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由喜歌剧及轻歌剧(或称“小歌剧”)演变而成的,早期称作“音乐喜剧”,后来简称为“音乐剧”,是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体裁,是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而演出的戏剧形式。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提供了音乐剧猫的观后感,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
音乐剧猫的观后感一
<猫>不仅是一部充满动感魅力和时代气息的音乐剧,同时,它也饱含着生活哲理和人间情怀。就像有人所说,这是一部“从猫的眼中看世界和看人生”的音乐剧……自从它首次来*上演以后,立即在*、上海等文化较为发达的城市刮起一阵音乐剧的旋风,观众无不被它那奇特的舞台布景、幽默生动的表演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我有幸在上海大剧院观看,观后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演员精彩的演出把观众带入了奇妙的杰里科猫族的世界,当然,此剧最令我难以忘怀的除了精彩的音乐,就是舞台中奇妙变化的灯光效果,使人们进入到曼妙的神话世界。灯光效果遵循剧作的戏剧结构和演员的心理流程,强调它在创造情感气氛方面的作用。它摆脱所有写实要求,根本不考虑光源的*彩和角度的合理*。舞台突然暗下来,是为了解释一个角*的心理状态;灯光在一个角*入场时又突然亮起来;恐怖袭来时,墙上出现巨大的影子。灯光被任意控制,它的变化和静止,突明或突暗,唯一依据的原则就是服从戏剧本身的需要,毋容置疑,在扩大戏剧表现力方面,灯光成了表现主义者用之不尽的资源,开拓出各种独特的表现方式。使前景与背景溶汇在一起,让观众同时看到背景始终出现在所有动作地点的后面。同时善于对现实变形和发挥灯光的特殊作用,创造出特殊的气氛。
音乐剧猫的舞台灯光,将舞台设计在处理视觉因素时手法更加灵活,从写实到抽象,其间具有极大伸缩*。在处理时间地点上更加自由,舞台上现实与梦幻互相交替和并置,扩大了舞台时空的各种可能*。也正是现代科技的运用,使这部音乐剧长盛不衰,受到各地人们的喜爱。
音乐剧猫的观后感二
上音乐课时,老师给我们播放了世界著名的音乐剧<猫>。
一开场,我就被舞台上的庞大阵容所震撼了。随即,我开绐有点忘乎所以的感觉:里面的猫太多了,也搞不清楚谁是谁。
这时,老师给我们作了点评:原来,故事发生在一个废物堆积场里。今夜是月圆之夜,杰里科猫族举行一年一度的舞会,所有的杰里科猫都在这里汇集,在黎明之前,它们会从里选出一只猫,送它上云外之路,从而获得重生。因此,在这个舞会上各种各样的猫儿们都要登场介绍自已,希望能获得重生。
明白了剧里面的基本要素,我看起来明白多了,此时,我又开绐被不同猫儿的特*所吸引了,我感觉我好像成了里面的一只猫,对即将产生的能获得重生的猫充满了期待。
渐渐地,许多猫都陆续登场了:“有迷人猫”“保姆猫”“领袖猫”“剧院猫”……出场时,我们所有人的眼球都被它的无穷魅力所钩住了。就像剧里面迷恋他的母猫们一样……
主角出场了。其实她第一次出场,并不怎么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只知道:她以前是一个妓,一天到晚风光地在夜总会里左穿右插,但现在,她落魄了,遭到了他猫的唾弃,是一只极不受欢迎的母猫。
第二次出场,她高歌一曲<回忆>,使我想到了许多:我仿佛看到了她对岁月的无柰,对回首的沧桑。我仿佛看支了她的过去,看到了她依然风光的时候,是那样的扬眉吐气,她希望回到过去,继续过那种腐朽的生活。是啊,谁没有风光的时候呢?可是到老了,那段时光永远不能回来了。面对往日,她可以微笑;可现在、将来呢?
于是,我从她第三次出场时继续寻找*,这一次,我从她的眼睛里看到的不只是她对过去岁月的悔恨,对过去虚度时光的自已的悔恨,更生重要的是她对未来的希望。新的一天即将开始,没错,既然在过去,大部分的光*已被浪费,我们又何必再用未来的时光继续悔恨呢?展望明天,你将发现,一切都是美好的。只有能走出昨天的*影才能走向美好的明天。
人的一生只有3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已经过去,就像获得重生的老母猫回忆着的过去日子一样,风光也罢,落魄也罢,我们已经无法挽回,唯一的方法就是离开对昨天的悔恨,把握好今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向美好的明天。学会珍惜和把握今天的一切,在明天,才能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请记住:我们的人生只有一次!
音乐剧猫的观后感三
不像<歌剧魅影>中繁华褪尽似的无奈,也不像<钟楼怪人>里动人心魄的悲壮,<猫>给我的影像是神秘莫测的,也是统一唯美的。
在开始前的一段片头里,首先看到了很多双猫的眼睛,虽让人畏惧,但很有灵气,如同在黑暗里的猫显出一双双眼。片头音乐,给人*森的感觉。一开始就能看到舞台上各种各样的“猫”:“毛*”不同、“脸面”不同、表情不同、动作也不同,会让人感到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猫的世界。他们在舞台上欢快地舞动,尽量展现自己。一场猫的盛会,在这里,是他们的天堂。
正如人们公认的,在剧中最能触动人的心灵的,就是那首<回忆>,它由流浪而遭唾弃的老猫唱出,歌曲哀婉动人,从内心发出淡淡的凄凉感。这是一只年轻时魅力十足而年老后邋遢肮脏的猫,她孤独衰弱,遭人唾弃,流浪在最下等的街区,受到猫族的排挤。她也渴望能升入天堂,但这对她显然是一种奢望。在这个情景下,她演唱了这首<回忆>。在她唱完之后,猫儿们都被感动了,一致推选她升上天堂,全剧落下帷幕。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首歌在剧中所占的份量,可以说,它是全剧的转折点,也是高潮点。
其实,这守歌不仅唱出了老猫的心声,也唱出了那些年华不再但又对生活充满信心的人们的心声。我们终会走到那一天,当自己慢慢老去,我们还能回忆自己的过去,而最美的回忆就是给人们带去了欢乐。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如何走过,如果能在路上流下美好的足迹,如果能给别人带去美丽的风景,那么你的回忆就是最大的幸福。
回忆也是如此的动人。以至于每一个认真倾听回忆的人都会找到共鸣。魅力猫曾经的韶华已经化作过眼云烟,痛苦卑贱的生活折磨得她痛苦不堪。然而她既没有沉溺于那曾经美丽的幻想般的回忆,也没有被那些悲惨绝望的记忆所埋没。无论对过去的感慨有多么深沉凝重,明天总是新的一天。
我们不能赋予幸福以意义,它存在于每个人心中,待在不同的位置,有不一样的标准,也是变化无常的。有些幸福在一瞬间就能得到,而有些幸福是靠岁月慢慢累积起来的。正如oldd所说:“我们有了经验,但失去了意义,重温的意义,给幸福赋予的意义。”
当最后老戒律伯告诉我们“猫其实和人差不多”的时候,我们在猫的世界中其实也看到我们人类的缩影。
我们年幼时就像jemima一样,无忧无虑,爱玩爱闹,跟着rumtumtugger疯来疯去。渐渐地,我们长大了,像vctoria一样的纯情,一样的多愁善感。在没有demeter的悲惨遭遇下、也没有bombalurina的魅力四射中长大。我们学会了承担责任,虽然也许不像munk在某个领域做领导者,却也像alonzo一样负担自己的一份事。
岁月是什么?岁月是jemima不谙世事的纯净双眼,岁月是bombalurina的美丽笑颜,岁月是rumtumtugger的轻狂快乐,岁月是munk的青年力壮,岁月是jennyanydots的唠唠叨叨,岁月是grizabella的深深皱纹,岁月是老gus回忆当年风光时颤抖的双手……最终,幸福是像oldd一样在岁月的历练下,明白人生的含义。
<猫>从剧情到表演,无一不充满着诡异凌乱的*彩,然而回味起来却似乎又有着共同的中心。无论如何,猫剧确实散发着一股令人无法抗拒的魔力,令人们不得不臣服在它的意境之下,这也正是音乐剧的魅力所在。
音乐会观后感2
我在大剧院参加了一场精彩绝伦的亲子音乐盛宴,由广州交响乐团演奏的“大手牵小手快乐齐步奏”。一踏入大门,我便被用气球打造的花朵、树木、人物和音符所吸引……仿佛置身于一个引人期待的同乐会之中。进入中正厅后,舞台布置仿佛巨人家的氛围,巨大的“扇子”使每个人都显得渺小,但视野却异常开阔,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四处张望。
在第二首柴可夫斯基的《芦笛之舞》中,一些年龄与我相仿的小音乐家加入了演出,他们表现出*,能够登台参与演出。其中几位小朋友甚至能够吹奏那巨大而沉重的法国号,令我深感敬佩。他们的精彩表现让我不禁用力鼓掌。
当音乐响起柴可夫斯基的《糖果仙子》时,许多优美的芭蕾舞者加入了表演,她们翩翩起舞,将我们带入音乐的故事之中。无论是演奏的音乐家,还是表演的芭蕾舞者,甚至是人偶鸡、兔子、国王……他们都呈现了一场完美的故事演出,与音乐完美结合。我相信,这一切都是经过反复排练才得以呈现,才有了今晚如此绝妙的音乐盛宴。现场欣赏表演,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热腾腾的喜悦,我也希望更多人参与艺文活动,开拓自己的视野。
最让我难忘的是──与音乐表演者一起互动,他们让我们站起来跟着节奏跳舞,演奏小毛驴、蝴蝶蝴蝶真美丽、吹喇叭、大象之歌、造飞机等家喻户晓的曲目,让大家尽情享受!更令人兴奋的是,我还得到了兔子先生送出的彩蛋!参加这样的音乐会,不仅可以聆听伟大音乐家留下的经典作品,还能欣赏到整个团队用心努力的成果。
欢乐颂剧大结局观后感3
《欢乐颂》是由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山东影视制作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都市职场女*剧,由孔笙、简川?执导,袁子*编剧,侯鸿亮制片,刘涛、蒋欣、王子文、杨紫、乔欣、王凯、靳东、祖峰等领衔出演。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欢乐颂剧大结局观后感,欢迎阅读!
欢乐颂剧大结局观后感
不得不承认,《欢乐颂》是我看过的伯格曼电影中唯一想用“乏善可陈”这四个字来形容的。这部片子的导演手法找不到丝毫老伯的痕迹,通俗剧的架构和毫无深度的台词没有办法让人把《欢乐颂》和伯格曼联想到一起。不过考虑到他当时还只有30岁,能够导出这么一部剪接流畅、技艺纯熟得让人找不到缺点的电影,也着实不容易了。
《欢乐颂》拍摄于1949年,是伯格曼导演的第八部剧情长片,大概也是国内能找到最早的老伯的电影。自1945年处女作《危机》诞生以后,伯格曼作为一个年仅26岁的年轻导演保持着每年至少两部电影,多场舞台剧的惊人产量。早期丰富的执导经历让他迅速成熟,大大的增长了他的艺术素养和拍摄技艺。但是年轻的伯格曼还没有形成他独特的个人风格,从他早期的电影当中不难看出当时风靡全世界的Hollywood黑白片黄金时代的烙印。
《欢乐颂》里,我们只能从剧情内容上才能看出老伯留下的一些蛛丝马迹:爱人之间的互相伤害与无法沟通一直是伯格曼(尤其是晚期的伯格曼)电影当中的一个主题,还有一个就是艺术家的冷漠无情,这在《假面》、《秋日奏鸣曲》当中都有所反映。《欢乐颂》在这两方面都涉及到了,但遗憾的是它们并没有得到深层次的挖掘而只是停留在事件陈述的层面。例如Stig和Marta的复合就缺乏必要的铺垫,这使得最后Marta的意外缺乏本应有的震撼人心的效果,从而导致结尾响起的欢乐颂并没有达到伯格曼想要表达历尽磨难获得欢乐的目的。
在《伯格曼论电影》当中,他本人道出了导致这一缺陷的原因:“我在《喜悦》中叙述的是一连串我个人真实的经历。当一个人在做这样的企图时,必须要有一定的距离感与纵观全局的能力。当时我对那些题材尚不能保持足够的距离,于是,骨牌搭起的房子就倒塌了。”
《欢乐颂》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作伯格曼对当时自己现状的描述,当时他也正遭遇到自己第二次婚姻的危机。和电影中的情节不同,与伯格曼热恋的女钢琴家最后成为了他的第三任夫人,而影片中的Stig和Marta最后重归于好。此外,Stig蹩脚的门德尔松小提琴独奏也是伯格曼对自己糟糕透顶的处女作Crisis的回顾。
无论如何,如果我们用对待年青导演的态度,而非从老伯巅峰时期的视角来看待《欢乐颂》,其取得的艺术效果还是可圈可点的。30岁的费里尼还在准备自己的处女作,30岁的塔可夫斯基刚从电影学院毕业,带来了毕业作品《压路机与小提琴》,30岁的安东尼奥尼还是一个助理导演,和他的同龄人相比,30岁的伯格曼略胜一筹,至少要驾驭整队管弦乐团的演出就并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