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一诗描绘了卫国战士远离故土、经历战火洗礼的艰苦生活和复杂心境。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旅生活较难体验和理解。因此,情境设置和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意境成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以下不足:

《采薇》教学反思

1.立意不够深刻,知识容量 有限

课堂时长仅30余分钟,留给学生的时间较少。

对《采薇》的文化内涵理解不够深入,王老师指出,“杨柳依依”意象是*文化原点,而课堂教学并未充分体现这一文化意义。

拓展诗歌《送元二使安西》帮助学生理解“杨柳”意蕴,但拓展内容与课文联系不紧密,学生未能有效理解。

对“往”字的理解存在偏差,导致学生对离别之苦感悟不足。

2.情境创设不足

体会“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时,未能充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经历战火洗礼后的悲凉心境。

3.对比手法挖掘不深入

“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的对比不局限于景*的差异,更重要的是暗示了诗人离别时的不舍与归来后的悲凉。此对比手法未能得到充分挖掘。

4.过渡语不恰当

引导学生想象依依杨柳下的分别场景时,过多关注人物动作,忽略了人物心理和对话。

面对学生想象中的杨柳随风摆动的情景时,采用“杨柳似乎也在诉说着什么”一语带过,未能引导其进行诗*解读。

改进建议:

深入理解《采薇》的文化内涵,在教学中充分展现其作为文化原点的意义。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切身感受诗人的悲苦心境。

深入挖掘诗歌中对比手法的内涵,帮助学生领悟人物情感的变化。

运用恰当的过渡语,引导学生进行诗*解读,丰富其想象力。

《采山》教学反思2

《采山》教学反思

《采山》是一首充满活力和轻快的歌曲,其紧凑的节奏和丰富的旋律赋予了歌曲朝气和动力感。生动形象的歌词使其更容易被儿童接受和喜爱,描述了小朋友在采山的过程中的愉快场景。在这次教学中,我对歌曲进行了仔细研读,了解了歌曲的特点和难点,并确定了以体验劳动快乐为主线的教学目标。

在备课过程中,我首先深入研读了教材和教参,确保对歌曲特点和难点的把握。教学目标明确以体验劳动快乐为主线,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趣而富有挑战*的学习环境。在课堂设计中,我注重解决歌曲节奏的难点,尤其是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较为复杂的十六分音符。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引入了趣味摘蘑菇的环节,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对歌曲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课堂导入阶段,我运用猜动作的游戏和唱歌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劳动的内容。通过观看《采蘑菇的小姑娘》的视频,我创设了有奖问答环节,引导学生聆听和理解歌曲。在教唱环节中,我通过让学生先聆听两遍歌曲,然后重点教授较难的部分,提高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掌握。在节奏训练中,我通过趣味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十六分音符的节奏。

为了提高学生对歌曲的熟练度,我设计了表演和创编动作的环节,让学生通过动作表达歌曲情感,同时用简单的律动演唱来感受歌曲的节奏和句式。在拓展的创编歌词环节中,我引入了QQ农场的元素,尽管这部分的时间相对较长,但学生的兴趣很高。然而,我也意识到在这个环节中需要更好地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而不是过于急于表达自己的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几个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首先,歌词排序环节的难度较大,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考虑是否需要调整或放弃这个环节。其次,创编歌词环节花费的时间相对较多,需要更好地平衡,确保唱歌的时间不受影响。最后,我的教学过渡语需要更加精炼,教学时要更富有*,指令*语言也需要更加清晰。

通过这次反思,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且对于如何更好地组织课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相信在不断的反思中,我能够不断进步,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采薇原文3

注释

(1) 薇: 豆科野豌豆属的一种,学名救荒野豌豆,又称大巢菜。种子、茎、叶均可食用。《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此句引用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仕周的 故事 。《史记·周本纪第四》记载:懿王之时,王室遂衰,诗人作刺。刺即指《采薇》。《汉书·匈奴传》记载:至穆王之孙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2) 作: 指薇菜冒出地面。

(3) 止: 句末助词,无实意。

(4) 曰: 句首、句中助词,无实意。

(5) 莫: 通“暮”,也读作“mù”。本文指年末。

(6) 靡(mǐ)室靡家: 没有正常的家庭生活。靡,无。室,与“家”义同。

(7) 不遑(huáng): 不暇。遑,闲暇。

(8) 启居: 跪、坐,指休息、休整。启,跪、跪坐。居,安坐、安居。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席,危坐时腰部伸直,臀部与足离开;安坐时臀部贴在足跟上。

(9) 猃(xiǎn)狁(yǔn): *古代少数民族名。

(10) 柔: 柔嫩。“柔”比“作”更进一步生长。指刚长出来的薇菜柔嫩的样子。

(11) 烈烈: 炽烈,形容忧心如焚。

(12) 载(zài)饥载渴: 则饥则渴、又饥又渴。载……载……,即又……又……。

(13) 戍(shù): 防守,这里指防守的地点。

(14) 聘(pìn): 问候的音信。

(15) 刚: 坚硬。

(16) 阳: 农历十月,小阳春季节。今犹言“十月小阳春”。

(17) 靡: 无。

(18) ?

(gǔ): 止息,了结。

(19) 启处: 休整,休息。

(20) 孔: 甚,很。

(21) 疚: 病,苦痛。

(22) 我行不来: 意思是:我不能回家。来,回家。(一说,我从*出发后,还没有人来慰问过)

(23) 常: 常棣(棠棣),既?苡,植物名。

(24) 路: 高大的战车。斯何,犹言维何。斯,语气助词,无实意。

(25) 君子: 指将帅。

(26) 小人: 指士兵。

(27) 戎(róng): 车,兵车。

(28) 牡(mǔ): 雄马。

(29) 业业: 高大的样子。

(30) 定居: 犹言安居。

(31) 捷: 胜利。谓接战、交战。一说,捷,邪出,指改道行*。此句意谓,一月多次行*。

(32) ?

(kuí): 雄强,威武。这里的??是指马强壮的意思。

(33) 腓(féi): 庇护,掩护。

(34) 翼翼: 整齐的样子。谓马训练有素。

(35) 弭(mǐ): 弓的一种,其两端饰以骨角。一说弓两头的弯曲处。象弭,以象牙装饰弓端的弭。鱼服,鲨鱼鱼皮制的箭袋。

(36) 日戒: 日日警惕戒备。

(37) 棘(jí): 急。孔棘,很紧急。

(38) 昔: 从前,文中指出征时。

(39) 依依: 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40) 思: 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雨:音同玉,为“下”的意思。

(41) 霏(fēi)霏: 雪花纷落的样子。

(42) 迟迟: 迟缓的样子。

(43) 往: 当初从*。

译文

采了又采豆苗芽,薇菜才冒出地面。说回家了回家了,到年末还是未能归。无妻室无家园,只因迎战猃狁患。无暇歇息定安居,只因迎战猃狁患。

采了又采豆苗芽,薇菜渐现柔嫩样。说回家了回家了,怎奈心中多忧伤。忧思满怀心如焚,饥渴难耐叫人伤。戌守之地无常处,无信传家难慰伤。

采了又采豆苗芽,薇菜茎叶已变老。说回家了回家了,十月小阳春又到。征战无休难止息,何处安身得依靠。心中苦痛难言诉,何时能得回乡路。

那是盛开的什么花?那是棠棣开枝花。那是谁家的高大车?那是将帅出行的车。兵车驾起战马壮,四匹雄马威武雄。安居乐业何敢想?哪能不月月上战场!

驾起四匹战马壮,四匹战马威风显。将帅车内坐安然,士兵靠车隐蔽藏。战马训练整齐划,象牙装饰弓箭袋。怎能每时不警戒?猃狁之难事紧急。

当年出征时回想,柳枝依依风中扬。如今归途中寒冬,雪花纷飞满天降。道路泥泞难行走,饥寒交迫苦遭殃。满腔悲愁无人知,谁人理解我哀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