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主题:《6-7的认识和加减法》

课时:第五课时

用6和7的加法解决问题教案

授课对象:一年级学生

【学习目标的设置】:

(一)设置学习目标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陈述

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6、7的加减法》中的一节解决问题课。学生已有6、7的加减运算和一图四式的知识基础,本节课则主要通过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同时将计算学习和意义理解、思维训练相结合;加强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对学习对象的直接感知,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把握数的意义和运算的意义,发展数感和符号感;并通过观察、接触(摆一摆、画一画等)等各种手段将生活材料数学化,在具体、半抽象、抽象之间建立一座桥梁,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已经熟练掌握6、7的加减法和一图四式的解法,但他们*格比较活跃,认知水平仍旧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他们的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数感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等。结合这些我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位在“理解”层面。

(二)学习目标

依据对目标的定位,对学生现实的深入思考,和学习过程的对应设计。制定学习目标如下:

1、通过对主题情境的观察思考、讨论交流,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

2、通过说、摆、画等方式,能够借助图画正确分析题意,解决问题。

3、在借助情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初步感知生活经验的积累与对学习对象的直接联系,将生活材料数学化。

(三)评价任务

任务1:交流式评价,通过学习过程中对情景图的描述:

“(1)图里有什么?(找出图里的数学信息和问题)

(2)怎样解答?列出算式解答

(3)解答正确吗?让我们认真检查,最后不要忘记口答。”

【评价学习目标1包含目标3达到观察情境图提取、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计算出结果。体会步骤的同时,进一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意识】

任务2:纸笔评价,完成教材第46页做一做,及判断对错,提出一道问题并解答等练习。

【评价目标2、3,达到给定题目,我会做——我能从生活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我能给别人出题,并判断】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二)2

教学内容

P31 例4,P32 练习七(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学生掌握用除、乘两步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 理解题目的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 乘、除两步运算的方法

2. 理解数量关系

课前准备

教具

例4 主题图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出示例4 儿童商店情景图。

提问:“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指名回答)

“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

2. 合作探究

(1)小明说:“我想买5辆小汽车。”

小红问:“你应付多少钱?”

讨论:应付多少钱怎样来计算?

(2)小组讨论,说一说你的想法。

(3)列式计算:12 ÷ 3 = 4(元)

                  4 × 5 = 20(元)

3. 做一做

(1)说图意:每6盆花可以摆一个图案,用这些花可以摆多少个图案?

(2)提问: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跟其他同学分享一下,然后*写下来。

4. 巩固练习

1 题: 矿泉水图

(1)指名说图意、提问题、列式计算。

(2)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 题: 说图意、列式计算、*完成。

3 题: 气球图,学生*完成、集体订正。

5. 总结

用除、乘两步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12 ÷ 3 = 4(元)

4 × 5 = 20(元)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二)

数学教案-6和7的认识3

教材简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旨在扩展学生对数的理解,以0~5的数字为基础,引导学生探索更大的数值。教材设计了丰富的数数资源,包括椅子、课桌、人数等,旨在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数的概念。特别安排了主题图,以图形方式引导学生理解6和7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升他们的数学抽象能力。

学生分析

班级学生的学习起点和能力有较大差异。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甚至更早已掌握了020的数数能力,部分学生甚至能熟练进行20以内的加减运算。然而,对数概念的理解仍然较为肤浅,随机数与物体对应会有困难。此外,对15的序数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部分学生对“几”和“第几”仍模糊。班级整体的观察能力较弱,需要重点培养。

目标预设

深入理解6和7的基数含义,能正确数出6和7个物体,掌握数字6和7的读写能力。

理解6和7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比较0~7各数的大小,了解6和7的序数含义。

通过不同的数数方法和拼摆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结合数数和写数的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和书写习惯,同时灌输环保和爱护小动物的教育理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6和7的基数及序数含义。 难点:帮助学生建立对6和7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

教具:主题图、河流图、计数器、直尺图。 学具:7个小圆片。

教学流程

一、创设学习情境

师: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拍手游戏。(教师拍3下)你们刚才听到老师拍了几下? 生:老师拍了3下。(要求三个学生完整回答) 教师继续拍6下,生回答,教师展示数字6。再拍7下,生回答,教师展示数字7。 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下6和7。(出示数字6和7的卡片)

二、6、7的基数含义

观察河流图 出示河流图。 师:小朋友们,你们在这幅图上发现了什么?它们的数量是多少呢?看看谁能最快、准确地数出它们的数量。 (学生进行数数后,开始汇报,教师肯定回答) 师:你是按什么顺序数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肯定并逐个移动物体到黑板上)

从河流图抽象到点子图 请学生分享,图上他们最喜欢的是什么? 师:你最喜欢的东西有多少呢?不要用口说,用小圆片来表示你喜欢的数量。 学生摆放后汇报。 (教师追加问题,询问学生摆了多少个小圆片,为什么摆这么多。) 师:6个小圆片可以表示6只小鸭或6棵树,我们以后用“6”来表示它们。 师:同样,7个小圆片可以表示7只小鸟或7朵花,我们以后用“7”来表示它们。

生活中的数 师: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可以用6来表示呢? (学生回忆并汇报) 师:那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7来表示呢? (学生回忆并汇报)

6、7的书写 师:除了这些,你们还会写6、7吗?生活中有许多形状像6、7的东西,你们能想到哪些?(如哨子、锄头等) 教师示范,学生在书上描红,每个数字描写两遍。

三、6、7的顺序

出示计数器 师:我们如何在计数器上拨到“6”呢?6颗珠再加一颗是多少? 师:可以看出“6”再加1是“7”,反之,“7”减1就是“6”。

出示直尺图 (修改教科书上的直尺图,通过填空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7以内的数序,并提供推理猜测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