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问题(20分)
数点梅花天地心
任崇喜
①民间有“冬令进补”之说,其实冬读也是读书人最好的“进补”时光。
②关于读书四时,古人多有妙论。冬读,自然也有一番滋味。宋末之初的翁森,曾作《四时读书乐》,其中就冬读一节写道,冬日“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试想一下,冬日里,一切都渐渐地归于沉静,能看到点点红梅,生活该是多么诗意?
③“点点不离杨柳外,声声只在芭蕉里”。在高楼叠影、灯红酒绿的城市,要想觅到那远古飘来的雨打芭蕉、残荷听雨的静谧之音,或许只有归于真实的冬日了。作为生活在这个癫狂年代的一个凡夫俗子,天天为生计奔波劳累,劳心费神,有时还焦头烂额身心俱疲,只有冬读营造的那淡泊心神,才能驱却烦恼忧愁,减缓对功名利禄的奢求。杨绛先生说:读书贵在追求“精神享受”。这话不错。在冬日沉静的氛围中,听着掀动书页的声音,嗅着由人类的群体才智结晶成的生命芳香,不知不觉,心头的皱褶都被熨抚得平平展展,足以抵达荀子“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的境界。
④冬读的全部魅力似更在夜晚。
⑤冬日的夜晚,凛冽的寒风抑或纷飞的大雪,无不催促读书人早早归家。冬夜,是最寂静的。这时,“身稳如山岳,心静似止水”的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只管坐拥书城掌灯夜读,不用担心有风雨夜归人,不会有哪位不速之客会敲你的门。冬夜读书,犹如在纸上旅行,____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尽在你的视野之中,你尽可以寻找林语堂说的“和自己*情相近”的“文学的爱人”。你无论读蕴含深刻哲理的诸子百家、烙铸世间峥嵘的人物传记,抑或读洋溢幽趣雅韵的诗词曲赋、充满深挚情意的笔记小说,皆能读得如痴如醉。“恨无尘外人,为续雪香句”,这是诗人赞美海棠的句子,也是冬读让人无法描述的陶醉。不经这般的历程,又怎会有“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的感喟?
⑥冬夜,围炉读书是一种氛围。“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弥读书者”,窗外冷风飕飕,屋内温暖如春。斗室之中,因了一炉炭火,立刻蓬荜生辉起来,读书有了异样的情趣,没有的是“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棉”的文人“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的凄苦叹息,有的只是满室的温文尔雅。林语堂说过:“在风雪之夜,靠炉围坐,佳茗一壶,淡巴菰一盒,哲学经济诗文,史籍十数本狼藉横陈于沙发之上,然后随意所之,取而读之,这才得了读书的兴味。”文字在跳跃着行走,一半欢欣,一半伤感,能让一些东西沉睡,也必然会唤醒一些东西。聆听他人的智慧,感受别人的安静,掩卷长息,心中自然生出酽茶一般的澄澈,你会以更新的姿态、更佳的状态参悟天地,投入社会,自能更有效地滋精补气、益智提神。
⑦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这话有些道理。生命太短,经不起流光的来来回回;红尘太深,不如回归一颗透亮的心灵,用以安静地读书。袁枚先生曾说:“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视冬夜读书为大乐事,何尝不是一快事?
小题1:阅读全文,说说文章开头“冬读也是读书人最好的‘进补’时光”中“进补”一词的含义。(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章第②段中引用了宋末元初的翁森《四时读书乐》中的诗句“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有什么作用(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联系上下文,在划线句abcd处分别填上合适的句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魏晋的风度大宋的富丽盛唐的气象先秦的古朴
a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
小题4:“文字在跳跃着行走,一半欢欣,一半伤感,能让一些东西沉睡,也必然会唤醒一些东西。”请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
小题1:(略)(4分)
小题2:(略)(6分)
小题3:a先秦的古朴b魏晋的风度c盛唐的气象d大宋的富丽(4分,每空1分)
小题4:(略)(6分)
小题1:
试题分析:了解词语基本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意思表达正确即可。此处能够表述出“增长知识”意思即可。
小题2:
试题分析: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这里学生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表述合理即可。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用语的简明、连贯、衔接能力,观察文本的上下文,提高语言运用的连贯与衔接能力。这里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小题4:
试题分析:能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和个人认识,对文章做出评价,阐发个*化的有创意的阅读。学生能扣住观点,说出自己的感悟,并能联系生活实际,扣原文主题进行小结。
精选读书征文:数点梅花天地心2
阅读,在百度百科里的解释是“一种从文字,图片等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在我看来,阅读远不只是这样。阅读应该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每一部书,每一行文字,甚至每一个标点里都住着作者的灵魂。这些灵魂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但它们都存在于作者用文字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等待来自世俗的灵魂与它们对话,使它们能够永远活在书里,并带着这部书永远活下去。
不是所有的书都能被称作经典。经典是充满生命力的,它们能够在每一个时代被不同的人理解,且对这个时代产生不同的影响。它们时时刻刻接收与它们对话的灵魂带来的信息,汲取这些信息的价值作为生命的养分,却从来没有表现出与这个时代相称的特*,好像它们一直都是凌驾于世俗之上的,但一旦有读者的灵魂走进它们,它们便能精准地解读出这个时代的玄机,这才是经典。一部书是否可以称得上是经典,不只是取决于这部书本身的价值,读者对这部书的感悟亦能决定它的地位。如果一部经典只有一种读法,给予读者的感悟只有一种,那么我要怀疑它作为经典的价值。就像一个学者只会用一种方法阅读,那么我同样要怀疑他学者身份的真实*与合理*。作为一部经典,它的读者可以不多,但它之于读者的阅读角度和感悟断不能少。所以说,每一部经典,都是书籍本身与读者相辅相成的结果。
这世上的书籍千万种,再有能力的读者也不可能读完每一本书。所以在阅读时需要选择与取舍。选择的方式要因人而异。单从我来说,我比较认同胡适的阅读方式——博采众家。在对各类书籍广泛涉猎后找到自己心仪的书目,但并不是从今以后只读心中所属。我会将有幸接触到的书籍分类,喜欢的详读,不喜欢的略读。我们可以将所有的时间都花在阅读上,可我们并没有那么多时间。所以拥有一个详略得当的阅读方式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这里顺便提一下,在我心中评估喜欢与不喜欢的标准是我的感悟深浅。能够让我产生共鸣或心生感悟的,我把它称作“喜欢”,读完后如水中著盐般没有留下一丝痕迹的,我定义为“不喜欢”。无论是我喜欢的或不喜欢的,我都从不否认它们的内涵和价值。至于它们是否是经典,这需交予时间来判定。
不管是阅读哪一类书,都应怀着尊敬的心。我所说的尊敬,不是一味逢迎,一味认同,而是在阅读中思考,思考你认为值得思考的地方,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在心里为这部书打一个分数。一部经典,是经受得起世俗的批判的。一个好读者,是有胆量批判经典的。但无论你对这部书的评价是好是坏,都应该先思考再下定论。思考,是对书的尊重。在文章的开头我说过,我认为的阅读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而只有思考才能让读者的灵魂走进书籍,走进书中描绘的时代,走进作者珍藏在书里的灵魂,领略作者撰写时经历的风云变幻,领悟作者提笔停著间的思绪跌宕。当你真的能够透过短短几行文字看到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的爱恨情仇,你才不枉翻开了这本书。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考,所以每一个人阅读时看到的画面是不同的,但都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涵。一部经典之所以能够活下去,亦是因为读者千百年来孜孜不倦地思考。
“阅读”这个词,对于每个人有不同的含义。不同的含义里又有不同的关于阅读的标准。但我想,在这样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阅读目的是一样的——透过最质朴的文字,回归最初的自己,暂时逃离世俗喧嚣,在笔墨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找寻读书的乐趣。
那么就用心阅读吧。正如翁森说的那样,“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