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于充满人情味的厦门,这座城市无疑是最棒的地方。厦门以其丰富的特产而闻名,但我最钟爱的是丝瓜。这里的丝瓜别具一格的风味与其他地方完全不同,烹饪时配以当地的海鲜更是美味无比,堪称山珍海味中的一绝。而且,丝瓜对身体极为有益,因此我对其情有独钟。

这里也有着无数美景,而我最为倾心的是广场。我特别喜欢那里的彩虹桥,在夜幕降临时,彩虹桥的灯光点亮,七彩斑斓的光芒照亮整个广场。于是,我们全家常常会在夜晚前往那里漫步,一边欣赏这里的美景,一边放松身心,让平日的紧张情绪得到舒缓。

有人情味的家乡

在广场上,我们能听到海浪拍打着礁石的声音,海浪撞击在各式各样的石头上溅起水花,充满了活力。站在路边时,吹来的海风轻拂着脸庞,夹杂着海水的咸*味道,仿佛在与我共赏大海美景,让人倍感舒适。

这片海域是众多鱼类的天堂,海底隐藏着许多奇妙的生物,因此渔民们常在海边垂钓、捕捞,每次都能获得丰收,这都得益于大海的滋润。

此外,这里还有许多特*植物,比如大榕树,榕树下乘凉,令人忘却一切烦恼。

厦门的美景实在太多,有空一定要来这里走走,即使没有出国,也能尽情享受到度假的惬意,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体验!

充满人情味的家乡2

我的家乡,是一个静谧的乡下小镇。尽管地处偏远,但小镇内热闹的商店、朴实的书店、优美的学校和惬意的公园,却让我们的生活自由自在。

小镇的标志,是大岗山。山上坐落着一座古老的寺庙——超峰寺,是观赏大岗全景的最佳去处。晴朗的天气里,从寺庙望去,三根宛如巨兽的烟囱拔地而起,那是海边的兴达港。而寺庙周边的山势,恰好形成了一个“七”字形,构成了超峰寺独具特*的地貌景观。

家乡的小学,经过精心整修,已焕然一新,宛如一座公园中的校园。绿树成荫的花坛、小桥流水的池塘,还有各种游乐设施,让这所学校成为孩子们的天堂。

小镇的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它不仅提供舒适的阅读空间,还设有完善的借阅系统。馆内藏书丰富,每一本书都对我有着致命的吸引力,让我流连忘返。文化中心则是一个小型博物馆和迷你*的结合体。这里陈列着众多农耕时代的文物,让人们对过去的生活方式有了直观的了解。

家乡最令人着迷的,莫过于浓浓的人情味。邻里之间热情好客,互相问候、馈赠礼物、闲聊家常......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浸润着小镇的每一个角落,让这里充满了家的温暖。

此外,家乡的美食也令人垂涎。每逢周四下午,热闹的夜市便拉开帷幕。我尤其钟爱那带有海洋风味的蚵仔煎,以及散发着农田气息的地瓜球。蚵仔煎的蚵仔鲜嫩多汁,青菜翠绿爽口;地瓜球的外皮酥脆,内里香甜软糯,是夜市里名副其实的“人气王”!

家乡还盛产美味的芒果、香甜的蜂蜜、脆爽的枣子和青*的芭乐。每隔一年,小镇上都会举办热闹非凡的蜂蜜文化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其中,最令人惊叹的当属“人蜂共舞”的表演。一群群蜜蜂疯狂地在表演者身上爬行,但令人称奇的是,它们却不会蜇人。这种惊心动魄的表演,让观众啧啧称奇。

我所居住的家乡,是一个充满人情味和自然风光的乡村。虽然农田已逐渐被高楼取代,但村民们的热情从未改变。虽然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镇,它却是我最眷恋的地方!

家乡的味道3

秋风送爽,金桂飘香

又到了秋风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中秋的脚步也近了。乡间的秋天,金潮涌动,绿树葱茏,果香四溢。留在我们儿时记忆里的,却不是大人们收获的喜悦,而是美食的诱惑。

乡间美食,令人垂涎

在川北农村,属于这个季节的美食,种类繁多。不必说那神奇的雨后才现的野菌,不必说那闻香醉人的地果,不必说那烧烤即食的笋壳虫......每一种神奇的食物都有一番独特的风味。其中最诱人的,莫过于软糯香甜的糍粑和令人回味无穷的桐叶蒸馍。

软糯香甜的糍粑

糍粑不是什么稀奇的食品,但家乡的做法确实独具一格,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原材料是当年刚从稻田里收获的糯米,比陈年的要香糯得多。把糯米洗净之后,放在一口大铁锅上蒸,火候要掌握好,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软。蒸好后的新糯米油亮饱满、晶莹剔透,空气中瞬间弥漫着诱人的米香味,小伙伴们欢呼雀跃,跃跃欲试。

因为接下来就是“叉糍粑”了。这是个力气活,小伙伴们只有观看的份了。只有趁大人歇气的时候上去鼓捣一下,却连对窝棒都提不起来,逗得大人们在一旁直乐。蒸熟的糯米倒在石头臼窝中后,用对窝棒不停地舂,糍粑上下翻滚,直至把糯米打成很粘的泥状,直至用对窝棒能提起整个糍粑。然后用一张干净的毛巾把糍粑从对窝棒上慢慢取下来,放在早已撒好南瓜仔粉的簸箕中,用手慢慢摊成直径大约15公分的圆,然后再在上面撒上薄薄的一层炒南瓜仔粉,成品糍粑就做好了。最后再根据个人的喜好,切成块状或片状,用油锅炸或直接蘸白糖食用。油炸的表皮酥脆,蘸糖的甜糯而不腻,满口都是大米和炒南瓜仔粉的清香。趁着大人们到厨房去弄第二锅糯米的机会,小伙伴们合力抬出对窝棒,直接用手抠上面剩下的糯米,那种偷食的感觉至今难忘。

令人回味无穷的桐叶蒸馍

记得上一次吃到桐叶蒸馍,已经是二十多年前了。我始终记得是皎洁的月夜,大约在中秋节前后,村里的大人小孩都聚在院子里,年轻人或高谈阔论,七嘴八舌讨论今年的月儿更圆之类的话题,或仰望星空,静静地聆听老人们聊起当年的往事,小伙伴们有的是精力,中午的糍粑还没有消化完,相互打闹嘻戏着,为即将登场的下一道美食腾空肚皮,院子里好一幅热闹的场景。妇女们刚从厨房蒸笼里端出热气腾腾的桐叶蒸馍,小伙伴们便争先恐后,早已将蒸笼围了个水泄不通,大家于是挨着分发。一个就足以吃饱的蒸馍是如此的美味。食罢,美食的余味依然在心间缭绕,挥之不去,那是岁月给予我最真实的馈赠。

桐叶蒸馍,可以理解为一种有皮有馅的大饺子。这种状如饺子的美食所用的食材比较特别,里面的馅料为玉米浆、嫩南瓜、少许农家腊肉,佐料当然少不了姜蒜盐等,最神奇的是它的皮,用的是乡下特有的新鲜桐叶----油桐树的叶子。

老家乡下的山坡上、地脚边,通常都会和油桐树不期而遇。这种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大山里田埂上一丁点儿瘦土,都会被它有力地紧紧攥住。根系发达的油桐树,对土壤的肥力要求却并不高,只要不是盐碱地,它都能生长得很好。每年三月,油桐树就会开花,花朵洁白如雪,芳香袭人,还吸引不少蜜蜂来采蜜。油桐树的果实是椭圆形的,成熟后会裂开,里面有很多扁圆形的种子,可以榨油。

桐叶蒸馍的皮就是用新鲜的桐叶做的。新鲜桐叶两面细细洗净,整理好备用。但单有油桐叶子显然不行。要选择上好的使用农家肥种出的玉米,石磨磨碎成浆;同时选择鲜嫩的南瓜,细细切丝,外加青红辣椒丝拌匀;当然,少不了点睛之笔,那就是农家腊肉。春节的腊肉放到这个时节,别有一番滋味,切成肉丝显然是不能的了,只能切成肉丁;再将南瓜丝、肉丁加入佐料拌匀。万事俱备后,将桐叶铺平,把鲜玉米浆摊成一个圆,再填入馅,然后从中间对折,合成饺子的造型,最后放上笼屉,二十分钟后就可出锅了。香味早就透过窗户飘出来。剥开外面青焦干黄的桐叶,里面就是黄黄的玉米馅,咬一口馍松软、香甜,再咬一口馅鲜、脆、香,唇齿留香。尤其是桐叶的清香渗透在馍中,有种独特的滋味,让人回味无穷。

现在回想起来,糍粑和桐叶馍都要摊成一个圆,就是代表团团圆圆的意思。正是这些当年常见的滋味混在一起,才有了岁月的痕迹。如今过中秋都是吃月饼,我想可能再也吃不到儿时的美味了。时光飞转,岁月蹉跎,那用“对窝”叉成的糍粑还有农家小菜做馅的桐叶蒸馍,那记忆中家乡的味道,只有出现在梦中,余香萦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