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用字母表示它们。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难点:归纳、概括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讨论

师生对话: 老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和踢毽子吗?我们班谁在跳绳方面很强?谁在踢毽子方面很强? 学生:自由表达。

展示教材第55页例题1的情境图,询问学生能从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老师:你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关于加法的问题? 学生提问:

"跳绳的人数是多少?"

"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一共参加活动的人数是多少?"

导入新课题:加法运算中的基本规律。

老师:在我们之前的学习中,我们进行了许多加法运算。你们知道在加法中有哪些基本规律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加法中的运算规律。

二、交流和分享

加法交换律

老师提出问题:"如果要求跳绳的人数,应该如何列式计算?"老师指定学生回答,并板书:28 + 17 = 45(人)

追问:"还能怎样列出这个式子?"老师板书:17 + 28 = 45(人)

观察和发现: 老师提问:这两个算式都是为了求什么?它们的结果是什么?再看算式,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算式都是为了求跳绳的总人数,虽然加数不同,但结果相同。这是因为只是加数的顺序变了。

引导: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个式子连接起来?(等号)

老师板书:28 + 17 = 17 + 28

加法结合律

老师展示问题:"跳绳和踢毽子的总人数是多少?"

学生*列出式子,并在教师巡视下表演不同的计算方法。

组织和汇报交流: 解法一:首先计算跳绳的人数。 (28 + 17) + 23 = 45 + 23 = 68(人)

解法二:首先计算女生的人数。 28 + (17 + 23) = 28 + 40 = 68(人)

提问:"这两个算式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比较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

追问:我们可以将这两个算式写成等式吗?怎么写?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28 + 17) + 23 = 28 + (17 + 23)

加深理解和探索规律:

课件展示一些算式,让学生计算并判断可以填入哪个符号。

组织学生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处?从这些例子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这两个算式中,三个加数相同,加数的位置也相同;先计算前两个数,或者先计算后两个数,结果都相同。

追问: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怎样表示?

老师板书:(a + b) + c = a + (b + c)

小结:三个数相加时,先计算前两个数,或者先计算后两个数,结果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三、反馈和完善

完成教材第56页的“练一练”。 学生讨论每个等式运用了哪些运算律和判断依据。

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九”的第1、2、3题。

第1题的最后一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第2题使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证。

第3题通过计算、观察和比较进一步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学生完成计算,并讨论每组中两个问题的联系。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和体会:"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是否还有什么疑问?"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2

一、本节课内容来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四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侧重于小数点移动对小数大小的影响规律。这一学习是小数乘除法和单位换算的基础,探索小数另一*质的重要部分。

二、学生已掌握整数及十进制计数法和小数*质等基础知识,对小数大小有一定认知。然而,他们需要进一步理解小数点移动的规律,以及如何将其与小数大小变化联系起来。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合作探究和反思的能力,渗透德育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比较并概括小数点移动对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初步引导学生用连贯的观点认识事物。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出新知:

比较小数大小:例如0.3和0.300;4.75和4.750;2.68和26.8;0.9和0.09。

学生观察并发现小数点移动前后的数值变化,引导学生注意小数点位置变化引起的大小变化,并引出今日课题。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情境设置:孙悟空打妖怪,通过情境图观察金箍棒的变化。

学生观察和记录金箍棒长度在不同情境下的变化,如9毫米、90毫米、900毫米、9000毫米的变化。

(三)辅助学生,探索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

引导学生观察整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例如9毫米到9000毫米之间的变化。

结合新旧知识,将长度单位转换成米,并通过观察整数和小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四)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点向左移动的规律:

通过金箍棒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小数点向左移动的情况。

(五)小结归纳,强化科学知识的重要*:

通过情境再次强调小数点在数值中的重要*。

四年级数学的教学方案3

一、源于生活导入,使学生感受亲近的数学知识。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不确定现象,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使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概率知识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概率知识太抽象了,怎样使这一知识深入学生的生活,让我们的教学过程更直观呢?这堂课一开始,我设计了老师和学生玩猜硬币这一游戏情境,简单而有效地突出可能、不可能、一定,以至引导学生直奔这堂课的主题可能*。

二、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充分提供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猜硬币,摸球游戏等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游戏中玩中学,乐中悟,获得确定*和不确定*的直观感受,从而获得有用的概率基础知识,并用来解释生活现象,更为全面地分析问题,作出一些简单的判断和推理。

三、加强活动指导。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进行摸球游戏之前,教师先进行个示范摸球以及友情提示的出示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小组合作摸球游戏的顺利进行起了事到功倍的效果。同时在活动中应用知识,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交流,更加深刻的感受、体会概率知识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