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是大学生走入高校的第一课。穿上*训的服装,接受难忘的*事化训练。那么*训结束之后,*训服该如何处置呢?是继续穿,是束之高阁,还是丢掉?

*训服浪费情况确实比较普遍。大学新生*训结束一个多月后,记者在河北、河南、安徽等地高校调查发现,*训季结束之后,*训服也就随之退出了舞台。在厉行勤俭节约的社会大背景下,大学生*训服每年浪费达数亿元。那么,为何*训服沦为一次*用品?如何实现*训服的有效再利用?

大学生*训服装调研报告(实用1篇)

如今大学生*训已经结束一个多月了,那件充满记忆的*训服,学生们是如何处置的呢?记者在全国多地,随机调查了几十名大一新生。很多人说,*训结束*训服也就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而对于*训服退出舞台的原因,邢台学院的学生们表示,他们发的*训服一套65块钱,质量很一般,没人愿意再穿出来:

学生:不穿,太难看了,而且也不实用,做的也不好。

学生:占地、也没什么用处。

河南省漯河职业技术学院的一部分学生则把*训服当成了遮雨用品或者劳动服。

学生:过后不会穿,如果下雨了,忘带衣服会穿那个,别的衣服脏了,先穿那个。

学生:有一些家里是农村的,种地嘛,有时候会拿到家里下地的时候穿。

学生:觉得花100多块钱穿这几天,挺可惜的。

学生:迷彩服只是穿几天,然后往那一扔,反正也不穿了,浪费。

据了解,今年全国有近700万大学新生入学,如果按每套*训服100元计算,一年*训服装费就要花掉数亿元,如果有一半以上的丢弃率这个数目也十分惊人。花钱买的*训服装成了一次*用品,学生不喜欢,废品收购人员也表示不愿接收:

废品收购人员:1毛钱一斤,你这个*训服收衣服的人家还不愿意要。

说到底,*训服不受待见就是因为不仅设计不美观、穿着不舒服而且普遍质量堪忧。前不久,湖北宜昌一所高校百余名学生*训时,一些学生裤子裆部突然开裂,引起不少学生不满。*训服装已经成为了典型的一次*服装。那么*训服装该如何有效利用?怎样避免*训服装成为一次*用品?

有学者建议,学校可以建立循环使用制度和回收机制,把*训服装洗干净消毒后,发给下一届学生使用。一方面减轻学生负担,另一方面避免浪费。在河北外国语学院的*训服就实现了部分循环使用,学生*训完或毕业后可以把*训服清洗后捐给学校的无偿超市,免费供下个学年的大一新生使用。河北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团委书记陈乐音表示:

陈乐音:有好多同学家里特困难的,到无偿超市里面去选,如果适合自己的,他可以写申请就不需要再购买了。

今年河北外国语的3000多名毕业生中有700多人捐出了*训服,其中的300多套被符合条件的大一新生认领,大都是家庭较为贫困的学生,但是仍有很多学生并不愿意穿别人的旧衣服。

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现在学生不愿意接受上一届学生的旧衣服。

陈乐音认为,倡导循环使用*训服,是对学生的一种道德教育。

陈乐音:*训期间它弘扬的精神就是专注、坚持、征服,在学校里面提倡节约,对于所有的同学来说应该是一种教育和引导吧。我们也想大学生从大一一直到毕业,这种精神一直能延续下去。

王宗芳:我们里面承接的都是社会上的流浪,乞讨、智障、孤残儿童,这衣服对于他们来说很管用的,他们要不捐赠衣服,我们就要花钱去买,给我们节约了经济来源。

合肥市志愿者之家负责人徐晓东说,组织这样的活动,也希望给刚入校的新生上一堂课,让节约循环利用的观念深入到每个大学生的心中。

徐晓东:从某种程度上就是给他们灌输勤俭节约的思想,虽然我们生活条件好了,但是在某些地方有些人需要我们的帮助。

*训服装的回收、捐赠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循环利用。但要根本解决*训服沦为一次*服装的问题,不仅要从设计之初改变*训服设计不够美观、穿着不合体的现状,更要从源头上改变*训服普遍质量堪忧的问题。目前*训服装的采购是各高校自行决定的采购项目,这正是*训服装品质恶劣的根本。各高校自行采购不仅无法形成规模效应,采购分散也容易滋生*。因此,只有建立全国统一的学生*训服装竞标体系,形成规模效应,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