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俄弗·索罗金 阅读答案
在各领域中,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适量地做些阅读题,就有可能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离别俄弗·索罗金 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本一:
离别
【俄】弗·索罗金
轻盈、透明的雾在东方突然变得粉红了,闪出一片黄色的火花来,几分钟迅速地飞驰而过,太阳的边缘从森林的顶端露了出来。
康斯坦丁从他坐着的那只腐烂的大树桩上站起身来,树桩的底部在夜间会闪出非常神奇的亮光。他裹紧大衣,走到悬崖边。
一条宽阔的河在下方流淌,两岸长满了一丛丛墨绿色的芦苇。
河面非常平静,既没有涟漪,也没有水流的痕迹。只是在那碧绿的水底,勉强可以看到一些不住摆动的水草,就像是些神秘的生物。
康斯坦丁掏出一盒烟,打开了烟盒。香烟就像清晨那样干燥,在他冰冷的手指间噼啪作响。他抽了一口。烟雾是柔和的,不太浓烈。
看着从森林中冉冉升起的太阳,康斯坦丁笑了笑,疲惫地揉了揉腮帮。“不管怎么说,离开故土,这可让人感到难以置信的沉重”他忧郁地想到“那是你长大的地方,每一株小草、每一棵树木你都熟悉……而我昨天还在谢尔盖面前吹牛,说我挥挥手就能一走了之。远方的道路,新的城市,新的人们……”
他抖了抖烟灰,于是,灰色的小圆柱便落到了芦苇丛中。
河的中央泛起了波浪。一条大鱼激起了浪花——一下,两下,三下。三道不断扩大的涟漪荡漾着,涌向两岸。
“可能是条狗鱼。你瞧它是怎么翻身的,连尾巴都弯了过来。可能有4公斤重。个头小的是游不到这里来的……”
他贪婪地吸了口气,回忆起自己是怎样在10岁时抓到第一条狗鱼的。那也同样是一个晴朗无云的夏日的清晨。河里一个人都没有。他等了很久,可是一条鱼也没咬钩。他已经准备听从老渔夫米赫依爷爷的建议,把挂着他贴身钢十字架的布条拴在鱼钩上,这时,浮子突然不见了,钓线带着响声在水面上滑动,鱼竿弯成了拱形。于是,在一个长着一头乱蓬蓬的浅色头发的少年和一条看不见的鱼之间,开始了一场斗争。他把它拽了出来,他浑身湿漉漉的,因为激动而发抖,他把它拽出来,甩在沙地上,那时,沙地上还没长出芦苇……
他又吸了一口烟,之后慢慢地从鼻孔里把烟吐出来。
“是啊,这一切多么熟悉。上帝啊,要知道我在这里住了37年。青年时代,我喜欢在这里坐着,读一些描写遥远的国家和无谓的旅行者,描写爱情的书籍。后来,我自己也恋爱了。我爱得热烈、疯狂而又坚定。就在这里,在这片白桦林里,我第一次亲吻了自己心爱的人……”
他和塔尼娅就是在那里见面的,他是多么爱她啊,爱这个身材匀称、穿一件轻盈的花布连衣裙的姑娘,她纤细的手臂晒得黝黑,散发着稻草和草地花朵的芬芳。
“你就像只雄鹰。”她经常一边抚摸着他的脸颊,一边微笑着对他说。
“像只雄鹰?”康斯坦丁笑了“那就是说,我长了身羽毛!”
“你别笑”她打断了他“别笑……”
这一切都曾发生过。发生在这里……
康斯坦丁把没抽完的烟头扔了下去,他双手抓住大衣的领子,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清晨这凉爽的空气散发着河水的气味,它那淡淡的雾霭能让人感到非同寻常的兴奋。“故乡,它到底是什么呢?是国家?是人民?也许,是光着脚丫的童年以及那根核桃木钓鱼竿和那罐鲫鱼?或者,就是那位梳着淡褐色辫子的姑娘?”他又吸了一口气。充盈着光线的空气迅速变得暖和了,燕子在透明的水面上方鸣叫。
一个明亮的夏日的清晨。
是的,是的。一个明亮的夏日的清晨。
这样的清晨过去有,今天有,将来还会有。
(有删改)
文本二:
散文化小说是小说的某些特征被弱化,融入了一些散文元素的创新性小说。它打破了传统小说结构模式,不以充满故事情节的硬性结构组装事件和人物,而是以诗情画意的软性结构调动生活片段、呼唤心灵、升华情感、创造意境。散文化小说极少有对人物性格细致的刻画,人物大多数是被简单意念塑造出来的扁平、单纯的形象,被虚化的人物作为一种意象放入片段式的叙述中,与小说的抒情氛围相融,表现特有的情感、意境,渲染一种人情美。散文化小说注重语言的艺术,有选择地描写环境,结构开放而自由,呈现出和谐柔性的艺术之美。这类小说往往能表现作者的一种强烈的感受,打破了小说的某些桎梏,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思想。
阅读题目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康斯坦丁“掏出”“打开”烟盒“冰冷的手指”和“噼啪作响”等细节都显示着他内心的不平静。
B. “森林中冉冉升起的太阳”反衬出康斯坦丁内心“难以置信的沉重”,这说明他对离开故乡这一决定后悔了。
C. 小说结尾两次出现“一个明亮的夏日的清晨”,强调了这样明亮的夏日清晨承载着康斯坦丁对家乡的美好回忆和眷恋。
D. 结尾处“这样的清晨过去有,今天有,将来还会有”,其中“还会有”表现出康斯坦丁对自己的未来满怀希望。
7.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主要运用心理描写、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既展现康斯坦丁过去的生活,又表现他对故乡深厚的情感。
B. “河的中央泛起了波浪”一段引出了下文康斯坦丁回忆自己小时候在河里第一次抓到狗鱼的相关内容。
C. 小说叙述颇具特色,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与现实情景交织,虚实相生,给读者以时空变换的感觉。
D. 小说在叙述时运用第三人称便于客观表现人物心理与情感,而在回忆某些情景时运用第一人称便于全方位展现人物活动。
8. 文本一插入了康斯坦丁小时候捕鱼和青年时恋爱的情景,请简析其作用。
9. 请结合文本二的内容,简要分析文本一具有散文化小说的哪些特征。
阅读题目
【答案】
6. B
7. D
8. ①插入的情景表明康斯坦丁童年和青年时期在故乡的生活有趣而美好,使小说的内容更丰富更充实。
②插入情景更能表现人物情感,康斯坦丁对家乡的美好回忆突出了他即将离别故乡的不舍之情。
③插入情景使行文避免呆板,富有变化,生动有趣。
9. ①软性结构模式:淡化情节,小说整体情节舒缓、平淡,缺少激烈的矛盾冲突。运用特写的方式营造诗情画意的意境,表现康斯坦丁对故土的不舍之情。
②虚化人物性格。小说对康斯坦丁这一主人公形象只是进行了简单的勾画,少有对其性格的细致刻画,将人物与小说的抒情氛围相融,表现对故乡的深情。
③语言的散文化。小说语言清新隽永,富有韵味,具有画面美。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这说明他对离开故乡这一决定后悔了”错“难以置信的沉重”是指康斯坦丁即将离开家乡的伤感。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运用第三人称便于客观表现人物心理与情感,而在回忆某些情景时运用第一人称便于全方位展现人物活动”错,应该是运用第三人称便于全方位展现人物活动,而在某些回忆情景时运用第一人称便于表现人物心理与情感。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插叙部分主要是康斯坦丁“回忆起自己是怎样在10岁时抓到第一条狗鱼的”生动真实的场景和经历,还有“他和塔尼娅就是在那里见面”以及后来两人陷入热恋的甜蜜和美好,插叙这些内容,突出康斯坦丁童年和青年时期在故乡的生活有趣而美好,让文章内容更充实和丰富。
②插叙部分的内容是主人公康斯坦丁相关活动的片段,尤其是精彩地还原钓到狗鱼的具体过程,以及再现康斯坦丁和塔尼娅谈笑风生的细节,起到了表现人物情感的作用。
③插叙部分的内容生动有趣,如叙述钓鱼时“浮子突然不见了”“钓线带着响声在水面上滑动,鱼竿弯成了拱形”“一个长着一头乱蓬蓬的浅色头发的少年和一条看不见的鱼之间,开始了一场斗争”等,还有康斯坦丁和塔尼娅之间的对话“‘你就像只雄鹰’”“‘像只雄鹰?’”“‘那就是说,我长了身羽毛’”,这些生动有趣的内容,使原文平淡的叙述有了变化。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依据文本二“不以充满故事情节的硬性结构组装事件和人物”“创造意境”“结构开放而自由”“表现作者的一种强烈的感受”等内容,可知,散文化小说的特征有:淡化故事情节,注重抒情,结构应用散文的创作方式散而有聚,在人物性格刻画上不刻意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在描写环境时忽略社会因素,注重意境氛围的营造,小说整体和谐、自然、优美等。
就文本一来说,首先,情节结构“松软”,小说整体情节舒缓、平淡,没有曲折起伏、口人心弦的情节,也缺少了激烈的矛盾冲突,主要运用一个个“特写”的镜头,营造诗情画意的意境,以此来表现康斯坦丁对故土的不舍之情。
其次,人物性格虚化,小说对康斯坦丁这一主人公形象只是进行了简单的勾画,很少深入地对其性格进行细致刻画,而是将人物与小说的浓郁的抒情氛围相融合,表现对故乡的深情。
再者,语言散文化,如开篇的环境描写“轻盈、透明的雾在东方突然变得粉红了”“闪出一片黄色的火花来,几分钟迅速地飞驰而过”“太阳的边缘从森林的顶端露了出来”,清新隽永,富有韵味,具有画面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