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强的贝多芬》讲的是“乐圣”贝多芬在一次演奏中因不堪贵族们的侮辱而愤然离去的故事。表现了他蔑视权贵的傲慢无礼,刚强不屈,自尊自爱的*格特点。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的主体设计思路是抓住重点词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通过贝多芬的三首曲子《致爱丽斯》、《月光曲》、《命运交响乐》来理解贝多芬的*格。在了解课文内容之后,对重点段落反复进一步的品味、感悟,读出文章的“语感”与“美感”来。从而使学生体会文中主人公的心灵感受,与之产生情感上的激烈碰撞与交流,达到理解突破课文的重点与难点的目的。
在教完本课之后,我感到有这样一些遗憾之处。首先,对于课文部分内容讲得过细,说得太透,冲淡了“读”的主题,反而夺去了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其次,在引导学生读的过程中,启发力度不够,学生还没做到真正的“用心灵去诵读”,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再次,由于对课堂节奏的调控不够到位,至使最后对文意的理解拓展只浮在文章的表面上,缺乏一定的深度、广度,学生对曲子的内涵理解不上去。
鉴于以上几点感悟,我打算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多走近身边的名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
《音乐巨人贝多芬》七年级教学反思2
为什么我的课堂总是拖沓?为什么我总无法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为什么我掌握不住学生的思路和课堂时间?这是教学效率问题。不能简单地归咎于表面原因,要深挖根源,从细节入手。数量决定质量,这一点必须牢记。
反思本节教学,我认为可以进行以下改进:
回顾教材内容,思考客人访问贝多芬的情节,重点突出在哪里?随后,提示学生:我们在课堂上学过的理解课文的方法,是否适用于本文?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将更容易把握文章的主旨。
在情感朗读中,引导学生表达对贝多芬的印象,可以简化问题,直接使用文中的词语进行概括。或者提前引用一段描述,如“贝多芬,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鲜花、荣誉、掌声;他是一个名人,一个音乐家,却不那么浪漫。”这样可以更快地引导学生理解。
当学生理解肖像描写的句子时,老师应根据学生的思路,选择重点词语进行引导理解,例如,“你从纳鞋底反也看出他的痛苦了?也看出他的不屈服了?”这样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思维,避免混乱。
分析完肖像描写句子后,应归纳总结描写方法,例如从身高、两肩、衣服、手、脸、头发、眼睛、鼻子、夏颏等方面入手,并归纳写作顺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总结学法时,不要刻意强调,而是让学生自发地分享感受和理解,然后通过称赞他们的表现来激励他们。避免刻板的学法套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成长。
情感朗读的指导要与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相结合,穿*行,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
练习理解句子含义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并在书上标出关键词,写上“理解”,以确保他们的学习达到实质*的效果。
总之,老师不应该在学生表达时过多干预,而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相信他们能够自我发展。通过与学生的比较,引导他们找到差距,并通过提问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教学应该是一种相互成长的过程,通过反思不断进步。
我的偶像贝多芬3
偶像,正如其名,是我们所崇拜、喜欢的人。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偶像,而我的偶像,猜猜看,他是谁?没错,他就是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
贝多芬从小就展现出了音乐才华,然而,他的父亲却因为自己的幻想,希望他成为“莫扎特第二”,因此每天都会逼迫他练习钢琴,甚至到深夜也不放过。可怜的小贝多芬只能默默承受,过着并不幸福的日子。
随着年龄增长,贝多芬开始大量创作音乐,广受欢迎。然而,一场灾难降临,他发现自己的听力逐渐减退,最终导致完全失聪。这对任何音乐家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因为作曲不仅依赖于写下的乐谱,还需要倾听、修正。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困境,他感到绝望,闭门不出,创作出了悲怆的作品,如《命运交响曲》等,以宣泄自己的情绪和绝望。
然而,贝多芬最终振作起来,不再自怨自艾。他创作了一首广为人知的作品,那就是第九交响曲──《欢乐颂》。尽管他已完全失聪,但他仍然用心创作,唯有如此,才能谱写出如此美妙的乐章。直至今日,《欢乐颂》仍然风靡不衰,想必在天堂的贝多芬大师也会欣喜若狂吧!
我十分钦佩贝多芬大师,他的人生坎坷,充满挑战,但他却勇敢地克服一切困难,为世人谱写了一个个动人心魄的音乐篇章。尤其令人敬佩的是,他失去了创作音乐的伙伴─耳朵,却仍能保持愉悦的心情,继续创作音乐。也许只有贝多芬才能做到这一点。
每当我*琴时,我仿佛在追随贝多芬的心路历程,从悲伤低沉的《月光奏鸣曲》到温馨可爱的《欢乐颂》,曲风的变化巨大,也*了他即使在黑暗中,仍能找到光明之路,走向辉煌的未来。崇拜一个偶像,不应只停留在崇拜和喜爱,更应该学习他的优点,才能真正实现“崇拜偶像”的价值。如果说贝多芬大师教会了我什么,那就是:保持愉悦的心情,不向现实低头!遇到困难要勇敢面对,才能拥有美好的人生!只要你保持快乐,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会因你而改变。让我们一同昂首阔步,迎接未来的到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