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游记》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马可·波罗游记》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可·波罗游记》读后感1
1271年的春天,一位十七岁的少年离开家乡,跋山涉水来到别的国家工作十六年,是不是很传奇?他就是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是一名威尼斯人,他的母亲很早就离世了,他从小由亲戚带大。等他长到十七岁时,他跟着他的父亲和叔叔,开启了一段漫长的旅行。
他们骑马穿过安那托利亚到达波斯。穿过草原,高山和银矿,冒着被强盗袭击的危险,顶着恶劣的天气,来到了当时忽必烈统治的王国――中国。
马可在中国学会了很多本领,大汗忽必烈就让他出使各个地方。干旱的北方,湿热的南方,把看到的风土人情,回来汇报给忽必烈。就这样,他在皇宫里工作了十六年。
后来,由于思乡心切,在完成忽必烈交给的任务:把阔阔真公主送到伊利汗国后,他终于回到了家乡威尼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读完这本书,我思绪万千,我觉得马可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一路上经历过严寒、酷暑,遇到过强盗,喝过苦涩的水。在兴都库什患了大病,全身疼痛,发起高烧。即使这样,他也没有停止前进。在休整期间,他还学习了波斯语和蒙古语,这为他以后觐见忽必烈打下了基础。我要学习他这种不怕吃苦,持之以恒的精神。
其次,我觉得马可他对待工作认真。在忽必烈皇宫工作的`这十六年间,他穿过城市和乡镇,越过秦岭,来到了长江。路过葡萄园、生姜园和桑树林,看见过老虎、鳄鱼和巨蟒。他把看到的,听到的都记录下来,汇报给大汗。我也要学习他这种认真工作的精神。
同时我还收获了许多的地理历史知识。比如他们启程时走得是内陆,经过兴都库什山脉、帕米尔高原与塔克拉玛干沙漠。回程时由于战争,陆地被切断,他们只好走水路,穿过中国南海,经过苏门答腊,再沿着西印度海岸穿过印度洋,最终到达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港口。这使我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知识。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马可·波罗游记》读后感2
《马可·波罗游记》又名《东方见闻录》。此书记录了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东方各国生活、游历的所见所闻,被称为“世界一大奇书”。1298年,自东方返抵家乡的马可·波罗在威尼斯与热那亚的城邦之战中被俘,于狱中口述东方见闻,同狱的鲁思梯谦笔录成书。1271年,17岁的可马·波罗随父、叔沿着“丝绸之路”,穿过叙利亚、经两河流域、越伊朗及帕米尔高原,历经3年多到达元世祖忽必烈的上都(今内蒙多伦县西北)。忽必烈隆重地接待了他们,并授予荣耀的职衔。马可·波罗仕元17年,游历几乎遍及中国,一度奉使缅甸、越南等地。《游记》描述了巴格达城各种学科的兴盛,大亚美尼亚王国的优良牧场,驰誉世界的`波斯饲养业及波斯沙漠中能致人死地的热风……书中还收录了许多各地神奇的传说,如“独眼补鞋匠的祈祷移走大山”的传说。忽必烈的上都城皇宫金碧辉煌,宫中花园养有各种禽兽,供忽必烈狩猎尽兴。在元大都(今北京)忽必烈朝见群臣及赐宴仪式的隆重、奢侈“简直是世界上任何君主所望尘莫及”。扬州城物产富庶、商业兴盛,马可·波罗曾在此任总督3年。马可·波罗是把日本介绍给欧洲的第一人。书中介绍了这个盛产黄金、珍珠的岛国。后来,波斯汗阿鲁浑遣使向元室求婚,忽必烈派马可·波罗护送阔阔真公主出嫁,并为之准备了14艘大船,及足够600多随员吃两年的食物。船队于1291年离开中国。他们历时两年多抵达波斯湾时,因航程艰苦,随员只剩18人。当马可·波罗于1295年回到威尼斯时,离家已达25年。自从鲁思梯谦笔录了马可·波罗的口述而成为游记后,抄本流行一时。1477年出版的德译本是此书的第一个印本,而后各种文本相继面世。18世纪以前的欧洲,此书发行数量仅次于《圣经》。至今在世界范围,此书各种译文版本有近百种之多。《游记》成为14至15世纪欧洲地理学家绘制早期“世界地图”的主要依据。此外,至今它还是研究我国元代历史的重要典籍。此书在我国,有1913年正蒙印书局出版,魏易的汉译本,其后又有张星烺、李季、冯承钧等人的4种汉译本。1981年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陈开俊等合译的《马可·波罗游记》汉译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