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1. (1)顺服,顺从,服从 (2)释放,使离去 (3)通“拒”,抗拒 (4)忧虑,担忧 每词l分。共4分。
2.C
3.燕王私下听说秦国兼并了赵国,就派遣我带着千金来祝贺。
4.燕使从对方角度设身处地进行劝说;邹忌以自身经历设喻进行劝说。
(意思对即可)
解析
文言实词特点:
第一,单音节词占多数。
如古代说“冠”,现在说“帽子”。古代说“汤”,现在说“热水”。
第二,词义有所变化。
①所指范围扩大了,如“江”古代专指长江,“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泛指一般的江河。古代的“脸”只指面颊,现在指整个面部。②所指范围缩小了,如“臭”古代泛指气味,现在只指臭味。“亲戚”古代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现在只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外亲。③意义完全不同,如古代的“走”相当于现在的“跑”,古代的“羹”指带汁的肉或肉汤,现在通常指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食物。④意义只有细微的差别。如“购”古代指悬赏征求,“甚”古代主要指厉害、严重。
第三,一词多义比较普遍。
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同一个词的几个意义之间,往往有一定的联系,其中一个是本义,其余的是引申义。本义就是一个词本来的意义,引申义是指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掌握了词的本义,就能以简驭繁,事半功倍。如“朝服衣冠”的“朝”应读“zhāo”,义为早晨,所以引申为“朝(cháo)拜”,如“皆朝于齐”的“朝”就是“朝拜”义;由朝拜又进一步引申,指大臣朝拜皇帝的地方,即“朝廷”,如“于是入朝见威王”的“朝”。一般说来,古汉语辞书中所列的第一个义项往往就是它的本义,其他的则是引申义。
第四,有通假字。
要确切地掌握某个文言实词的含义。
一是要树立一个观念,就是文言词义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词义,不能用今天的词义来解释文言实词。
二是要把一个词语放到具体的上下文中去辨析,即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确定其含义。三是要勤查工具书,最好是先确定它的本义,再看看这里用的是本义还是引申义。这样日积月累,多读多记,自然就能对文言实词具有较丰富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