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看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首先想要说的是,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事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方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通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露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事的原则。
我们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个人格*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于丹的论语读后感所传递出的是这样一种温暖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想,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价值取向,朋友的好坏可以影响到你的人生。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品行修养,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
于丹《论语》读后感2
有一段时间,于丹的《论语》心得特别受欢迎。但通常,我对备受瞩目的事物不太关注。尽管我下载了这本书到手机里,但一直没有阅读。直到最近,工作压力增大,心情烦躁,晚上睡前翻阅此书,确实感觉不错。我甚至感受到了古代圣贤的智慧光芒,它让人心境平和。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简要感受。
万事万物都有其道理。时事因时而变,因事而异。有时候注重教育,有时候注重法治;有时候注重*事,有时候注重治国;有时候关注内政,有时候关注外交。然而,没有哪一种理论是普适的,更不能永远解决问题。知行合一才是美德,明知而不行则可耻;不知而不行则愚昧;不知而行则危险。于丹老师对《论语》的解读独具匠心。在我以往的认知中,孔子是一位遥远的圣贤,而《论语》则是供研究古诗词的人研读的文献。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说,它似乎遥不可及,我甚至怀疑自己是否有耐心将其阅读完整,是否能理解几千年前人们留下的精神财富。然而,当我打开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时,所有的疑虑都消失了。正如于丹所言,《论语》的道理是朴素而温暖的,她的解说不是高谈阔论,而是让人感受到亲近和温暖。阅读《论语》心得就像与一位朋友交谈,于丹娓娓道来,使所有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这种温和谦逊的态度恰恰是儒家所推崇和追求的。
这本书中穿插了许多简短但耐人回味的小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老和尚背着姑娘过河的故事让我理解了“仁者不忧”的境界;国王寻找哲学问题*的故事让我明白如何做一个仁爱之人;网球明星和女孩买头花的故事告诉我应该以开阔的心胸去面对生命中的不完美;茶师为了最有尊严的死法求教的故事则展示了心灵的勇敢之举……于丹老师还讲述了许多类似的小故事,它们或许会给我们带来终身的启示。
过去,当我受到伤害时,总是难以释怀,怨恨长久难消。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本来已经过去了,但我们却仍然沉浸在回忆中,不断地怀恨和自责。这样一来,我们反复经历着伤害。”读到这段话,我顿悟了,原来是我自己放大了伤痛。一个“恕”字可以让自己心胸开阔,为何不去做呢?
读完《论语》心得后,我觉得这本书贯穿的主题是关注自我心理建设。尤其是那个患抑郁症的喜剧演员的故事,给了我们现代人很大的启示。在繁忙的社会和生活中,我们是否还留有一片净土给心灵?为何在物质富裕的今天,我们的生活却不够幸福?幸福是一种感觉,与财富无关,而与内心联系紧密。
《论语》是一部2500多年前的经典语录,今天仍然能够激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吗?*是肯定的。于丹老师将这部《论语》与现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我们意识到这本古老的语录能够跨越千年,在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任何时刻都指引着我们。只要用不同的视角去理解,它就适用于每个人所经历的每一个场景。
《论语》读后感3
孔子提倡孝道,视其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时至今日,孝道的观念正在逐渐淡化。对于现代人而言,重提孝道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不仅仅是文化传统的传承,更是个人道德的根基。孔子曾言:“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主张通过观察一个人如何处理父亲还在时的志向,以及父亲去世后的行为,来评判一个人的孝顺。特别是如果一个人在父亲去世后,依旧能够保持父亲的教导与行为模式三年不改,那么他可以被认为是孝顺的。
这里的孝道并不单纯是尽力照顾父母的生活,而是更为深刻的道德内涵。即便一个人在物质上尽力满足父母的需求,但如果他在社会行为中违法乱纪,甚至做出让父母忧心忡忡的行为,那么这显然不能算是孝道。父母最希望的是自己的子女品德高尚,能力超群,而这种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帮助子女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因此,单纯的物质供给并不等同于孝道的核心。只有当子女能够按照父母的期望和教导行事,并做到身心的成熟与*,这才是孝道的真正体现。
在学术修养上,孔子同样有着深刻的见解。他强调学无止境,教无倦*,始终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并且不断追求知识。孔子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表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求与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他提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对自我认知的严格要求,表明只有承认自己的局限*,才能进一步提升自我。此外,孔子还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他对学习过程中向他人学习的高度重视。学习不仅仅是吸收知识,更是思考与实践的结合。他深知,只有将所学应用于实际,才能够真正理解与掌握。孔子还提醒我们,“温故而知新”,学习不仅是获取新知,还需要通过复习和反思,来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孔子认为,单有仁爱之心而无学习的习惯,最终也无济于事;同样,光有知识却不学习和实践,便是空洞的。他警告,缺乏学习的人即使有再多的美德,也将变得无用。这些思想深刻揭示了学习对于道德修养、人格塑造的重要*。治学,正是理解仁爱与信任的基础,是实现个人内外修养的关键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