳九百人(派遣)
百发百中(发射)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
(6)兵
非我也,兵也(兵器)
穷兵黩武(军事力量)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草木皆兵(士兵)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敲鼓)
树之以桑(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然而不王者(称王)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
5、古今异义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黄河 今:泛指河流)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谷物收成不好 今:凶恶,厉害)
(3)弃甲曳兵而走(古:跑,逃走 今:行,走路)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供养活着的人 今:保养身体)
(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可以凭借 今:表示同意,认可)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然意为这样,而意为却 今:转折连词)
(7)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不要归咎 今:没有罪过)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弃甲曳兵而走
(2) 连词,表承接:或百步而后止
(3) 连词,表转折: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4) 连词,表并列: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2.其
(1)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里”: 则移其民于河东
(2) 代词,作定语成分:移其粟于河内(代河东的)/ 无失其时(它们的)
3.之
(1)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 结构助词,的:察邻国之政/王道之始也
(3)衬音助词,无义:填然鼓之/树之以桑
⑷代词,作宾语成分:申之以孝悌之义(指代百姓)/ 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说的事)
4.焉
(1) 句末语气助词:尽心焉耳矣
(2) 代词: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
5.然
(1) 指示代词,这样: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
(2)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填然鼓之
6.于
(1) 介词,对于: 寡人之于国也
(2) 介词,表比较,比: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 介词,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断)
(3)非我也,岁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4)是亦走也
(5)非我也,兵也
2.疑问句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代词, 与“也”连用,表疑问)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疑问代词“何”与“如”连用,表疑问)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疑问代词 “何”在此表示反问)
3.省略句
(1)(寡人)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省去主语“寡人”)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士兵)弃甲曳兵而走(省去主语“士兵”)
(3)以(是)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后省“是”,“以是”相当于“因此”)
(4)(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省去主语“梁惠王”)
(5)(孟子)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省去主语“孟子”)
(6)(国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省去主语“国家”)
(7)(王)则日:“非我也,岁也。”(省去主语“王”)
(8)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
(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4.倒装句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多,介词宾语后置)
(2)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介词宾语后置)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女戴,介词宾语后置)
(4)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篇4:高中琵琶行并序知识点
高中琵琶行并序知识点
1、通假字
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鎞”,钗,古代妇女别在发髻上的一种首饰)
2、古今异义
(1)明年秋(古:第二年 ,今:今年的下一年 )
(2)因为长句(古:因此创作,今:表示原因,常跟“所以”连用,表示因果关系。)
(3)因为长句(古:指七言诗,唐代的习惯说法。今:因表达需要而字数较多的句子)
(4)铁骑突出刀枪鸣(古:突然冲出。今:多指表现不一般。 )
(5)曲终收拨当心画(古:正中。句中指冲着弦的正中部位。今:小心,留神)
(6)整顿衣裳起敛容(古:整理,修饰 。今: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
(7)秋月春风等闲度(古:随便的,轻易地。今:指平常普通。 )
(8)弟走从军阿姨死(古:指鸨母。今:多用以称呼跟母亲辈分相同、年纪差不多不一定有亲属关系的妇女。)
(9)暮去朝来颜色故(古:面色。今: 指色彩 )
(10)去来江口守空船(古:走了以后。来,语助词,无实义。今:前去又回来,相当于来回。)
(11)夜深忽梦少年时(古:指年轻时。今:指十岁到十五六岁的未成年人)
(12)老大嫁作商人归(古:年龄大了。今:排行第一的人,多用以称呼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大的)
(13)呕哑嘲哳难为听 古:不堪。今:①使人为难 ②多亏(指做了不容易做的事)
(14)凄凄不似向前声(古:刚才,先前。今:向前方,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
(15)又闻此语重唧唧(古:叹息声 ,今:拟声词,形容虫叫声等 )
3、词类活用:
(1)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
(2)遂命酒(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席。)
(3)因为长句,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歌 )
(4)命曰《琵琶行》(命,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
(5)浔阳江头夜送客(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
(6)钿头银篦击节碎(碎,形容词作动词,敲碎)
(7)商人重利轻别离(重,后面带了宾语“利”用作动词,看重;轻,后面带了宾语,用作动词,轻视。 )
(8)梦啼妆泪红阑干(梦,名词作状语,在梦里。)
(9)江州司马青衫湿(湿,形容词作动词,被浸湿)
(10)血色罗裙翻酒污。(污,被动,被玷污)
4、特殊句式:
(1)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被动句)
(2)问其人,本长安倡女。(“本”后省略动词谓语“是”。)
(3)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于穆、曹二善才”放在动词“学后”作补语。“于”相当于“向”。)
(4)使快弹数曲。(“使”后省略宾语“之”,指“琵琶女”。)
(5)转徙于江湖间。(介词结构后置。“于江湖间”作动词“转徙”的补语。“于”相当于“在”。)
(6)感斯人言。(“感”后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
5、文言实词
言
①感斯人言(话,名词)
②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③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④东船西舫悄无言(声音,名词)
命
①遂命酒 (吩咐,动词)
②命曰《琵琶行》(命名,取名,动词)
数①使快弹数曲(几,数词)
②一曲红綃不知数(数量,名词)
是①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此,指示代词)
②自言本是京城女(是,动词,表判断)
语
①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
②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
③间关莺语花底滑(蹄叫,动词)
轻
①轻拢慢捻抹复挑(轻轻地,形容词)
②商人重利轻别离(轻视,动词)
暂
① 凝绝不通声暂歇(短暂,副词)
②如听仙乐耳暂明(忽然,一下子,副词)
泣①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②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
转
① 却坐促弦弦转急(更,越,副词)
②转徙于江湖间(辗转,动词)
③转轴拨弦三两声(转动,动词)
辞
①我从去年辞帝京(离开,辞别,动词)
②莫辞更坐弹一曲(推辞,动词)
③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名词)
为
①委身为贾人妇(做,动词)
②因为长句(写,动词)
③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
④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动词)
相①移船相近邀相见(互相,副词)
②相逢何必曾相识(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拨①转轴拨弦三两声(拨动,动词)
②曲终收拨当心画(拨子,名词)
重
①添酒回灯重开宴(重新,副词)
②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视,副词)
③又闻此语重唧唧(更加,副词)
声①凄凄不似向前声(音调,名词)
②忽闻水上琵琶声(声音,名词)6、文言虚词
于①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向,介词)
②转徙于江湖间(在,介词)
高中生的琵琶行读书笔记
最近看了白居易的《琵琶行》,实在觉得白居易很有一点“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感觉,因此,特改写此文,并加注,望广大读者真正了解白居易的“居心叵测”……
我被贬官了,坐船去九江上任。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终于来到江口,正准备吃晚饭,忽然听到对面船里传来一阵幽幽的琵琶声,不禁把我听醉了。一打听,原来是盐商之船,盐商出去有事了,弹琵琶的是他的小妾。(注:真巧啊!)
我大喜,让小仆请她上船,她不愿意,我坚决要求,死缠烂打,她才用琵琶遮住脸庞,羞涩地到了我的船上。(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为什么要千呼万唤?她弹琴弹得好好的,你死缠烂打要把女孩子请到自己船上来,还坚决要求?你想干什么啊!)
那女子弹奏了一曲《霓裳羽衣舞》和京城流行的《绿腰》,一会儿声音沉重舒长,一会儿声音细促轻幽,像黄莺叫般圆润流利。弹完以后深深地四弦收尾,整个湖上都宁静无比,只有月亮独白于江心。(注: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真正是把咱们的居易同志迷住了哦~)
那女子弹罢向我述说了她的身世:她本是一个舞姬,十三岁弹琵琶就在教坊里很出众,化完妆后更是遭到其他舞姬的嫉妒。那时候,所有的公子哥都要争着听她弹琵琶,花多少钱都想得到她赠送的头巾。后来,其他的小妹大姐们散的散,死的死,自己也已经二十多岁(古代人对年龄真重视啊!),只好嫁给商人当妾了。商人只要钱轻视感情,不把离别当作伤心的事儿。每到晚上,她只好在栏杆边哭泣。(注:嗯,其实二十多岁不算老,居易同志家里已经有八个小妾,以这个女子的才华和容貌,当第九个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哦!还有,人家弹琴就弹琴,干嘛好好的要讲自己的身世,是你逼她说的吧?还不承认,都有八个了还脸红。)
琵琶行并序中心思想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篇5:高二语文琵琶行并序知识点
关于高二语文琵琶行并序知识点
1、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直译为: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
解释为:元和十年,公元8。元和,唐宪宗年号。予:我。左迁:贬官、降职。古代尊崇右,以右为比较尊贵的地位,而将贬官、降职多称为“左迁”。九江郡:本为隋代郡名,唐代暂改为浔阳郡。江州,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司马:州刺史的佐官,实际为闲职。
这句话交代了时间、地点及诗人的贬官身份。
2、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直译为:我离开京城调到外地做官已经两年,心境平静,安于现状,却被这个歌女的话所触动,这天晚上才觉得有被贬谪的意味。
解释为:出官:京官外调。此处有被贬谪的'意思。恬然:安然的样子。斯人:指琵琶女。迁谪:贬谪放逐。
琵琶女的话触动了诗人的情绪,“情动于中必发之于外”,诗人因此有了创作的冲动。
3、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直译为:我和主人一同下了马然后上船,举起酒杯想畅饮却没有音乐相伴助兴。
解释为:“主人下马客在船”此句为互文手法,意为,我和客人一同下马,然后上船。管弦:指音乐。管、箫、笛之类为管乐。琴、瑟、琵琶之类为弦乐。
诗人写临别饮酒无音乐的遗憾,由此引出琵琶女的出场。
4、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直译为:那声音一会儿像黄莺在花下啼鸣婉转流利,一会儿似泉水在冰下流动滞涩不畅。解释为:间关:鸟声婉转。花底:花下,花里。滑:流畅。幽咽:形容遇塞不畅的水流声。
诗人把难以捉摸,难以用语言表现的音乐给形象化、具体化了。
5、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直译为:一曲弹罢曾让琵琶师们佩服,梳妆好了常被同行歌伎嫉妒。
解释为:善才:又作“善财”。唐代段安节《琵琶录》记载,唐元和年间,曹保的儿子曹善才精通琵琶,后人用“善才”称技艺高明的琵琶师。服:佩服。秋娘:唐代歌伎常用的名字。这里用作善歌貌美的歌伎的通称。
诗人在这里表现了琵琶女年轻时候的色艺双全,与后面的琵琶女悲惨的命运进行对照,更能引发人们的同情。
6、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直译为:同样是沦落天涯遭遇不幸的人,今天既然相逢在一起,何必要曾经互相认识呢!
解释为:天涯:天边,这里泛指各地。
琵琶女凄悲的音乐和悲惨的身世强烈触动了诗人内心深处那根寂寞、伤感的神经,同情琵琶女的同时也自伤身世并与其有了心灵的共鸣。
7、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直译为:在座的谁的眼泪流得最多?我这个江州司马的青衫已被泪水湿透了。
篇6:《琵琶行·并序》
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令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余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炉。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消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舱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清衫湿。
【注解】:1、左迁:贬官。 2、凡:共。3、间关:鸟鸣声。4、虾蟆陵:下马陵,其附近乃歌女聚居地。5、秋娘:歌妓们的通称。6、争缠头:竞相赠送财物。7、钿头银篦:妇女头上饰物。8、浮梁:江西景德镇。9、呕哑嘲哳:形容声音嘶哑杂乱刺耳。10、向前:刚才。11、青衫:唐官员以等级穿着不同颜色衣裳。青衫是最低一级的服色。
【韵译】:
唐宪宗元和十年, 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 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 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 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 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 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 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我下马和客人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管弦。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循身轻轻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千呼万唤她才羞答答地走出来,还怀抱琵琶半遮着羞涩的脸面。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示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轻轻抚拢慢慢捻滑抹了又加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象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清脆如黄莺在花丛下婉转鸣唱;幽咽就象清泉在沙滩底下流淌。
好象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象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象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象铁甲骑兵撕杀刀枪齐鸣。
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象撕裂了布帛。
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她说我原是京城歌女负有盛名;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
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
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
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渡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
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
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
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啼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
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象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凄凄切切不再象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
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评析】: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然而,时光流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这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反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语言铿锵,设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知识拓展]
《琵琶行》章法艺术管见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脍炙人口、历代传诵的长篇歌行。诗篇如泣如诉的描写,独具匠心的艺术表现形式,都给人一种余音绕梁的感受。仅就《琵琶行》的章法艺术而论,也足可以称为我国文学作品之林的不朽之作。
一、情节铺叙奇峰迭起,别开生面
《琵琶行》的章法艺术,首先表现在诗篇故事情节的铺叙中,往往于关键处奇峰迭起,别开生面,有一种笔意层出不穷而情节又波澜起伏的艺术境界,读之一唱三迭,回肠荡气。
这首长篇叙事诗共由六件小事组成,即“江头送客”“巧遇琵琶女”“欣赏琵琶曲”“听‘倡女’自述身世”“诗人触发‘迁谪意’”和最后请琵琶女“莫辞更坐弹一曲”。诗篇完全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谋篇布局,这种结构方式往往流于平铺直叙,但《琵琶行》却在平易中显得曲折动人,引人入胜。首先是诗篇的开头部分。诗人在小序中交待,元和十年被贬,出京任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天在浔阳江湓浦口送一客人。诗中写到:“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里本是写送客一事,与本篇写琵琶女的故事相隔一重,而且诗中已经交待,由于环境悲凉,心情不快,饯别宴上,又没有丝竹歌舞之类聊以助兴,致使主客“醉不成欢惨将别”。诗篇写到这里,似乎笔逢结处,但是诗人就在这将尽未尽的关键处,笔锋一转:“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事件便由送别友人突然转到巧遇琵琶女这个中心事件上来,于是诗篇的内容如柳暗花明,又有了新的境界,诗篇的正题也便脱然而出。其实,琵琶女的出现,巧在主客将别之际,都是未必如此的事,不过是诗人的艺术之笔,使事件的叙述在关键处起伏变化,盎然生趣。读至此处,不能不令人暗暗称妙,这可谓诗篇情节的“奇峰”之一。诗篇接下来写琵琶女弹奏琵琶一事,这里,诗人不惜笔墨极尽描写之能事,运用大量的比喻形象传神地把琵琶女演奏的技巧和丰富的音乐内涵展现在读者面前。琵琶女声情并茂的演奏,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和良好的艺术教养,同时倾诉了她悲伤幽怨、身心痛创的内心情怀,给在场的人以极大的艺术感受。但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喝点美酒,听点音乐,本是平常事,而且这段音乐也了却了诗人送客“举酒欲饮无管弦”的心愿,满足了谪居浔阳“终岁不闻丝竹声”的愿望,所以这里似乎应曲终人散。但是诗人偏偏在这关键处,又别开生面地引出琵琶女自诉身世的情节,使之既展示了琵琶曲“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述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的艺术内涵,又为诗人抒发感慨打下了铺垫。至此,诗篇又一次跌宕起伏,变幻生色,读来令人感到余味无穷。这可谓“奇峰”之二。琵琶女激扬幽抑的琵琶曲和被侮辱损害的身世,使诗人感慨万千:“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于是诗人感伤同命,道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表达了自己对琵琶女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时借琵琶女的命运抒发自己被贬失意的牢骚和不满。接着诗人大段倾诉了自己谪居浔阳之后,生活的枯燥和心情的苦闷,表达了自己与琵琶女虽然身份和地位不同,但遭遇的根源却相同的共鸣。至此,诗篇的主题已表达得非常充分,卒章收笔亦未尝不可,但是,诗人又出人意料地翻出一迭,挽留琵琶女“莫辞更坐弹一曲”。最后,诗篇在重赏音乐、伤感泪下,即“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初读这一节,似乎感到重复,但仔细品味,却发现这一迭翻得最奇最妙。它是诗人余恨难尽的表现,也是诗人与琵琶女产生深层次共鸣的所在。有了这一节,诗篇的情节才更完整,感情才更饱满,诗篇的主题也借此更加深化。因此,这一节可谓“奇峰”之三。
综观全诗在章法组织上就是这样不断地奇峰迭起,峰回路转,曲折动人,使人物形象和情感抒发愈加鲜明、深刻,整个诗篇仿佛江潮涌处,余波荡漾,兴味不尽。
二、章法组织步步铺垫,处处照应
《琵琶行》在章法组织上,巧妙地步步铺垫,处处照应,使长诗环环相扣,而又连贯回护,浑然一体。
大凡做长题不如写短句容易蹴就,松散离题是常见的毛病。这就需要作者在组材上铺得开,收得住,上下文既要铺垫,又须照应,前勾后搭,珠联璧合。《琵琶行》堪称这方面的代表。
诗篇开首一段,并非仅写送客一事、所遇之景和离别之情,实际上是为琵琶女出场做铺垫,也为长诗的感情基调渲染气氛。肃杀的秋风,夺去了万物的生机,只有红的枫叶,白的荻花在秋风中瑟瑟作抖;冷冷的江月,毫无生气的夜色,更使秋意萧索凄凉。这种悲凉难耐的氛围恰好烘托了琵琶女如泣如诉的琵琶曲、悲惨不幸的红颜薄命和诗人谪居失意的不满情绪,更与全篇抑郁伤感的基调相吻合。所以说诗篇一开始,不仅以“兴”开头,而且拢住了全篇。接下来写琵琶女的出场:“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寥寥几笔就写出了琵琶女难言的心理活动、迟疑的动作和羞以见人的情态,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可以想见,琵琶女出场前后有如此令人纳罕的表现,说明必有其鲜为人知的隐情。这就为琵琶女倾吐自己的遭遇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也为下文悲伤幽怨的琵琶演奏和人物悲惨命运的铺叙创造了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艺术效果。可见,琵琶女出场一段,虽然着墨不多,但蕴藏了很丰富的内涵,起到了伏笔、铺垫、领起下文的作用。诗篇主体部分写悲怨幽抑的琵琶曲和琵琶女宠辱翻覆的身世,前后呼应,相映成趣,同时又是江州司马伤发感慨的动因;而江州司马倾诉自己“谪居卧病”,生活寂寞枯燥,心情抑郁不快的境况,又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以及听琵琶曲和琵琶女身世的感受前勾后搭。结尾部分从“莫辞更座弹一曲”到“江州司马青衫湿”则是一段连贯全篇的段落安排,诗中的人物、事件,得到了充分的`描写和展示,主题更加深化,尤其诗人的情怀得到进一步的抒发。诗篇从开始渴望听到音乐,到果真享受到美妙的音乐,最后又扣在了重赏音乐上,使全诗的内容紧紧地连在一起,成为珠联璧合而又跌宕起伏的动人篇章。长诗不仅大处着眼,而且小处铺垫照应之法也不乏其例。如主客即将分手之际,“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这不仅是一笔过渡,而且也是一处铺垫。它暗示了琵琶弹技的出色,同时也照应了前面诗人送客渴望音乐助兴的欲望。再如琵琶女色艺双全,惹得众纨绔子弟争送“缠头”的红极年华,又从反面为年长色衰,委身商贾的凄凉现实做了铺垫。而结尾处“满座重闻皆掩泣”一句,除了记叙“重闻”乐曲感触更深的情形外,也是一处补笔。用“满座”照应了开始提出而又搁置了很久的“客”,使行文一丝不漏。整个诗篇从大的事件到小的情节,都能做到层层推进又环环相扣,前铺垫,后照应,使长诗一脉相连,浑然一体。
三、材料安排精当自然、详略有致
《琵琶行》在章法组织上很讲究剪裁艺术,取舍精当,行止自然;详略结合,错落有致,使诗篇不仅有张有弛,而且主旨鲜明。
全诗的内容含量很大,有景物,有人物,有事件,人物也并非仅有琵琶女和江州司马,事件更是千头万绪,仅琵琶女的身世大约就有二三十年的跨度,如此纷繁复杂的材料如何组织在几百字的篇幅里,不能不说是个很棘手的问题。但是诗人却把材料处理得很工稳,全诗读来如行云流水,不着一丝人工痕迹,表现了诗人精湛的组织篇章的才能。
从大的方面看,景物的描写一律用略笔。这是因为已有的自然环境描写已经勾勒出悲凉的氛围,对人物的悲剧命运和抒发悲愤的情感起到了恰好的渲染作用,无需多用笔墨。写人物,重点放在琵琶女上,诗人的形象是随着琵琶女形象的完成而逐步显露出来,因此着墨也在琵琶女之后。至于“客”,是开头“送客”事件中的一个人物,与中心事件关涉不大,故写得很简略。而“商人”“善才”“秋娘”“五陵年少”均未出场,只是应叙事的需要提到而已,但借琵琶女的嘴已道出了这些人物的本质和特点。诗中有六件小事,诗人紧紧抓住中心着力写了三件:一件是演奏琵琶,一件是琵琶女身世,一件是诗人的谪居生活,而以前两者为要,其他一概略写。诗人在处理这些材料时,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剪裁手法。如同样写人物,琵琶女是明线手法,而诗人的形象则带有暗线的色彩,而且琵琶女侧重在经历上,诗人则侧重在感受上;同样写遭遇,琵琶女是正面描写,而写诗人却是侧笔的方法,迂回表现;同样写音乐,第一次浓墨重彩,侧重在弹者的表演上,而第二次重闻音乐则是一笔带过,重点放在听者的感受上。
琵琶女的身世是其悲惨遭遇的集中写照,诗人为了突出命运的悲剧性,紧紧围绕“一宠”“一弃”大做文章。写她得宠之时,小小年龄(十三岁)就学得了高超的琵琶弹技,“曲罢常教善才服”;她天生一副娇颜丽色,“妆成每被秋娘妒”;芳年妙龄就色艺双全,赢得众多纨绔子弟的追逐,竟然能够“一曲红绡不知数”,她也以此忘形,挥霍放纵。“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这个小镜头就极写出琵琶女得意忘形的狂态。诗人就是通过她的“才”、她的“色”、她的“被捧”、她的“狂态”写出了琵琶女京城名妓豪华放纵的生活和地位,其他的生活情节概不提及。紧接着,诗人用“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两句过渡,一笔就结束了琵琶女恣情纵意的享乐生活。收笔如此之速,一使行文简洁利落,二寓意琵琶女这段生活如过眼烟云非常短暂。写琵琶女被弃之后的生活,诗人巧妙地采用了两相对照的手法竭力突出其乐极生悲的不幸。琵琶女过去是娇颜丽色,现在却是“暮去朝来颜色故”;过去是门庭若市,“五陵年少争缠头”,热热闹闹,欢快惬意,现在却是“门前冷落”“老大嫁作商人妇”,冷冷清清、独守空舟;过去可以和纨绔子弟纵情欢乐,可以敲碎钿头银篦,可以嬉闹打翻酒杯弄脏衣服而不足惜,现在却是眼巴巴看着商人丈夫重利轻别出外经商,把她无情地丢在船上扬长而去。“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栏杆”,这个小镜头就写出了琵琶女面对残酷的现实而悲凉无奈的痛苦,她只能借助梦境寻找一点当年的欢乐,然而醒后潸然泪下,倍感心伤。现在惟一没有失去的是那高超的琵琶弹技,然而不遇知音又弹给谁呢!诗人正是通过这“一宠”“一弃”的剪裁,先扬后抑,让琵琶女在两个世界里形成鲜明的对比,造成前后强烈的反差,使琵琶女的悲剧程度更突出、更强烈,从而深刻地揭示出琵琶女不幸遭遇的社会意义。由此可见,诗人在写琵琶女的遭遇时,既有泼墨如云之笔,也有惜墨如金之处。泼墨如云就集中写她的“宠”,写她的“弃”,而且笔力放在“弃”上,极写她的“悲”、她的“怨”;惜墨如金就精选几个生活小镜头画龙点睛地写她得宠之时的“狂态”和被弃之时的“哀情”,而其他材料都一概舍去。经过这样巧妙的剪裁处理,一个哀愁、怨恨、遭封建社会达官贵人蹂躏的女子形象就活脱脱地站立在读者面前,同时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感和对社会不满的情绪,也借此得到充分的宣泄。仅此一例,就可以看出诗人在剪裁方面手法灵活多样,驾驭复杂题材的能力胜人一筹。
综上可见,白居易的《琵琶行》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不仅是一篇思想内容方面的上乘之作,而且其艺术成就,尤其在章法艺术上也是难得的佳品。
篇7: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篇8:琵琶行节选并序
琵琶行(节选)并序
琵琶行
白居易
并序
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余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翻译:
(序)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注释:
(1)左迁:贬官,降职。与下文所言“迁谪”同义。古人尊右卑左,故称降职为左迁。
(2)铮铮:形容金属、玉器等相击声。
(3)京都声:指唐代京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4)倡女:歌女。倡,古时歌舞艺人。
(5)善才:当时对琵琶师或曲师的通称。是“能手”的意思。
(6)委身:托身,这里指嫁的意思。
(7)为:做。
(8)贾(gǔ)人:商人。
(9)命酒:叫(手下人)摆酒。
(10)快:畅快。
(11)漂沦:漂泊沦落。
(12)出官:(京官)外调。
(13)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
(14)迁谪(zhé):贬官降职或流放。
(15)为:创作。
(16)长句:指七言诗。
(17)歌:作歌,动词。
(18)凡:总共。
(19)言:字。
(20)命:命名,题名。
篇9: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琵琶行 / 琵琶引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不得志 一作: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 一作: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暂歇 一作: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银篦 一作:云篦)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注解
1、左迁:贬官。
2、凡:共。
3、间关:鸟鸣声。
4、虾蟆陵:下马陵,其附近乃歌女聚居地。
5、秋娘:歌妓们的通称。
6、争缠头:竞相赠送财物。
7、钿头银篦:妇女头上饰物。
8、浮梁:江西景德镇。
9、呕哑嘲哳:形容声音嘶哑杂乱刺耳。
10、向前:刚才。
11、青衫:唐官员以等级穿着不同颜色衣裳。青衫是最低一级的服色。
篇10:琵琶行并序教案设计
琵琶行并序教案设计
琵琶行并序的教案设计篇一: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要点: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朗读整体把握,积累部分字词
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指导朗读
1、注意读音
铮(zhēng) 悯然(mǐng) 转徙(xǐ) 浔阳(xún) 枫叶(fēng) 瑟(sè) 声声思(sì) 捻(niǎn) 霓裳(nícháng) 秋月白(bó) 衣裳(cháng) 红绡(xiāo) 钿头银蓖(diàn bì) 谪居(zhé) 整顿衣裳——(cháng) 还独倾——(huán) 间关——(jiān)
2、听配乐朗读
3、自由散读
三、疏通小序,积累字词(看注解,查工具书,和同学交流下列词句意思)
明年——(第二年) 年长色衰——(女性面容) 遂命酒——(摆上酒宴) 使快弹数曲——(畅快) 感斯人言——(被感动) 因为长句——(于是写下了) 歌以赠之——(作歌) 凡六百一十六言——(一共)
四、作业:朗读并翻译小序
每二课时
一、把握梳理课文内容结构。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一) 江头送客闻琵琶
(二) 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
(三) 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
(四) 同病相怜伤迁谪
(五) 重闻琵琶青衫湿
二、细节探讨
1、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明确: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2、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试做具体比较(引导学生用原诗文概括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①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色艺双绝、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欢笑红颜)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飘零憔悴、饱受冷落)
京倡 商妇 怨
②借助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京城作官、高官厚禄、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师)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谪居九江,凄凉落魄)
京官 谪官 恨
③“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明确:音乐(琵琶声)。
补充: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善写),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 ,勾)留江上别离情。
江西九江有一处名胜古迹——白居易祠,祠中著名的对联。写白居易离开九江时,九江人民对他的深厚情谊,勾留即逗留,千尺水衬托别离情之深)
3、谁解琵琶声
[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
第二乐章“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
第三乐章“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乐章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也和诗人无辜遭贬的愤懑不平相合。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和诗人的遭遇有相通之处,作者深深领悟其中的感情),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4、谁解青衫泪
[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板书]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说明]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
5、谁解风物意
[提问]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篇11:《琵琶行》并序全文赏析
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不得志 一作: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 一作: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暂歇 一作: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银篦 一作:云篦)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赏析
宋人洪迈认为夜遇琵琶女事未必可信,作者是通过虚构的情节,抒发他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容斋随笔》卷七),这是抓住了要害的。但那虚构的情节既然真实地反映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那么就诗的客观意义说,它也抒发了“长安故倡”的“天涯沦落之恨”。看不到这一点,同样有片面性。
诗人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
从开头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写琵琶女的出场。
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就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无怪乎“主人忘归客不发”,要“寻声暗问弹者谁”“移船相近邀相见”了。
从“夜送客”之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为“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以说是“千呼万唤”了。但“邀相见”还不那么容易,又要经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这并不是她在意身份。正象“我”渴望听仙乐一般的琵琶声,是“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一样,她“千呼万唤始出来”,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
下面的一大段,通过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
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已不能不使我们惊佩作者的艺术才华。但作者的才华还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
正象在“邀相见”之后,省掉了请弹琵琶的细节一样;在曲终之后,也略去了关于身世的询问,而用两个描写肖像的句子向“自言”过渡:“沉吟”的神态,显然与询问有关,这反映了她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则表现了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互相补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
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并具有高度的典型性。通过这个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艺人们的悲惨命运。面对这个形象,怎能不一洒同情之泪!
作者在被琵琶女的命运激起的情感波涛中坦露了自我形象。“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那个“我”,是作者自己。作者由于要求革除暴政、实行仁政而遭受打击,从长安贬到九江,心情很痛苦。当琵琶女第一次弹出哀怨的乐曲、表达心事的时候,就已经拨动了他的心弦,发出了深长的叹息声。当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时候,就更激起他的情感的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
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则压根儿不提被贬以前的事。这也许是意味着以彼之详,补此之略吧!比方说,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常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是不是有某些相通之处呢?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是不是也有某些类似之处呢?看来是有的,要不然,怎么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篇12:琵琶行并序经典教案
琵琶行并序经典教案
《琵琶行》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课例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师:请同学们先欣赏一段视频。(播放经过编辑的《江南烟雨琵琶行》视频及解说词)
师:视频中提到的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白居易是怎样一位诗人?
生: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
师:不仅如此,白居易还是一位富有同情心、悲悯心的诗人。他在《长恨歌》一诗中既讽刺了唐玄宗重色误国,又表达了对玄宗思念杨玉环的同情,他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他在《卖炭翁》一诗中讲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表达了对下层劳动者的同情与悲悯。那么,白居易由长安被贬到江西九江的浔阳江头,又对什么人发出了怎样的慨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板书课题)
师:琵琶行的“行”是什么?
生:诗歌的一种体裁。
师: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它是一种以铺叙记事为主的歌词。
二、诵读小序,概括情节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诗前的小序。
(生读小序)
师(纠正个别读音):诗前小序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谁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
生:它主要写了琵琶女的身世。
师:写身世,也就是介绍了写《琵琶行》的原因。
三、初读文本,抓关键句
师: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我们首先走进文本,放声地、自由地来读一下这首诗,好不好?下面我们自由地放声来读。(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乐,学生放声自由读。5分钟左右)
师:好,刚才大家已经读过了这首诗,我们都沉浸在诗的境界里。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首诗最能体现诗人情感和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对,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
生:落魄失意。
师:对,落魄失意,遭遇坎坷。那么,“沦落人”又是谁呀?
生:指的就是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四、再读文本,学生质疑
师:好,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谁解沦落人”(板书)。琵琶女的沦落经历是怎么样的?咱们首先请一位同学感受一下琵琶女的感情,为我们读一下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好吗?你现在就是琵琶女,要把你的感情带出来。
生(读第三节):“沉吟放拨插弦中……梦啼妆泪红阑干。”
师(请另外一生评价):你觉得她的感情把握怎么样?
生:我觉得读得挺好的。这一节主要讲琵琶女的身世,诗人对琵琶女应该比较同情,读的时候读出了同情的感觉。
师:你是站在诗人的角度讲吧,现在如果是站在琵琶女这个角度,你觉得她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去读?
生:悲凉。
师:对,悲凉的感情。我们读诗歌首先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得抑扬顿挫,但更要注意把握诗歌中诗人所蕴涵的感情。刚才同学读的这一节感情把握得比较到位。
师:就这一节,同学们有什么疑问没有?把你最想提的问题提出来,我们大家共同讨论。(生自由组合,小声交流,讨论质疑)
师:同学们主要提了两个问题:一是琵琶女的形象及悲惨命运的原因,一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她的身世。咱们周围同学自由组合议一议,由一位同学记录小组讨论要点,两个问题可以任意选。
(学生自由组合,讨论)
生:我代表我们小组想说第一个问题。前几句写她少年的时候,然后还被那个秋娘嫉妒……
师:秋娘是什么人?
生:秋娘本身就是才华出众的歌伎,然后还要嫉妒琵琶女,说明琵琶女比秋娘还要才华横溢。后面写她“弟走从军阿姨死”,她的家人,离开的离开,死去的死去,后来她的容颜因为家庭变故和时光流逝变得非常憔悴。当时社会看重你,就是因为你的容貌好而不是有才华。琵琶女的泪既是感伤的泪又是不满的泪。
生:我觉得琵琶女主要代表中国封建社会女子普遍的悲惨的命运。
师:这里你谈得更深入了,上升了一个高度。琵琶女的技艺高超,她年轻的时候,“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但是到了后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生(众):“门前冷落鞍马稀。”
师:这说明什么问题?
生:那个时代就是重色轻才的。
师:重色轻才。那个时代不是看重她的技艺高超,而是看重她的美貌,后来她年老色衰,所以就被抛弃了。所以从这里看出,琵琶女仅仅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对象。
师:还有一个问题,琵琶女描绘自己一生的遭遇,是用了什么手法?
生:对比。
师:如果说详细些,有哪些?
师:过去是京城名伎,现在是——
生(众):沦落江湖。
师:过去是少年得意——
生(众):现在是老年失意。
师:过去是年轻貌美——
生(众):现在是年老色衰。
师:过去是门庭若市——
生(众):现在是门可罗雀。
师:过去欢笑——
生(众):今日辛酸。
师:除了琵琶女,刚才说,“谁解沦落人”,沦落人一个是指琵琶女,还有一个是指谁呀?
生(众):白居易。
师:当诗人和琵琶女彼此穿过无数人群,走过无数条路,在这个萧瑟的秋天,相逢在浔阳江头船上的时候,他又写了什么内容呢?我们请一位同学模仿诗人白居易的口吻读第四节。
(生读第四节)
师:好,我们的白居易还得加把劲。我们在读这一节诗时要读出什么感情?
生:应该和琵琶女一样感同身受吧。
师:感同身受,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这里面,诗人的遭遇还有什么词可以体现出来?
生:“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的“黄芦、苦竹、杜鹃、哀猿”。
师:这些意象所传达出来的正是感伤之情,进行诗歌的欣赏一定要注意意象的象征意义。
篇13:《琵琶行》并序全文阅读
元和十年,我贬官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天,到湓浦口送一位客人,夜里听见船上有弹琵琶的,听琵琶音调,铮铮然有京城曲调的韵味。问弹琵琶的人,原来是长安歌伎,曾经向穆、曹二位大师学过琵琶,年长色衰,嫁给了一个商人。我命令手下人摆酒,让她畅快地弹几支曲子。弹完后,她面容忧伤。她述说了自己年轻时的欢乐生活,又说如今漂泊沦落,悲愁苦楚,四处飘流。我出京做官二年,心气和平,舒适安逸,受她这番话的触动,这天晚上才感觉到了贬官的滋。于是写了这首七言长诗,吟咏给她听,赠送给她。全诗共六百一十六字,题名《琵琶行》。
秋天的一个夜晚,我送朋友到浔阳江边,枫叶,芦花,在秋风中索索响个没完。
我和朋友下马登上了即将远行的舟船,举杯饮酒,可叹身旁没有歌妓弄管拨弦。
酒喝醉了,仍没有乐趣,分别时这样凄惨,只见那初升的月亮沉浸在茫茫的江水里边。
忽然,江面上传来了阵阵琵琶声响,我听得忘记归返,我的朋友也无心开船。
我俩探寻琵琶声何处而来,低声问是谁奏弹,琵琶声停了,可是弹者想说却迟迟没有答言。
我俩急忙把船划过去邀请弹琵琶的相见,斟满了酒,拨亮了灯,重新摆开了酒宴。
千呼万唤,琵琶女这才羞怯怯走了过来,怀中抱着琵琶,还遮住了她半个脸面。
她转动旋轴,轻轻地试弹了三两声,还没有成什么曲调,便流露出无限的深情。
她用掩按抑遏的指法奏出了低沉忧郁的声调,声声哀怨幽思,好象在诉说着她一生的不幸。
她落落大方,挥洒自如,连续不断地弹奏,仿佛要道出埋藏在心灵深处的无限苦痛。
她轻轻地叩弦,慢慢地操弦,娴熟地抹、挑,先弹名曲《霓裳羽衣曲》,再弹舞曲《六幺》。
大弦嘈嘈,声音沉重舒长如阵阵急雨,小弦切切,声音急促细碎如声声私语。
嘈嘈切切,是她把大弦小弦交错地拨弹,声音圆转清脆,就象大小珠子落在玉盘。
音调轻快流畅,象黄莺在花丛中啼叫,忽而变得沉痛遏塞,象冰下滞涩不畅的小泉。
音调越来越低沉,丝弦好象凝结、断绝,四周冷冷静静,一切声音都暂时停歇。
琵琶女又涌出了一片隐藏在心内的怨恨幽情,这时候,虽然没有声响,但却胜过了有声。
忽然繁弦急奏,发出清脆雄壮的声响,象银瓶破裂,水浆溅射,象铁骑奔突,刀枪齐鸣。
曲子完了,用拨子在琵琶槽心猛然一划,四弦齐响,象撕裂丝绸一样尖锐、清厉。
周围大小船上的人悄然无声,全听得如痴如醉,只有江面上那一轮秋月格外明净、洁白。
琵琶女满腹心事,欲言又止,将拨子插在弦中,整整衣裳,站起来收敛了脸上激动的表情。
她说,我本是京城里的一位歌女,家住在长安曲江附近的虾蟆陵。
十三岁就学会了弹琵琶,教坊第一部里就有我的名。
一曲弹罢,常常使琵琶大师赞赏佩服,打扮起来,总免不了美女的嫉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