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即父母对孩子关爱备至,视若掌上明珠。无论是小跌小碰还是与其他孩子的轻微冲突,父母都心疼不已,这种呵护之情令人感慨。在如今幼儿教育领域,由于家长对保育质量的严格要求,教师往往不敢让幼儿自由探索,担心弄脏衣物引发家长不满,或者担心家长投诉等问题。部分教师认为放手让幼儿自由玩耍或自主行动会增加工作量。然而,作为当代幼儿教师,应该放手让幼儿自主探索,从中发现问题,这样幼儿的世界才能得到拓展,他们的智慧也才能得以培养。

首先,放手让幼儿自由玩耍,培养良好的“物归原主”习惯。有些教师担心玩具散落一地后自己清理,于是限制幼儿玩耍,甚至代替幼儿收拾。其实,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玩后收拾玩具,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既节省了教师的精力,也培养了幼儿的责任心。

当代幼儿教师应该怎样放手

其次,放手让幼儿自主行动,培养“收拾残局”习惯。一些教室在艺术课后变得一片混乱,老师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清理。然而,一位教师通过培养幼儿自我清理的习惯,使教室保持整洁,同时让幼儿学会自我管理。

再者,放手让幼儿自由活动,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在一些幼儿园,幼儿喜欢在地上滚动,而老师却不胜其扰。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通过适当引导,让幼儿自主注意卫生,从而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此外,放手让幼儿自由交流,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一些教师对幼儿的言语表达不耐烦,这可能阻碍幼儿的思维发展。教师应该耐心倾听幼儿的话语,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

总之,教师们应该给予幼儿足够的空间和自*,引导他们自由探索、自我管理,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思维方式。这才是当代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所在。

幼儿教师应该关注什么2

当然,每位幼儿教师都可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像候老师那样处理得当。这些情况看似普通,若仅从外部教育成果出发,让孩子体验错误的后果并避免再犯应该有多种方法,但考虑到孩子的自尊心就另当别论了。许多人认为,孩子年幼,不懂事,只需听话服从,这种态度并不平等。的确,孩子可能缺乏高级认知能力,难以理解高层次的道德规则,但他们的自尊心早已开始形成。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对世界形成了基本看法,基本价值观和世界观已初具雏形。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这些认识会逐渐丰富。因此,成年后的人生观和行为方式往往与童年经历密切相关。

我们是否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是否让他们享受生活的乐趣,是否让他们感受到信任和安全,是否激发了他们对未来的幻想和渴望,这些都决定了他们在成熟后是否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因此,优秀的幼儿教师应该关注的不仅是孩子是否懂规矩、识字多少、举止得体,而更应培养他们具备主动关心他人、积极快乐、勤于提问、自信开朗、热爱生活的品质。实现这一目标对于教育专家来说可能颇具挑战,但每位教师都应意识到:将孩子视为一无所知,并不意味着不平等对待他们。

幼儿园教师怎样培养幼儿创新思维3

一、激发创造兴趣,保护幼儿的好奇心

兴趣是探索的动机,是发展创造力的催化剂。对幼儿来说,要从事创造*的活动,兴趣尤为重要。许多伟人都是从幼年时期萌发出的好奇心,驱使着他们走上了成功之路,比如爱迪生、鲁班、瓦特等。在幼儿时期,他们对许多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与兴趣,总会出现“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现象。例如,为什么太阳有日出日落?为什么积木、铁球放在水里有的沉下去,有的浮起来?这正是创造力的初步萌芽,世界上万物都可成为培养创造力的材料。我们要时常捕捉幼儿的闪光点,唤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使幼儿能勇于创造、乐于创造,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二、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创造*

各种教育活动的内容不同,因此通过教育活动可以使幼儿广泛了解客观世界的知识,同时还能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充分发展。丰富幼儿的社会和自然感*知识与经验,可以不断激发幼儿产生新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这是教育活动中需要重视和加强的方面。首先要关注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力的发展。幼儿园的教育活动非常多样化,在这些活动中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比如,在故事表演中,幼儿增加和减少语言的运用,添加各种动作和情节;在音乐学习中,幼儿在唱歌时进行即兴表演动作;在美术课上,幼儿对画中内容进行构思和设计等。这些都是幼儿创造*思维活动的结果。

三、营造氛围,激励幼儿主动*作和积极探索

将合适的教育内容和任务设计成可模拟或真实的情景,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幼儿观察、理解、体验,掌握学习的对象。例如,提供可让幼儿*作、观察的实物情景,让孩子探索物体的沉浮现象,如装有水的大盆子、积木、海绵等。当孩子们看到这些情景时,就会不知不觉地来到水盆边,并且用手反复按几次积木,发现积木一次次浮起来。然后,他们拿起海绵用力按入水中,海绵也浮了起来。几次反复后,手在水中不停地捏,海绵吸入大量的水,慢慢地沉了下去。在这个反复的*作活动中,教师可以问孩子:“你发现什么了?” 孩子回答:“海绵能吸水,变重了就沉下去。” 虽然这个*作活动很简单,但是通过发现规律,孩子们的兴趣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同时,在动手*作中也加强了思维活动,发挥了创造力。

四、鼓励幼儿大胆质疑,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教师应该鼓励幼儿自己思考,刺激他们的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通过相互讨论获得正确的*,或者在短时间内解答问题,这种教育方法实际上是鼓励幼儿运用自己的求知和思考活动来发展创造*思维。对于幼儿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应该立即回答,而是应该根据问题的内容和*质,启发幼儿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来找出*。在与幼儿进行对话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探究问题,在故事讲述过程中,如果有幼儿能回答问题,这样就会激发其他幼儿的思维。如果一时不能立刻回答,就可以顺势引导他们去寻找*。例如,在常识课《浮力》中,当幼儿问教师“为什么铁不能浮起来,而木块能浮起来呢?”教师并不直接回答,而是提供了一个装水的容器和天平,启发幼儿称量水、木块、铁块的重量,鼓励幼儿思考:“为什么?” 当幼儿发现木块、水、铁的重量不同时,实际上就找到了正确的*。在幼儿寻求*的过程中,实际上是一次成功的思维能力训练过程。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利用幼儿园的一切教育活动和适当的条件,营造宽松、愉快的教育氛围,并进行适度的引导。众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一致认为,幼儿在情绪兴奋、愉快时,其创造力处于最佳状态。对幼儿进行创造*思维能力的训练,可以点燃幼儿智慧的火花,使创造思维有机地渗透,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在大力提倡创造思维教育的今天,尽管幼儿的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但是他们的发展潜力却是巨大的。教育应该力求创造有意义的环境。教师在幼儿的创作活动中应该注意他们的创作过程,而不是追求创作的结果,给予孩子创造的自由。评价幼儿的创作应该以他们在创作过程中的积极*、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为主要依据。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是一个孤立的教育问题,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教育和训练。我们只有通过方方面面的分析、研究和探索,才能真正实现“开发潜能、发展个*”,为未来的人才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