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注释:
①鲁山:在今河南鲁山县。②适:恰好。野情:喜爱山野之情。惬(qiè):心满意足。
③野情:喜爱山野之情
④随处改:(山峰)随观看的角度变化而变化。
⑤幽径:小路。
⑥熊升树:熊爬上树。
⑦何许:何处,哪里。
⑧云外:形容遥远。一声鸡:暗示有人家。
译文:
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千万条山路崎岖时高时低。
一路攀登的山峰,(山峰)随着观看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幽深的小路,令我孤独迷路。
傍晚,霜叶落下,熊爬上树,树林清静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
人家都在哪里?云外传来一声鸡叫,暗示着有人家,仿佛在回答(只是很远很远)。
主题:
这首诗运用丰富的意向,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景图:深秋时节,霜降临空,诗人在鲁山中旅行。山路上没有其他行人,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
鉴赏:
本诗是作者梅尧臣爬山的一个进程,首要表达的是爬山抒怀的一种高兴,看到奇美的风光作者感到无比的惊喜与心旷神怡,可是到了最终作者才发现有人家的当地还很远很远。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个人也置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寓居,不由自问一声“人家在何许(何处)”;正在深思的时分,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噢,本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这最终一句“云外一声鸡”,十分天然,的确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触。
首联:看见了山野十分喜欢,心中很满意,群山绵亘不绝的,时高时低,一个惬字,足以体会出其时作者称心如意的心境。
鲁山千山万壑,千峰竞秀,一高一低,蔚为壮观,正巧迎合“我”喜好大天然风光的情味。这即是最初两句诗的意思,阐明所以要登鲁山旅游,是由于内合情味,外有好景,也就成行了。
颔联:美丽的山峰波涛崎岖,走在幽静的小路上,似乎走进了迷宫似的,一个迷字,阐明诗人其时被小路模糊了的高雅心境。
走到一处能够看到一种好峰,再走向另一处,又能够看到另一种奇岭,所以说“到处改”。“到处改”这个“改”字下得妙,如果在山中坐立不动,总是一个视点看山,好峰就不“改”了,由于“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一个人在山间小路上行走,曲曲弯弯,走着走着,连个人也不知走到哪里去了,有时竟迷失了方向。“幽径独行迷”,“迷”的缘由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静,简单走错路,二是独行,个人一个人,无人指路,也简单走错路,所以“迷”了。这里把一个人游山的体会传神地体现出来了。
颈联:霜落了下来,模模糊糊如同看见熊在上树,鹿在喝水,共同的视觉感触,让读者如临其境。
由于秋天才有霜,霜冻使得树叶都落光了,使得山中的树木一棵棵都光溜溜的,好象空荡荡的。这种“林空”的感触,是秋天才有的。山林空荡,所以能看到熊瞎子爬到光溜溜的树上;透过稀少的树缝,还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饮水。这一联勾画出了一幅很动听的秋日山林熊鹿图。这画面是动的,熊在爬树,鹿在饮水,可是诗意却是静的,体现了山中人迹罕至、十分幽静的境地,这也是所谓动中有静的写法。
尾联:奇妙的运用了设问方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移步换景,一幅原生态的画面映入眼帘,表达出诗人超逸,恬淡的闲适安静心态。
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个人也置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寓居,不由自问一声“人家在何许(何处)”;正在深思的时分,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噢,本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这最终一句“云外一声鸡”,十分天然,的确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触。
鲁山山行拼音版原文翻译及赏析2
鲁山山行梅尧臣带拼音版,这首诗语言朴素,描写了诗人深秋时节,林空之时,在鲁山中旅行时所见的种种景象。其中情因景生,景随情移,以典型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的“野情“,其兴致之高。一起学习一下鲁山山行梅尧臣带拼音版,鲁山山行梅尧臣古诗翻译,鲁山山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吧!
1鲁山山行梅尧臣带拼音版
lǔshānshānxíng
鲁山山行
méiyáochén
梅尧臣
shìyǔyěqíngqiè,qiānshāngāofùdī。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hǎofēngsuíchǔgǎi,yōujìngdúxíngmí。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shuāngluòxióngshēngshù,línkōnglùyǐnxī。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rénjiāzàihéxǔ,yúnwàiyīshēngjī。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2鲁山山行梅尧臣古诗翻译
清晨,连绵起伏的鲁山,千峰竞秀,忽高忽低,蔚为壮观,正好迎合了我爱好自然景*的情趣。
一路攀登的山峰,(山峰)随着观看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幽深的小路,令我孤独迷路。
太阳高升,霜雪融落,山林显得愈加寂静空荡,笨熊正在缓慢地爬着大树,鹿儿正在悠闲地喝着小溪的潺潺流水。
人家都在哪里?云外传来一声鸡叫,暗示着有人家,仿佛在回答(只是很远很远)。
3鲁山山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鲁山山行》是作者梅尧臣登山的一个过程,首先表达的是登山书怀的一种喜悦,看到奇美的景*作者感到无比的惊喜与心旷神怡,但是到了最后作者才发现有人家的地方还很远很远。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许(何处)”;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这最后一句“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
《游金山寺》译文及赏析3
《游金山寺》
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波涛。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中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注释:
①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西北的长江边的金山上,宋时山在江心。
②古人认为长江的源头是岷山,苏轼的家乡眉山正在岷江边。镇江一带的江面较宽,古称海门,所以说“直送江入海”。
③苏轼登寺在冬天,水位下降,所以他写曾听人说长江涨潮时潮头有一丈多高,而岸边沙滩上的浪痕,也令人想见那种情形。
④中泠:泉名,在金山西。石盘陀:形容石块巨大。
⑤归楫:从金山回去的船。楫原是船桨,这里以部分代整体。
⑥这两句的意思是:微风吹皱水面,泛起的波纹像靴子上的细纹,落霞映在水里,如金鱼重叠的红鳞。
⑦初生魄:新月初生。苏轼游金山在农历十一月初三,所以这么说。
⑧江中炬火:或指江中能发光的某些水生动物(古人亦曾有记载,如木华《海赋》:“*火潜然。”曹唐《南游》:“涨海潮生*火灭。”)或只是月光下诗人看到的幻象。原注:“是夜所见如此。”另有一说“江中炬火”是一ufo,后一句“飞焰照山”才能够解释。
⑨谢:告诉。如江水:古人发誓的一种方式。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公子重耳对子犯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晋书·祖逖传》载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苏轼认为江中的炬火是江神在向他示警,所以他说,自己如果有了田产而不归隐,就“有如江水”。由此可见,现在未能弃官还乡,实在是不得已的事。
译文1
我的家乡地处长江初始发生之源头,为官出游却随江水滚滚飘然东入海。
听说此地大潮打起浪头足足一丈高,即使天寒地冻还有沙痕印迹之存在。
中泠泉畔南面巨大石山名号称盘陀,自古以来出没水中追随浪涛和江波。
尝试登上绝高山顶遥望万里外家园,无论江南江北看看都是青山格外多。
羁旅在外乡愁只恐难寻回家之归舟,山上圣僧苦苦挽留欣赏山中之落日。
微微风里波涛万顷阵阵荡漾起细鳞,半天晚霞空中恰似排排鱼尾血样红。
正当此时江中月亮刚刚还在初升起,二更时辰月儿下山天空一片深漆黑。
静静长江江心好似有着一炬火大明,飞腾火焰照得山中栖息鸟儿纷纷惊。
惆怅失然归卧僧舍心中也莫能辨识,不是鬼魂不是生人究竟何处之事物。
江山弥幻而今如此为何还不回家园,江神莫非责怪我的脾*警示太顽固。
感谢江神我得提醒但是实在不得已,家中如有田地不回宁如奔逝之江水。
译文2
我的家乡地处长江初始发生之源头,我为官出游随江水飘然东流。听说此地大潮打起的浪头足有一丈高,即使天寒地冻还有沙痕印迹存在。中泠泉畔,南面巨大石山名号称盘陀,自古以来出没水中追随浪涛和江波。我尝试登上绝高山顶遥望万里外的家园,无论江南江北看看都是青山格外多。身在外满是乡愁,只恐难寻回家的归舟,山上的僧人苦苦挽留欣赏山中落日美景。微微风里波涛万顷,荡漾起细鳞,空中的晚霞恰似排排金鱼鱼尾一样红。江中月亮刚刚还是生起的,二更时月儿下山,天空一片漆黑。静静长江江心好似有着一炬通明,飞腾的火焰照得山中栖息鸟儿纷纷惊飞。惆怅失然归卧僧舍,心中也莫能辩识,不是鬼魂不是生人究竟是什么呢。江山弥幻,而今如此为何还不回家园,莫非是江神责怪我顽恋世俗吗。感谢江神,但我实在不得已,家中如有田地,我定会归隐,江水可以为证。
赏析
《游金山寺》以望乡怀归为主旨,写景也好,抒情也好,想象也好,用典也好,都为阐发这一主旨服务,因而韵味深长,颇有特*。这是一首以文为诗,雄健非凡的作品。全诗除“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两句一联是对偶句外,其余全是散文句式。故“他人抄袭不得”。
诗人以江水为线索(全诗用了十个“江”字),把思乡之情贯穿起来。开头是“我家江水初发源”,开门见山点出江水。诗尾说“有田不归如江水”,仍然扣住江水收束全诗。江水的行程犹如诗人的宦游生活历程。中间以“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两句充满深情的“望乡国”三字与开头的“我家”和末尾的“归”字相照应,结构十分严谨。除“江水”外,全篇还有“江如海”、“江南江北”、“江月”、“江心”、“江山”等,“江神”出现了两次,共用了8个“江”字,加上头、尾两个“江”字,共10个。在这不长的一首诗里,作者不怕相犯,是有意重复,这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以宣泄郁抑不得志的情感,表露辞官归隐的愿望。这种在修辞上的回环复迭,不同于一般的重复。
吟诗作赋,用词固在灵活多变,但这也不是千篇一律。崔颢在《黄鹤楼》中写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两联用了三个“黄鹤”。通过古今对比,有力抒发了诗人登楼时的怅惘之情。同样苏轼连用10个“江”字,也是突出了思乡怀归的执着情绪,却一点没有单调呆板的感觉,而且“江”字的连续使用,也显示出该诗针线紧密,语意贯通,层次分明,于豪放不拘中看出他笔法森严。特别是最后两联,句句有“江”,每个“江”字都紧扣着诗人厌倦仕途的思想感情。所以纪昀评点说:“首尾谨严,笔笔矫健,皆短而波澜浑阔。”
虚写与实写相结合,幻景与现实相结合,意象巧妙,变化莫测,这也是本诗的一大特*。作者先从“潮头一丈高”的想象落笔,并且用“天寒尚有沙痕在”所见作证,极力渲染江涛的汹涌澎湃。不仅描绘出大自然无比壮丽的景*,而且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诗人起落不平的*生涯和翻滚不宁的心境。“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这与上联相仿,从现在写到过去,从实写到虚,也就是从眼前景*落笔,而后叙述想象中的情景,仍然从波涛的起落寄寓自己宦海升沉的无限感慨。而坚定不移的“石盘砣”让人感到这是作者人格的生动写照。以上两联都是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而虚实的安排也不呆板,或先虚后实,或先实后虚,这也体现出变化了。
幻景与现实结合,在诗的后半部分从“江心似有炬火明”到结束,作者使用了这一手法。以江心“飞焰”为契机,把描写的对象从实景扩大到幻觉的领域,笔墨酣畅地抒发了自己思乡怀归的迫切心情。“非鬼非人”“江神见怪”等句,似乎荒诞不经,其实它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动荡、矛盾、痛苦。作者的幻觉竟是那样的虚无飘渺,其实这是在夜以继日的思念之后,所产生的正常心理现象,想的多,想的急切,也就想的离奇了。因此,有关归隐的幻觉描写,可以说是极其真实的表现出作者厌倦仕宦,可望安定的迫切心情。全诗共12句,四句一换韵:“海”“在”押韵,属仄声韵;“楫”“日”、“细”、“赤”押仄声韵。这样平仄相间,可见声韵参差之妙。后面诗句,是两句一换韵,变化快,音节急促,与诗歌所表现的那动人的心魄、心弦的内容相称。总之,苏轼诗风雄健,奔放灵动,想象丰富,奇趣横生。该诗从寄宿漫游写到金山登顶,从断霞半空写到二更月落,从江火通亮写到怅然归卧,从江神见怪写到指水为誓,或实,或虚,或看,或想,从无生有,如图如画,真是神笔巧夺天工。这是一首颇能代表苏轼诗歌创作风格的一首七言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