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生字卡片。

关于榕树的资料、图片以及作者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激发兴趣:

合读课题。看到这个标题,你们有什么想法呢?(例如:鸟栖息的地方、鸟的天堂、有很多鸟等,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

这个鸟的天堂在哪里?你们知道吗?(*:在一棵大榕树上)

介绍相关资料:这棵大榕树位于哪里?结合你们课前查找的资料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例如:这棵大榕树位于广东省新会县的天马河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每年都长出许多气根,从树枝上倒挂下来,钻进土里,过些日子又长出新的枝干来。这样不断生长,它已经长成了榕树林,占地达16亩。被当地人称为“神树”、“天堂中的乐园”,又因为上面栖息着许多鸟,被人们称为“鸟的天堂”)

今天的课程将跟随巴金爷爷一起去看一看那棵独特的大榕树。

二、自由阅读课文,掌握生字和新词:

指名读文,确保字音正确。投影出示练习: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自学生字,掌握字形。重点指导:梢(与“稍、捎”区分)、暇(左边是“日”,注意与“瑕”区分)。

标出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解决。例如:灿烂(光彩鲜明耀眼)、陆续(前前后后、时断时续)、展示(明显地表现出来)、留恋(舍不得离开)、不可计数(形容数量很多,没有办法来计算)、应接不暇(形容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过来,暇指空间,文中指鸟太多,看不过来)。

三、理清文章脉络:

默读课文,思考:巴金爷爷经过鸟的天堂几次?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汇报交流。学生甲: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的是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了许多鸟。学生乙:课文5—9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情景,10—13自然段写的是第二次经过时所见到的情景。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2

巴金先生的《鸟的天堂》以其优美的文字和对自然的热爱,深深地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这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描绘了作者两次到访“鸟的天堂”所见的景象,那棵巨大的榕树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无数鸟儿在枝头欢歌雀跃,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自然画卷。文章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将鸟儿的活泼和榕树的静谧完美融合,语言质朴却又韵味十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热爱。

在设计这堂课时,我将“鸟的天堂为何能成为鸟的天堂”作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通过学习课文,学生们逐渐理解了“鸟的天堂”的形成并非偶然:大榕树枝繁叶茂,为鸟儿提供了安全的栖息地和丰富的食物来源;而鸟儿的存在也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无限生机,两者相互依存,*共生,共同构成了这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我深知朗读对于理解和欣赏文章的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特意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在学生自由朗读环节,我欣喜地发现,孩子们能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文本中,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和饱含深情的语气,将文章中的美好画面生动地展现出来。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当从个人朗读过渡到齐声朗读时,学生们往往难以保持之前的状态,朗读节奏变得拖沓,情感表达也趋于平淡,仿佛失去了原本的灵气。此外,我也意识到自己在课堂上示范朗读的次数较少,这可能会限制学生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着重加强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例如如何把握朗读节奏、如何通过重音变化来突出情感等。同时,我也会更加注重自身示范朗读的作用,用我自己的声音去感染学生,引导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文章的情感,让学生们在朗读中真切地感受到“鸟的天堂”的美丽和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鸟的天堂的教学反思3

《鸟的天堂》一课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繁茂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名副其实,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前,我深挖课文中的环境教育因素,明确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原因:其一,是因为生态环境好(榕树很大,很茂盛,周围是河流,气候适宜。);其二,是因为这儿的人好(农民不许人捉它们。)同时生态环境好又有人为的因素。在教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课前查找资料,初步感知生态美。

课前查找资料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变其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通过网上查阅,图书查阅,访问查阅,了解到巴金先生写作的《鸟的天堂》原文,鸟的天堂所在地,鸟的天堂是怎样形成的,形成的原因,形成的时间,老百姓是怎样保护它的,以及作为保护区和游览胜地,鸟的天堂的现在的情景。同学们对鸟的天堂了解地越多就越喜欢这鸟的天堂,这就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和情感基础。同学们所查找的资料不是独自享用,而是和其他小伙伴交流分享,这样他们的知识宝库又有了新的内容,头脑中初步建立了这样的概念:鸟的天堂是美的,这美是人为的创造出来,只有人与自然*共存,才能创造生态美。

二、课中品读体味,深入感受生态美。

《鸟的天堂》一文内容写的非常美,语言也非常美,作者的感情全身心的投入,情也美。然而这一切的美的根源是来自于生态环境的美!为让这美的生态图深深地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深处,引导学生围绕问题主动地进行探究就成为关键。

1、猜疑激趣,提出探究专题。

探究专题不能只是对课文语言疑难问题的解决,更应是直入中心,围绕文章中心提炼出探究专题。学习《鸟的天堂》就是要让学生领悟“动物、植物、大自然、人”之间的*共存。课伊始,可先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理解“天堂”的意思,然后让学生猜一猜:老师会抓住“天堂”一词,提出一个什么专题供大家探究?学生顿时兴趣倍增,纷纷猜测,有的说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有的说为什么称为鸟的天堂?还有的说鸟的天堂是怎样的?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的问题提得好的基础上,抛出探究*专题——这里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这样,不仅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也为学生指明了探究的方向,真是一举两得。

2、品读体味课文,勾勒生态*图。

为完成这个探究*专题,学生就不能只局限于领悟树的“大”,还需深刻领悟“人与自然”*共存,不提及这点就表明对课文学习的层次是停留在肤浅层次的。因此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品读感悟,通过学文,在大脑中勾勒出一幅生态*的图景,从而感受生态的美,达到以课文为载体渗透“绿*教育”的理念,这样的渗透才是自然生成的。如文章一开头几个自然段就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夏日的傍晚,这儿不仅四周很静,只听见船桨激起的流水声,而且景*迷人,灿烂的红霞还在天边。抓住“大概涨潮的时候……”让生知道这儿气候温暖,土地湿润,河流纵横,有利于万物生长,所以大榕树是那样蓬勃有生机。抓住“卧”“垂”这些重点词的品析,让生感悟这儿的榕树大。大榕树生长旺盛,枝繁叶茂,非常适合鸟儿在这里栖息繁衍,是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

当学生都说这儿水分充足,可以为鸟儿提供必要的水分,这时一位学生立即举手说:“我认为‘水分’、‘榕树’和‘鸟’这三者是因果关系。因为水分充足,这棵榕树才长得如此高大茂盛;榕树高大茂盛了,所以才适合鸟儿在这里生活。”又如当学生都认为农民保护了鸟,鸟儿们才能在这儿栖息繁衍快乐的生活时,教师适时点拨:大家想,由于人们的保护,这里的鸟儿会越来越多,旅游业随之发展,这地方经济也会随之得以发展,人们的生活会怎样?学生纷纷说:越来越幸福,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快乐……教师随即板书:“鸟因人乐,人依鸟和”。然后告诉学生:写完后,我又觉得不完整,不深刻,谁能根据所学来帮老师添一添?于是,学生脱口而出:“树因人乐,人依树和;动物因人乐,人依动物和;植物因人乐,人依植物和……自然因人美丽,人因自然而幸福。”这里,没有教师生硬地灌输环保教育,而是巧妙利用板书引路,让学生兴味盎然添、改,思维火花喷涌而出。这样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潜移默化地受到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教育,语文学科的工具*,人文*,统一*,可谓一举两得。

3、今昔对比,升华绿*教育的情感。

品读全文后,我播放课件,让生欣赏“鸟的天堂”的美景。正当大家都沉浸在自然美中。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从我搜集的各种资料来看,现在的‘鸟的天堂’并没有巴金爷爷所描绘得那么美了!”此言如一石击起了千层浪,同学们不禁交头接耳起来了。见此情景,我让那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引导学生对“鸟的天堂”今昔情景进行对比,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保护环境迫在眉睫。

三、课后练习,延伸绿*教育。

课后练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来延伸绿*教育:画图或写段导游解说词来表达自己对“鸟的天堂”情感。通过完成练习,资料、课文再一次地在学生的头脑中再现,“鸟的天堂”优美的环境成了学生赞颂的内容,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印入学生的头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