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他们才能更容易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要实现学生充分体验知识形成过程,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引导学生描述观察发现的过程。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续时间较长的直觉活动,是人类对客观现实的感*认识的主动形式之一。观察往往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因此,要培养这种能力,必须让学生描述他们的观察和发现过程。
鼓励学生勇于表达不同观点和独到见解。例如,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一个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解题方法,虽然我当时无法理解,但我并没有轻率批评或指责学生,而是热情鼓励他分享他的思路。我立即表扬了这位同学积极思考、富有创意的解法,从此,他对数学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并且成绩逐渐提高。
激发学生进行有益的辩论。辩论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刻,教师应该善于将教材呈现为可辩论的问题,并灵活抓住课堂上出现的有争议的话题,以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
引导学生质疑困惑。思维是由问题和情境引发的,解决问题是其目标。学生能够质疑困惑,表明他们对教材的理解深入,教师应该热情鼓励并正确引导。
培养学生阐明解题思路的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速度远快于语言表达速度,因此,许多学生能够列出复杂的算式,但却难以清晰表达其思路。因此,培养学生阐明解题思路的能力对于促进学习过程至关重要,特别是对各个年龄段的学生都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让学生了解结论的来龙去脉。传统教学的一个弊端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质和公式,而忽略了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事实上,知识的思维价值常常隐含在形成结论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索和发现,他们逐步吸收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和形成过程,而不仅仅是机械地传授知识。
成长的过程2
培根曾经说过:“奇迹往往出现在逆境之中。”如果我们只沉浸在痛苦之中,不敢直面现实,那我们将永远无法摆脱困境,更不用说迈向未来了。当你感到痛苦想要逃避时,或许你曾想过,如果换个角度看待问题,情况可能就会有所改变。人们往往过于沉湎于过去,因而错失了许多机遇。
还记得我曾因一次月考成绩而在学校大哭一场。当我拿到考卷的那一刻,我愣住了,仿佛坠入深渊,难以自拔。几分钟后,再次看着考卷,我有两种猜想:一是拿错了考卷,二是老师批改错了。我不愿面对,也不愿相信,眼泪如同即将溃堤的水坝,随时可能决堤。老师似乎察觉到了我的不对劲,将我叫到了办公室。他当时说的话至今仍深深印在我心中:“如果在错过太阳时你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没有风雨,就不会有大树;没有磨砺,就难以成为坚强的钢铁。面对困难前行,是你必须经历的征程,而不是沉湎于过去的悲伤。”那时我明白,如果我继续陷入悲伤之中,我将失去准备下一次月考的心情,我只会不断地陷入同样的循环。只有直面困境,我才能有机会克服它。
将每一个黎明视为生命的新起点,将每一个黄昏视为生命的总结,一个心态的改变,可以改变你对待事物的态度。态度或许无法改变过去,但却能改变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