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 《葡萄沟》教学片段:
教师:葡萄的种类、颜*如此丰富,我们应该怀着何种心情来阅读呢? A生:激动。 B生:兴奋、惊喜。 教师:两位同学都表达得非常出*。谁愿意以这种心境来试着朗读一下? A、B生有声有*地读完了。 教师:谁能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表现如何? (学生评价) 教师:有人能做得比他们更好吗? (学生们跃跃欲试,但A、B生脸上的笑容却消失了,他们红着脸低下了头) 【教学反思】 在课堂上,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质疑、解疑,本无可厚非。然而,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与质疑能力的同时,也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教师经常让学生评价他人的表现,以激发他们的积极*。这种方式固然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兴趣有益,但关键在于如何引导。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处于他们的位置,当别人要求谁能比我们做得更好时,我们的感受会是如何深刻啊!在公众场合,我们如何还能昂首示人呢?
课后,我主动与朗读课文的两位同学谈话,发现他们受到的伤害远比我想象的要深。他们说:实际上,我们觉得自己的表现很好,那已经是我们的最佳水平了。为何老师要拿我们与其他同学比较呢?只要我们有进步,就应该受到表扬。人比人,气死人。
听了他们的反馈,我感到愧疚,深思良久,然后恍然大悟:是的,很多时候,我们总是用*的眼光来评判孩子,却很少考虑他们的感受。我们作为教育者总是自视甚高,言传身教,却忽略了倾听孩子的心声。新课程要求我们超越用同一标准来评价与管理学生,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看重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更要注重其特长的培养。教育者的责任在于挖掘孩子的潜能,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有所成就。只要孩子有进步,就应该得到表扬。每个人都有自尊心,我们怎能不顾及他们的感受而妄下结论呢?时刻铭记:你的一句话可能激励出下一个伽利略,你的一个微笑可能孕育出未来的达芬奇。
我想,如果采用以下方式处理,效果可能会更好:教师可以对学生说:相较之前,你们的进步很明显。我对你们感到高兴。但如果你能重读一下需要加强的部分,你的表现会更出*。你愿意再试一次吗?如春风般温柔的话语能温暖孩子的心房,他们一定会更加努力,回报他们最尊敬的老师。正如俗话所说:给点阳光,我就灿烂。孩子是最容易满足的,只要你用心去呵护、关心他们。只要教育者蹲下来,放下架子,与孩子平等相处、用心沟通,就会发现其中的乐趣。
《葡萄沟》教后反思2
想象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想象力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思维加工,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能力。如果缺乏积极的想象活动,学生要有效地完成学科学习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研究*,想象对语文学习的作用尤为重要,它能使学生超越个人经验的局限,将教材描写和教师讲述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更完整的新形象。
在语文教学中灵活运用想象,可以通过文章描绘的生活场景引发学生脑海中丰富的画面和形象,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促进思维能力和智力的发展。在教学《葡萄沟》时,我设计了一个环节:
学完生字后,我鼓励学生自行阅读课文,思考为何人们钟爱葡萄沟的葡萄。学生提到葡萄的叶子茂密时,我创设了一个情景:假设葡萄的叶子如此茂密,那么预示着将来长出的葡萄会是怎样的?学生兴奋地参与,纷纷举手发言,表达对葡萄的期待。我随后展示了“五光十*的葡萄”的图片,学生惊叹不已,对葡萄的美丽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在未出示课文句子之前,我引导学生通过图片想象葡萄沟的美丽,充分表达对葡萄的赞美。
随后,我展示了课文中对葡萄的描写:“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的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美丽极了。”学生在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基础上,带着真挚的感情朗读这句话,让我感到惊喜。他们通过想象和感悟,理解了葡萄沟葡萄的美丽,表达出对葡萄的独特情感。这充分体现了想象力在教学中的积极效应,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遐想空间,使他们能够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不再需要教师过多干预。这也是想象力在教学中的发挥,使课堂变得更具有灵活*,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到课文所描绘的美景。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了看世界的进步,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我们应当紧跟语文教学改革的步伐,将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纳入正常的教学日程。这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我们必须不懈努力追求这个目标。
《葡萄沟》课程教学反思3
《葡萄沟》一文主要介绍了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的葡萄沟,那里盛产水果,尤其是葡萄又多又好,葡萄干也很有名。本课重点围绕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而展开,使学生通过理解语言文字,对那里产生喜爱之情。
新疆对对于生活在宁波地区的学生们来说是既遥远又陌生,同时又充满着好奇和向往。孩子渴望了解那里,对教材中的许多地方充满了好奇,他们想知道:“葡萄沟在哪里?”,“梯田是什么样的?”,“荫房是什么样子的?”,“葡萄干是怎样制成的?”……诸多问题不是仅仅依靠教师的解说就能解决的。即使是,那也必将是枯燥和无趣的。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首先布置了课前参与的内容,请学生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葡萄沟的基础上,继续练习朗读课文,并认真思考大家质疑的问题“为什么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同时可以从不同渠道搜集相关的资料,如从教师提供的资料中,从网上下载,向爸爸妈妈咨询等等。并把查找来的信息进行整理,让这些信息最有效的为自己在课上参加研讨时服务。这样的课前参与,不仅为课中研讨奠定了基础,而且学生带着探索的头脑走进课堂,更能促进课上的学习。
我从以下几步实施了课堂教学:
1、赏美景:
在这节课上,先让学生通过录像去葡萄沟游览一番,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到葡萄沟水果多、景*美、人热情,葡萄干有名。
2、品美句:
在游览一番后,再让学生自学课文,从课文描写的语句中了解葡萄沟好在什么地方?然后在四人小组中进行研讨。由各小组长带领组员共同研究(一起读读,一起交流自学成果),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做到了全员参与,又做到了视学生为学习发展的主体,为每个不同个*、不同学习需要的孩子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是全班的集体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在试着抓住重点的词句,来深入思考、理解课文内容。如“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一句,学生能结合图片,充分体会“一大串一大串”的意思并想象出葡萄真是又多又好。
3、画美*:
在学生从美句中了解到葡萄沟的葡萄多,而且是五光十*的,在想象出还有哪些颜*后用自己的画笔画一画葡萄的颜*。
4、尝美味:
在学生讲到葡萄沟的葡萄干特别有名时,让学生品尝我事先准备好的葡萄干,这样做,学生不仅品尝到了葡萄干的美味,更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5、悟美情:
前面的每一个步骤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葡萄沟的美,激发学生对葡萄沟的热爱之情。
最后,在本节课结束的时候,我布置了课后延伸的内容,请学生为维吾尔族老乡推销葡萄干,请学生在课后把自己学完《葡萄沟》一课的感受和体会,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来表现,或朗读课文,或背诵段落,或画一画,等等,使课内知识进一步拓展,体现出作业的层次*、开放*、实践*、创新*。
不足之处:
在上每一节课前,都觉得自己设计了一幅最美丽的宏图,这一次也不例外。可上好了课,却总是发现考虑欠妥当的地方很多,以使课堂教学中出现可好多遗憾之处。例如:在小组交流之后,本应该让多个小组派同学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学生对于“为什么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之后,再按顺序逐个进一步了解具体好在哪里。可我却在一个同学汇报急急冲冲的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这样,不但使小组交流流于形式,更影响了我下面环节的教学。如:学生一下子从第一个内容跳到了最后一个内容。在加上所教班级的学生发言不是那么好,我一着急使整个教学程序出现了混乱。本来,想的好好的让学生多朗读,并做到多种形式的朗读,通过朗读理解重点词语,再从读中悟情。结果是词语没有理解好,当然更没有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