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首词善于铺叙,在有条理、有层次的铺叙之后,突然*一笔,由一方设想另一方,构成“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的妙境。
上片以“情若连环,恨如流水”作首句,通过并列对句,以连环、流水比喻情与恨不断循环流动。随后,通过一组扇面对句描述相思的具体情景。依律,这组扇面对句应以一领格字提起。然而,此处连续使用了两个“也”字,用以铺排叙述。首先描述主人如何瘦弱,宛如一抹幽影,腰围日渐减少;接着描绘鬓发斑白,宛若潘岳一般,因二毛而发愁。而后两句则以散文形式呈现,直截了当地阐述了前文所述“瘦”与“愁”的因由,即“好事教人不自由”。在此,所谓的“好事”指的是男女之间的欢聚,因为时时刻刻牵挂着这许多欢聚,无法自拔,因此才会有无穷无尽的“情”与“恨”。最后,词进一步点明,主人公所追忆的“好事”即为“前欢”与“后会”,然而前欢已是杳无踪迹,无法追寻,而后会又遥遥无期,难以预测。“杳杳”、“悠悠”与“连环”、“流水”相呼应,将所谓的“情”与“恨”更加具体化。上片详细描述了主人公一方的相思情景。
下片则变换了视角,既写主人公一方,又写对方,并将双方合二为一。描述主人公凝视远方,悔恨登上高楼,不经意间又勾起新愁压旧愁。这部分承接了上片所述相思情境,表达了对追忆往事的畏惧,引发了“旧愁”;同时,也启示了当前的相思情景,新愁与旧愁交织相融。词作进一步描绘了当前的相思情景,先以主人公一方为主,描述了主人公如何书写情书、封存情书以及秘密投递,形容其封存之严密,封存之“密”既指秘密,又隐含数量之多。同时,词人也思及对方收到情书后的反应,设想对方将如何频繁地查看,每一次查看都伴随着泪水。“设想”二字表明了此处的假设。至此,词意已尽,但余味悠长。
这首词以铺叙手法描写相思之情,反复推敲,虽然只言“相思”二字,却毫不枯燥。这种艺术效果的达成,既源于作者深切的体验,也归功于其善于铺叙。作者巧妙地利用铺叙手法,通过有条理、层次分明的叙述,突然*一笔,让一方设想另一方,从而构成了“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的妙境。这种手法可谓柳永词中的经典之笔。
沁园春·情若连环赏析2
“情若连环,恨如流水”,这是一组并列对句,通过比喻连环和流水,表达了情感和恨意的不断延续。接着,以一组扇面对句,描绘了相思的具体情景。按照律令,这组扇面对句应以一领格字引领,此处连续使用两次“也”字,用以铺陈叙述,首先描述瘦弱的身形,宛如纤细轻盈,腰围渐渐消瘦,接着是鬓发斑白,仿佛潘岳般沧桑,因为发现白发而忧愁。接下来的“总是”两句以散文形式表达,说明了前文所述“瘦”和“忧愁”的缘由,即被“美好的事情”所困扰,这里的“美好的事情”指的是男女间的欢愉之事。由于时刻挂念着这些美好的事情,无法自由自在,因此才会有这无休止的情感和痛苦。最后,词句进一步明确,主人公所追忆的“美好事情”即为“前世的爱恋”和“未来的相会”,前者已消逝不可追寻,而后者又遥遥无期,难以预料。其中的“杳杳”、“悠悠”与“连环”、“流水”相呼应,将所谓的情感和痛苦更加具体化。上半部分描写了主人公的相思之情。
下半部分转换了视角,不仅写了主人公一方的情感,也写了对方的情感,并将双方合而为一地叙述。片尾“凝眸。悔上层楼。谩惹起新愁压旧愁。”承接了上半部分的相思情景,表达了对往事的悔恨和新旧痛苦的交织。接下来的词句描述了当前的相思情景,先是描述主人公如何书写情书,如何密封,以及如何秘密寄送。“写遍”、“字了”表达了倾诉衷肠的决心,尽管使用了所有的词汇来表达“相思”。“重重”描述了密封的严密程度,同时也暗示了数量之多,密密麻麻,频频往来。同时,词人还关心对方的情感,设想对方接收情书的场景,一看就泪如雨下。“料”字表明了一种假设。从主人公的相思出发,设想了对方的相思,写了对方的情感,反过来又加深了自己的相思之苦。最后一句“这般病染,两处心头”表达了彼此的相思之痛,难以摆脱,双方心头挂念,更加难以解脱,揭示了双方的共同心病。至此,词意已尽,情感却仍留余味。
这首词以铺陈的手法叙述相思之情,反复诉说,虽然只有“相思”二字,却并不单调乏味。这种艺术效果的产生,除了真切的情感体验之外,还在于善于铺陈叙述。作者善于铺陈,将有条理、有层次的叙述与突如其来的设想相结合,构成了一种意境。这种手法正是从柳永的词中汲取而来的。因此,这首词婉转地表达了爱情,另有一种别样的风貌,不是一般粗豪之辈所能歌颂的。这正是苏轼学习柳永作词的一个明证。
苏轼《沁园春·情若连环》3
《沁园春·情若连环》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早年时期的作品。它描绘了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以及设想对方的相思,深刻展现了恋人间共同的心病。这首词以铺叙的手法述说相思之苦,婉转而不乏情感的表达。
苏轼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情思如连环,恨意如流水的境况,生动地描述了情感的持续无休。他通过描写女主人公的瘦弱和愁眉,以及对方的发白和忧愁,巧妙地表达了两情相悦却又不能自由相守的心绪。而“好事教人不自由”一语,则深刻道出了情欲牵绊下的束缚与烦扰。词中“前欢杳杳,后会悠悠”一句,更是以生动的意象,将思念之情具体化,使读者感同身受。
在下片中,苏轼转换了视角,不仅写主人公的心境,还描绘了对方的情感状态。他生动地描述了主人公如何书写情书,密封并秘密投寄,以及对方如何收到并流泪回信的情景。通过交织双方的情感,他更加深刻地展现了两情相悦却又相隔千里的苦*。
总的来说,这首词善于铺陈,以条理清晰的叙述和错落多致的意境构成,娓娓道来了情深意重的爱情之苦。苏轼早期的这一作品,展现了他词家的才华,也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学遗产。
关于作者苏轼,他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其文学造诣深厚,诗文书画皆有精深造诣。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而且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轼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才华,被誉为北宋文坛的璀璨明星,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崇敬与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