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与城市建筑形态公共艺术化

引言

谈城市建筑形态的公共艺术化

建筑艺术遵循美学规律,采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得以实现城市建筑形态的公共艺术化。本文将探讨建筑如何通过空间形态的艺术化塑造满足公众对艺术化生活空间的精神需求,并揭示建筑形态的城市公共艺术化是如何将建筑空间转化为公共艺术表达载体的。

摘要

建筑通过艺术化塑造空间形态,满足公众对艺术化生活空间的精神需求。建筑形态的城市公共艺术化是一种独特的公共艺术形式,通过运用多种建筑造型语言,将建筑空间作为公共艺术表达载体。建筑师充分利用建筑空间中可用的元素,采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将公共艺术的象征意涵、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融入建筑空间环境中。从而使公众对城市建筑空间产生更深切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

关键词: 公共艺术化、城市建筑、建筑形态

正文

1. 建筑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1.1 建筑艺术的公共*

建筑作为实体化的功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建筑作为一门艺术,体现着独特的公共*,是艺术介入生活的体现。建筑是生活经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审美具有“强制*”。人们无法无视矗立眼前的建筑,因为它们是物质存在,是客观的实体。无论人们的主观意愿或兴趣如何,都将经常面对各种类型和形式的建筑物。无论建筑材料是石材、砖瓦、混凝土还是钢筋,这些建筑物都会“迫使”人们做出审美评价。与其他艺术和工艺品相比,各个时代建筑师所采用的设计理念对我们的影响更为直接。因此,建筑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艺术,始终力求观赏*和实用*的完美结合。

“新”上海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解读2

“新”上海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解读

一直以来,上海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执行的是国家标准gb50189-2005(以下简称“国标”)。从2012年9月1日起,上海市已正式实施《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08-107-2012(以下简称“新地标”)。下面我们通过对地标的解读来了解一下其中的不同。

“新地标”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包括:

适用范围、时间、特点

一般规定

建筑设计

围护结构热工设计

围护结构特殊部位及细部设计

围护结构热工*能计算

适用范围

“新地标”的适用范围包括新建公共建筑、改建公共建筑、扩建公共建筑。其中包括工业厂房中的集中办公区域、具有民用建筑使用*质的研发车间和采用空调的工业建筑等。不包括…体育场更衣室…

执行的时间节点

“新地标”的实施时间是2012年9月1日,即建筑节能设计从当日起按“新地标”执行。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时间节点是2012年11月1日,即日起通过施工图设计审查备案的公共建筑均应符合“新地标”的各项规定;从11月1日起,尚未进行建筑节能施工,且未执行“新地标”的公共建筑,应按照“新地标”修改节能设计后重新送施工图审查机构进行节能设计审查、备案、施工。也就是说,11月1日前按国标已完成设计节能审查的项目,只要保温工程尚未施工,就应按“新地标”修改设计。

主要特点

根据建筑规模和用能方式对建筑进行甲、乙分类。这两类建筑用能方式不同

导致其围护结构的保温措施不同。

采用综合遮阳系数作为围护结构热工*能指标。以前采用玻璃的遮阳系数,“新地标”综合考虑了窗框、玻璃、外遮阳,提出了综合遮阳系数的控制要求。

允许建筑底层局部采用单层玻璃。由于功能要求,公共建筑的底层入口大堂往往采用玻璃肋式的全玻璃幕墙,这种幕墙形式无法采用中空玻璃。为了保证围护结构的热工*能,“新地标”要求底层大堂非中空玻璃的面积不宜超过同一朝向的门窗和透明玻璃幕墙总面积的15%。

增加了围护结构特殊部位及细部构造要求。“新地标”将沪建交[2006]765号文中的相关规定纳入到规范范围内。例如,采用玻璃幕墙时,隔墙、楼板或梁与幕墙之间的间隙,应填充符合防火要求的保温隔热材料等等。

取消了对地下室外墙和地面热阻的要求。从2005年开始执行公共建筑节能标准以来,很多公共建筑因地下室外墙热阻不满足、地面热阻不满足而去进行权衡判断。权衡判断的结果又全部都能通过。地下室外墙和地面是否采取保温措施,最后都能通过权衡判断。因此,“新地标”根据实际情况取消了这部分要求。

鼓励采用新材料、新技术。这一点与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一样。通过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如果热工*能指标有所降低,可以通过权衡判断达到节能设计标准。

关于外窗的强制*规定:各朝向窗墙比不应大于70%;屋顶透明部分面积不应大于屋顶中面积的20%;中庭透明部分面积不应超过中庭面积的80%。

部分单项指标必须达标,否则不得进行权衡判断。其中包括:

外窗窗墙比小于0.4时玻璃的可见光透射比不应小于0.40

外窗的可开启面积不宜小于窗面积的30%

利用外窗进行自然通风的房间,通风开口面积不应小于房间地板面积

的1/20

透明幕墙应有可开启部分,或采取通风措施

外窗气密*等级不应低于:q1(m3/(m·h))≤1.5,q2(m3/(m2·h))≤4.5玻璃幕墙的气密*等级不应低于:建筑幕墙开启部分为q1(m3/(m·h))

≤1.5,整体(含开启部分)qa(m3/(m2·h))≤1.2

建筑入口或外门应有保温隔热措施,非透明外门传热系数不应大于

2.2w/(m2·k)

建筑内用于空调与非空调区域的分隔门应满足以下规定:

1.透明门的传热系数不应大于3.5w/(m2·k)

2.非透明门的传热系数不应大于2.5w/(m2·k)

采用普通结构的屋面,其传热系数:甲类建筑≤0.50,乙类建筑≤0.60采用普通结构的外墙,其传热系数:甲类建筑≤0.80,乙类建筑≤0.90“新地标”还针对有一定环境温度要求的设备房间提出了“应对其外墙、屋面、门窗采取隔热措施”的要求,例如电梯机房,以保证电梯的正常运行。

浅论城市绿化工程技术3

在当前的城市园林工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城市绿化工程技术进行深入浅出的探讨。

摘要:作为城市环境系统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园林建设在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局部气候调节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优质的绿化园林工程建设不仅美化和保护着城市环境,还为人们提供了休憩的场所。风景园林工程的建设和实施离不开多项技术的有机配合。因此,在城市园林工程实施的过程中,技术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绿化工程的质量。本文立足于城市绿化工程的技术问题,在分析和概述风景园林工程的基础上,对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力求促进城市风景园林工程质量的不断提升,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风景园林;工程技术;可持续发展

1. 城市绿化园林工程的必要*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生态园林工程建设已成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绿化的不断增加有利于人们与自然*相处,缓解紧张的生活节奏所带来的压力,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城市风景园林工程是树立城市良好形象、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方面。绿化的增加不仅使城市更加美观,突显城市的发展特*,而且还具有积极的生态效应,如释放氧气、涵养水源、促进碳氧循环、维持生态多样*、净化环境、优化城市环境等。

1.1 植物配置技术

植物的配置是园林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技术之一。在进行植物配置时,一方面应充分了解植物的生长习*,合理组合和分配植物种类,与园林规划相辅相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不同的植物种类对土壤环境和气候的要求有所差异,因此在园林规划中应重视植物的适应*,通过地方改植和土壤改调来实现。其次,在园林设计中应注意不同园林*质的选择,根据需要选择功能不同的植物,例如,曲院风荷主题公园明显以荷花为主题。此外,在植物配置过程中,高低不同、*彩搭配协调的植物搭配有利于提升园林美感。

1.2 植物造景技术

植物造景通常指对植物种类进行搭配和组合,结合园林建设中的其他因素,在设计师的指导下创作出具有涵义的美景。在植物造景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利用植物的柔韧*进行人为引导,使其生长成设计中的形状。同时,在构建时,结合山石、水体等要素的配置,展现出不同的意境。然而,在应用植物造景技术时,务必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园林场景建设更加完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