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jzbb”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谈发展中的文化力因素,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谈发展中的文化力因素,欢迎阅读与借鉴!

谈发展中的文化力因素

篇1:谈发展中的文化力因素

谈发展中的文化力因素

在当今经济发展中,文化力与经济力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趋势日益凸显.这说明文化力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尤其是文化力转化为经济力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有目共睹,其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文章从文化力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这个角度作一探讨.并得出结论:在当今经济发展中必须搞好文化力的开发与建设.

作 者:马玲 束克东 MA Ling SU Ke-dong  作者单位:马玲,MA Ling(安徽省舒城县委党校,安徽,舒城,231300)

束克东,SU Ke-dong(南开大学经济系,天津,300071)

刊 名:平顶山工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PINGDINGS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年,卷(期): 14(4) 分类号:G05 关键词:文化   文化力   经济力  

篇2:浅析当代国际关系中文化因素的作用

浅析当代国际关系中文化因素的作用

冷战后,随着文化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上升,从文化角度研究国际关系和国家对外政策,日益引起学者们的重视,这不仅开拓了国际政治和对外政策的研究视野,而且有利于人们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和揭示.本文从文化的定义及特征入手,时文化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作 者:李荣静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刊 名:理论与现代化 英文刊名:THEORY AND MODERNIZATION 年,卷(期): “”(2) 分类号:F81 关键词:文化   国际关系   软权力  

篇3:语言交际中文化差异因素研究

语言交际中文化差异因素研究

一、前言 语言学家多拉在《语言教育:科学的方法》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了解和掌握一种民族文化决不是记忆一些文化事实,而是要在交际中能够正确地运用.无论学习者将深层文化特点如国民性情、时间取向、美丑定义背得如何熟练,如果不会在交际中自觉地使用,那么他的交际技能仍然是零.

作 者:刘慧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刊 名:职业时空(上半月版)  PKU英文刊名:CAREER HORIZON 年,卷(期): 3(10) 分类号:C912 关键词: 

篇4:六大因素影响就业力

六大因素影响就业力

1.用人单位7成看人品

体现大学生就业力的因素是,品德素养是用人单位招聘时最为看重的,比例高达70.09%。

而毕业生对此认识度为42.86%,在校学生认同的仅占34.78%,与用人单位的标准相去甚远。

而品德素养中,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是大学生的诚信品质,比例达到了50%。招聘时,对于吃苦耐劳品质的要求比较高,比重占到了45.65%,而对于敬业奉献品质的要求并不高,占到了32.6%。这方面,学生认同度高度吻合。

2.有个好爸爸比什么都强?

用人单位在评价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时,社会关系仅是一个小小因素;学校和大学生在评价自身的就业能力时,却把社会关系这一因素看得很重。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一说,在校大学生7成表示赞成。相反,用人单位中却有7成不赞同这一说法。

有些学生以“我的工作不用我操心,父母早就搞定”为荣;有的学生舍本逐末,花费大量精力去建构和营造社会资本而荒疏学业。高校的教师、大学生对于就业能力本身之外的父母的社会关系、家庭居住地等因素的关注程度明显偏高。

谈发展中的文化力因素

3.专业成绩占分多少?

一半以上用人单位重视大学生在学校的专业成绩。此外,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青睐程度比专业型人才整整高了30多个百分点,分别是48.57%和14.29%。所以许多情况下用人单位所录用的甚至是专业不对口的.人才。

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毕业生的特长,最值得关注的是写作、演讲、摄影、交际等等,这就是大学生的特殊素质和能力。

4.社会经验大部分是人际交往

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最看重社会经验占到50%,认为最需要的社会经验是专业实践,比例高到71.74%,有45.13%的比重认为人际交往能力是社会经验最重要的体现。

“用人单位特别需要性格开朗、善于交流、有一个好人缘的员工。这样的人有一种亲和力,能够吸引同事跟他合作,能够赢得更多的客户。”某高校学生处一位老师这么表述。

5.考驾照比计算机证有用

用人单位对专业资格证书的认可度高达63.04%,有41.30%的用人单位认为英语等级证书是重要的。

但一项调查令我们大跌眼镜:浙江理工大学届毕业生中,计算机等级证书的得证率为93.22%。但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基本上不看重计算机等级,认同度仅4.35%,比驾照的20.36%要低得多。

6.学生干部,优势不明显

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认为有学生干部经历就是就业优势的只占4.35%,但对创新能力十分看重。

篇5:试论口译中文化因素的归化与异化

试论口译中文化因素的归化与异化

口译不仅涉及到从源语到目的语的语言转换,更涉及到译员对两种文化的处理.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译法和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译法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译员在口译实践中应考虑到各种制约因素,灵活地运用归化和异化,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作 者:钟再强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通,226019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41) 分类号:H3 关键词:口译   文化因素   归化   异化  

篇6:语篇翻译中文化因素论析论文

语篇翻译中文化因素论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语篇;语篇翻译;文化因素;文化信息的处理方法

论文摘要:语篇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语言单位,语篇翻译是一个动态的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制约语篇翻译成功与否的因素很多,文化因素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本文首先简单介绍语篇和语篇翻译,然后论证文化因素在语篇翻译中的重要性,并从实践的角度指出直译、意译、调试、加注可以较好地解决语篇翻译中文化信息的重现问题。

语篇翻译是一种以译者为中心,源语和目的语的动态的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影响因素甚多,文化因素就是其中之一。论文论文参考网如何处理好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对于忠实地反映源语的交际信息,展示源语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意义重大。

1.语篇、语篇翻译

对语篇的定义众说纷纭,但在一点上大家达成共识:即语篇是一个完整的语义单位。在形式上,语篇可以是口头会话,也可以是书面文本,篇幅可长可短。具体到语篇翻译,语篇研究的对象应该是连贯而完整的较大的语言交际单位,如段落、整篇文章、会话等。

语篇翻译是翻译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它以语言学理论为指导,以语篇为基本翻译单位,以语篇分析作为语篇理解的手段和语篇翻译的基础,并结合了传统翻译理论和方法的精华部分,最大限度地使原文和译文达到意义上的对等。在翻译活动中,语篇是客体,译者应该在译语文化背景内构建起一种相应的文化背景,以解决因不相容而造成的文化冲突。

2.文化因素的重要性

文化一词涵义广泛,定义繁多。Newmark(1991: 73)认为文化是“某一人群及其生存环境中所特有的各种活动、思想及其在物体和活动所表现出的物质形式的总合”。在文化和语言的关系上,游汝杰认为“语言和文化共生、共存”。语言是文化的代码,文化是语言的土壤,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每个人生活的文化语境不同,自然影响其对他人话语的理解和解释。语篇作为跨文化交际的结果,自然离不开文化因素的制约。语篇翻译过程涉及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因此,一个成功的译者,必须能够从文化角度正确解读源语语篇,忠实地再现原文。在源语中有些文化信息对于译入语读者来说,由于缺乏相应的背景信息是难被理解的。比如有一则英语谚语“When the wind is in the west, the weather is at the best.”中国读者往往会感到困惑,西风到来之时,怎么会是气候最好之时呢?译者这时候就需要考虑读者文化的差异,往往需要加注:英国是海洋性气候,每年来自西部大洋的暖湿气流带来宜人的气候,而东风则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象征寒冷,所以英国人讨厌东风,喜欢西风。由此,读者也不难理解雪莱为什么会有“Ode to the West Wind”这样的名作了。总之,一位成功的译者总会把源语语篇置于其文化语境中去思考。

3.文化信息的.处理方法

如上所述,语篇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单纯转换,还涉及文化因素的制约。在这一问题上,译界众说纷纭,异化、归化说,语义翻译.交际翻译说,都在不同程度上对这个问题有一定的说服力。笔者更倾向于采用“直译,意译,调适,加注”四方法来解决语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

我们猜您可能喜欢以下文章: :高考作文复习素材(4)英国留学:毕业后留下工作到底难不难赴英留学:高考生需要注意的五大问题高考-留学双保险计划赴英国留学 高考生常见问题解惑20的高考生如何选择留学英国英语网:小升初英语2012学习障碍的原因分析及对策[高考不是独木桥---赴英留学新途径今年英语:英语论文:融翻译教学于英语教学中[1]英语:英语论文:对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信息等 今年英语:英语论文:语篇翻译中文化因素论析

3.1直译

直译是指基本上从原文的字面意思翻译,不作过多的解释和注释,可以较好地保留源语的文字形象和文化内涵。比如,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armed to the teeth(武装到牙齿),sour grapes(酸葡萄)等。可以看出,直译从意义和形式上都忠实地再现了原文的风采,译文读者也能接受并较好地理解,达到了功能对等。

我们猜您可能喜欢以下文章: :2012年高考作文复习素材(4)英国留学:毕业后留下工作到底难不难赴英留学:高考生需要注意的五大问题2012高考-留学双保险计划赴英国留学 高考生常见问题解惑2012年的高考生如何选择留学英国英语网:小升初英语2012学习障碍的原因分析及对策[高考不是独木桥---赴英留学新途径今年英语:英语论文:融翻译教学于英语教学中[1]20英语:英语论文:对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信息等

篇7:谈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河南省郑州市机电学校(河南 郑州 450121) 王锡俭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人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 are down,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English learners却对其含义不甚了解。原因是不清楚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来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与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语言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只重视听、说、读、写训练,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忽视了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等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 praising me.”(您过奖了)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或用“Where?Where?”(哪里?)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两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He is a wolf.”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徒”。

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还可以从动物的文化涵义窥见一斑:对于狮子的勇猛(brave),绵羊的温顺(gentle),狐狸的狡猾(sly),乌龟的迟缓(slow),猪的贪婪(greedy),英语和汉语的文化涵义基本相同。但在老鼠、骡子和猫头鹰的习性上,英、汉的文化涵义则大相径庭。在汉语中有“贼眉鼠眼”,“鼠目寸光”等成语,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浅。而老鼠在英语俚语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于迪斯尼先生创造了MickeyMouse这个宠物,从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异彩,成为千家万户所喜爱的动物,尤其在儿童心目中,更是机智,智慧的象征。至于骡子,在汉语中,“寿命长,体力大”是它的特征。而英语中骡子是“stubborn(顽固)”的代名词。汉语中人们用猫头鹰象征不祥之兆,如“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而英语中的猫头鹰则是智慧之鸟。

此外,中西文化的差异还有很多,如熟人、朋友间见面打招呼时的差异:中国人见面多问“你吃了没有?”“你到哪里去?”;外国人则说“Hello”;人们接受礼物时表达自己态度的差异:一般中国人不会当着送礼物人的面看礼物;而英美人往往会当面拆开礼物并高兴地向人家连声说:“Thank you. I really appreciate it.”;运用体态语的差异:中国人召唤他人走近时常用手心向下,手指向内连续弯曲的手势,这种手势在英语中是在使唤小动物走近时用的;召唤他人走近,英美人使用四指弯曲食指向内勾动的手势,而这种手势在汉语中则是极富挑衅性的。

三、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传授文化知识。这样,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音教学和文化教学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同步进行。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却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有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又如:教词汇Professional时,告诉学生“He is a pofessional.”和“She is a professional.”可能会引起天壤之别的联想意义:He is perhaps a boxer.和She in likely a prostitute.(她可能是个妓女。)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触发的定向思维。

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外,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还应适时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如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日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有位导游讲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带队旅游中,我们的这位导游看到一位美国老太在艰难地爬山时,便上前去搀扶她,却遭到了老人的拒绝。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因为在美国这样一个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老人们养成了不服老,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elderly people),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senior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

在英语教学中,还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WARM,where,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weigh,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