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e02”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我们身边的小秘密 教学案例(青岛版二年级上册),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我们身边的小秘密 教学案例(青岛版二年级上册),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我们身边的小秘密 教学案例(青岛版二年级上册)
我们身边的小秘密 教学案例(青岛版二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教科书第29页的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米、厘米的认识,能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并进一步认识测量在生活中的作用。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并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与成功。
教学重点与难点:测量并发现秘密。
教学准备:软尺、卷尺、直尺、身体成长记录卡;多媒体设备。
一 课前谈话:讲故事
小朋友们,老师这里有一个脚印,(电脑出示脚印图片)这个脚印的后面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大家想不想听?
学生说一说。
师讲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在一座破庙里,沙和尚做好的饭不知被谁偷吃了一点,唐僧在墙角处发现了一个脚印,就凭着这个脚印,唐僧就知道是谁偷吃的。小朋友们,你们想知道唐僧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吗?
生说一说。
其实,唐僧知道我们身上的一些小秘密,他就是利用这些秘密判断出来的。小朋友们,你们想知道我们身上的秘密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动手、动脑,发现我们身上的小秘密。师边说边板书课题:我们身上的小秘密
二 探究新知
(一)回顾学过知识
在探索之前,我们先请出我们的老朋友,师边说边出示直尺:看,这是什么?
生说出答案。
直尺可以用来干什么?
生说一说。使学生明白,直尺可以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直尺上从0到1是几厘米?
生说一说。
怎样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找生说一说。(预设:学生可能说对准0刻度线。)
师陈述:要把0刻度线对准物体的一端,另一端对着哪个刻度,这个物体就长几厘米。
(二)探究测量方法
1、导入成长记录卡
老师有一个和你们一样活泼可爱的儿子,为了留下他的成长足迹,我专门为他设计了成长记录卡。(电脑出示记录卡)
看到这些词语,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提出问题。预设:学生可能说什么是拳头一周的长?脚长怎么量?一庹长是什么意思?
2、介绍各部分的意思
小朋友们,你认为什么是拳头一周的长?
先找学生说一说,学生可能围绕拳头任意部位一圈。
师再用课件演示。
找一个学生到讲台前,师用软尺演示测量方法,边量边说明:握住拳头,沿手的五个股关节一周,就是拳头一周的长度。师强调在测量时,软尺要拉直。同时,指导学生正确的使用软尺。
从哪到哪是脚长呢?
先找学生说一说。学生可能说从脚的前面到后面。师课件演示,边演示边说明:从脚后跟到最长脚趾尖的长度就是脚长。
一庹长是什么意思?师伸开双臂,说明从左手中指指尖到右手中指指尖的长度就是一庹长。同时让学生伸开双臂,认识一庹长。
老师的一庹有多长?可以怎么量?我一个人能量吗?
学生说一说。
小朋友们觉得找几个帮忙比较合适?
学生说一说。可能有学生说一个人,也可能说两个人。然后找学生量一量,使学生明白一个人不好测量,两个人测量比较合适。
这时师借机说,有时候我们需要与别人合作才能更好的完成一件事。
3、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拥有一份自己的成长记录卡?
生说一说。
老师也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一份,请拿出一号信封,从里面取出记录卡。
先在横线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再看看你的卡上都记录了什么?
生写名字,然后说说卡上记录了什么。
师用惊讶的语气说:原来是这些部位呀!那你能不能测量出这些部位的长度呢?
学生说一说。
4、讨论测量方法
小朋友们想一想,要测量这些部位的长度,你一个人能完成吗?学生思考后回答。
需要几个人合作比较好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可能说两个人,也可能说3个人、4个人。
师适当点拨:测量其中一个人,需要两个人测量,一个人记录。
使学生明白需要4个人合作。
请小朋友们打开2号信封,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软尺、卷尺,4人为一组讨论一下,要测量这些部位的长度,选择哪种测量工具比较合适?
生4人一组讨论。然后汇报结果:学生可能说测量拳头时选软尺,测量脚长选卷尺、直尺或软尺,测量一庹长选卷尺、软尺,测量身高选卷尺、软尺。
该怎样分工呢?
生小组讨论。然后汇报学生的方法:先量1号同学,有两个人测量,一个人记录。
5、实际测量
小朋友们说得真不错。合理的分工和科学的方法能提高我们的效率。现在我们趁热打铁,各小组进行实际测量。在测量时,要先分工,再测量,并把测量的数据及时记录下来。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合作的好,测量的快。
师提示学生在用卷尺时要注意安全。(电脑出示:温馨小提示)
生各自找场地测量。
师参与到各小组中去,指导学生规范测量。(主要看学生会不会用软尺、卷尺,能不能正确读数,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哪个小组测量完了,来说说你测量的数据。
生汇报测量结果。(选两三个同学说一说。)
6、发现并揭示小秘密
看看你手中的记录卡,这些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观察后回答。生可能说出测量的数据。
这时,师可以再引导:哪两个部位的长度差不多。
生说一说:拳头一周的长和脚长差不多,一庹长和身高差不多。
再看看你小组里其他小朋友的记录卡,你有什么发现?
生观察后说一说。学生可能说出数据,也可能说出拳头一周的长和脚长差不多,一庹长和身高差不多。
如果学生说出上面的结论,师要及时表扬,并再找几个生说一说。
师再说一说,拳头一周的长和脚长差不多,一庹长和身高差不多。
原来我们身上藏着这样的秘密呀!师边说边板书:拳头一周的长和脚长差不多,一庹长和身高差不多。
谁能说一说我们身上的小秘密。
可以多找几个学生说一说。
你们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身上具有这样的秘密,那大人和幼儿是不是也这样呢?来看看老师收集的资料。电脑出示老师收集的资料。让学生观察。
从老师收集的资料资料来看,大人和幼儿身上也具有这样的秘密。
7、首尾呼应
其实,我们身上还藏着许多的小秘密呢。例如:一个人的身高相当于7个脚长,(课件演示)唐僧就是根据这个秘密找到是谁偷吃了米饭。
师课件出示前面的脚丫,23x7=161cm,根据这个数据,你们猜是谁偷吃了米饭?师课件出示徒弟3人的图片,让生判断,然后再用课件验证学生的说法。
三 拓展知识
其实,我们身上的秘密还不止这些呢。师边说边课件展示:人的脸部长相当于3个鼻子的长,脸部的宽相当于5个眼睛的宽。
小朋友们,只要大家平时做个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多探索,你会发现更多的秘密。
四 总结
小朋友们,通过今天的活动,你们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和体会,谁来说给大家听一听。
找生说一说。学生可能会说测量的方法,可能会说我们身上的秘密,也可能说自己的体会。
课下请同学们查阅资料,看看我们身上的这些部位还有哪些秘密。电脑出示:(课外拓展:我们身上还有哪些秘密?身高与头长的秘密;身高与一拃长的秘密;身高与肩宽的秘密……)
板书设计
我们身上的小秘密
拳头一周的长和脚长差不多
一庹长和身高差不多
篇2: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2、认识乘号、乘数、积,会读写乘法算式。
3、学生初步学会根据数学问题列出乘法算式,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能够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能够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核心概念
符号意识模型思想
数学思想
符号化思想模型思想
教学准备
PPT
教学流程
环节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环节一:情境导入
星期天到了,小明和他的小伙伴们正在一起玩耍呢,让我们来看看吧。(出示主题图)
这是什么地方呀?你最爱玩什么项目?
(游乐场。小火车、小飞机等)
那么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这幅图,你能从中发现什么样的数学信息,能根据图中信息提一些数学问题吗?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生:1、玩小飞机的有多少人?
2、做小火车的有多少人?
3、过山车上有多少人?
其他学生解答,教师板书计算
3+3+3+3+3=15(人)
6+6+6+6=24(人)
2+2+2+2+2+2+2=14(人)
师:那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加法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每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师:像上面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可以用一种简便方法,也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乘法
创设情景,借助学生们喜欢的游乐设施,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
“几个几相加”是学习乘法的基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数一数,在算式中比一比,学生对“几个几相加”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学习乘法做铺垫。
环节二:探究新知
师:大家观察这几个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相同加数是几?几个几连加?
(这几个算式里的加数都是相同的,每个算式都表示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和)
师: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有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叫做乘法。
介绍:乘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一样,也有一个运算符号叫做乘号,乘号的写法是“×”
乘法算式中,相乘的两个数叫做乘数,两个数相乘的结果叫做积。
5+5+5=15
5×3=15
3×5=15
乘数乘数积
师:怎样写乘法算式呢?我们以
3+3+3+3+3=15为例
先看一看,相同加数是几?
相同加数是3,就写在乘号的前面。
再数一数,是几个3连加?
把相同加数的'个数5写在乘号的后面
3×5表示5个3连加,5个3得15,因此算式是3×5=15,读作3乘5等于15。或者也可以写成5×3=15,读作5乘3等于15。你们能把另外两个加法写成乘法算式吗?谁可以读一读?
生:6×4=244×6=24
2×7=147×2=14
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学生在加法、乘法算式的比较中进行感受和获得的,同时使学生形成对乘法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环节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48页“做一做”第2题。
师: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几,可以写成怎样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予以订正。
2、判断对错,错的更正,为什么?
4+4+4=4×3
2+2+2+2+2=2×5()
7+7+4=7×3()
6+6+6+6=6×4()
(相同加数,乘法计算)
第一题,让学生在习题中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由几个几,引出加法,再变为乘法。
第二题,强调只有相同加数,才可以用乘法计算。
环节四:
课堂小结
最新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
1. 一双筷子有2根,4双筷子有多少根?
2. 二年级同学画画,每个小组画5张,3个小组画多少张?
3. 每个花瓶插4朵花,3个花瓶插几朵花?
4. 做一件衣服用4个扣子,做4件衣服要用多少个扣子?
篇4: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
一)、小兵有38枚邮票。小琴的邮票比小兵多19枚。小东的邮票比小琴少16枚。
1、小琴有多少枚邮票? 2、小东有多少枚邮票? 3、小琴的邮票比小东多多少枚?
二)、一班有57本书,二班比一班少8本,三班比一班多16本。二班有多少本书?三班呢?
三)、看图
1、小芳用18元买了3辆玩具汽车,每辆玩具汽车多少元?
2、小军买一只玩具狗和一辆玩具汽车,一共要用多少元?
三)、小兔跳了多少格?
四)、有32朵花,分一些给8个同学后还剩4朵,分掉了多少朵?
五)、小兰8分钟唱了2首歌,每首歌唱了几分钟?
六)、李老师带领8个同学去公园,每张门票4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七)、买4块巧克力的钱可以买1个蛋糕。妈妈带的钱正好可以买4个蛋糕,如果买巧克力,可以买几块?如果每块巧克力8元,每个蛋糕多少钱?
八)、买5个布娃娃的钱可以买一辆玩具车,小李带的钱正好可以买4辆玩具车,如果买布娃娃,可以买几个?如果每个布娃娃7元,每辆玩具车多少钱?
九)、12个苹果,平均分给文文和他的3个朋友,平均每人分几个?
十)、三年级植树73棵。二年级比一年级多植树13棵,比三年级少植树28棵。二年级植树多少棵?
十一)、三个朋友拾鸡蛋。小军比小兰少拾15个。小兰拾了37个鸡蛋。小明比小兰多拾33个。小军拾了多少个鸡蛋?小明呢?
篇5: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
1、每个铅笔盒花8元,48元能买几个这样的铅笔盒?
2、小明和小红写大字,小明写了9个大字,小红写的是小明的3倍,两人一共写了多少个大字?
3、
一共有多少个 ?
算式一: 算式二:
4、
7元 6元 9元 ?元 42元
① 比 贵多少钱?
② 的价格是 的6倍, 是多少钱?
③ 小明拿50元钱去买4个 ,应找回多少钱?
④ 的价钱是 的几倍 ?
⑤ 小红买4个 和一个 ,一共需要多少钱?
⑥小丽买一个 和一个 ,需要多少钱?
⑦你还能提出一个问题,并解答吗?问题:
以上内容是大学网unjs.com小编精心整理的,希望本文可以帮到你哦!更多优质内容,请关注大学网!
[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
篇6:可能性教案 (青岛版二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统计与可能性中的信息窗2。
教学目标:
1. 通过多种活动,充分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形成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3. 经历探索的过程,形成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
重难点: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生答(喜欢)
师:下面老师和大家做一个“猜一猜”的游戏。
二、创设情景、激发探究
1、初步感受事情发生的确定性。(摸球游戏)
(1) 用“一定”来描述事情发生的确定性。
出示两种颜色的球。
师:老师把这些球放在盒子里一些,我现在从这里任意摸一个球,你们猜一猜老师会摸到一个什么颜色的球?
生:黄球。
生:白球。
师:到底什么颜色的球呢?(边说边摸出球,吸引学生注意力集中的看,师慢慢摸出球。)
师:什么颜色的球?
生齐声答:黄球。
师:猜错的同学不要灰心,还有机会,我们继续猜,谁想摸球?(点一名学生摸球)
师:准备好摸球,其他同学猜。
生:黄球。
生:白球。
学生摸出球。结果还是黄球。
师:猜对了很高兴,猜错了不要不高兴,还有一次机会。
生准备摸球,其他猜。
生猜。全猜黄球。
师:这次都猜黄球,没有不一样的意见了。
结果又是黄球。学生高兴。
师:为什么这一次你们都能猜对了,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觉得这里面放得全是黄球,所以摸出的都是黄球。
师:还有谁想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生:我认为里面只有黄球,所以拿出的都是黄球。
师: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呢?答案马上揭晓。
师打开盒子,学生齐说猜对了。
师:现在你最想说什么。
生:盒子里放得全是黄球,我们怎么摸摸出的都会是黄球。
师:他说的你赞成吗?
生:赞成。
师:我们用数学语言规范的说是,盒子里都是黄球,我任意摸一个摸出的一定是黄球。
板书:一定
师:再回忆刚才我们的做的摸球,在什么情况下,任意摸一球,摸出的一定是黄球。
(2)用“不可能”来描述事情的确定性。
出示另一个盒子,再来做摸球游戏。
师:我们再来做“猜一猜”的游戏,谁来配合大家做这个游戏呢?找坐得最端正的来吧!
师:做好准备了,好!把手伸进盒子里。才这次摸的是不是黄球呢?
生猜。有的猜黄球。有的猜白球。
师:揭晓答案。(白球)
师:再来猜这一次摸的是什么球?
生答案不一
答案是白球,不是黄球。
第三次摸球,猜是什么球。
答案基本一致白球。
师:在这个盒子里摸了三次,每次摸出的都是白球,不是黄球,你觉得是为什么呢?
生:里面只有黄球,没有白球,所以摸出的是白球,不是黄球。
生:……
师:他们的猜测对不对呢?想不想知道答案。
打开盒子,知晓答案。
师:不知道为什么的同学,现在知道问什么从这个盒子里摸出的不是黄球,而是白球了吗?谁想说一说呀?
生答
师:摸出的是白球,不是黄球。我们可以这样说从这个装有白球的盒子里一定能摸出白球,不可能摸出黄球。
板书:不可能
师:思考,在什么情况下摸出的一定是白球,不可能是黄球。
生答。
师:再看装黄球的盒子,从里面摸出的一定是什么,不可能是什么球呢?
(3)用“可能”来描述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
师:同学们看如果我不这两种球放在一个盒子里,任意摸一个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谁能大胆的猜测一下。
生猜测
生:黄球
生:白球
生:是黄球或是白球。
师:我们同学的猜想正确不正确呢?下面我们小组做摸球游戏,来验证我们大家的猜测是否正确。
师:在活动前老师提几个要求,同学们按照老师的游戏要求进行。(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师在学生活动的时候巡视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
活动结束。
师:讨论完的小组请坐好。各小组发言,根据你们记录的情况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分小组发言。说不一样的发现,一样的就不要说了。
生:有的摸出白球,有的摸出黄球。
生:我们不能确定。
生:……
师:我们同学在游戏的过程中发现,摸出的球不一样,又是摸出白球,又是摸出黄球,你们的意思都是说不能确定,可能摸出白球,也可能摸出黄球。(板书:可能)当我们不能确定的时候就说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黄球。
师小结:我们在做摸球游戏的时候,学会了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这三个词来说明在不同的情况下摸出的球是确定的,在什么情况下摸的球是不确定的。那位同学再来总结一下,在什么情况下摸出什么样的球呢?
生总结。
过渡: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好多事情是一定发生的,有的是不可能发生的,有的是可能发生的。我们今天学生的可能性就是让我们找一找身边的数学,看看生活中有哪些事是一定,哪些事是可能,哪些事是不可能发生的。你们想不想去找呀?
三、课中操
我们先放松一下,然后再去找吧!
我们已经放松了,下面老师和大家去找生活中的可能性。
四、巩固练习
师:老师搜集了一些信息,我们来看老师搜集的信息,你们来判断一下这种说法对吗?
1. 下列的说法对不对,学生判断。
师:我们今天刚认识了“一定、不可能、可能”这三个朋友,他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请同学们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位置。
2. 选择填一填“一定、不可能、可能”。
师:我们同学在刚才的摸球游戏中,表现的很积极。其他学校的学生和我们一样也做了摸球游戏,我们一起来看看光明小学的同学摸球的情况。
3. 连一连
师:在美术课上老师发现你们喜欢画大树,树上画红红的苹果。看老师带来了大树,树上有苹果。老师的苹果没颜色,想让同学们帮我涂一涂颜色,可不是全涂红色,怎么涂呢。听好了有的树摘到的全是红苹果,有的树摘到的不可能是红苹果,有的树摘到的可能是红苹果。我这里有六棵树,六个组长到前面来拿树,怎么涂呢?来抽检。找到了什么读一读,然后再小组内共同完成。
4. 给大树涂色。
四、课后作业
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说一说身边的事,和你的爸爸妈妈比一比谁说的又对又多。
五、总结
一节课结束了,同学们说一说知道了什么?
篇7:分一分 教学案例(西师版二年级上册)
西师版二年级数学上《分一分》教学案例
巴中市巴州区第十小学 苟华琼
课题概述
“分一分”是除法的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概念是“平均分”。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的实践经验。因此,全面落实分一分的活动,通过开展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除法的概念,理解除法的意义,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成为本节课的重点,亦是关键所在。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选取学生成熟的日常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的兴趣。
学情与教材分析
对于“平均分”这个概念,每个学生都不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就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中,形成新的体验,新的感悟,使他们真切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和动笔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3.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几种不同分法。
教具、学具准备
1.准备一颗智慧星,六颗小星星。
2.一些桃形图片
3.相关题卡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今天咱们来进行一场男女同学的比赛,看看咱班的男娃娃和女娃娃谁表现得更好,能最终夺得我们的智慧星,好不好?(在黑板上粘贴智慧星,分男女两组,以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成绩)孩子们有信心吗?一起加油吧!
一、情境导入 学习新知
抽男女同学各一名分别背诵指定的乘法口诀,看谁记得最熟、背得最流利,根据表现情况把六颗小星星奖给孩子。
两名孩子分别背诵。(俩孩子的表现可能存在差异)
他们背得好吗?老师这儿有六颗小小智慧星想奖给他们俩,谁愿意帮我分一分?
孩子演示演示几种分法,一边演示,一边倾听孩子的意见。
1/5 2/4 3/3
师:如果二位小朋友表现都一样好,该怎么分呢?
生:3/3
师:为什么呀?
师:老师明白你们的意思了。两人表现得同样好,得到的星星就该同样多。孩子们,你们知道像这种每份同样多的分法叫什么名字吗?
生:平分,公平分,平均分。
师:你们的想法都很不错!数学家把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课题)
二、故事激趣 巩固概念
猴妈妈有四个顽皮的孩子,这天猴妈妈上街买了8个又鲜又红的桃子,猴孩子一见,纷纷抢桃,老大身强体壮抢了3个,老二不甘示弱也抢了3个,老三老四年小体弱跑在最后,一人只拿了1个。孩子们,猴老大和猴老二这样做对吗?(不对)是啊,人家孔融还让梨呢,他们这样做也太不礼貌了。(此处适当渗透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礼让他人),这老三老四也不干了,于是猴妈妈决定重新分配。聪明的孩子们,你能帮猴妈妈重新分一分吗?
让孩子重新分配。
老大 老二 老三 老四
师:像这样分猴孩子们还有意见吗?为什么?
生:没意见,因为他们分得的桃同样多。
师:孩子们,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帮猴妈妈解决这个难题的?
生:平均分
师:是的,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平均分。
(板书概念: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孩子们,老师还想考考大家,如果猴妈妈有9个桃要平均分给3个小猴,聪明的孩子们。你能再帮猴妈妈分一分吗?
学生演示,提示其他孩子观察,注意分法的多样性。
孩子可能一个一个地分;可能先分两个,剩余的每人再分一个;也可能一次性每人分三个。
孩子们,看出来了吗?谁的分法又快又准确?
生:三个三个地分
师:孩子,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好办法的?
生:乘法口诀,三三得九。
老师还有个问题,如果猴妈妈有18个桃,要平均分给2个小猴,你还会分吗?
学生根据前面的经验迅速分出。(体现数学经验的积累)
验证:是同样多吗?
三、火眼金睛 辨一辩 说一说
师:咱班属猴的孩子挺多的吧?下面,老师想看看哪些孩子拥有孙悟空一样的火眼精金呢?孩子们,敢不敢接受我的考验?
判断下列图片表示的分法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出示准备的题卡。分男女同学比赛,判断并说明。
通过观察评判,进一步让孩子们理解平均分的意义--每份分得同样多。
四、动手动脑 分一分 排一排
1、请男女同学分别上讲台分一分、排一排。
女同学10名(两种分法)
孩子们可能最先想到分成两组,每组5人。
5/5
下面的孩子观察一下,她们分对了吗?
验证:每组的人数是一样多吗?
认真想想,还有别的分法吗?
2/2/2/2/2
根据女同学的表现情况记录成绩。
(此环节不仅培养了孩子动手动脑的能力,也培养了孩子团结合作的精神)
2、男同学12名(四种分法)
6/6 4/4/4 3/3/3/3 2/2/2/2/2/2
根据男同学的表现情况记录成绩。
五、全班总动员 玩一玩 写一写
分小组玩一玩分豆子的游戏(同教科书课堂活动3的内容)
孩子们拿出提前准备好的豆包。
老师讲述游戏规则。
一位同学抓出一把豆子,如果抓出的豆子能平均分并能准确的说出所分的结果的2分,如果抓出的豆子不能平均分,但能准确地说出所分的结果得1分。(此处可以为有余数的除法埋下伏笔)
动手动脑,小组内监督评比出优胜者,成绩计入智慧星评比栏。
六、总结
小结所学知识。
小结比赛结果。
老师觉得咱班的孩子都是既聪明又勤奋的好孩子,智慧星是属于我们大家的。只要大家勤动手勤动脑,做生活的有心人,智慧星就随时住在我们的脑子里,带给我们无穷的智慧!
七、课后作业
略
反思分析:
低段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为了减少孩子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我选用分男女同学比赛勇夺智慧星的方式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孩子们在紧张而又快乐的学习氛围中轻松掌握所学知识。
课堂教学要紧贴孩子的心理特征,一味的强调干瘪的概念,孩子可能并不能真正从心里明白,所以课堂第二环节我选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深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数学课堂不单单是教给孩子简单的数学知识,我在设计小猴分桃的环节时就用一句话,渗透了对孩子要礼让他人的品德教育。在分一分、排一排的环节我也重要强调了孩子要有团结合作的意识。
俗话说:“手是脑的老师”、“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动手实践的情境,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中来,能让学生更有效的经历学习数学的过程,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课堂后面的的辨一辩、 说一说;分一分、排一排;玩一玩、写一写,都能很好地帮助孩子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
[分一分 教学案例(西师版二年级上册)]
篇8: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进一步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正确数万以内的数。
3、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万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准备:
计数器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较大的数是大量存在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大数——万以内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旧知识引入新课,既降低了教学难度,又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读数和写数的规则。)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计数器
这个数表示的是多少?说一说你的想法。(出示计数器:拨数9999)。
让学生说一说如果再添上1个珠子是多少?
教师总结:九千九百九十九再添上1个珠子就是一万。
2、数一数
(1)出示问题: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学生讨论并汇报。
3、认识“一万”
课件出示:出示正方体图。出示10个正方体,指名回答,一个正方体是多少?(一千)。 十个呢?
小组数一数,并汇报:一千、二千、三千……九千、一万。
总结:10个一千是一万。(师板书)
(设计意图:对学生刚学习的一个大正方体中有1000个小正方体的知识进行巩固,既引导了学生采用一千一千地数的方法,又让学生得到10个一千是一万的结论。)
4、课件出示问题:你能从九千八百八十七数到一万吗?大家一起数一数。
还可以怎么数?学生讨论并汇报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小组里数一数,看谁数的又对又快。学生小组内数数,师巡视了解情况。
5、课件出示问题: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大数?
学生讨论并汇报。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从计数器上拨数,从“八千九百”到“一万”
2、第23页练一练第二、三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
(设计意图:最后的总结帮助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梳理,回顾知识点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
练一练第四题
板书设计:
数一数(二)
九千九百九十九再添上1个就是一万
10个一千是一万
篇9:新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编口诀的过程,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并能运用口诀进行准确计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进行初步的归纳总结。
3.将多种记忆口诀的方法归纳总结,渗透数学学习方法。
4.通过喜闻乐见的西游记故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熟记9的乘法口诀并应用9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初步探索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从《西游记》动画片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动画片,这段动画片还与我们的数学知识有关呢。所以请你认真看、认真听。(课件演示动画片《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的片段)
师:你找到了一句乘法口诀吗?它是关于几的乘法口诀?
生:九九八十一。
师:对了,这是关于9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9的乘法口诀!
二、学生合作探讨,编出9的乘法口诀(课件演示)
1.教学“一九得九”。
呈现图片(一条龙船,9人在划),提问:观察这幅图,1条船上有几个人,表示1个几?
学生观察说出:1条船上有9个人,就是表示1个9。
列出乘法算式:1×9=9或9×1=9。
师:根据乘法算式,你能编出一句口诀吗?
生:一九得九。
2.教学“二九十八”。
呈现图片(两条龙船),提问:2条船上有几个人?表示几个几?
师:2个9相加应该怎样列式?
生:9+9=18,乘法算式是:2×9=18或9×2=18。
师:知道口诀是什么吗?
生:二九十八。
3.教学“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
提问:3条船、4条船呢?怎样列式?
生:3条船时有3个9,3×9=27或9×3=27。4条船时有4个9,4×9=36或9×4=36。
师:口诀是……
生: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
4.教学5至8的相应口诀。
师:5条船时就有5个9连加,你知道得多少吗?你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生1:5个9连加就是9+9+9+9+9,2个9相加是18,18再加9等于27,27+9=36,36+9=45。
师:有其他方法吗?
生2:刚才学习了四九三十六,就是4个9连加是36,再添1个9,也就是36再加9等于45。
师:这两种计算方法你认为谁的方法好,为什么?
生:第二个,简单方便。
小组合作观察有关6至8条船的三幅图,运用刚才编口诀的方法自主探究学习6至8的相应口诀。
5.教学“九九八十一”。
师:通过对前八句口诀的学习,你知道“九九八十一”这句口诀是怎样得来的?
生:8个9是72,再添一个9是9个9,72再加一个9就是81,所以九九八十一。
师:九九八十一,就是有9个9连加,真多啊!可见唐僧师徒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的确很艰辛啊!
三、记口诀
师:现在给半分钟时间,看看你能把所学的口诀都记住吗?
问题1:你在记口诀的时候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教师记录学生有问题的口诀,用白粉笔勾出)
过渡语:看看通过下面的学习能不能帮助你解决。
问题2:没有遇到问题的同学,我想你一定有什么小窍门吧!先和你的同桌交流。
(教师注意留心听与重点规律有关的内容,选择学生回答问题)
问题3:你发现了哪些规律,讲给大家听听。(教师根据学生随机的发现进行引导和归纳性的指导)
1.记忆方法一──找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师:找到规律你记忆起来就不费劲了。9的乘法口诀有哪些规律呢?(这些规律学生不必一一找到,不同班级的学生发现不同的规律。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规律)
9的乘法口诀共有九句: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七九六十三,__七十二,九九八十一。
它们的规律是:每句的第一个数是按1~9的顺序依次排列;每相邻两句的积相差9。
提问:我记住了“七九六十三”这句口诀,下一句忘了,怎么办?
积的十位数比口诀的头一个数小1,积的十位数与个位数的和是9。
师:3×9=28,我算得对吗?用你的方法检查。
后一句口诀的得数与前一句口诀相比,十位数大1,个位数小1。
看来9的口诀算得的积离不开1、8、2、7、3、6、4、5这些数字,这样我们可以把口诀分成这样的四类:二、九,三、八,四、七,五、六。
九的口诀,9乘几的积,就把几当做几十,再减几。
原因:因为1个9是1个10减1,2个9就应该是这样的2个10减2,是18,那么3个9就应该是30减3,是27,那4个9呢?(40减4是36)5个9呢?
(50减5)继续,所以9乘几的积就是几十减几。(课件演示)
篇10: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期中测试题
(60分钟 100分)
一、填一填。(共31分)
1. 6+6+6+6=( )×( )
2、
每盘苹果( )个,( )盘苹果,一共( )个。
=
3、( )里最大能填几?
( )×4<27 ( )×8<50 6×( )< 32
4.5、在○里填上“>”、“<”或“=”。
9×6○50 3+3○2×3 1×7○0×7
5. 7×3=21,读作( ),其中7和3是( )数,21是( )
6.两个数的积是64,和是( )
7.把口诀填完整
( )三十 ( )六十三 三七( )
( )四十二 三三( ) ( )十八
8.计算8×9和9×8时,用的乘法口诀是( )
9. 看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再看算式写口诀
五七三十五 算式:( )( )
6×7=42 7×6=42 口诀:
10、一个角有( )个顶点,( )条边。
11. 写出各部分名称。
二.祝你都算对(28分)
1、口算(20分)
5×5= 2×2= 2×8= 5×9= 4×6=
7×3= 12+20= 6×6= 6×3= 89-34=
6×9= 7×6= 75-68= 8×3= 8×0=
6+6= 5×6= 7×7= 9+6= 5×1=
2、用竖式计算(8)
7×6= 9×5= 8×8= 5×7=
三、选一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6分)
1、5个6相加的和列式是( )。
①6+5 ②6× 5 ③5+5+5+5+5
2、7+7+7+7+7可以写成( )。
① 7×4 ②7×5 ③7×6
3. 孙悟空吃了5个桃子,猪八戒吃了孙悟空的6倍,猪
八戒吃了( )个桃子。
① 25 ② 30 ③ 36
四、填空。(每空2分,共计8分)
五、解决下面问题。(共27分)
1、二年级(1)班有9个小组,每个小组4个人,二年级(1)班一共有多少人(3分)
2.小红一天在校学习6小时,一个星期在校学习多少小时?(4分)
3、欢迎小动物
(1) 填一填(每空3分,共计12分)
只数
(2)每张桌子周围最多坐7只小猴子,4张小桌子够小猴子们坐吗?
(4分)
4. 妈妈买来一些桃子,如果每篮装8个,可以装4篮。妈妈一共买来多少个桃子?(4分)
答案
一. 共31分,第1题1分,其余每空1分。
1.4×6.
2.3 4 12 3×4=12
3. 6 6 5
4. >= >
5.7乘3等于21 因 积
6.16
7.三四 七九 二十一 六七(三) 得九 二九(三六)
8.八九七十二
9.5×7=35 7×5=35 六七四十二
10.一 两
11.边 顶点 边
二.1,口算 每个1分 25 4 16 45 24 21 32 36 18 55 54 42
7 24 0 12 30 49 15 5
2.竖式计算。每个2分。42 45 64
三.选一选。共6分,每题2分
②②②
四.每空2分 2 2 2 3
五.1.4×9=36
2.6×5=30
3.21 25 36 9 4×7=28 28>25 够坐
4.8×4=32
篇11:《日月潭》教学设计 (A版二年级上册)
《日月潭》教学设计
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会写7个生字。
2、学习课文,体会日月潭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宝岛台湾和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二、重难点:
1、能准确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2、通过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增强热爱宝岛台湾的感情和祖国统一的意识。
三、教具准备:中国地图、词语卡片、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观看地图,揭示课题。
1、教师点击鼠标,出现中国地图,让学生观看中国地图,然后请学生走上讲台指指宝岛台湾的位置。师生结合课外资料简要介绍介绍台湾岛
2、师:今天我们就要到台湾岛去,看看那里著名的风景区--日月潭。出现日月潭的全景图,让学生观看,然后,(教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读一读。
3、读后解释“潭”:水很深的池。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在那见过这个字。(玉渊潭、龙潭湖)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
2、检查读书情况,教师及时指正。
三、评析词句,理解美的意境。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日月潭的名字是怎样来的?
2、生自读第二自然段后汇报找到的句子。
3、比较句子:
师:老师这有两组句子,请同学们读一读,看看哪个句子好?为什么?
(出示课件)湖的北边叫日潭。 湖的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 湖的南边叫月潭。湖的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生读后比较)
4、看多媒体课件,感受、体会日月潭的形状美:
生边看师边配乐解说:看,这是北边的日潭,像圆圆的太阳;这是南边的月潭,像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似的月潭伴着那圆圆的太阳似的日潭,苍翠的树木衬着碧绿的湖水,使日月潭成为美丽的绿色世界。
5、指导朗读:
师:日月潭的形状那么美,谁能把它读好?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读,找出日月潭在什么地方的句子。
2、汇报:
师:谁能用以下的词语来汇报? 日月潭 台湾省 台中 最大的湖
生:日月潭在台中附近的高山上,是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
生:我国台湾省有一个日月潭,它在台中附近的高山上。
生:台中附近的高山上有一个日月潭,它是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 (三)教学第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
2、学生反馈
3、评析第一句:
⑴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雾吗?见过什么样的雾?
填空:( )的雾。
(浓浓的雾 厚厚的雾 薄薄的雾 淡淡的雾 白茫茫的雾 牛乳似的雾)
⑵ 对比填空: 师:你们见过那么多的雾,下面两个句子该填哪个词?为什么?
清晨,太阳还没升起,湖面上升起( )的雾。
清晨,太阳刚刚升起,湖面上升起( )的雾。
师:同学们真聪明,今后读、写句子得看清楚,用词要准确。
⑶ 指导朗读。
4、评析第二句:
⑴ 字理解析“隐”:
师:“隐”是这课的生字,谁会用学过的字理知识来分析识记?点拨:还记得左耳旁代表什么吗?
生:左耳旁代表大山岭,右边是个“急”字。隔着山看不见那边的美景心里真着急。
师:隔着山看不清那边的景,朦朦胧胧的,“隐隐约约”的反义词是什么?
⑵ 指导朗读。
5、看课件,感受日月潭清晨的美景:
生边看师边解说:清晨,太阳刚刚升起,平静的湖面像一面镜子倒着照出周围的青山绿水,隔着薄雾,星光、灯光显得模模糊糊,看不清楚。
6、指导朗读:
师:日月潭的清晨具有一种朦胧美,谁能把它读好? (同桌练习朗读,指名读)
7、配乐齐读第三自然段。
8、小结学法:读课文,画出最美的词,再感情朗读。
(四)自学第四自然段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2、汇报。
3、点拨
“中午的日月潭”:抓住“建筑”一词,相机补充图片资料,“在潭北的半山腰上,有因供奉文圣孔子、及武圣关羽而得名的文武庙。南边青龙山上有玄奘寺,那可是为纪念唐玄奘法师到西天取经而建立的
下雨时的景色
(1)这时候,日月潭真像童话中的仙境,“仙境”指什么?
(2)这时候,日月到景色的最大特点是什么?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朦胧)
(3)“蒙蒙细雨”是指什么样的雨呢?(小毛毛雨)
既然是小雨,那我们在读这四个字的时候要读得慢、轻一点。(多媒体课件出示这一句话,并标上指导朗读的记号)老师指导朗读这一句话。
4、指导朗读。
四、拓展延伸
1、“日月潭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在不同的时候变化着自己的新装……”,(出示微风吹拂下、夕阳西下、月光映照下的日月潭),你能用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夸夸日月潭吗?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同学们课前还查找了不少资料,说说你还了解台湾的什么?(台湾特有的阿里山、蝴蝶、水果等图片资料)
3、在台湾也住着和你们一样的小朋友呢!让我们隔海相望,和他们说说心里话吧!
日月潭很美,台湾还有很多美景,你们想亲自去看看吗?我们上学期学过《看雪》一课,知道台湾小朋友很难看到雪,看到的雪是用什么做的?他们想来北京看雪吗?为了实现我们共同的愿望,让我们共同期盼祖国早日统一。
板书设计:
清晨 隐约
4、日月潭 中午 清晰 美
下雨 朦胧
[《日月潭》教学设计 (A版二年级上册)]
篇12:《我们知道》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会认六个生字,会写一个字。
2、使学生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给本首诗歌续编,培养创编的能力。
教学重点:检查预习情况。指导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指导续编诗歌。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助理小老师主持“谈天说地”节目。
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现在就出个谜语让你们猜,好吗?听好了: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招手,小草见它微笑,云儿见它就跑。这是什么?
师:对,是风。著名的文学家叶圣陶爷爷很喜欢风。他写了一首很美的诗,你们知道诗的名字是什么吗?
师板书课题“我们知道”。
师:“我们知道。你能把这句话补充完整吗?
学生说句子。
检查预习,认读字词。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1)录音范读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啊。那叶圣陶爷爷在诗中说我们知道什么呢?让好阿姨来告诉咱们好吗?
师播放录音范读。
(2)师生合作读
师:好阿姨读得好吗?课前老师已经叫大家去预习了。你们有预习吗?那现在请大家看看,这首诗歌总共几个小节?每个小节几句话?同学们想不想和好阿姨比比?老师也想。好,这样吧。老师读每小节的第一句,你们读每个小节的第二句好吗?
师生合作读。
2、检查字词认读情况。
检查词语
师边与生合作读,边随机出示写有本课新词的磨菇图片并贴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风儿轻轻地吹,瞧,风姑娘为咱们吹来了又大又美丽的蘑菇。蘑茹上的新词你会读吗?自己读一读,想一想读准字音该注意什么。
学生自已读。
师:好,现在哪位小老师来说一说读一读?
学生提醒字音,带读。
检查生字。
师:同学们,听说咱们教室有又大又美丽的蘑菇,咱们的老朋友邮递员也忍不住想来参加了,同学们欢迎吗?
师:好,现在咱们就来做“邮递员送信”的游戏,好吗?
学生做游戏。
师:你们愿意把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吗?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考老师、同学、小组或带大家读。
师生交流,指导朗读。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也有一封信,是风姑娘写给我的。我来看看。信上说什么。噢,风姑娘说:黄老师,我知道你们班的小朋友很喜欢读诗歌,而且能把诗歌读得很美。我相信只要同学们认真地读,一样能把《我们知道》这首诗歌读得很好,成为风的好朋友。同学们,风姑娘对大家这样有信心,你们对自己有信心吗?好,现在谁来选择喜欢的一节读得大家听听?
学生选择喜欢的一节读。
生互评。
师:同学们,读了篇课文你有什么话想说?
学生提问题或考考同学。
师随机介绍“颤动”“波纹”的意思。
师: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可当音乐响起的时候,老师忍不住也想来读一读这首诗歌了。同学们欢迎吗?好,老师请大家闭起眼睛来听。
师配乐朗读。
师:听后你有什么感受,能给老师评一评吗?
生说感受,并评一评。
师:同学们,你们愿不愿也像黄老师这样来美美地读一读?老师也想来参加,咱们可以怎么安排呢?
师生合作读。
创编诗歌,指导书写。
1、续编诗歌。
师:同学们,这首诗歌这么美,可惜太短了。老师给它续编了一节,你们看行吗?“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可是当红旗在上空飘扬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儿玩耍了。”同学们,行吗?你们能不能也像老师这来编一编呢?
学生续编诗歌。
2、指导书写。
师:同学们,编得真不错,都是小诗人啊。我知道大家不仅是小诗人,还是小小书写家,对吗?
[《我们知道》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篇13:《我们知道》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一. 你们在生活中看见过风吗?风看不见,摸不着,你怎么知道风来了?
二. 陶老爷爷有一首写风的小诗,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写的。(出示多媒体课件:71页诗全文和图画)无音节
配上音乐,老师朗读全部。
三. 同学们喜欢这首诗吗?让我们翻开课本,自由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初读课文,你有什么学习生字的方面要提醒大家。
(孩子自由汇报,有的是读音要注意翘舌读准,有的是怎么记住字型的。老师把它们写在黑板上,加强记忆。
六.学了生字,让我们把课文读得更准,全班齐读全诗。
七.作者要让我们知道什么?(风来了)
用铅笔、直尺勾出风来了的句子。每一节第二句马上在多媒体上显示出来。
八.老师读没有风的句子,同学们读有风的句子。师生共同合作读全诗。
九.风看不见,摸不着,我们从树叶颤动、林木点头、河水游戏时感觉到了,风来了,我们有什么感觉?
(学生:微风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舒爽)
十.你最喜欢三节小诗中的哪一小节的内容,美美地读一读,谈谈你的感受、自由汇报》)
1.我喜欢第一处的风。
说说为什么?引导理解颤动。
老师小结:无论是什么样的小树叶,我们都喜欢。谁来把自己的体会通过读体现出来。生读互相评价。
2.除了第一节的微风,你还喜欢哪一节的?
a.一生读二小节,你们觉得读得怎么样?你给他的提什么建议?微微点头,怎么样才能读好?
b.你们就是这片林木,看到林木微微点头了吗?再读读。
3.你还喜欢哪一处?为什么喜欢第三节?引导:你想河水在做什么游戏呢?看画面。(课件:是一幅大海的水花是那么美,再读。老师适时范读。
十一.刚才欣赏了三处风,带着你的体会读全文。再读这首诗,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共同点?(第一句都相同)
尝试着记,背全诗。
十二.老师把微笑送给你,诗是美的,但是写在这,你能再补充接着写吗?
学生作品:仿照格式,每人说一节就可以了。
但是风车在转动的时候,我们就知道风在跳舞了。
十三.让我们把风车和纸飞机拿到外面的世界去,你会有新的发现,新的火花。
生字的解决?板书的问题。
[《我们知道》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篇14: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教学案例(青岛版二年级下册)
中小学当堂达标教学课时教案
年级:二年级 学科:数学
授课人 班级 时间
课 题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一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时,要先算乘法的合理性。
2、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理解乘加、乘减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有关的计算。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混合运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
学 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 理解并掌握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方法 谈话法 演示法、迁移类推法
手段 画一画、讲一讲、课件演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手段
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一共有多少人? 左边比右边多几棵?
4×9+5 5+4×9 3×4-7
在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法。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组织教学
以谈话的方式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我们的家乡夏津的美丽图片)
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我们夏津的美丽景色。夏津的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是我们家乡旅游的亮丽风景线。今天大家就跟随我去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游玩一下吧!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解决“一共有多少人?”
(课件出示情境图)
假如现在你是一名老师,要想带领同学们进入风景区,你应该知道什么?(板书:一共有多少人?)
(电脑出示情境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根据图上哪些数学信息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我们把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读一读好吗?课件出示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想一想,画一画,列出算式。(师巡视指导)
现在小组内交流交流自己的做法,小组长把小组的几种做法汇总起来。
我们来看看同学们是怎样做的。(你给大家讲一讲是怎么想的? 4×9求的是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求的是4组的人数)
为什么再加5呢?(引导学生说出说出:因为还剩下5人)
这个同学讲得真好,掌声送给他,谁再来说一说。
我们再来看看这位同学做的。(找一位列综合算式的)请你给大家讲一讲你是怎么想的?在这个算式里先求的什么?也就是要先算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先求4组的人数,也就是先算4乘9)
想知道老师是怎么做的吗?(课件展示)老师是用1个圆形表示1个人,9人一组就画9个圆形,一共画4组,还剩5人。要求一共有多少人,我们得先算4组有多少人。(课件圈出4行圆形)列成算式就是4×9=36(人)再用36加上剩下的5人,就是总人数。把这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综合算式就是4×9+5或者是5+4×9。在这个综合算式中,我们要先求4组有多少人,也就是先算4×9=36(人),再加5就是41人。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综合算式,它们包含哪种运算?
像这样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我们数学上叫做乘加。(板书:乘加)根据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乘加算式里,要先算什么?
2、解决“左边比右边多几棵大树?”
同学们表现得真棒,接下来有没有信心表现得更棒呢?(课件出示古桑葚大树)在森林公园里,象这样的大树有很多。你在图中发现了哪些关于大树的数学信息?(
观察得真仔细!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教师板书:右边的桃树比左边多几棵?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同学们直接列出算式。
请你讲一讲你是怎么想的?
也就是说,我们得先算出右边有几棵桃树,再减去左边的7棵,就是右边比左边多5棵。
仔细观察,这个算式中又含有哪两种运算呢?
这样的算式我们叫它乘减。(板书:乘减)
在乘减算式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呢?3、对比总结
在乘加和乘减算式里,我们都要先算什么?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四、达标练习,巩固提高
1.课件出示检测题:粗心马大哈
2课件出示当堂检测题:聪明小博士
你能看图写出一道乘加算式、一道乘减算式吗?
3.课件出示“情景图”
(情境图:这是森林公园的一角,这里不仅有美丽的水果,而且空气清新,景色优美。看,把燕子和小鹿都引来了。下面我们来个小比赛,好吗?)
规则:哪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提的问题最多,并解答出来,哪个小组就是优胜小组。
4、当堂练习4:小小设计家
刚才同学们提了很多数学问题,你们会设计数学问题吗?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画图画的方法,设计一道乘加乘减的题目。
五、总结知识 谈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数学问题,用聪明的大脑去解决数学问题。
学生认真欣赏家乡美丽的风景。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1、需要多少辆车?
2、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 9人一组,分了4组,还剩5人。
学生齐读:9人一组,分了4组,还剩5人。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先自主探索,再小组内合作交流。
1、学生自己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列出算式。
2、学生小组内交流,组长汇总学生的几种做法。
3、学生汇报,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先求4组的人数,也就是先算4乘9。
学生观察算式,回答问题。
1、乘法和加法
2、乘加算式
3、在乘加算式里,要先算乘法
学生观察后说出:左边有7棵大树,右边有3行大树,每行有4棵。
学生提问题.
1、左边和右边一共多少棵?
2、右边的桃树比左边多几棵?
学生自己列算式,一学生板演算式,并说出自己的想法:3×4求的是右边有多少棵大树,再减去7就是右边比左边多的。
学生回答:
1、乘法和减法。
2、在乘减算式里,应该先算乘法。
学生齐读:在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法。
师生共同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学生自己解答,组长互相统计结果。
同桌互相欣赏,互相检查。
学生谈收获
达标检测课内练习
1、粗心马大哈
2、聪明小博士
3、看情景图提数学问题
4、 小小设计家
课外练习
在日常生活中,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数学问题,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数学问题。
篇15:蜗牛搬家教案(A版二年级教学案例)
28蜗牛搬家
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读本课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表演课文。
思想教育目标:体会光有愿望,没有行动,终将一事无成的道理。要想实现自己的愿望,要不怕困难,朝着目标努力,才能成功。
教学重点:蜗牛搬家的前因后果。
教学难点:明白蜗牛的家没搬成的原因。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生字。老师查找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奖品、头饰。
一、导读新课
1、师:同学们,今天谜语王国的国王出了一道谜语想考考大家,看看谁最聪明。
我们快来猜猜吧!
2、课件出示:
说它是头牛,无法拉车走
说它力气小,却能背屋走
打一动物
3、同学们真聪明,就是蜗牛。(板书蜗牛)
4、简介蜗牛。蜗牛是一种软体动物,它喜欢生活在潮湿的地方。它头上有两对触角,后一对的顶端生有一对眼睛,它的嗅觉特别灵敏。它吃植物的表皮,对植物伤害很大。
5、这只蜗牛它呀,正准备搬家呢(板书 搬家) 课件(蜗牛搬家)
6、大家齐读课题,你读题后有什么问题,心中有什么疑惑?
7、学生回答
二、学习生字词
1、是啊,我也有许多疑问,蜗牛为什么搬家?让我们一起去蜗牛家问问吧!可是到蜗牛家必须经过一个水池,我们怎么迈过这个水池呢?哇!一些词语娃娃搭成一座浮桥来帮助我们,当然,只有认识这些词娃娃的同学才能踏上小桥,比一比,看谁最先顺利来到蜗牛的家
2、课件(一座小桥)
Wo qing ting tang lang beng que ha ma
蜗 牛 蜻 蜓 螳 螂 甭 提 喜 鹊 蛤 蟆
Nen sha meng meng
细皮嫩肉 风吹日晒 蒙 蒙 细 雨
① 先请大家借助拼音自由认读
② 老师提醒学生几个要注意的地方:如轻声的“蟆”、翘舌音“晒”、后鼻音“蜻蜓”
③ 齐读
④ 去掉拼音(看看哪位同学第一个踏上小桥)指名读
⑤ 开火车读,齐读
3、听课文录音
① 我们终于来到蜗牛家了,那他为什么搬家呢?请同学们眼睛看着书认真听课文录音,
② 边听边思考蜗牛为什么搬家?
2、听完录音,学生回答
三、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 蜗牛为什么搬家?
(2) 生回答。
(3) 你从课文第几自然段知道蜗牛的家在哪?(第一自然段)
(4) 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的这一自然段。告诉老师,蜗牛的家在哪?
(5) 生回答。(板书,贴图)
(6)
(7) 是啊,你们来看看蜗牛的家(课件)
师:这儿有树吗?有草吗?有花吗?什么也没有,课文用哪个词来形容的呢?(光秃秃)
生活在这种地方,你觉得怎样呢?(不舒服)
(8),这不,听说蜗牛住在这不舒服,它的好朋友蜻蜓和螳螂来看它了。(课件)
它们说了什么呢?请同学们找到第二自然段,找到蜻蜓和螳螂说的话自由读一读。
(9)从它们的谈话中,你知道它们两住在哪吗?从文中你知道它们那有些什么景物吗?(生回答)
① 这些景物是谁介绍的呢?让我们再来听听蜻蜓的介绍吧。(课件)
② 听了蜻蜓的介绍,你觉得那的景色怎样呢?(美)是啊,好一个美的地方,请同学们美美地把这一句话再读一遍。
③ 细心的同学发现没有,这句话中还有一个省略号,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④ 生回答
⑤ 那让我们再去看看那还有什么样的美景吧。(课件)
⑥ 哎呀,这儿多好啊,用螳螂的话说住在那儿,甭提是多快活啦!
⑦ 请男孩子来当当这只螳螂,让老师听听是不是很快活?
⑧ 我好像看到了一群快活的螳螂
2、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 听到这些蜗牛会无动于衷吗?(不会)
② 请同学们听老师读第三自然段,
③ 你从文中哪个词知道蜗牛要搬家?(打定主意)板书
④ 解释这个词。
⑤ 可蜗牛后来搬了家吗?看到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中间有一句话明确的告诉我们,它没有搬。(始终没有搬)板书。
提出疑问,明明要搬,可为什么不搬呢?(在黑板在板书一个大大的问号。)
那让我们继续去学课文吧。
3、 学习4---6自然段
① 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4---6自然段,初步了解一下蜗牛搬家的过程。
② 你从文中知道蜗牛总共搬了几次家?
③ 第一次搬家情况怎样呢?让我们具体去看看吧。请女同学把课文的第4自然段读一遍,男生边听边思考如何完成表格。(板书读)
表格为:
帮忙的朋友 天气情况 蜗牛的表现 原因
第一次
第4段
① 第一次来帮忙是谁?什么样的天气来的?
② 喜鹊飞来会对蜗牛说什么?生回答
③ 蜗牛怎么表现?(犹豫)
④ 解释犹豫一词。
⑤ 蜗牛又是怎么说的呢?把蜗牛说的话用线划下来(课件)
⑥ 老师来当喜鹊,你们来当蜗牛读
⑦ 这一次没搬成,原因是怕太阳晒(板书)
⑧ 总结学习方法是按四个步骤进行的:读--填--找--演
学习第5,6段
① 请同学们按这四个步骤合作学习5,6自然段。
② 我们分成两个大组,一个组学习第5自然段,一个组学习第6自然段。两个组进行比赛。
③ 学生合作学习。
汇报学习情况
① 第一读的过程老师已经看到了,每一个组得上一面红旗。
② 第二个填表环节,再来比试比试,各组选择一名代表汇报,各获得一面红旗。
③ 第三个过程,找句子,(课件出示三个句子,指导学生读)各获得一面红旗。
④ 同学们再一起读这三句话,细细体会一下蜗牛为什么没搬成家的真正原因。
⑤ 师:你们认为,天晴的天气可以搬家吗?有风的天气可以搬家吗?下雨天,可以搬家吗?(可以)对于蜗牛来说,可能天晴天搬家有点困难,有风的天气搬家也有点困难,下雨天搬家也有点困难,可你们觉得,在困难面前应该怎样做呢?(克服)
⑥ 所以蜗牛没有搬家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天气的原因吗?不是,能怪天气不好吗?不能,
⑦ 板书,怕困难
⑧ 它真正的原因是它自己怕困难。
⑨ 谁愿意来演一演这只怕困难的小蜗牛呢?请每个组上来两名同学吧,比一比,哪个组的同学演的好。
⑩ 学生演
最后两个组都得上一面红旗。并列第一名。
总结
同学们刚才看到大家的精彩表演,可那只小蜗牛仍在小山丘上叹息,张望,你听听。(课件)蜗牛还不知道自己错在哪,你去劝劝它吧。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中,也会遇到困难,你是怎么去做的呢?
因此,我样有了愿望就必须付出行动不怕困难才能成功
28、蜗牛搬家
打 犹豫
定
主 怕困难
意
[蜗牛搬家教案(A版二年级教学案例)]
篇16:《分糖果》教学案例与反思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小陶中心小学 冯丽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的含义
2、经过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分糖果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能用语言表述自己分东西的过程。
2、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体验分法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动手参与分东西的数学活动。
2、能与小组同学愉快地合作。
教学重点:
学会较大数量的平均分;体验分法多样性,会用表格记录分数量较多物体的过程。
教学难点:学会较大数量的平均分
教具:糖果、小棒、课件
学具:糖果、花生米、小棒
一、引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是几月几日呢?(10月19日)10月份呀!真是个多喜事的月份。来,和老师一起数数。①昨天,10月18日是我们永安的“笋竹节”;②(课件)10月1日是国庆节;③(课件)就在前几天神州六号发射成功了,又安全着地了;④今天,冯老师和小朋友们、听课的老师相聚在这里,也算是一件喜事吧?小朋友们,在有喜事的时候,你会想到吃什么?(喜糖)板书课题:分糖果
二、新课
1、分20块糖
师:老师今天特别高兴,也带来了一些糖,谁来帮老师数一数。
①出示笑笑(多媒体):冯老师,今天要学习分数量较大的东西,我们用一张表格把分的过程记录下来,好吗?
②认识记录表
③小组合作分20块糖,并做记录。
④小组汇报。
⑤对比提炼,体现分法多样化并引导学生明白用乘法口诀分是最快的,也是最好的。
⑥小结:小朋友们真有办法,有的用估算,有的用乘法口诀,把20块糖分得这么好。可是,当数字越来越大时,我们又该怎么分呢?
2、把40根小棒平均分给4位同学。
①想一想
②分一分(请两位学生板演:用10根一捆的小棒分)
3、把50根小棒平均分给4位同学。
①先想一想。
②再分一分(上台板演:先每人分10根,再每人分两根,还剩两根。)
小结:当平均分数量较大的东西时,要用比较大的数去试一试,再分一分。分东西不仅可以1根1根地分、2根2根地分,还可以10根10根地分,一直分到不能平均分为止。
4、分100根小棒。
智慧老人(课件):小朋友们,要获得最佳合作小组的荣誉称号,要仔细看,专心听,认真想。
①小组合作分一分,并做记录。
②小组汇报。
小结:小朋友们,合作学习的力量真的很大,一下子就想出了这么多的分法,而且是越来越简单,越来越好。
5、游戏(分花生米)
机灵狗(课件):小朋友们,100根小棒分完了,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游戏要求(请一名学生与老师演示):
①抓一把花生米,数一数有几个,如果能平均分成2份,得2分。如果能平均分成3份,再得3分。
②每位小朋友各抓两次。
③这个游戏由2人一起做,谁的得分高谁就赢。
三、总结
小朋友们,其实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老师”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你仔细观察,多和同学、老师、父母亲合作交流,你就会得到比别人更多的知识。
教学反思:
1、(教师):《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这节课中,体现了教师是组织者--提供了数学学习的材料;是引导者--引导学生获得平均分较大数量的物品并填写记录表;是合作者--一起探讨分法的多样化,提炼出分法的合理化。
2、(学生):《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主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节课中,学生真正地当了一回数学学习的主人,通过分糖果、小分棒、做游戏等活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不仅探索出了分较大数量物品的合理的方法,而且涌现出了富有创造性的答案,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挥、灵性得到了张扬,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3、(模式):低年级学生的合作学习的组织,实施性的提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铜(Ⅱ)配合物[Cu(pydc)(H2O)2]2合成、结构和量子化学的研](https://www.youxiufanwen.cn/uploads/202509/14/b47cc2a14af684a7.web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