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yua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李鸿章背黑锅的故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李鸿章背黑锅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李鸿章背黑锅的故事
大清国不是大清百姓的,所以李鸿章即使卖国,国民也管不着!大清国也不是李鸿章的,所以那国也不是他想卖就能卖的。大清国是谁的?大家可别跟我说,大清是所有大清国民的。做奴才不能这么自作多情!龚自珍的儿子带领英法联军冲向圆明园的时候,小子可没有这种情结。那时的统治者向来是“宁给友邦,勿给家奴”。
李鸿章 很奇怪的是,中国民众可以很轻易地原谅执政者本人,却很难原谅给执政者充当帮办的人。比如赵构与秦桧,民众更多的把唾沫奉送给了后者,用脚后跟想想就知道,如果没有赵构的授意与支撑,秦桧哪有那么大的能量与胆量?再比如慈禧与李鸿章,老太后为了自己高兴,拿整个大清江山做自己的陪葬,中国历史上再也找不到比她更卖国的了,但是我们听到的骂声,则更多是针对李鸿章的。老李同志充其量也只是老太后卖国的经纪人,但我们看到的历史结局却是:老太后拉屎,李鸿章擦屁股;老太后卖国,李鸿章背黑锅!可怜的李二啊!
光绪二年(1876年)鸿章致友人的书信中说:“处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人人怕谈、厌谈,事至非张皇则卤莽,鲜不误国。公等可不喜谈,鄙人若亦不谈,天下赖何术以支持耶?”
这话说得,直叫多少站着爱国不腰疼的爷们羞愧。鸿章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问题是天不佑人,大清的生命之树已衰,鸿章同志无枝可倚。梁启超认为李鸿章“有才气而无学识,有阅历而无血性”,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此中最引我同感的是“悲李鸿章之遇”。
依我看,历史把李鸿章推向了事业的`顶峰,同时也把他踢进了名誉的泥坑。晚清历史上的一些外交条约,都成了李鸿章的卖国罪证:1876年,与英国签订《中英烟台条约》,卖国一次;1895年,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卖国两次;18,与俄国签订《中俄密约》,卖国三次;19,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卖国最后一次。事不过三,过三就是四了,没意思。再说之后想卖也不行了,因为一则把国卖完了;二则,老头卖国成功,兴奋得吐血若干次,死了!
李鸿章在替老太后卖国的时候,很不顺畅,差点成为卖国烈士。在日本谈判时,遭遇日本“粪青”刺杀。刺而不死,就带病卖国了。按梁启超记载:“日皇遣御医军医来视疾,众医皆谓取出枪子,创乃可疗,但虽静养多日,不劳心力云。鸿章慨然曰:'国步艰难,和局之成,刻不容缓,予焉能延宕以误国乎?宁死无刺割。’之明日,或见血满袍服,言曰:'此血所以报国也。’鸿章潸然曰:'舍予命而有益于国,亦所不辞。’其慷慨忠愤之气,君子敬之。”
看看老头卖国卖到什么地步了,卖得壮怀激烈,卖得舍死忘生,卖得像个民族英雄,直卖得日本都不好意思了,不但主动停止了战事(否则北京都危险了),而且主动把条约内容减轻了一些!美国学者对此评价曰:“中日战争从头到尾是一场十足的灾难。中国最有效的讨价还价筹码不是它所剩下的陆海军力量,而是一个日本狂热分子对李鸿章的伤害而使日本人感到的内疚。”
政府里面,也许只有鬼子六恭亲王那样的人物才能理解鸿章。鸿章赴日前,恭王率领全体军机上奏曰:“中国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李鸿章之过!”这话说得鸿章老泪横流!
马关谈判时,李鸿章的谈判对手伊藤博文也曾出于私谊推心置腹地质问老头:“十年前我在天津时,已与中堂谈及,何至今无变更?本大臣深为抱歉。”鸿章回答如下:“维时闻贵大臣谈论及此,不胜佩服,且深佩贵大臣为变革俗尚,以至于此。我国之事,囿于习俗,未能如愿以偿。当时贵大臣相劝云,中国地广人众,变革诸政,应由渐来。今转瞬十年,依然如故,本大臣更为抱歉,自惭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已。”
有些事情不是你想做就可以成功的,纵然李鸿章有保卫国家的愿望。但是在舆论下,在流言中。事情的本来面目变得扭曲,而李鸿章也就成为了那个为历史背黑锅的人。

篇2:李鸿章对联的故事
有关李鸿章对联的故事
翁孙割地;
父子欺天。
——佚名撰讽剌翁同龢、李鸿章
上联“翁孙”,指翁同龢与闽浙总督孙毓汶;下联“父子”,指李鸿章父子。
中国相司马矣;
老子其犹龙乎?
——翁同龢戏赠李鸿章
杨三已死无苏丑;
李二先生是汉奸。
——佚名撰讽剌李鸿章
李鸿章在对外交涉中常妥协投降,丧权辱国。国人十分愤恨,斥为“汉奸”。昆曲著名丑角“杨三”[杨鸣玉]死时,有人借悼杨三之机,撰此联嘲骂李鸿章。李鸿章因排行第二,村人曾称其小名“李二”,实是指着鼻子骂。在当时的'官场中,亦有不少人鄙薄他,甚至公开给他难堪。而这位李大人却抱着“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的厚脸哲学,一概听之任之,加以“海涵”。
老女嫁幼樵,无分老幼;
东床配西席,不是东西。
——佚名撰讽剌李鸿章之大女嫁某翰林[字幼樵]
李鸿章缔约马关,千古遗臭;
林则徐销烟虎门,万代流芳。
——佚名撰反对联讽剌李鸿章、颂扬林则徐
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仿伊藤博文口气)
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仿李鸿章口气)
——佚名撰讽剌李鸿章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李鸿章又同日本签订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人民恨入骨髓。当时有人以中[李鸿章]、日[伊藤博文]双方签字人相互对联的口气,撰成这副讽剌李鸿章的对联。此联之所以能被人传诵,除了讽剌、揭露了李鸿章卖国嘴脸外,主要是在文字技巧上,运用了多音字的特点,增加了艺术效果。联中叠用“相、将、度、量”四字,每字在不同位置的词性、读音各不相同,因而意义也就不同,故成为巧联。
篇3:莫言背黑锅的励志人物故事
莫言背黑锅的励志人物故事
莫言曾应邀带病到德国法兰克福参加一个名为“感知中国”的论坛。他到达德国后,有件事使他闷闷不乐。原来,当天德国的许多报纸捕风捉影说他耍大牌。这样的报道使很多读者质疑莫言的人品。
第四天,论坛主办方让莫言进行关于中国文学的演讲。走上讲台,莫言一开口并没有讲文学:“上个月,我因为胃出血住进了医院,出院以后身体虚弱,本不想来参加这个会议,但我妻子说,既然已经答应了别人,就应该信守承诺。听妻子的话,我来了。我临出门的时候,妻子对我说:‘听说德国的高压锅特别好,你买一个带回来。’我这才明白她让我来的真正目的是让我来买锅。我前天上午已经完成了任务,买了个高压锅在床头放着。”这时,会场发出一阵笑声,有人小声嘀咕:“哦,上帝,我们可不是来听什么高压锅的。”
莫言笑了笑,就着话题,从“高压锅”引到了另一种“锅”,他说:“这次来,我还知道德国某些媒体给我背上了一个黑锅。这次我来法兰克福,收获很大,买回了一个银光闪闪的高压锅,同时还卸下了一个黑锅。我这次来才体会到老婆的话一定要听。我如果不来,第一买不回高压锅,第二我的黑锅就要背到底了。”听完这一段话,人们恍然大悟,原来,莫言是要为自己鸣不平啊!
最后,莫言以一个小故事结束演讲,他说:“听说法兰克福是歌德的出生地。有一次,歌德和贝多芬在路上并肩行走。突然,对面来了国王的仪仗。贝多芬昂首挺胸,从国王的仪仗队面前挺身而过。歌德退到路边,摘下帽子,在仪仗队面前恭敬肃立。我想,这个故事向我们传达的就是对贝多芬的尊敬和对歌德的蔑视。在年轻的'时候,我也认为贝多芬了不起,歌德太不像话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慢慢意识到,在某种意义上,像贝多芬那样做也许并不困难,但像歌德那样,退到路边,摘下帽子,尊重世俗,对着国王的仪仗恭恭敬敬地行礼,反而需要巨大的勇气。”通过这个小故事,莫言委婉地表明自己其实是心存敬畏的人,绝不是目空一切耍大牌的人。场内爆发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