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示配有第一段朗读录音的幻灯片。)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是怎样写大戈壁的?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的?边读边画出主要词句,然后,我们通过解词析句来理解、体会。(学生认真默读后纷纷举手交流学习体会。)
生:课文中写大戈壁用了茫茫这个词。茫茫就是没有边际,模模糊糊看不清。这里是说大戈壁广阔。
生:我画了这句话?“没有山?挥兴??裁挥腥搜獭!闭饫镄创蟾瓯诤芑牧埂?/P>
生:这里写大戈壁用了清晰这个词。清晰是说清楚,不模糊。
师:作者是说大戈壁清晰还是模糊?
生:大戈壁模糊、不清晰。
师:所以,你只画清晰是不对的,应该画并不那么清晰。(生点头)
生:我还画了浑黄一体这个词,这里是说大戈壁一片风沙,天和地的界线不清晰,看上去都是黄*。
师:课文中写大戈壁用了一段话,谁能用一个恰当的词概括大戈壁什么样?
生:荒无人烟。
生:一望无垠。
生:空旷单调。
生:风沙漫天。
师: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我们通过解词析句不仅知道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还要懂得为什么这样写。
生:这就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
生: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师:我们平时描写参天树木,常用哪些词语?
生:高大挺立。
生:高大挺直。
生:高大挺拔。
师:请同学们看课文中作者描写戈壁滩上的白杨用了哪个词语?
生:高大挺秀。
师:谁能说说秀是什么意思?
生:秀就是不俗气,很高雅的意思。
生:秀就是美,清秀,秀丽的意思。
生:秀就是很秀气,很漂亮的意思。
师:作者为什么不用挺立挺直挺拔,而用挺秀这个词呢?要表达什么情感?
生:这是作者夸赞白杨树,告诉我们那普通的白杨树不仅高大挺拔,而且清秀美丽。
生:这个秀字流露了作者对白杨树的欣喜之情。本来白杨很一般,我们也常常见到,并不美丽,可在作者眼里,它是美丽的。
生:这个秀字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特别是生长在祖国大西北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师:作者仅仅是夸赞白杨树吗?(学生读书)
生:我认为作者用这个秀字,表面是说白杨树的'样子(外表)美,实际是写白杨的品质(内心)高尚。作者透过车窗,看到铁路两旁飞驰而过的白杨树,便情不自禁地想到它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在哪里生长的高尚品质。
生:白杨树象征着扎根边疆的建设者。作者对他们倾注了敬佩之情,所以描写白杨树用秀字。
师:很好。作者别具匠心,一个秀字,不仅描绘了白杨树的形象美,而且突出了白杨树的品格美,抒发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敬佩之情,为后面写扎根边疆的人进行了形象的渲染。
(板书:高大挺秀、扎根边疆)
师:(小结)普普通通的白杨树到处可见,在庭院,在公园,在城市的道路旁,在乡间的路边。对此,人们不以为奇。然而,在满目荒凉而单调的大戈壁能看到这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却令人惊叹不已。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大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也给过往的旅客增添了快慰和喜悦。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于是,白杨便成了旅客们议论的话题。课文写了谁在议论呢?他们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第二段。
(学生读后,在教师引导下讨论。)
师: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
生:一位旅客指的是爸爸。
师:这里的卫士指什么?
生:卫士指的是白杨树。
师:作者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树出神呢?
生:作者将白杨比作卫士,形象地写出了白杨树傲然挺立的样子。
生:这里也暗指那些建设者们像卫生那样守卫着祖国的边疆,丝毫也不动摇。
师:这是一个比喻句。句中没有出现本体白杨的字样,也没有比喻词,而是直接用比喻物来代替被比物,谁能用上白杨和比喻词,重新说一句。
生:白杨树好像戈壁滩上的卫士一样。
生:白杨树犹如戈壁滩上的卫士一般。
生:白杨树恰似戈壁滩上的卫士。
生:白杨树宛如戈壁滩上的卫士。
师:请三名同学分角*朗读对话。思考:谁的话是主要的?兄妹俩对白杨有什么看法?(学生朗读课文。)
生:三个人的话中父亲的话是主要的。
生:哥哥说白杨树高,妹妹说白杨树直。
师:孩子们看到的只是树的高大挺直,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教师领读父亲的三句话。)请同学们按照前面解词析句的方法谈体会。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这里是说白杨树姿态很美,一向是高大、笔直的。直象征着人的正直,高大象征着人的品质高尚。
生: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告诉我们,无论把白杨树栽到哪里,它就在哪里生根、发芽,为人类造福。
生:这是说白杨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适应各种生活环境。这正是白杨的品格。
生:是金子在哪里都会闪光。我们边疆建设者都具有白杨的品格,他们在沿海城市能发挥自己的作用,他们远离家乡到大西北工作,照样能为祖国做贡献。祖国需要在哪儿安家,他们就在哪里生根、开花、结果。
生:作者写物,意在喻人。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是指建设者所遇到的困难;坚强、不软弱、不动摇是写建设者们把一生献给了祖国边疆那种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
生:白杨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不曾有过分毫的屈曲,仍旧长得那么端庄、凝重,笔直地耸入高空,正象征建设者们在大西北荒漠上克服种种困难、扎根边疆的精神。
师:爸爸的这番话含蓄深沉。请同学们带着对白杨树的热爱,对边疆建设者的敬佩之情,齐读这段话。(生齐读)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学生画后交流)
生:这里用了哪儿哪儿。
生:还有不管不管总是。
师:这两组关联词语用得恰当,更有力地突出了白杨的品格。请分别用上这两组关联词语,说说边疆的建设者。
生:哪儿最艰苦,哪儿就有建设者的足迹。
生:祖国哪儿需要,建设者们就在哪儿安家。
生:不管困难多大,不管条件多艰苦,边疆建设者总是那么坚强,那么乐观。
生:不管风餐露宿,还是语言不通,不管缺水少菜,还是生活习惯不同,边疆建设者总是不软弱,不动摇,毅然扎根那里,开花结果。
(教师板书:生命力强不畏艰难)
师:(小结)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它就默默无闻地舒展丰姿供人欣赏;农村需要它,它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林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儿生根了。它上擎青天,下踩戈壁,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1.白杨课文的片断赏析
2.课文《白杨》教学片断及分析
3.小学课文《影子》教学片断赏析
4.小学课文《捞铁牛》片断赏析
5.小学课文《翠鸟》片断赏析
6.春雨课文片断赏析
7.《花钟》课文片断赏析
8.《称象》课文片断赏析
白杨课文的片断赏析2
蓝老师:《白杨》课文中,“高大挺秀”把白杨的特征全部表达出来了,怎样理解“高大挺秀”呢?从课文中找一找哪些语句表示“高”“大”“挺”“秀”。
小青青:“你看那树多高”说明白杨树高;“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说明白杨树大;“你看看它多么直”说明白杨树挺拔。
蓝老师:那“秀”是什么意思?
小青青:“秀”就是美。
蓝老师:那么,为什么不说“高大挺拔”,却说“高大挺秀”呢?
小青青:因为这儿是大沙漠,没有山,没有水,浑黄一片,所以人们看到一行高大挺拔、排列整齐的白杨树,就感到分外秀美了,用“秀”就是突出白杨的美。
蓝老师:作者赞美白杨,仅仅是因为它“外秀”吗?不。从课文第14小节中,我们可以看出白杨树不仅长得高大,而且还有很强的适应*,又具有坚强的.*格,这说明白杨树不仅“外秀”,而且“内秀”。爸爸这样说,只是在赞美白杨吗?
小青青:不是。这是爸爸在表白自己的心,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决心。
蓝老师:很好!我们不仅理解了“高大挺秀”的含义,同时理解了课文内容。今天我们的学习方法叫做“联系上下文法”,这不仅有助于理解词语,也是我们读懂课文常用的方法。
1.小学课文《白杨》片断赏析
2.课文《白杨》教学片断及分析
3.春雨课文片断赏析
4.《花钟》课文片断赏析
5.《称象》课文片断赏析
6.课文《猫》的片断赏析
7.课文《自己去吧》的片断赏析
8.《春雨》课文片断赏析
白杨课文中片段赏析3
《白杨》这篇课文是我国现代作家袁鹰60年代初的作品。当年大批内地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奔赴新疆,开发大西北,艰苦创业。为了让同学们更加容易理解这篇课文,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带来了白杨课文中的片段赏析,希望对大家学习上有所帮助。
教学《白杨》(人教版第九册)的重点第三部分: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15~17自然段),当学生明白了爸爸的“心”——建设边疆之后,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师:你们都知道了爸爸的“心”,可孩子们知道吗?
生:不知道,从第15自然段可以看出。
学生齐读第15自然段:“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师: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心”,而你们知道了,能否把这告诉孩子们?
出示句式:我会对孩子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小弟弟、小妹妹们,我来告诉你们爸爸的心愿,那就是“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生:孩子们,你们的爸爸不仅仅是在介绍白杨树,他其实是在借白杨树表白自己的心愿,要像白杨树一样,扎根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建设祖国的边疆。
生:小弟弟、小妹妹,我不告诉价钱们,你爸爸刚才其实是在借白杨树表达自己服从祖国需要,为边疆建设作贡献的志向,同时也希望你们长大了像他一样建设边疆。
师:孩子们听了你们这些话,知道了爸爸的“心”之后会对爸爸说些什么?
出示句式:爸爸,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您有白杨一样的品格,坚强,服从需要,您值得我敬佩,值得我骄傲。
生:您的心,女儿懂了,我不会辜负您的期望,在任何时候我都会像您一样服从祖国需要。
生:您真是我的好爸爸,如果有很多人都像您一样去建设边疆,那祖国的边疆会很快地富饶起来。
…………
师:爸爸听了孩子们的话,又会对孩子们说些什么呢?
出示句式:爸爸笑了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你们真懂事,我的好孩子,爸爸心里真是高兴,你妈妈听到了也会非常高兴。
生:孩子们,我可以告诉你们,我的心愿其实也是很多很多像爸爸这样的边疆建设者的共同心愿。
生:孩子们,希望你们上学后勤奋努力,好好学习,要知道建设边疆不仅需要志向、决心,更需要知识、本领。
师:说得好。不仅这两个孩子要好好学习,我们都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西部大开发作贡献。
自评:
运用课文第15自然段的一个重要语言信息“孩子们不知道爸爸的心”,设计了学生对孩子们及孩子与爸爸双交流的三个说话训练内容,具有交际*、情趣*、实用*,巧妙地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口语交际情境,学生进入了意境,进入了角*,承担了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获得真切的感受,积淀了口语交际经验,培养了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同时这一教学环节也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在想象中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受到了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优化。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是怎样写大戈壁的?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的?边读边画出主要词句,然后,我们通过解词析句来理解、体会。(学生认真默读后纷纷举手交流学习体会。)
生:课文中写大戈壁用了“茫茫”这个词。“茫茫”就是没有边际,模模糊糊看不清。这里是说大戈壁广阔。
生:我画了这句话棥懊挥猩剑?挥兴??裁挥腥搜獭!闭饫镄创蟾瓯诤芑牧埂?/p>
生:这里写大戈壁用了“清晰”这个词。“清晰”是说清楚,不模糊。
师:作者是说大戈壁清晰还是模糊?
生:大戈壁模糊、不清晰。
师:所以,你只画“清晰”是不对的,应该画“并不那么清晰”。(生点头)
生:我还画了“浑黄一体”这个词,这里是说大戈壁一片风沙,天和地的界线不清晰,看上去都是黄*。
师:课文中写大戈壁用了一段话,谁能用一个恰当的词概括大戈壁什么样?
生:荒无人烟。
生:一望无垠。
生:空旷单调。
生:风沙漫天。……
师: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我们通过“解词析句”不仅知道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还要懂得为什么这样写。
生:这就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
生: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师:我们平时描写参天树木,常用哪些词语?
生:高大挺立。
生:高大挺直。
生:高大挺拔。
师:请同学们看课文中作者描写戈壁滩上的白杨用了哪个词语?
生:高大挺秀。
师:谁能说说“秀”是什么意思?
生:“秀”就是不俗气,很高雅的意思。
生:“秀”就是美,清秀,秀丽的意思。
生:“秀”就是很秀气,很漂亮的意思。
师:作者为什么不用“挺立”“挺直”“挺拔”,而用“挺秀”这个词呢?要表达什么情感?
生:这是作者夸赞白杨树,告诉我们那普通的白杨树不仅高大挺拔,而且清秀美丽。
生:这个“秀”字流露了作者对白杨树的欣喜之情。本来白杨很一般,我们也常常见到,并不美丽,可在作者眼里,它是美丽的。
生:这个“秀”字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特别是生长在祖国大西北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师:作者仅仅是夸赞白杨树吗?(学生读书)
生:我认为作者用这个“秀”字,表面是说白杨树的样子(外表)美,实际是写白杨的品质(内心)高尚。作者透过车窗,看到铁路两旁飞驰而过的白杨树,便情不自禁地想到它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在哪里生长的高尚品质。
生:白杨树象征着扎根边疆的建设者。作者对他们倾注了敬佩之情,所以描写白杨树用“秀”字。
师:很好。作者别具匠心,一个“秀”字,不仅描绘了白杨树的形象美,而且突出了白杨树的品格美,抒发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敬佩之情,为后面写扎根边疆的人进行了形象的渲染。
(板书:高大挺秀、扎根边疆)
师:(小结)普普通通的白杨树到处可见,在庭院,在公园,在城市的道路旁,在乡间的路边。对此,人们不以为奇。然而,在满目荒凉而单调的大戈壁能看到这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却令人惊叹不已。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大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也给过往的旅客增添了快慰和喜悦。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于是,白杨便成了旅客们议论的话题。课文写了谁在议论呢?他们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第二段。
(学生读后,在教师引导下讨论。)
师:“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
生:“一位旅客”指的是爸爸。
师:这里的“卫士”指什么?
生:“卫士”指的是白杨树。
师:作者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树出神”呢?
生:作者将白杨比作卫士,形象地写出了白杨树傲然挺立的样子。
生:这里也暗指那些建设者们像卫生那样守卫着祖国的边疆,丝毫也不动摇。
师:这是一个比喻句。句中没有出现本体“白杨”的字样,也没有比喻词,而是直接用比喻物来代替被比物,谁能用上“白杨”和比喻词,重新说一句。
生:白杨树好像戈壁滩上的卫士一样。
生:白杨树犹如戈壁滩上的卫士一般。
生:白杨树恰似戈壁滩上的卫士。
生:白杨树宛如戈壁滩上的卫士。
师:请三名同学分角*朗读对话。思考:谁的话是主要的?兄妹俩对白杨有什么看法?(学生朗读课文。)
生:三个人的话中父亲的话是主要的。
生:哥哥说白杨树高,妹妹说白杨树直。
师:孩子们看到的只是树的高大挺直,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教师领读父亲的三句话。)请同学们按照前面解词析句的方法谈体会。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这里是说白杨树姿态很美,一向是高大、笔直的。“直”象征着人的正直,“高大”象征着人的品质高尚。
生:“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告诉我们,无论把白杨树栽到哪里,它就在哪里生根、发芽,为人类造福。
生:这是说白杨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适应各种生活环境。这正是白杨的品格。
生:是金子在哪里都会闪光。我们边疆建设者都具有白杨的品格,他们在沿海城市能发挥自己的作用,他们远离家乡到大西北工作,照样能为祖国做贡献。祖国需要在哪儿安家,他们就在哪里生根、开花、结果。
生:作者写物,意在喻人。“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是指建设者所遇到的困难;“坚强、不软弱、不动摇”是写建设者们把一生献给了祖国边疆那种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
生:白杨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不曾有过分毫的屈曲,仍旧长得那么端庄、凝重,笔直地耸入高空,正象征建设者们在大西北荒漠上克服种种困难、扎根边疆的精神。
师:爸爸的这番话含蓄深沉。请同学们带着对白杨树的热爱,对边疆建设者的敬佩之情,齐读这段话。(生齐读)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学生画后交流)
生:这里用了“哪儿……哪儿……”。
生:还有“不管……不管……总是……”。
师:这两组关联词语用得恰当,更有力地突出了白杨的品格。请分别用上这两组关联词语,说说边疆的建设者。
生:哪儿最艰苦,哪儿就有建设者的足迹。
生:祖国哪儿需要,建设者们就在哪儿安家。
生:不管困难多大,不管条件多艰苦,边疆建设者总是那么坚强,那么乐观。
生:不管风餐露宿,还是语言不通,不管缺水少菜,还是生活习惯不同,边疆建设者总是不软弱,不动摇,毅然扎根那里,开花结果。
(教师板书:生命力强不畏艰难)
师:(小结)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它就默默无闻地舒展丰姿供人欣赏;农村需要它,它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林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儿生根了。它上擎青天,下踩戈壁,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课文《白杨》片段赏析4
教学《白杨》(人教版第九册)的重点第三部分: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15~17自然段),当学生明白了爸爸的“心”——建设边疆之后,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师:你们都知道了爸爸的“心”,可孩子们知道吗?
生:不知道,从第15自然段可以看出。
学生齐读第15自然段:“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师: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心”,而你们知道了,能否把这告诉孩子们?
出示句式:我会对孩子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小弟弟、小妹妹们,我来告诉你们爸爸的心愿,那就是“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生:孩子们,你们的爸爸不仅仅是在介绍白杨树,他其实是在借白杨树表白自己的心愿,要像白杨树一样,扎根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建设祖国的边疆。
生:小弟弟、小妹妹,我不告诉价钱们,你爸爸刚才其实是在借白杨树表达自己服从祖国需要,为边疆建设作贡献的志向,同时也希望你们长大了像他一样建设边疆。
师:孩子们听了你们这些话,知道了爸爸的“心”之后会对爸爸说些什么?
出示句式:爸爸,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您有白杨一样的品格,坚强,服从需要,您值得我敬佩,值得我骄傲。
生:您的心,女儿懂了,我不会辜负您的期望,在任何时候我都会像您一样服从祖国需要。
生:您真是我的好爸爸,如果有很多人都像您一样去建设边疆,那祖国的边疆会很快地富饶起来。
师:爸爸听了孩子们的话,又会对孩子们说些什么呢?
出示句式:爸爸笑了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你们真懂事,我的好孩子,爸爸心里真是高兴,你妈妈听到了也会非常高兴。
生:孩子们,我可以告诉你们,我的心愿其实也是很多很多像爸爸这样的边疆建设者的共同心愿。
生:孩子们,希望你们上学后勤奋努力,好好学习,要知道建设边疆不仅需要志向、决心,更需要知识、本领。
师:说得好。不仅这两个孩子要好好学习,我们都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西部大开发作贡献。
自评:
运用课文第15自然段的一个重要语言信息“孩子们不知道爸爸的心”,设计了学生对孩子们及孩子与爸爸双交流的三个说话训练内容,具有交际*、情趣*、实用*,巧妙地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口语交际情境,学生进入了意境,进入了角*,承担了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获得真切的感受,积淀了口语交际经验,培养了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同时这一教学环节也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在想象中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受到了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优化。
白杨课文赏析5
《白杨》记述了列车上的父亲与他的孩子们的对话,课文借助白杨,热情讴歌了像父亲一样服从祖国需要扎根和建设边疆的无私的建设者。所以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白杨课文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说:
“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课文赏析:
《白杨》这篇课文讲了哥哥、妹妹和爸爸在讨论在这个严重干旱,可以说鸟不生蛋的戈壁上生长的白杨,他们的谈话让我知道白杨是一种长得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风吹也不动摇的树。
新疆是个遥远、荒凉的地方。读了这篇课文,我真敬佩文中的父亲,敬佩所有的建设者。他们是那么的无私,那么的坚强不屈。他们就像一棵棵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在默默地无私奉献,他们带走了荒凉,留下了繁华。新疆有了这些吃苦耐劳的建设者,将变得越来越富饶了。
再看看在我们的中,也有许多人有白杨精神,比如说我们的老师,十分辛勤地教育着下一代。每天我们放学了,老师们还在办公室里备课批改作业;有些同学因为上课不专心,功课落下了。下课后,老师还来为他们补课。老们们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教育这征土地上了。他们为了下一代有更多的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不辞辛苦地工作着。环卫工人也有白杨品格。他们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打扫街道,他们为的是什么?为的就是让我们的街道更加干净,虽然人们都认为扫大街是卑微的工作,但就是他们,使我们每天都能走在干净的街道上。在我的眼里他们就像抵抗着风沙的白杨,使我们的环境更加干净。
我一定要做一个有白杨精神的人。
,西部建设者们永远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通过学习《白杨》,让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为祖国建设而奔赴西部的人们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们一起弘扬建设者的那种精神,尽自已一分把祖国的西部变得繁荣昌盛。
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内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在返回新疆的火车上,向自己的孩子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树,借树表达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在开往新疆的列车上,爸爸和孩子们看见了白杨树,孩子们争论那是树还是伞,爸爸给孩子们介绍白杨树,表白着自己的心。 新疆是个遥远、荒凉的地方。读了这篇课文,我真敬佩文中的父亲,敬佩所有的建设者。他们是那么的无私,那么的坚强不屈。倘若我是文中的父亲,无论如何我也不愿去新疆,更别说要带上自己的孩子去受苦了。“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不错,他们就像一棵棵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在默默地无私奉献,他们带走了荒凉,留下了繁华。新疆有了这些吃苦耐劳的建设者,将变得越来越富饶了。其实生活中也有不少这样默默奉献的人。今年我国遇上了几十年难得一见的雪灾,处处*天雪地,阻挡了我们回家的去路。交通瘫痪了,多少人在*冷的车站渡过一夜又一夜;多少人因*雪而堵塞在路上……一群群的救助队不分昼夜抢修电塔,拉好电线,他们的衣服变得湿淋淋的。漫山遍野白雪皑皑,可*雪无法抵挡他们的热情,只为了万家灯火,甚至不顾自己的生命,有的电业工人还千里迢迢从唐山赶到重灾区进行抢修工作。让我们一起弘扬建设者的那种精神,学会奉献吧!
白杨课文的赏析6
《白杨》是我国现代作家袁鹰60年代初的作品。当年大批内地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奔赴新疆,开发大西北,艰苦创业。作者通过对白杨的赞美来歌颂这些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崇高品格。以下是白杨课文的赏析,欢迎阅读。
白杨课文原文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说:
“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白杨课文的赏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树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作者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难,茁壮成长;父亲心目中的白杨──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作者的描写非常传神,对父子三人进行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孩子天真烂漫,父亲严肃而又不失亲切。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表现感情的波澜。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要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白杨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