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教学时重点处理这样几句话:

1格罗培斯从事建筑研究40多年,攻克过无数个建筑方面的难题。

《最佳路径》语文教学片断赏析(通用7篇)

师: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

生:格罗培斯的水平很高。

生:他专门从事建筑研究,造诣很高。

生:很多别人处理不了的难题他都能解决掉。

2对迪斯尼乐园各景点之间的道路安排,他已修改了50多次,没有一次是让他满意的。

生:他很重视这件事。

生:他的要求很高。

生:他像李时珍、竺可桢一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3你只要在路旁的箱子里投入5法郎就可以摘一篮葡萄上路。

师:让你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摘葡萄,你觉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很自由,想摘哪些就摘哪些。

师:这种做法用书上的一句话说就是---生:给人自由,任其选择。

生:我还要补充一点,在这里没有人监督,我得到了信任。

4这些踩出的小道有宽有窄,优雅自然。

师:为什么会这样?

生:人走得多的地方就宽,人少的地方就窄。

这是人们自己走出来的,所以很自然。

从而得出结论:最适合人们需要的就是最好的,所以格罗培斯的设计被评为最佳设计。

缺憾:没有处理老太太的无心插柳与格罗培斯的有心栽花。


《猫》语文教学片断赏析2

蹭中有天地《猫》片断赏析

一位优秀教师在教学《猫》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生:我最喜欢的句子是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要求给抓痒。因为这句话写出了猫很可爱,特别是蹭字我觉得很好。

师:能说说蹭的意思吗?

生:是摩擦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把摩擦放入句中读一读,再与课文中的句子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朗读比较)

生:用摩擦,句子中就没有猫那种可爱的感觉了。

生:用摩擦,猫就没有温柔可亲的味道了。

师:看来蹭虽然有摩擦的意思,但不仅仅是摩擦那么简单,大家再联系上下文读一读,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自由品读)

生:我觉得是轻轻摩擦。因为很重的话,老舍爷爷肯定不高兴了。

生:我觉得这里蹭应该是一种温柔的摩擦,因为课文中说猫高兴的时候,能比谁都温柔可亲。它用身子擦老舍爷爷的腿,其实是在打招呼呢!

生:我觉得这个蹭很亲昵,因为老舍爷爷很喜欢猫,所以猫对他也很友好,他们两个就像好朋友一样,见了面很亲热。

师:理解得真深刻!猫这样轻轻、温柔、亲热地蹭老舍爷爷的腿,你觉得还蹭出了什么?

生:蹭出了友谊!

生:蹭出了感情。

生:蹭出了一幅人爱猫、猫爱人的动人场面。

师:同学们,一个蹭字,就让我们感受到了猫爱人、人爱猫的动人场面,老舍爷爷不愧是语言大师。

点评:

汉语真的是极具灵*,可能谁也无法想到,一个蹭竟蕴涵着如此丰富的内涵。在研读活动中,由于教师巧妙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和头脑中贮存的信息,使蹭成为了学生个*化解读文本的打火石,从而使文本进入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敲击出了妙悟的火花。

每一个学生具体的阅读,都有着各自注重的焦点,每一位学生的理解,都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等有关。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往往是带有个人经验*彩和想像*的,但这些理解却往往充满灵*、闪耀着创造的光芒和智慧的火花。上述学生对蹭的多元解读就体现了这一点。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注重个*化的阅读实践活动,就是将丰富多彩的语言、崇尚个*的思维在不同的学生中沉淀下来,这样的阅读方式无疑具有很强的活*,犹如一个磁场,能不断摄取、融合新的语言信息,培育思维品质,从而改造学生自身的语言和思维。久而久之,便会成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成为文化底蕴的养料成为人格形成的萌芽。


语文《咏柳》教学片断赏析3

唐代大诗人贺知章的《咏柳》一诗,通过描写在春风吹拂下,柳树迷人的姿态,赞美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下面根据新旧教材不同年级中,两位教师的课堂处理实录,比较学生在对古诗诗意的理解方面,所存在的差异。

一、教学片段一

1、师:春风吹来,你有什么感觉?

生1:暖暖的,已经没有冬天冷了。

生2:很舒服。

2、出示诗句:二月春风似剪*,读读诗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指名说。

3、二月春风为什么像剪*?自由读读古诗,指名说。

4、绿丝绦是什么意思?

5、谁能把万条垂下绿丝绦美美地读一读?

6、春风还裁出了什么?齐读最后两句。

7、谁见过细细的柳叶?这样细细的柳叶需要什么样的剪*?需要谁来裁?

8、春风不仅裁出了细叶,还裁出了什么?(柳树)指名看图读第一句话。

9、碧玉是什么?为什么不用绿而用碧?

10、谁来读读第一句话?自由读全诗,配乐齐诵。

11、想象:春风还会裁出什么?(绿草、花朵、竹子、梨花)

小结出示:万紫千红总是春。

教师从诗句二月春风似剪*入手,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二月春风为什么像剪*?在层层推进的线索中,注意通过指导学生用美美的朗读来体会万条垂下绿丝绦的形象之美。随后,以诗眼裁字为突破口,引发学生想象还裁出了什么,使学生体会到春天那万物苏醒,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二、教学片段二

1、自由读读古诗,觉得美的地方用笔圈圈、划划。

2、指名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1:妆的意思是打扮。

生2:垂是垂下,向下挂下来的意思。

3、再读读第一、二句话,说说美在哪里?

生1:美在柳枝像绿丝带一样随风飘动。

生2:绿的颜*让人看了觉得清凉舒服。

生3:柳枝细长柔嫩,样子很漂亮。

生4:像丝带一样很有光泽。

4、能不能读得更美?为什么把一树高读得那么美?

5、小结:一、二两句写出了柳条的美,美在:*如碧玉,形如丝绦

6、各自在书上写一段感受到的美的句子。(出示四幅画面,展开想象写出画的美。)

生1:柳叶像碧玉一样装点了柳枝,千万条柳枝垂下来,像千万条绿*的丝带。

生2:

7、同学们写得真美,诗人用14个字写出了柳树形状、颜*的美,你还体会到什么美?读读余下的两句诗。

8、这里的裁为什么不用剪?试读。

9、这是怎样的一裁?

生1:随便地一裁。

生2:巧妙地一裁。

10、这一裁,裁出了什么?

生1:裁来了燕子。

生2:裁来了青的草,红的花,一个五颜六*的春天。

11、在裁前面加两个字?(神奇、巧妙──)

加四个字?(生机勃勃、巧夺天工)

12、扩展阅读:谁把柔丝染嫩黄?大文章!齐诵。

13、看录像片段体会。

教师在处理古诗时,以美字为着眼点,不断引导学生在诗中透过字里行间寻找美、体会美,通过对诸如绿丝绦、一树高等词的反复咀嚼,发挥想象,使学生在理解诗中词意的基础上,真正领会诗中用词的精准与精妙。同样,在三、四两句的教学中,教师也以诗眼裁字入手,将该字与剪字相比较,帮助学生体会到那忽如一夜春风来的潇洒、大气的内在意蕴。

纵观两位教师处理古诗的方法,都能发现在新课标指引下,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进行自主探究的可贵实践。整个教学流程中,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本对话及生本对话等方面,均能体现出新课标带给师生的可喜变化。新教材第六册中,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对古诗的整体把握,对诗人所抒发的对春天、对大自然的充满赞美的感情的体会,而原教材第八册的教师,更侧重于通过落实字词的理解,来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因此,体现在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上,后一位教师的学生更能把词句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清楚,而前一位教师的学生,对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领会得更加到位。也许,这就是广大教师在追求完美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遗憾吧!


语文《鲸》片断赏析4

师:课文介绍了鲸四处方面的生活习*,读了课文,你对哪一方面最感兴趣或印象最深?为什么?

(学生自由读读、说说,并伸出手指示意。)

师:很多同迷对鲸的呼吸很感兴趣,请大家先认真读读这一段,说说鲸的呼吸有什么特点?

生:鲸用肺呼吸,不像鱼用腮呼吸。

生:鲸每隔一定的时间必须浮出水面呼吸一次,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

生: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每次呼吸从鼻孔喷出的气会形成水柱。

生:不同种类的鲸喷出来的气形成的水柱不一样。

师:作者正是从鲸呼吸的器官、时间、特征这几个方面来介绍的。你们能不能根据课文的描述,自己想办法或与别人合作,显示和介绍鲸呼吸的特点?

(学生自由组合,讨论演示。)

生:把手掌当作一头鲸,给大家演示一下鲸的呼吸。鲸慢慢地浮上了海面,“噗哧”从鼻孔喷出的气形成了一股水柱。鲸吸足了气,又慢慢地潜入了水中。在水中待了一会儿,憋不住了,鲸又向海面浮去。

(学生掌声四起。)

师:你的表演和介绍真精彩,让我们亲眼见到了鲸呼吸的全过程,还听到了鲸呼吸的声响。

生:这是我和×××画的鲸,你看这头是须鲸,它的水柱是垂直的,喷得又细又高;这头是齿鲸,它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

(掌声再起。)

师:很好,掌声已说明了一切。根据他们作的图很容易分辨出鲸的种类,但你知道他们画的是大鲸,还是小鲸呢?

生:我觉得×××画的是一头大须鲸,因为它的水柱非常高,也比较粗。说明它鼻孔大、肺活量大。×××画的是一头小齿鲸,它的水柱不太粗,又较矮。

师:你真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渔民。现在我们每人画一头鲸,是画须鲸、齿鲸,还是画大鲸、小鲸,自己确定,关键是能让别人看一眼就说出是一头怎样的鲸。

(学生画鲸,教师用幻灯投放;学生评点,自我修改。)

生:我是用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向大家介绍鲸的呼吸。

(学生朗读。)

师:你读得很有感情,让大家感受到了鲸呼吸的情态。课文中说鲸的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是这样吗?

生:是的,喷泉也是从一个个小孔中向上喷出,形成了水柱。

生:也不完全像,花园中的喷泉是固定在那儿的,鲸却是游动的,位置在不断变化。

生:对,花园中的喷泉一般是人为的定时开关,而鲸呼吸的是难以确定的。

生:花园中喷泉的形状一般始终是那样,而鲸的种类、大小不同,喷出的水柱也各不相同。

师: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全明了”。鲸呼吸喷气形成的水柱,的确像花园里的喷泉,但更胜于花园里的喷泉,它是个天然的喷泉。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赞一赞这美丽、奇特的“喷泉”吧。

(学生自读、齐读。)

师:课文还具体介绍了鲸吃食、睡觉、生长等方面的生活习*,你选择某一方面,用自己最擅长的本领,最喜欢的方式来展示和介绍它的特点。

【评析】

这一教学片断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教师遵循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实施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地学习,在自主活动中,在积极思维中,达到自悟自得。

1、凸现鲜明形象,促进学生自悟: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学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事物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教学中教师变以理*认知为主为以感*体验为主,采用一些必要的的中介手段凸现事物的形象,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换成了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既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有效地调动了他们情感的参与,使他们实实在在夺领悟到鲸呼吸的特点。

如:演一演:以手掌为鲸,加之语言的描述,演示鲸呼吸的全过程,将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态的形象,使学生获得了真切的体验。又如画一画:动手画一画不同种类的鲸喷气形成的不同水柱,变“话”为“画”,再以自己语言进行介绍,又变“画”为“话”,从中体验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鲸呼吸的特征。再如比一比:巧妙引导学生将花园里的喷泉与鲸喷气形成的水柱进行比较,使事物的形象更鲜明,本质更突出。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更透彻,体验也更深刻。

2、落实自主阅读,促进学生自得:

罗杰斯曾说:“自由程度不同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就愈高。”阅读本是个*化的行为,而把学生捆起来齐步走的做法,泯灭了学生的个*,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天赋,也违背了小学生的“选择*”,让学生享有充分地阅读自*和选择权,经历一个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习得的过程。如情感的自我选择:说说你对鲸哪一方面的生活习*最感兴趣或印象最深?为什么?内容提要的自我选择:读读课文,说说鲸的呼吸有什么特点?方法的自我选择:用你最擅长或最喜欢的方式来展示和介绍鲸某一方面的特点。伙伴的自我选择:自己想办法或与别人合作。练习的自我选择:自己确定画某类的一头大鲸或小鲸。这样的教学拓展了学生个*化学习的时空,让学生的个*在课堂上得以展现和发展。这种自主选择正是学生自主意识、自主行为、自主能力的具体现。


《最后一课》小学语文教学片断赏析5

【教学内容】

《最后一课》下课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2、通过表演,加深学生对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之情的理解。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敌人的仇恨。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运用课本剧的形式诠释课文内容,刻画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教学用具准备】

钟、号子、录音机、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言

在教室里,到处充满着爱国主义气氛:课桌的铁杆上挂着美丽的“法兰西”“阿尔萨斯”等字帖;小孩子在在专心画“杆子”,镇上的老人们正捧着初级读本,发出古怪的声音;韩麦尔先生正一动也不动,瞪着教室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里的东西全部带走似的……可就在在这时,钟声响了,最后一课下课了。大家想一想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的心情会怎样又会怎么做呢?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下课”部分内容。

二、自主、合作学习

朗读“下课”部分内容后,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部分内容主要描写哪个人物?(板书:韩麦尔先生)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韩麦尔先生形象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明确:这部分主要从神态、语言、动作三个方面来描写韩麦尔先生形象的。神态方面主要是从“脸*惨白”和“哽住”来体现;语言方面主要是从韩麦尔先生所说的话语当中可以看出;动作方面主要是从描写韩麦尔先生的一些动词可以体现。

(板书:神态:惨白哽住语言:法兰西万岁动作:使出靠着)

2、教堂的钟声响了,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脸*惨白”和“哽住”?

3、如何理解“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句话的意思?

引导:第一题:“教堂的钟声响了”意味着什么?此时韩麦尔先生会想些什么?心情怎样?第二题:韩麦尔先生写字时心情会怎样?从他写出字的内容“法兰西万岁!”又可以表现出他内心对祖国充满着怎样的感情?

明确:“脸*惨白”是因为教堂的钟声响了,最后一课下课了,韩麦尔先生想到自己再也不能在这里教法语了,内心无比悲痛。因为悲痛,所以说话哽往了。还有韩麦尔先生用一连串有力的动作,写出“法兰西万岁”集中体现了韩麦尔先生失去国土,失去国语后,内心无比悲痛的心情,从中让我们感受到:他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敌人的无比仇恨。以及他对法兰西的未来充满必胜的信心。

(板书:爱祖国恨敌人)

三、课本剧表演

过渡:刚才,同学们透过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动作、语言,体会到他的内心世界。那么如何把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动作、语言和小弗郎士的心理,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呢?(依次打出课件)

指导学生课本剧表演。

1、神态方面“脸*惨白”“哽住”

组织形式:分析这两个神态都是由于什么原因所致?(悲痛)引导学生用悲痛的神情来表演“脸*惨白”;用悲痛的心情去演平常被哽住神情来处理“哽住”。

2、语言方面:“我的朋友啊,我──我──”“法兰西万岁!”“放学了,──你们走吧。”

组织形式:引导同学们先思考:这三句话都可以用什么样的感情去朗读?(悲痛)再让学生注意看第二句“法兰西万岁!”,除了悲痛的感情之外,还有包含着怎样的感情呢?(对法兰西的未来充满必胜的信心)明确感情基调后,让学生听录音磁带朗读;接着,学生进行模仿录音磁带朗读和自行设计朗读。

3、动作方面: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他呆在那儿,头靠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组织形式:教师先示范表演,然后学生进行模仿或自行想像表演。

4、小弗郎士的表演:用他理解的目光随着韩麦尔先生的移动而移动。

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

(请几个男生把韩麦尔先生整个过程尝试*表演,从中选出优秀的学生,充当韩麦尔先生角*;另外选三个学生分别充当小弗郎士、敲钟手、吹号手的角*;剩下的同学充当“最后一课”的学生,配合韩麦尔先生写出“法兰西万岁”,同时读出这一句话的内容。)

四、拓展*学习

把“我的朋友们啊,我──我──”这一句话,韩麦尔先生想对学生说的话补充出来。

明确: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补充:第一,对国土的爱;第二,对敌人的恨;第三,对祖国充满着必胜的信心。

五、小结

1、齐读“下课”部分内容。

2、“下课”部分主要写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通过他的神态、语言、动作,充分表现出他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敌人的无比仇恨。这是小说的高潮部分,也是小说的结局部分。行文至此,嘎然而止,这样安排更耐人寻味,更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板书设计

7、最后一课(都德)

神态:惨白哽住

下课──韩麦尔先生语言:我──我──爱祖国恨敌人

动作:使出靠着


《最后一课》语文教学片断赏析6

【教学内容】

《最后一课》下课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2、通过表演,加深学生对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之情的理解。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敌人的仇恨。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运用课本剧的形式诠释课文内容,刻画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教学用具准备】

钟、号子、录音机、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言

在教室里,到处充满着爱国主义气氛:课桌的铁杆上挂着美丽的法兰西阿尔萨斯等字帖;小孩子在在专心画杆子,镇上的老人们正捧着初级读本,发出古怪的声音;韩麦尔先生正一动也不动,瞪着教室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里的东西全部带走似的可就在在这时,钟声响了,最后一课下课了。大家想一想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的心情会怎样又会怎么做呢?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下课部分内容。

二、自主、合作学习

朗读下课部分内容后,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部分内容主要描写哪个人物?(板书:韩麦尔先生)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韩麦尔先生形象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明确:这部分主要从神态、语言、动作三个方面来描写韩麦尔先生形象的。神态方面主要是从脸*惨白和哽住来体现;语言方面主要是从韩麦尔先生所说的话语当中可以看出;动作方面主要是从描写韩麦尔先生的一些动词可以体现。

(板书:神态:惨白哽住语言:法兰西万岁动作:使出靠着)

2、教堂的钟声响了,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脸*惨白和哽住?

3、如何理解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句话的意思?

引导:第一题:教堂的钟声响了意味着什么?此时韩麦尔先生会想些什么?心情怎样?第二题:韩麦尔先生写字时心情会怎样?从他写出字的内容法兰西万岁!又可以表现出他内心对祖国充满着怎样的感情?

明确:脸*惨白是因为教堂的钟声响了,最后一课下课了,韩麦尔先生想到自己再也不能在这里教法语了,内心无比悲痛。因为悲痛,所以说话哽往了。还有韩麦尔先生用一连串有力的动作,写出法兰西万岁集中体现了韩麦尔先生失去国土,失去国语后,内心无比悲痛的心情,从中让我们感受到:他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敌人的无比仇恨。以及他对法兰西的未来充满必胜的信心。

(板书:爱祖国恨敌人)

三、课本剧表演

过渡:刚才,同学们透过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动作、语言,体会到他的内心世界。那么如何把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动作、语言和小弗郎士的心理,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呢?(依次打出课件)

指导学生课本剧表演。

1、神态方面脸*惨白哽住

组织形式:分析这两个神态都是由于什么原因所致?(悲痛)引导学生用悲痛的神情来表演脸*惨白;用悲痛的心情去演平常被哽住神情来处理哽住。

2、语言方面:我的朋友啊,我──我──法兰西万岁!放学了,──你们走吧。

组织形式:引导同学们先思考:这三句话都可以用什么样的感情去朗读?(悲痛)再让学生注意看第二句法兰西万岁!,除了悲痛的感情之外,还有包含着怎样的感情呢?(对法兰西的未来充满必胜的信心)明确感情基调后,让学生听录音磁带朗读;接着,学生进行模仿录音磁带朗读和自行设计朗读。

3、动作方面: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他呆在那儿,头靠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组织形式:教师先示范表演,然后学生进行模仿或自行想像表演。

4、小弗郎士的表演:用他理解的目光随着韩麦尔先生的移动而移动。

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

(请几个男生把韩麦尔先生整个过程尝试*表演,从中选出优秀的学生,充当韩麦尔先生角*;另外选三个学生分别充当小弗郎士、敲钟手、吹号手的角*;剩下的同学充当最后一课的学生,配合韩麦尔先生写出法兰西万岁,同时读出这一句话的内容。)

四、拓展*学习

把我的朋友们啊,我──我──这一句话,韩麦尔先生想对学生说的话补充出来。

明确: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补充:第一,对国土的爱;第二,对敌人的恨;第三,对祖国充满着必胜的信心。

五、小结

1、齐读下课部分内容。

2、下课部分主要写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通过他的神态、语言、动作,充分表现出他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敌人的无比仇恨。这是小说的高潮部分,也是小说的结局部分。行文至此,嘎然而止,这样安排更耐人寻味,更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板书设计

7、最后一课(都德)

神态:惨白哽住

下课──韩麦尔先生语言:我──我──爱祖国恨敌人

动作:使出靠着


小学语文《草》片断赏析7

教育案例

于老师教学古诗《草》,进入复习阶段。

师:小朋友,回到家里,谁愿意把新学的古诗《草》背给妈妈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好,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好吗?想想回到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习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生背诵)我的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生答《草》)弟弟,这首诗我也学过。他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师:反正都有个“白”字。(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哎,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记*好,谢谢你。(众笑)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生到前面)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您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生答背《草》)

师:草?那么多花儿不写,为什么写草啊?

生: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野火把它的叶子烧死了,可是第二年春天,它又长出了新芽。

师:哦,我明白了。你背吧。(生背)“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叶子黄了,干枯了;荣,就是茂盛。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呀?(众笑)

[记者感悟]

这个教学片段受到了华东师大李伯棠教授的高度称赞,已经成为于老师教学中的经典片段。笔者认为这一教学环节的最大成功就在于富有情趣!于老师匠心独运,一会儿变成妈妈,一会儿变成哥哥,一会儿又变成奶奶,把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教学环节通过角*换演绎得曲折有致、情趣盎然。尤其是能过耳朵有点聋的奶奶,巧妙地引导学生准确说出了诗意,强化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肯定能够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鲜明的印记。可见,情趣犹如教学的润滑剂,它让课堂变得生机盎然,让学习成为愉快的享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