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前方》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第二板块《漂泊的旅人》中的第三篇课文。这个专题通过古今中外有关家园的文本来表现“家园之思”这一永恒的主题,一共有三个板块,第一板块重在阐释人与故乡的关系,包括故土、家、亲情等,第二、三板块进行拓展,家园不仅指故乡,还指向祖国与精神意义上的皈依,是人生命的确证。《前方》是一篇新入选教材的文章,布满现代人文气息,对阐释本专题的人文内涵有重要作用。同时这篇课文在体裁上是摄影散文,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兼有摄影和散文的审美特点。因此,上好这篇课文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第三专题的主题内涵和本文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人生感受对课文进行鉴赏,理解“家”、“路”、“眼前和心中”等词语的深层含义,把握文章的主旨内涵。
②学生能够理解立意上的反*琵琶和写法上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够*阅读、*思考,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能够对文本进行评点。
(3)情感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激发对家园的热爱之情。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让学生了解摄影散文的特点;
(2)弄懂课文中几个核心词句的含义,把握文章的主旨;
难点:(1)立意上的反*琵琶
(2)写法上的虚实结合
二、说学情
教学班学生的入学成绩不理想,基础较差,理解能力、探究学习能力一般,学习上比较有依靠*。教师应该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探究疑难。根据新课改理念的要求,在老师适当的组织和引导下,力求学生能够积极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三、说教学法
(1)教法:课文中的语句往往兼有实指意义和虚指含义,布满了浓郁的思辨*彩,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呢?我的方法是:大处着眼,细部入手,从文本的个*出发,设置教学过程和步骤。具体来说,就是从摄影散文的特点入手,梳理文章的基本思路,抓住三个核心观点,多层次多角度来讨论分析,教师相机点拨,生成丰富的课程意义
2)学法:本专题的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因此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思考问题,在文本创设的情景中进行对话,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想,并做出评点,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1课时)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介绍摄影散文的特点
(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兼有摄影和散文的审美特点,既有摄影艺术瞬间画面的震撼力,又具有散文展开联想和想象,自由运用语言的优点。)
(设计意图:介绍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了解作者曹文轩的生平、代表作(学生课前查阅资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养成查阅资料的学习习惯)
4、让学生观察照片,说说画面上的情景。
(照片是一位印度摄影师所拍,画面上是一辆破旧的汽车和一群在旅途上的人们,给人印象尤深的是画面上靠近车窗的一位男子,手托下巴,两眼望着窗外,眼神里布满了对前方艰难旅途的惶惑和茫然。)
引导学生思考:画面是静止的,但是联想和想象却是丰富的,作者曹文轩想到的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爱好,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5、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1)文章实写的是什么,虚写的是什么?如何安排写作思路?
(实写的是照片上的画面,而其余的内容都是作者的联想和想象,也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文章先由照片的画面入手,切入话题,然后展开联想和想象,最后又归结到照片上来,即“总——分——总”结构)据此文章可划分为三个部分:即第一部分为第一段,第三部分为最后一段,中间为第二部分。
(2)作者表达了哪几个主要观点?
①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②人生是一场苦旅
③人的悲剧*实质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补充)
(设计意图:练习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整体把握文章)
6、研读课文,探究疑难
问题1):人为什么会有离家的欲望?
(要点:古老的习*、外面世界的诱惑、迫于无奈、追寻理想等)
问题2):如何理解“人生是一场苦旅”?
(要点:有的人承受皮肉之苦,如照片上的情形、《围城》里的描写、丰子恺散文里的描写;有的人物质条件优裕,却承受精神之苦;有的人两者皆有。肉体上或精神上的磨难在人的一生中永远都摆脱不掉。)
问题3):人的悲剧*实质体现在哪些方面?
(要点:一是“人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家园。”、二是“人无法还家”、三是“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4):研讨:“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这一说 法看似矛盾,该如何理解?
(前一个“家”指具体的家,一个“可以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后一个“家”指抽象的家,有“家的温馨和安宁”,是人心灵的寄托,精神的归宿。)
5)、类比、引申:“路”、“眼前和心中”的深层含义
“路”实指道路,虚指人们对精神家园的追寻;“眼前”指现实,“心中”指人的理想和追求。
(设计意图:突出教学重点,鼓励学生讨论分析,大胆发言,培养学生探究疑难,合作学习的能力。)
7、归纳小结;
1)主旨
(本文表现了人对精神家园的苦苦追寻,也表达了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各自心灵家园的美好愿望。)
2)写作特点
①、本文主要表达“家园之思”这一主题,但却从离家起笔,而离家是为了追寻理想,找到精神的栖身之所,也是为了回家,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板书:立意上反*琵琶)
②、实写的只有照片上的画面,起到了线索的作用,而揭示文章内涵的主要由联想和想象来完成,体现了摄影散文叙议并用,虚实结合的文体特点。(板书:写法上虚实结合)
8、拓展延伸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鼓励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奋斗,勇于追寻自己的精神家园。
(设计意图: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及教化功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9、布置练习
1)积累课文中关于“家园之思”的诗句。
2)再读课文,对课文进行评点。
五、板书设计
离家……苦旅……追寻……精神家园
(立意上反*琵琶;写法上虚实结合)
(设计意图:简洁、直观地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又体现了写作特点,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
《重力》说课稿范文2
一、教材分析
本课程位于北师大版物理教材的第七章第三节,是重要内容之一。重力作为最基础的力之一,在力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物体的受力分析至关重要。
教学目标:
理解重力的概念,以及重心的含义。
掌握重力与物体质量成正比的关系,能够运用公式G=mg计算重力或质量。
理解重力的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下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通过实验研究,是本课的重点。
运用重力计算公式解决问题是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引导发现法通过教师引导和启发,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则通过插图、实验演示等方式将物理概念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兴趣;讲解法则提供精确的知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
三、学法指导要点
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本节课着重指导学生如何主动观察、思考和动手实验,培养其研究常见力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课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教学程序: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通过提问复习力的概念和相关知识,为学习新课做准备。
利用媒体展示图片,引入新课,例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新课教学分析:
理解重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引导学生总结重力计算公式,进行演算和解题练习,加深理解。
(三)课堂检测与评价:
通过课堂练习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并进行分析解决,提高教学效果。
翠鸟说课稿范文3
《翠鸟》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翠鸟说课稿范文,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这篇文章。
【教学内容】 《翠鸟》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教材分析】 作者对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观察,生动地描述了翠鸟羽毛艳丽的外形以及在捕鱼时灵敏、神速的动作。在老渔翁的启发下,“我”体会到喜爱翠鸟应该把它当作朋友,打消了捉翠鸟饲养的念头。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在于抓住事物特点来写,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时,巧妙地运用了描写手法,表现了翠鸟的美丽和灵活。
【教学目标】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体会用词的贴切、生动,培养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课文写翠鸟外形特点和捉鱼的第一、二、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 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翠鸟的捉鱼本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走进翠鸟世界。
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美丽的小鸟,像孔雀、画眉、黄莺……请大家看看这是什么鸟?(出示“翠鸟”图片),对了,这是翠鸟,又叫“叼鱼郎”。
出示课题(齐读)。
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课文是从三个方面写出了翠鸟的特点。谁能告诉老师,是哪三个方面呢?(指名回答,师板书:外形、活动、住处)
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关于翠鸟的录像,看看翠鸟的外形和活动有什么特点?
小结过渡。
二、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认识翠鸟的外形特点。
出示图片,谈谈翠鸟的外形特点。
默读第一自然段,按要求找出有关的词语。(眼睛、嘴、爪子、头巾、花纹、外衣、衬衫)
指名学生分享找到的词语,读一读。
作者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描写翠鸟的外形?(爪子——羽毛——眼睛——嘴)
板书:爪子(红*)羽毛(漂亮)眼睛(透亮灵活)嘴(尖长)
重点理解描写翠鸟羽毛的三个比喻句。
用喜欢、赞美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小结过渡。
三、品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了解翠鸟的活动特点。
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思考:
翠鸟的动作怎样?
课文第二自然段写翠鸟的什么动作?
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翠鸟的什么动作?
分析课文第二自然段:
翠鸟的叫声有什么特点?它喜欢怎样的活动?(指名回答)
比较句子:
翠鸟叫声清脆,爱贴着水面飞。
翠鸟叫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
课文第二自然段还写了翠鸟的什么动作?(等鱼)
板书:等鱼:一动不动注视(静)
指导朗读。
分析课文第三自然段:
欣赏翠鸟捕鱼的录像。
课文是怎样描写的?自由读翠鸟捕鱼的句子,用“”划出有关词语。
板书:捕鱼:蹬飞叼飞(动)
分小组讨论:翠鸟捉鱼的本领和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汇报讨论情况。
比较句子:
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
翠鸟蹬开苇秆,很快地飞过去。
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翠鸟动作敏捷?
理解句子: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指导朗读。
小结:翠鸟不但外形美丽,而且是捕鱼高手,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具体地表达了翠鸟捕鱼的过程。
四、自学课文第四、五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由读。
谈理解,你读懂了什么?
板书:峭壁上
师归纳:
老渔翁告诉我们翠鸟的家在小溪尽头的峭壁上,翠鸟来这里是和我们做朋友的,我们打消了捉它的念头,只是希望翠鸟在茂秆上多停留一会儿。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翠鸟怎样的情感?(板书:喜爱)
五、总结全文,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来写。
作者写了翠鸟美丽的外形,并写出了它在捕鱼过程中动作神速、身手敏捷的特点,分别从静到动两方面表现出来,使人们不禁对翠鸟产生喜爱之情。
说话练习:
请你学学作者,用最美丽的语言赞赞你所喜欢的动物。
六、课外延伸。
欣赏鸟类的图片。
课外延伸:
读一读描写翠鸟羽毛颜*、外形、捉鱼动作的句子,再把你喜欢的词句抄下来。
自选课文中的一部分内容,如,“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用彩*笔画一幅画。
以“我喜爱的鸟”为题,仿照《翠鸟》抓住事物特点来写介绍自己所了解的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