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真的像拥有一颗玻璃心一样,那般敏感又透明,而父母的言辞则悄然塑造着他们的品格。

这天,我下班回家,女儿妙妙(化名)正在院子里和小朋友玩耍,见到我后,她高兴得欢蹦乱跳。我一边与她玩耍,一边与其他家长闲谈。渐渐地,我发现妙妙变得话少了,好像也不高兴了。吃饭时间到了,我说:“妙妙,我们回家吧。”她却生硬地回答:“不回家。”我问:“怎么了?妙妙是个好孩子,跟妈妈回家吧!”她生气地说:“妙妙不是好孩子!”我感到很奇怪,“谁说妙妙不是好孩子?妙妙最乖了,是个乖宝宝。”她更生气了——“妙妙不是乖宝宝。”我感到困惑,她怎么突然情绪转变?回忆起和其他家长聊天的情景,我恍然大悟:

他们说:“妙妙脾气真大,常常看到她在院子里哭。”我随口应和:“是啊,妙妙有点不听话,总是哭哭啼啼的。”当时,妙妙正在玩滑梯,我以为她没听见,没想到她不仅听到了,而且对我的话感到不满。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妙妙经常生气地说:“妙妙不听话,不是乖宝宝。”我有意识地寻找各种机会表扬她,她才逐渐恢复了以往的快乐和活泼。那时妙妙才刚满两岁,她的语言表达还很有限,我原以为她无法理解我的话,却没想到,我与他人闲谈时的谦虚之言,竟然会对她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从那以后,我不敢再把妙妙当成懵懂的小孩,而是像对待*一样与她交流,对她说话更加小心。而且,她在场时,我总是向朋友夸奖她的优点,比如“妙妙很爱整洁,玩具玩完了会自己收拾好”等等。逐渐地,我发现她也在努力朝着我夸奖的方向努力,不仅自己整理玩具,还鼓励家里其他成员。孩子的确拥有一颗玻璃心,如此敏感而透明,我的言辞实际上在雕塑着她的品格。

语言的发展是一个“先听得懂,后说得出”的过程。在一岁到一岁半左右,宝宝就能发出最初的有意义的音节了,但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却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6~8个月大的宝宝听到父母说“抱抱”,便会举起手等待父母抱起来。

妙妙的妈妈误以为孩子的语言表达尚未成熟,可能不会听得懂*的交谈,却忽略了孩子语言理解能力的发展。绝不能低估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否则会陷入妙妙妈妈那样的尴尬境地。

许多家长因为孩子“说不出来”,便以为孩子也“听不懂”,因此常常俯视孩子与他们交谈。然而,正确的交流方式应该是平视——从孩子能理解*话语意图的时候开始,就将孩子视为和自己一样具有语言理解能力的人进行交流;即使孩子是旁观者,也应该像对待具有同等认知能力的*一样,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孩子害怕上幼儿园,原因就是家长无意间给幼儿园作了负面评价,影响了孩子对幼儿园的最初认知。

语言的心智:平视的风景

平视的视角和语言更有利于塑造孩子良好的个*品格。只有平视才能更清晰而准确地了解孩子的语言发展、语言风格和个*气质。在平视的基础上,恰当的评价对孩子的心智成长起到积极的影响。

也许在直觉上,我们都会认为在相同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在气质和个*上会更相似。然而,儿童心理学学家的实验研究告诉我们,这种直觉是错误的。一对同胞兄弟虽然在相同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但其个*差异很大;相反,另一对同胞兄弟因为某种原因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但他们的个*却非常接近。成年后,前一对兄弟的*格差异明显,而后一对兄弟的个*却极为相似。这是因为家长的日常言行会影响孩子的态度和反应,这些反应又会强化孩子的某些行为特质。前一对兄弟的家长对孩子的个*评价差异很大,而后一对兄弟的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则趋于一致,说明孩子的个*差异与家庭环境并无必然联系,但却与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密切相关。

孩子的世界之丰富远超我们的想象,若俯视他们,我们会错过许多珍贵的机会。

读《毕淑敏心灵独白》有感2

可惜,历史不可涂改。因此,我只是羡慕,却从不后悔。这句话出自毕淑敏的作品,深深印刻在我的心中,表达了她对逝去时光的态度。青春,是许多人向往、痴迷的人生花季。然而,也有人为之懊悔、烦恼。

我们处于青春的花季,是如火般炽热的年纪。个*张扬,活力四射……在我们眼中,时间似乎总是充裕的,甚至可以说是富余的。但是,阅读了毕淑敏的作品后,我开始思考“青春与时间”的关系——时间是否真的充裕?是否会有富余?青春是否经得起我们肆意挥霍?

结论显而易见,无需多加思索。我相信,无论站在何种立场,从哪个角度出发,思考过后都会得出否定的*。青春就是挥霍的年华,虽然也许可以稍稍挥霍,但一定要有合理的限度。这就像季节一样,我们可以挥霍初春,却绝不能挥霍盛夏。毕淑敏曾说过:“如果你忘记在春天播种,过了节气,收获的谷粒将无法饱满。”或许我们应该试着计算一下我们的青春,大约有8万个小时。这个数字似乎很长,但与我们每天口中挂在嘴边的一小时、一天相比,与周月年相较,却并不算长。这或许是我们从未认真思考过的事情。将8万小时与一生相比,就会发现8万的渺小。因此,青春显得格外宝贵。

我们对比自己寿命更长的事物通常充满敬畏和仰慕,而对比自己更短暂的事物则多是轻视和忽略。前者如大海、星空、宇宙……后者则如尘埃、晨露、微风……这种好恶之心,显得特别挑剔,也折射出我们对时间的敬畏。我们畏惧青春的逝去,害怕时间无情地漂白一切,因此更应该珍惜每一刻青春,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时间只会无情地流逝,所以我们应该在快乐、创造中,挑战自我,充实人生,让多彩的生活为时间染上一抹*彩。

人们常说“向前看”,但其实最美好的时刻不在过去,也不在未来,而在“当下”。活在当下,意味着关注此时此刻的问题,努力做的事情,走的路,做出的决定,看到的风景,嗅到的气味……把握好每一个当下,也就离掌握人生更近了一步。

毕淑敏的心灵独白给予了我思考的动力和方向,也让我领悟了许多。无数个当下构成了经线,珍惜每一个当下则是纬线,“人生就如同一匹锦缎,每一根丝线都结实而鲜艳,让整匹锦缎熠熠生辉。”过去已成历史,未来仍是未知,因此我不后悔过去,也不过于期待未来。活在当下,努力把握现在。

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经典名人故事3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

我的大脑还能思维;

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

我有爱我和我爱着的亲人与朋友。

“霍金先生,卢伽雷病已经将你永久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很多的出路吗?”在一次学术报告后,一名记者对数学大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大师的脸上充满微笑,用他还能活动的3根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后,显示屏上出现了上面四段文字。

3根手指和一个能思维的大脑是霍金身上惟一能动的部件。这个人生的斗士,这个智慧的英雄,除了他超人的意志之外还靠什么?靠的是爱,还靠的是高科技。没有爱他的人的照顾,卢伽雷病是不会让他活到今天的,也许他在生病之初就与世长辞了。奥斯特洛夫斯基全身不能动*,但可以说话,才得以口述完成他的巨著。我国史学大师陈寅恪的巨著《柳如是别传》和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巨著《*哲学史新编》,也都是著者在双目失明或双目视物不清的情况下全凭口述而“写”出来的。

可霍金只有仅仅3根能微弱活动的手指和一双不会说话的眼睛,没有计算机,他怎么去表达他的思想;还能将他的智慧发挥出来吗?没有发达的医学,他仅仅能活动的3根手指如何总能动*?没有强大的经济支持,他微弱的3根手指又如何能产生伟大的学问?成功的喜悦,胜利的光环,常常会令人忘乎所以,但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

所以,这个如今完全可以骄傲地面对人生的人,他在回答完那位记者的提问后,又艰难地打出了第五句话:“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