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假字(解释加点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
3.秦伯说(说,通“悦”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5.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8..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9.令将*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10.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11.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12.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13.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二.古今异义(解释加点字)
1.行李之往来((古义:出行的人)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人)4.樊将*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5.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礼品)6.樊将*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义:袒露一只臂膀)8.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的侍卫)
9.乃引其*首提秦王(古义:投击)10.断其左股(古义:大腿)
1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 12.约为婚姻(古义:结为儿女亲家)
1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14.将*战河北(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
三.词类活用(解释加点字)
1晋*函陵(名词作动词,同下文“秦*”)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3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方的土地)
5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7函封之(函:名词当状语,用匣子)8又前而为歌曰(前:名词当动词,上前)
9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词当动词,穿起上朝的衣服)
10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意动用法,认为……迟缓)
11使使以闻大王(闻:使动用法,使……听到)12箕踞以骂曰(箕踞:名词当状语,像簸箕一样)
13其人居远(远:形容词当名词,远方)14皆白衣冠以送之(衣冠:名词当动词,穿衣戴帽)
15进兵北略地(北:名词当状语,向北)16群臣怪之(怪: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17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18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使眼*)
19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作动词,用*割刺)20道芷阳间行(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21沛公欲王关中(王:名词作动词,称王)22于是项伯复夜去(夜:名词作状语)
23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24日夜望将*至(日夜: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
25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26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27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使……活) 28从百余骑(从:使动,使……跟从)
29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交好)
四、一词多义:
1、鄙:①越国以鄙远(边邑,边远的地方)②蜀之鄙有二僧(边远的村邑)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陋鄙俗)④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轻贱)
⑤孔子鄙其小器(鄙薄轻视)⑥敢竭鄙诚,恭疏短引(自谦之词)
⑦北蛮夷之鄙人(鄙陋鄙俗)
2、敝:①因人之力以敝之(损害,衰败)②敝人(谦词)
③曹*之众,远来疲敝(疲惫)④敝帚自珍(坏,破旧)
3、兵:①不得持尺兵(兵器)②不及召下兵(士兵)
③秦兵旦暮渡易水(*队)④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兵器,武器)
⑤弃甲曳兵而走(兵器,武器)⑥故上兵伐谋(用兵的策略)
4、辞: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②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告辞)
③王粲长于辞赋(文体的一种)④辞楼下殿,辇来于秦(辞别,告别,离开)
⑤单于使卫律召苏武受辞(审讯,审问)⑥一言半辞(言词、话)
5、顾:①顾计不知所出耳(但,只是,不过)②荆轲顾笑武阳(回头)
③三顾臣与草庐之中(探望,拜访)④大行不顾细谨(考虑)
⑤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却)⑥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顾念)
⑦终已不顾(回头)
6、见:①秦王必喜而见臣(召见)②而燕见陵之耻除矣(表被动)
③私见张良,具告以事(会见)④图穷而*首见(现,露)
⑤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引见,使……见)⑥而其见愈奇(看见的东西)
⑦汝真女子之见(见识,见解)⑧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表被动)
⑨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偏指动作一方,我)
7、举:①愿举国为内臣(全)②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举起)
③杀人如不能举(尽)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举行,发动)
⑤是以众议举宠为督促(推荐,推举)⑥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攻下,占领)
⑦举以予人,如弃草芥(拿)⑧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举起,抬起)
⑨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全,都)
8、穷:①图穷而*首见(尽,完)②子子孙孙无穷尽也(穷尽,完结)
③穷则独善其身(困窘,处境困难)④复前行,欲穷其林(穷尽)
⑤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尽头)
9、若: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如果)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及,比得上)
③仿佛若有光(好像)④若入前为寿(你)
⑤若属皆且为所虏(你们)⑥彼与彼年相若也(相似)
⑦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⑧以若所为,求若所欲(这,这样)
10、胜:①沛公不胜杯杓(禁得起,受得住)②刑人如恐不胜(尽、完)
③何可胜道也哉(尽、完)④此时无声胜有声(胜过、超过)
⑤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美好)
11、说:①说尽心中无限事(讲述,谈说)②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言论,说法,主张)
③范增说项羽曰(劝说,说服)④秦王必说见臣(喜欢,高兴)
⑤《师说》(古代一种文体)⑥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12、微: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②猥以微贱,当侍东宫(身份低微)
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④味苦而微辛(略微)
⑤其文约,其词微(微妙,深奥)⑥微服私访(隐蔽,不显露)
⑦微察公子,公子颜*愈和(偷偷地,暗暗地)
13.许:①许之(答应)②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处所、地方)
③时人莫之许也(赞成、同意)④潭中与可百许头(表示约数)
⑤问渠那得清如许(这样、这么)
初一数学下册期末考试知识点解析2
第六章实数
一、知识总结
(一)平方根与立方根
1、平方根
(1)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也叫做二次方根。
(2)表示:非负数a的平方根记作±,读作“正负根号a”,(a叫做被开方数)
(3)*质: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且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为0;负数的没有平方根。
(4)开平方:求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Ⅰ、平方根是开平方的结果;Ⅱ、开平方与平方互为逆运算。
2、算术平方根
(1)定义: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a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0的算术平方根是0。
(2)*质:(1)一个数a的算术平方根具有非负*;即:a≥0恒成立。
(2)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只有1个,且为正数;0的算术平方根是0;负数的没有算术平方根。
3、立方根:
(1)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立方根,也叫做三次方根。
(2)表示:a的立方根记作a,读作“三次根号a”(a叫做被开方数,3叫根指数)
(3)*质:正数的立方根是1个正数;负数的立方根是1个负数;0的立方根是0。
(二)实数
1、无理数:无限不循环的小数。(一个无理数与若干有理数之间的运算结果还是无理数)
2、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3、实数分类:(1)按定义分(略)(2)按正负*分(略)
4、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5、实数的相反数、绝对值、倒数:(与有理数的相反数、绝对值、倒数意义类似)
6、实数的运算:实数与有理数一样,可以进行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正数及零可以进行开平方运算,任意一个实数可以进行开立方运算,而且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对于实数仍然适用。
7、实数大小:(1)正数>0>负数;(2)两个负数相比,绝对值大的反而小;绝对值小的反而大。(3)数轴上不同的点表示的数,右边点表示的数总比左边的点表示的数大。实数比较大小的方法:作差法、平方法、作商法、倒数法、估值法
第七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一、知识总结
(一)不等式及其*质
1、不等式:
(1)定义用“<”(或“≤”),“>”(或“≥”)等不等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用“≠”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也是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3)不等式的解集:一般地,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不等式的解集与不等式的解的区别:解集是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取值范围,是所有解的*,而不等式的解是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
二者的关系是:解集包括解,所有的解组成了解集。
(4)解不等式:求不等式解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2、不等式的基本*质
*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如果a?b,那么a?c?b?c.
*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上(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c;ab?.cc
*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上(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即: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c;ab?.cc
*质4:如果a?b,那么b?a.(对称*)
*质5:如果a?b,b?c,那么a?c.(传递*)
(二)一元一次不等式
1、定义: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且不等号两边都是整式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2.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根据是不等式的基本*质;一般步骤为:(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
(4)合并同类项;(5)系数化为1.
解不等式应注意:①去分母时,每一项都要乘同一个数,尤其不要漏乘常数项;②移项时不要忘记变号;③去括号时,若括号前面是负号,括号里的每一项都要变号;④在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
3.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
(1)边界:有等号的是实心圆圈,无等号的是空心圆圈;(2)方向:大向右,小向左
(三)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定义:有几个含有同一个未知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这几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3、解不等式组:求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4、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1)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
2)利用数轴求出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即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四)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
解题的步骤:
⑴审题,找出不等关系→⑵设未知数→⑶列出不等式(组)→
⑷求出不等式的解集→⑸找出符合题意的值→⑹作答。
看了上文为大家整理的初一数学下册期末期末考试知识点是不是感觉轻松了许多呢?一起与同学们分享吧.
高一语文必修一期末知识点汇总3
第一单元——诗歌
一、单元教材及学习重点说明:
这个单元主要指导学生鉴赏*新诗和外国诗歌。本单元有*诗歌、外国诗歌,大都是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主题可以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沁园春长沙》中的*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错误》中闺中思妇对“归人”的怨情……情感“风景”可谓丰富多样。教学时,用“情”这根线串起这些看似各不相关的诗歌“珍珠”,学生必收获情感,启迪思想。
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情感与意象,既是指单元鉴赏重点,也可以说是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即:一方面要注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要分析诗中运用的意象。下面分别说说这两个方面。
如何体会诗中的情感呢?尤其是如何把握比较含蓄甚至隐晦的诗歌如《雨巷》《断章》等表达的思想情感呢?可主要从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和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入手。欣赏技巧是重要的,但须提醒学生要有意识地增加生活阅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文化修养,尤其要广泛阅读中外名诗,培养对诗的感受力和读诗的趣味。所谓“*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意象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具体教学中,要注意区分诗中的描述*意象和比喻*意象(又称为实生活意象和象征*意象)。描述*意象或实生活意象,在《再别康桥》用得较多,如“云彩”“金柳”“波光”“水草”“星辉”“夏虫”等,而像《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则为比喻*意象或象征*意象,它们表达的诗人思想情感丰富深刻,更吸引人,因而更值得揣摩、品味。
二、预习要点:
1、基础知识(字音、字形、词语)。
2、按要求朗诵。
3、诗歌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经历。
4、相关的文学常识。
5、分析意象;发挥想像;感受真情;陶冶*情。
6、背诵:《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
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
一、单元教材及学习重点说明
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了解*文学发展简况。
能使用多种语文工具书,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不可拔苗助长地提升学习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说,读懂、读通仍是主要的教学任务,也就是说首先要扫清语言文字障碍,在此基础上再把握主题或中心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然后登堂入室,顾及其他目标。不能忽略基本训练而一味地进行玄妙的“探究”,那是违背文言文教学规律的。
二、预习要点:
1.朗读背诵;《荆轲刺秦王》
附背诵部分:
《荆轲刺秦王》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2.概括要点;
3.提取精要;
4.培养语感;。
第三单元──现当代写人记事散文:
一、单元教材及学习重点说明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人记事的佳作。它们都是回忆*、纪念*的,大体上可以分成两类,一是写悲惨、忧伤之事,表愤怒、悲悼之情,发深邃、邈远之思(《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二是写伟人、名人之事,表赞美、颂扬之情,传活泼、幽默之趣(《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些课文都包含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生哲理,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咀嚼,带来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丰富的人生体验,也可以获得丰富的语感和写作的启示。
学习本单元写人记事的散文,既要学习品人,又要学习品文。品评人物,要以*格、品质为关注点。例如梁实秋笔下的梁启超显示出豪爽的*格,汪曾祺笔下的金岳霖显示出真率的*格。有时人物的*格是多种因素构成的,如刘和珍既是温和的又是英勇的。品评人物,不仅要注意人物的外貌言行,还要注意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人物的外貌言行容易描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则难于准确地把握,而高明的作家则擅长此道,如巴金坦陈深藏的心迹,从“忏悔”入笔,写出了一个大作家的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品评人物,要注意人物*格中的时代因素,将对人物的分析,与对时代背景的分析相结合。如刘和珍身上具有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的执著追求精神和英勇献身精神,这是和平年代的青年所没有的特点;巴金自我解剖自己身上的一些特点或弱点,也体现历史和时代留在作家身上的特殊印记。
品文,就是品赏(在这里是散文)的一般作法、特殊技巧和语言艺术。以前语文课堂上习得的方法仍可沿用,在本册第一单元里学到的欣赏诗歌的方法也可灵活运用于本单元。本单元品文的内容大致包括:赏析写人技巧,如刻画人物的外貌,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赏析叙事技巧,如与人物相关的材料的详略安排,叙述的先后次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还有其他一些技巧,如修辞方法,白描,渲染,直抒胸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散文的语言艺术,也是学习这个单元要着重揣摩和赏析的。就像诗歌的语言是艺术化的语言一样,散文的语言同样是艺术化的语言,散文的语言与诗歌的语言相比,具有不同的艺术趣味,从一定意义上说,散文的语言离学生常用的书面语言更近,这是胜于诗歌的语言之处。本单元的练习多有语言题,主要是从欣赏的角度来学习这些语言的,其实不限于这些语言题,在学习每篇课文的时候,都可以品味课文中精彩的和关键的语句,还可以仿写课文中的语句。有些课文作了评点示例,学生也试着评点课文,评点课文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赏析课文语言。
二、预习要点:
1.抓住细节;
2.分析个*;
3.体察倾向;
4.品评亮点;
5.圈点批注。
6.背诵:《记念刘和珍君》第二、四节
第四单元──中外新闻报告文学:
一、单元教材及学习重点说明
本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所选的都是这两类文体中的典范作品。这些作品强调真实*,及时准确地反映了方方面面的社会信息,从真实的生活出发,传达出时代的精神。
有两篇现场短新闻,记者在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英国撤离*,*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它选取了英国撤离*的一系列场景,并把它们放在历史的背景中,使*回归这一历史事件有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打破客观报道的传统,直接讲述记者自己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见所感。
报告文学《包身工》是*报告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作者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工人的罪行。
通讯《飞向太空的航程》从“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的载人航天史。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国人的喜悦和自豪显得更加凝重。
二、预习要点:
1、学习新闻作品:弄清新闻结构、新闻事实、新闻背景、客观叙述和主观评价,学会提取信息。
2、学习报告文学: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者倾向,鉴赏叙事技巧,学会关注社会。
3、读写结合:评论新闻事实,思考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