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寓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武后朝宰相许圉师六世孙。公元832年(唐文宗太和六年)进士及第,先后任当涂、太平令,因病免。大中年间入为监察御史,因病乞归,后复出仕,任润州司马。历虞部员外郎,转睦、郢二州刺史。自少苦学多病,喜爱林泉。其诗长于律体,多登高怀古之作。有《丁卯集》。
早秋
许浑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汉译
长夜里一片清凉,绿*萝叶间吹起了西风。
残萤栖息在露珠晶莹的草间,雁群掠过初秋的星空。
晨光里高大的树木,依旧是枝繁叶密。晴空下重叠的远山,更显得分外清晰。
当枝头飘落下黄叶一片,我料想洞庭湖波浪涌起。
韵译
漫漫长夜中泛流着琴瑟的清音;青萝轻拂好象有西风飕飕而生。
白露凝珠的野草栖留几只残萤;秋之晨雁群掠过银河向南飞腾。
高大的树木拂晓看来尚未凋零;阳光下遥望远山层次格外分明。
淮南子有一叶落而知岁暮之句;我悟到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情。
词句注释
遥夜:即长夜。
泛:*,犹流荡。
清瑟(sè):清细的瑟声。瑟,拨弦乐器,形似琴,二十五弦。
残萤(yíng):残余的萤火虫。据《礼记·月令》“(夏季之月)腐草为萤”的说法,萤火虫兴盛于夏季,秋天一到则所剩无几。
栖玉露:萤火虫栖息于沾着露珠的草叶上。
拂:掠过。
金河:即银河。五行学说称秋天为金,故称秋天的银河为金河。
还密:尚未凋零。
一叶下:《淮南子·说山训》:“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洞庭波:用屈原《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语意。正是《淮南子》上所说的“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的时候,情不自禁想到《湘夫人》中所写的洞庭湖上生起的秋波。
文学赏析
前四句写夜间景象。“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遥”字写出秋夜的特点,夏季昼长夜短,进入秋天,就变成昼短夜长了。“泛请瑟”是写诗人的听觉,在寂静的夜里,似乎听到有清细的瑟声在浮动,仔细辨别,这声音乃是翠萝间生起的秋风之声。“翠萝”的“翠”字写出初秋藤萝的深绿颜*,是这个季节所特有的,它具有清凉之意,秋风从“翠萝”中生出,则凉爽、清新可想而知。“残萤栖玉露”,此句是写俯视所见。说“玉露”而不说“冷露”,也有季节的特点。“玉露”是强调露珠的晶莹光润,再配上点点莹光,媚丽无限。对句“早雁拂金河”是写仰望所见,点点雁影掠过初秋的银河。不说“银河”而说“金河”,一是为了与上句的“王露”构成工整的对仗,更重要的是借用“金”字在五行学说中与“秋”的对应关系,点明季节,传达此时银河的清丽明澈。此联二句写早秋之夜,全从光影上落笔,地面上是点抱歉,还没完全。让我继续完成:
点萤火,点露光,天空中是点点星光,点点雁影,上千辉映,一派明洁,让人感到夜*的宁静与纤丽。
后四句写白天景*。“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夜过天晓,高大的树木依旧是叶子繁密,这是由于刚进秋天,气候尚未变冷。这一笔仍是扣住“早秋”来写。气候虽未变冷,但毕竟已是秋天,天高气爽,宇宙澄净,所以晴日下的远山就显得轮廓分明,山*清晰,这就是“远山晴更多”的原因。此联二句,一句写近景,一句写远景,重本*彩点染,树之绿,山之青,把初秋的山野写得玲珑可爱。
末二句连续使用两个有关早秋的典故,为秋光增*:“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这是咏早秋景物的咏物诗。全诗构思缜密,句句紧扣“早秋”的风物来写,把一个“早”字表现得十分突出。此诗以细致的笔触、清丽的文字描绘了初秋的景象,无一字脱离“早秋”的题目,处处落在“早”字,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诗人通过“翠萝”、“残萤”、“玉露”、“早雁”、“晓还密”、“晴更多”、“一叶下”、“洞庭波”等词语的遣用,扣紧“早”字,把早秋的景象写得十分真切又婉丽如画,是诗人为初秋唱的一曲深请的颂歌。俯察、仰视、近看、远望,从高低远近来描绘早秋景物,真是神清气足,悠然不尽。
岑参唐诗鉴赏《暮秋山行》2
导语:《暮秋山行》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描绘了暮秋时节,诗人独自徜徉山林时的所见所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岑参唐诗《暮秋山行》鉴赏,欢迎阅读!
【原文】 暮秋山行 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 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 苍穹霁凉雨,石路无飞尘。 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 杜鹃昨夜鸣,蕙草*已陈。 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注释】 ⑴飒飒(sà):风声。 ⑵苍穹(qióng):天空。此处指秋季的天。 ⑶杜鹃(tíjué):亦作“啼啾”,即杜鹃鸟。
【白话译文】 疲惫的马匹躺卧在长长的山坡上,夕阳西沉映照着通往渡口的江水。山间的秋风吹过空旷的树林,树叶沙沙作响,仿佛有人在其中。苍凉的天空逐渐放晴,凉爽的秋雨洗净了青石路面,没有了飞扬的尘土。心中千种念头在暮*中交织,万物的声音在凄凉的黄昏中悲鸣。杜鹃昨夜还在啼叫,而蕙草的颜*已经凋谢。更何况身为远行客的我,自然会有许多辛苦和艰难。
【赏析】 诗的开头以“马”“长坂”描绘了山行的景象,但并非是描写行走,而是停歇。这种停歇并非优雅逍遥,而是因为马匹疲惫,凸映出人的劳累。接着,以夕阳下的通江来衬托诗人的心境。
诗的下半部分写“暮秋”山行的环境。前四句通过描写山林、天空、秋雨和路面,生动地刻画了山间的景*,使人仿佛身临其境。然而这些景*所映衬的是诗人的空虚与忧愁。诗人之所以“卧”,并非因为山*宜人,而是因为心情沉重。诗人在暮秋时节,迎接秋风的吹拂,百感交集,情绪以“悲”为主调。通过“千念”和“万籁”,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烦忧与忧伤。
“杜鹃昨夜鸣,蕙草*已陈”这两句表达了对岁月流逝和自身处境的忧虑。诗的最后两句进一步说明了诗人的处境:岁月已晚,而自己仍在异乡流浪。诗人所感受到的山行之疲,与“苦辛”二字形成了对比。整首诗将暮秋景*与山行心境巧妙结合,突出了诗人在仕途奔波中的疲惫与无奈。
唐诗《秋风引》赏析3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漫长的贬谪生活;这首诗可能是在贬所时写的,因为秋风起、雁南飞触动了他这个孤客的心灵。实际上,这首诗所表达的内容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的两句:“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然而,诗人并没有过多描写孤客的心情,而是集中精力表达秋风的诗意。以下是文学网小编整理的关于唐诗刘禹锡《秋风引》全诗的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释】 (1) 秋风引:即秋风曲。 (2) 萧萧:风声。 (3) 孤客:独自在外客居的人,此作者自指。
【译文】 秋风从何处吹来?飒飒之声送走雁群。清晨吹入庭前的树木,孤身客居的我最先敏感地听到。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度过了漫长的贬谪生活;这首诗可能是在贬所时写的,因为秋风的起伏和雁群的南飞触动了他这位孤客的心灵。实际上,这首诗的主题与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的两句“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相似;然而,诗人并没有在孤客的心境上多加描写,而是将笔墨集中在秋风的意境上。以下是文学网小编整理的关于唐诗刘禹锡《秋风引》全诗的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飒飒送走雁群。 朝阳映入庭树,独自客居的我最先听到。
【注释】 (1) 秋风引:即秋风曲。 (2) 飒飒:风声。 (3) 孤客:独自在外客居的人,此作者自指。
【译文】 秋风从何处吹来?飒飒的风声送走了雁群。晨阳映照在庭院的树上,独自在外的我最先听到了这片宁静。
这首诗以“秋风”为题,通过首句“何处秋风至”提问,展现了秋风突如其来、无迹可寻的特点。通过这个提问,诗人不仅表达了对秋风的好奇,还含有对秋天的怀念之情。接着,诗人通过“飒飒送走雁群”的描写,将抽象的秋风具象化为可以听见的风声和看见的雁群,使得诗中的秋风更加生动形象。这种手法在传达秋风的意境的同时,也为后文的表达奠定了基础。
在后两句中,诗人将视线从天空的“雁群”移向地面的“庭树”,并聚焦在独自在外的“孤客”身上。通过“朝阳映入庭树”,诗人展现了秋风的到来,庭院中的树木在晨阳下摇曳,木叶萧萧。而“独自客居的我最先听到”,则使整首诗突显出孤独客居者对自然的敏感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总体而言,刘禹锡通过对秋风的描写,巧妙地表达了对贬谪生活中孤独的感触,以及对故乡和过去的思念之情。这首诗以简练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秋天和自己内心的深切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