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认识7个新字,掌握9个字的书写。
能够准确、流畅、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通过课文体验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感受诗人对春天和生活的热爱。
培养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生字的识记,正确、流畅、富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验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感受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方法:以朗读为主,通过朗读激发情景想象和对内容的感悟。
教学用具:动画课件《古诗两首——生字学习》、PPT教学课件《草》和《宿新市徐公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导入: 通过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找春天》,引出本节课将学习描写春天的两首古诗,激发学生对春天的新发现。
初读课文,解决生字字音:
学生自读两首古诗。
指名学生朗读,进行评议。
播放动画课件《古诗两首——生字学习》,展示本节课要认识的生字,帮助学生掌握字音。
朗读感悟:
自由朗读,借助拼音准确读音。
小组朗读,结合插图感知诗的内容和情感。
小组赛读,鼓励个*化的朗读。
播放课件范读部分,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古诗的意境。
学生美读,通过想象画面体会诗的情感。
自由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小草的生长情况和春天的景象。
启发感悟,强调小草的生命力和春天的美好。
积累运用:
练习背诵两首诗。
记忆《草》原诗后四行。
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实践活动:
“我知道”展示交流活动,分享相关知识。
背诵其他春天相关的古诗。
小组自编《宿新市徐公店》情景剧。
第二课时
复习: 背诵两首古诗。
识字:
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结合生活实际识字。
组词识字。
以熟字带生字识字。
写字指导:
巩固音、形。
仔细观察字形结构。
重点讲解生字书写技巧。
生练习,师巡回指导。
教后记录: 总结教学内容,做好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古诗两首》教案2
课前透视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荷枯,菊败,橙黄,橘绿,*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图。内容形象生动,*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使我们以美的享受。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信息资料
1、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诵诗导入。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呀?(学生背诵古诗)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看看诗中写了哪些内容?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欣赏他人的学习劳动成果,也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激发了学习古诗的兴趣。)
2、看图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板题)
(借助美妙的图画吸引住学生,在感受画面后,启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话平台
初读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合作学习,轮读交流自己的理解。
(整体感知,了解古诗的大意,与他人交流字词的理解,相互促进,提高学习古诗的效果,形成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
研读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2、出示多课件展示诗中描绘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读,边读边看插图,理解诗意。
4、汇报交流诗意。
5、多种方式朗读。
(想像古诗的画面,加上课件的直观效果,使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意思,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诵读
1、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学生的阅读古诗的实践,切不可用复杂的分析来替代,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初步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炼、优美。)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3、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4、学生练习。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写字训练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乐于写字。)
拓展
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不使学生的思路受到束缚,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复习
1、多种方式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挑战背诵古诗(一)。
(活泼多样的复习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进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自学
1、出示《山行》,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习。
2、按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尝试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细读
1、学生自由练读,想像画面。
2、指名读,读后评价。
3、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评点。
4、学生找学习伙伴一起练读。
(朗读与评价相结合,提高阅读的质量。)
诵读
1、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枫叶满山的美丽情景。
2、挑战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3、观看插图,练习背诵。
4、背诵展示。
(多种形式的诵读,促进学生积累,形成个*的体验,进一步培养了语感。)
写字
1、出示生字:枫、于。学生认读,
2、观察字形,说说怎样识记和书写。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如“枫”字的“木”字旁的捺变成点等。
4、学生练习。小组点评。
(观察、交流能帮助学生掌握写字的基本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练习与拓展
1、出示课后“我会填”,引导学生填写。
2、诵诗会。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将积累的成果展示出来,体验学习的快乐,对他人也是个促进。)
4《古诗两首》3
如下:
在学生自行阅读的基础上,结合阅读译文,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引导学生多次诵读,感受诗歌的内涵,并在熟悉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收集一些易于理解的古诗,增加语文素养。
第一课时:
一、《凉州词》简介
《凉州词》实际上是凉州歌的唱词,而非一个具体的诗题,是盛唐时期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在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呈献给唐玄宗。玄宗将这些曲谱交给教坊进行翻译成*曲谱,并为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曲谱中所涉及的地名命名曲调。许多诗人都对这个曲调情有独钟,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涌现了许多《凉州词》。 王之涣的这首诗表达了边塞士兵怀念家乡的情感。诗中苍凉悲壮,却不失雄浑。尽管强调了士兵无法回乡的悲愤,但诗中没有流露出丝毫颓废消沉之情,而是充分展现了盛唐诗人的豁达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生动地描绘了远眺的景象:在辽阔的高原上,黄河蜿蜒向远处流去,在遥远的白云之间,宛如从云端流出。接着的“一片孤城万仞山”则描绘了孤独的城池。在高山和大河的环抱下,一座位于边塞的孤城巍然矗立。这两句诗描绘了祖国山河的雄浑气势,勾勒出这一防御要塞的地理特征,突出了边塞士兵的荒凉遭遇,为接下来的两句刻画了士兵内心的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突然响起了羌笛声,演奏的是《折杨柳》曲调,这不禁唤起了士兵的离愁。古代有临别时折柳相赠的习俗。“柳”与“留”谐音,折柳意味着留恋。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就有《折杨柳枝》,歌词云:“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这首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别时折柳的情节。这种折柳送别的风俗在唐代非常流行。因此,杨柳和离别之情就紧密相联。现在当边塞士兵听到羌笛奏响悲伤的《折杨柳》曲调时,难免触动起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为何一味吹奏着哀伤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就是春风无法吹到的地方,哪来的杨柳可供折断呢!说“何须怨”,并不是要否定怨愤,也不是劝戍边士卒不要愤怒,而是表明怨愤于事无补。通过“何须怨”这三字,诗意更显深沉,更具内涵。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刺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古代诗歌一向有“兴寄”的传统,何况“诗无固定解释”,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
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并鼓励他们提出疑问。
有针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灵活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自主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