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绝对值
[教学目标]
1.借助数轴,理解绝对值的意义2.给出一个数,能求出它的绝对值;3.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绝对值的几何意义难点:求用字母表示的数的绝对值
[教学设计]
提问
1、相反数的意义,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代数及几何特征如何?2、到原点的距离为5的点有几个?它们有什么特征?
我们看到5表示±5到原点的距离,那么5就是±5的绝对值,再借助教材上汽车的例子给出绝对值的概念新课
1、绝对值的意义:
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就是数a的绝对值,记为:a。如:10和-10的绝对值都是10,即
=10,-10=10,显然0=0。
例1求,
3
1
-
23
,-2
13
,1
45
的绝对值。
例2一个数的绝对值是7,求这个数。2、有理数的绝对值的求法:
(1)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2)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3)0的绝对值是0
⎧a⎪
即a=⎨0
⎪-a⎩
(a>0)(a=0)(a
也就是任何有理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
在求用字母表示的数的绝对值时,首先应判断这个数是正数、是零还是负数,再根据定义分类求绝对值。
3、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借助数轴,使学生看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从而引出4、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1)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2)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例3比较下列各对数的大小:(1)-(-1)和-(+2)(2)-
821
37
和-
13
(3)-(-0.3)和-
例4判断下列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为什么:(1)若a=b,则a=b(2)若a>b,则a>b
例5把下列各数用“>”连接起来:
-5
12,
23,
0.7,
-4.2,
0,
34
例6已知有理数a、b、c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化简a+
b+c.
练习:教材17页、18页小结:绝对值的意义思考:
1、若a+b-1=0,求a,b.2、填空:
(1)若a=a,则a0.(2)若a=-a,则a0.(3)若a+a=0,则a0.
aa
(4)若=-1,则a0.
作业:教材19页4、5
课题:1.2.4绝对值
七年级数学教案2
这篇文章提供了一节关于“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该设计还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原设计直接从复习提问开始,缺乏趣味*和吸引力。建议设计一个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能够引发他们思考的情境导入新课。例如:
1.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或视频: 可以播放一段有关铁丝手工制作的视频,或者展示一些用铁丝制作的精美工艺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出“用一定长度的铁丝如何围成不同形状和大小的长方形”的问题。
2. 创设生活化情境: 可以模拟生活中需要计算面积的情境,例如“学校要重新规划一块长方形花坛,用60米长的栅栏围起来,如何设计才能使花坛面积最大?”
二、 加强*作,引导探究
原设计在“新授”环节直接给出例题和解题思路,缺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建议增加以下环节:
1. 动手*作,直观感受: 可以为学生提供长短不同的铁丝、剪*、刻度尺等工具,让他们亲自动手*作,尝试围出不同长宽比的长方形,并记录下长、宽和面积的数据,从中观察和发现规律。
2. 小组合作,探究规律: 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探究“周长一定的情况下,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变化对面积有什么影响”。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并尝试用图形或表格的方式进行表达。
三、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 化抽象为具体,突破“等量关系”的难点: 可以利用图形化的方式,将题目的文字信息转化为直观的图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找到关键的数量关系。例如,可以画一个长方形,标注出长、宽,并在旁边列出周长和面积的公式,引导学生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与图形和公式对应起来。
2. 分层设问,引导学生逐步建立方程: 可以通过设置一系列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分析题意,找到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例如,可以先问“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可以用什么公式表示?”,再问“根据题意,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如何用等式表示?”,最后引导学生列出方程。
四、 拓展应用,提升思维
1. 设计变式练习,巩固新知: 可以在例题的基础上,改变题目的条件或问题,设计一些变式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可以将“用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改为“用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或“用铁丝围成一个半圆”,或者将“求长方形的面积”改为“求铁丝的长度”。
2. 设计开放*问题,提升思维能力: 可以设计一些开放*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探究更深层次的数学规律。例如,可以问“如果用这根铁丝围成其他形状的平面图形,怎样才能使面积最大?”,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五、 注重评价,促进发展
1. 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的不同观点和解题思路给予肯定和鼓励,并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地指导和点拨。
2.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可以采用课堂观察、小组合作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合作意识、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改进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数学教案:相反数3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相反数的概念。
2给一个数,能求出它的相反数。
3根据a的相反数是-a,能把多重符号化成单一符号。
二、教学过程
师:请同学们画一条数轴,在数轴上找出表示+6和-6的点,看一看表示这两个数的点有什么特点,这两个数本身有什么特点。先*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生:人人动用手画数轴,*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师:深入了解各小组的交流情况,讨论结束后,提问1、2人,帮助全班同学理清思考问题的思路。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知道什么叫相反数,给出一个数能求出它的相反数。
生:阅读课本第59页,并完成练习一第(1)~(4)题。
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强调“0的相反数是0”也是相反数定义的一部分。
师:请同学们先想一想,a可以表示一个什么数,a与-a有什么关系。然后阅读课本第60页,并完成剩余的练习题,由小组长负责检查练习情况。
师:认真了解各小组的学习情况,特别是对简化符号的题和学习困难的学生,要重点对待。
生:认真思考,阅读课本,完成练习。小组长、教师对学习困难生及时进行辅导。
师:请同学们先小结一下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看一看习题2.3中,哪些题你能不动笔说出结果,请在四人小组里互相说一说。(除a组第2题外都可以直接说出结果)
生:小结。完成习题1.3中的有关练习。
练习
1在下列各式中分别填上适当的符号,使等号左右两端的数相等;
-(+19)=____________19;
____________10.2=+(+10.2);
____________(+12)=-12;
____________(-25)=+25。
2把下面的多重符号化成单一符号:
-[-(-0.3)]=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
-[+(-50)]=____________。
3根据a+(-a)=0,那么(-8)+x=0可得x=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y+(+3.75)=0,可得y=____________。
4下面的说法对不对?请举列说明。
(1)一个有理数的相反数的相反数就是这个有理数本身。
(2)一个有理数的相反数一定比原来的有理数小。
(3)-a是一个负数。
作业
在数轴上记出2,-4.5,0各数与它们的相反数,并指出表示这些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