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从弟宣州长史昭》作品介绍
《赠从弟宣州长史昭》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71卷第7首。
《赠从弟宣州长史昭》原文
赠从弟宣州长史昭
淮南望江南,千里碧山对。
我行倦过之,半落青天外。
宗英佐雄郡,水陆相控带。
长川豁中流,千里泻吴会。
君心亦如此,包纳无小大。
摇笔起风霜,推诚结仁爱。
讼庭垂桃李,宾馆罗轩盖。
何意苍梧云,飘然忽相会。
才将圣不偶,命与时俱背。
*山海间,空老圣明代。
知音不易得,抚剑增感慨。
当结九万期,中途莫先退。
《赠从弟宣州长史昭》注释
①淮南:指淮南道。江南:江南道。王琦注:“唐时之淮南道、江南道皆古扬州之境,中隔一江,江之北为淮南,江之南为江南。”
②倦:全诗校:“一作尽。”
③宗英:指李昭。《汉书·叙传》:“四国绝祀,河间贤明。礼乐是修,为汉宗英。”佐雄郡:长史为郡(州)佐,故云。
④吴会:吴郡与会稽郡。此指长江下游地区。
⑤将:与。
⑥不偶:不遇。
⑦*:《史记·滑稽列传》:“今世之处士,时虽不用,崛然*,块然独处。”
⑧九万:《庄子·逍遥游》谓大鹏“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赠从弟宣州长史昭》赏析
从淮南遥望江南,千里碧山遥遥相对。
青山高耸在青天之外,我倦行而过,很疲惫。
你是皇室中才能杰出的人,现在辅佐在地势险要,辖境辽阔,人阜物丰的大郡。
长江豁然中间奔流,奔腾千里直泻江南。
你的胸怀也如长江,包纳百川不分小大。
你文才卓越,挥笔风霜顿起,诚恳待人,推心置腹,仁爱友善。
讼庭里桃李满院,宾馆中贵客满门,车水马龙。
不料我这个飘如苍梧浮云的人,竟然在这里与你相会。
我是才高而不得圣明使用,命运与时运都不顺利。
*在山海村野之间,竟然在圣明时代空空老去。
不容易得到你这样的知音,抚剑而感慨万分。
我们应当定下九万年的约会,你可别中途先退啊!
《赠从弟宣州长史昭》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赠从弟宣州长史昭》繁体对照
卷171_7贈從弟宣州長史昭李白
淮南望江南,千裏碧山對。
我行倦過之,半落青天外。
宗英佐雄郡,水陸相控帶。
長川豁中流,千裏瀉吳會。
君心亦如此,包納無小大。
搖筆起風霜,推战y仁愛。
訟庭垂桃李,賓館羅軒蓋。
何意蒼梧雲,飄然忽相會。
才將聖不偶,命與時俱背。
獨立山海間,空老聖明代。
知音不易得,撫劍增感慨。
當結九萬期,中途莫先退。
《赠汪伦》原文赏析2
引导语:《赠汪伦》是李白的送别诗,以下是小编精心为您准备的一些原文赏析,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赠汪伦
朝代:唐代
原文: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注释: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
赏析:*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地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唐诗《留赠》赏析3
作品介绍
《留赠》的作者是杜牧,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24卷。
原文
留赠
舞靴应任闲人看,笑脸还须待我开。
不用镜前空有泪,蔷薇花谢即归来。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代表作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杜牧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他写下了不少*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