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了一堂关于“统计与概率”知识领域的实践研讨课。传统教学注重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而我则致力于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能力。
首先,我特别注重在对比分析中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学生通过对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对比分析,逐步认识到了它们各自的特点。例如,复式条形统计图能够更清晰地展示数据的差异,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第三,我注重拓展统计的应用,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举例来说,我们通过探讨单手与双手投球的距离问题,让学生意识到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单一数据不能完全决定结论的重要*。此外,通过班级同学对各类水果喜好的调查,学生学会了如何利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功,但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数学语言的表达需要更加精炼,问题的设计也需要更具针对*,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此外,教师在评价方面需要多样化,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和创造力。
总之,通过这堂课的探索与实践,我们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统计与概率知识的理解,还促进了他们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的发展。这种基于实践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折线统计》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和掌握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结构和特点,并能利用提供的数据表格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通过这一过程,希望学生能体会到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和预测,从而培养解决问题的统计思维和方法论,发展统计观念。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参与统计活动来培养合作与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使用简单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标尺确定数据点的位置。
教学准备: 课件、事先准备好的学生数据表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展示示例1的统计表。
分析统计表格。引导讨论: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引入课题。边展示折线统计图边解释:为了更方便分析,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数据制作成了折线统计图。 引导讨论:你知道这是一种什么类型的图表吗?(预期学生能说出折线统计图,若不清楚,老师进行解释) 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合作探究
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引导讨论:刚才我们在统计表中获得的信息,在折线统计图中能否清晰地展示出来?(能) 那么,为什么要将数据制作成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呢?(学生可能会提到:更容易分析身高变化趋势) 引导学生发现:从折线统计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身高的变化情况,以及不同时间段内的身高增长幅度。 在学生的回答基础上深入讨论:你能从图中看出哪个时间段身高增长最快,哪个时间段增长最慢吗?请学生交流想法,老师进行指导。学生可能会通过比较折线的斜率或数据点的差异来回答。 引导讨论:那么,对于分析身高变化,使用统计表还是折线统计图更好?为什么?
理解结构。 引导讨论:既然折线统计图能够反映数据的变化情况,那么一张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应该包括哪些部分?在制作时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全班交流,老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同时介绍折线统计图各部分的名称及其作用,以及在制作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1)横轴:一般用于标明时间的先后顺序,每个时间段要均匀划分; (2)纵轴:用于标示数据,确保纵轴的刻度单位一致,通常最高刻度比数据中的最高值稍高(与条形统计图相同); (3)标点和连线:准确找到数据点,注意横轴和纵轴的对应关系。如果提供的数据点与纵轴上的刻度不直接对应,则需将刻度间的段落均匀划分后再标记数据点;在连接数据点时,确保不漏点或连接错误。 (4)数据标注:在数据点的上方或下方标注数据,不要将数据直接标在折线上。 (5)填写制表日期。
三、完成练习 以身高统计为例进行练习。 引导讨论:除了刚才讨论的情况,还有哪些数据适合用折线统计图进行分析?例如同学们的身高情况。 之前我们收集了每个学期末的身高数据,现在让我们试着制作成折线统计图,看看我们的身高增长趋势如何。 学生*制作自己的身高数据折线统计图,并在小组内讨论,比较个人的身高增长情况,进而与小组内的同学进行比较,探讨折线图能够展示的内容。
针对学生观点的预设及对策: (1)每个学生的身高增长情况各不相同,但整体增长趋势大致相似。 (2)这个折线统计图与其他图表有明显区别,底部从0到110之间使用了虚线。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表示。指导学生认识到,省略0到110这段数据可以放大110到145厘米之间的每个数据段,使得数据变化更为显著,同时美化统计图表现。
比较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你有什么看法? (折线统计图不仅能像统计表一样反映数据量的多少,而且更容易展示多年来身高的变化情况:持续上升,没有下降)
四、综合应用 完成练习四中的第1和第4题。
六、作业 完成练习四中的第3题。
折线统计说课稿3
一、 素材选择更贴近学生生活,增强趣味*
您提到的身高、气温、体温、商品销售量等素材都来源于生活,但对于小学生来说,部分素材可能略显枯燥,缺乏吸引力。建议选择更贴近学生生活、更具趣味*的素材,例如:
1. 学生喜爱的动画片收视率变化图: 可以选取几部热门动画片,统计每周的收视率变化,制成折线统计图,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哪部动画片最受欢迎,以及收视率的变化趋势。
2. 班级图书借阅数量变化图: 可以统计班级每周或每月图书借阅的数量变化,制成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分析借阅数量的变化规律,并思考如何提高同学们的阅读兴趣。
3. 学生自己喜欢的游戏数据变化图: 可以引导学生记录自己玩游戏时的得分、等级等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分析自己的游戏水平变化情况。
这样的素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二、 丰富数学活动形式,提升学生参与度
教学设计中提到了“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这是很好的活动设计,但还可以进一步丰富活动形式,例如:
1. 角*扮演,模拟数据分析师: 将学生分组,模拟数据分析师,让他们根据提供的折线统计图,分析数据变化趋势,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最后进行汇报展示,并进行评比。
2. 动手*作,制作个*化折线统计图: 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数据,例如身高变化、体重变化、零花钱使用情况等,收集数据并制作成个*化的折线统计图,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分享。
3. 小组合作,设计调查问卷并进行数据分析: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调查问卷,调查班级同学的兴趣爱好、课外活动等,并将收集到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进行分析和展示。
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可以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更深入地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提升学习的主动*和积极*。
三、 重难点突破更具层次*,注重思维训练
1. 突破重点 “认识折线统计图并学会制作”
增加*作环节,强化感*认识: 可以先让学生用彩绳模拟折线,感受不同陡峭程度的折线代表的不同变化趋势,再进行统计图的绘制,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
分步骤示范,降低学习难度: 将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步骤分解,逐步进行讲解和示范,并提供练习机会,让学生逐步掌握制图方法。
2. 突破难点 “根据数据变化特征进行合理推测”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思考: 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例如,根据过去几年的气温变化趋势,预测明年的气温变化情况,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推测。
提供多种推测方法,培养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数据分析,例如,可以根据数据的变化趋势、变化幅度、周期*等进行推测,并说明推测的依据,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四、 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拓展应用范围
折线统计图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将其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拓展应用范围,例如:
与语文课结合: 可以让学生阅读与统计相关的文章,例如统计数据分析报告、数据新闻等,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数据变化趋势。
与科学课结合: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用折线统计图展示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变化规律。
与社会课结合: 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例如人口增长、环境污染等,收集相关数据并制成折线统计图,进行分析和讨论。
总之,在《折线统计图》一课的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素材的选择、活动的设计以及重难点的突破,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升数学思维能力,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