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四日,我在浙江金华游览了北山的双龙洞。从金华城出发大约五公里到达罗甸,经过罗甸之后,道路逐渐蜿蜒进入山间。山上满是绚丽的映山红,无论是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里的杜鹃更有生机。此时油桐也盛开着花朵,一丛丛、一簇簇,相当壮观。山上的沙土呈现出粉红*,这种颜*在其他地方似乎很少见。粉红的山体、各种*彩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景象。
一路上,伴随着潺潺溪水的流淌。随着山势的变化,溪水时而宽阔,时而狭窄,时而平缓,时而湍急,溪水的声音也随之变化。约行至山中五公里处,便来到了双龙洞口,这条溪流便是从洞中流出。
站在洞口仰望,高耸入云的山峰显得异常壮美,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息。洞口宽敞,犹如一座桥洞,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踏入洞内,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礼堂,四周是高耸的石壁,头顶是高高的石顶,仿佛能容纳上千人举行盛大的会议而不显得拥挤。泉水从洞口的右侧缓缓流出,形成了外洞。
在外洞寻找泉水的源头,发现原来是从左侧石壁下方的孔隙中流出。虽然这个孔隙不大,但足以容纳一只小船进出。这样的小船有多小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好合适,再多一个人就无法容纳,可以说是相当小了。船两端系着绳子,管理人员先是在内洞拉绳子,让船进入,然后在外洞的工人拉着另一端的绳子,船便缓缓驶出。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自仰卧在小船中,感觉从头到脚几乎都贴着船底,才轻声说了一声“行了”,船便开始慢慢移动。眼前一片昏暗,但仍能感觉到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仿佛在向我靠近。我甚至觉得稍微抬起头可能就会碰到额头,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船终于登陆,我们来到了内洞。
内洞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即便工人们提着油灯,也只能照亮很小的范围,其他地方仍然笼罩在黑暗之中,让人难以想象其广阔程度。工人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映入眼帘的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去,感觉有些像,因为它们盘绕在那里,似乎随时都要飞腾而起。但又因为这些双龙是自然形成的石钟乳,没有经过人工雕琢,所以叶老说有些像,也算是对它们的肯定。
其次,洞内还有许多石钟乳和石笋,形态各异,大都可以根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甚至宫殿、器物,共有四十多种。这些石钟乳和石笋不仅形态多变,而且颜*各异,即使不深究其象征意义,单纯欣赏它们的美丽也是一种享受。
在洞内转了一圈,发现内洞比外洞要大得多,大约有十几间房子那么大,泉水靠右缓缓流淌,轻柔的水声在深黑的石洞里回荡。我排队等待,再次仰卧在小船里,驶出了洞口。
双龙洞的作文2
进入景区,便嗅到一股大自然的芳香,清新扑鼻,令人清爽。往高处望,只见连绵起伏的高山,苍翠欲滴,却不见双龙洞洞口。
正值酷暑,天气炎热异常,我和斯文便下溪玩水。溪水不深,刚好能没过脚背。突然想起叶圣陶文中的句子:“一路迎着溪流”。便料想双龙洞应该离此地不远了。
迎着溪流走,突然感到一阵清凉,全身的热气顿时一扫而光,仿佛从夏天走到了秋天。抬头一看,双龙洞犹如从天而降,出现在眼前。好一个避暑胜地!洞的主人很有良心,赶走了炎热,赐给游客们一身清凉。
叶圣陶写的实在太对了,外洞大得不可估计。如果再亮堂点,就可以作为学校的*场了。
双龙洞的最大特点,就是游客要躺在船里才能进溶洞。船可以容下四个大人。洞里的工作人员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作人员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们躺在船里,把脚放平了,船就钻进了孔隙。我好奇的抬了抬头,伸了伸手臂。过了一会儿,船就靠岸了。
洞里很黑,虽然装了几盏灯,但还是要靠得很近,才能看清东西。曾经有一段时间,人们为了躲避猛兽,就是生活在这种黑暗的环境中的。但是,他们不甘心,不甘心就此沦为这个世界上的弱者。他们走出了洞穴,走出了黑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个文明的世界。从黑暗的洞穴到文明的世界,一想到这儿,我就禁不住大大的感慨一番。
我望着这些大自然的杰作,有块石头下面标着“老寿星望仙桃”几个字,我看了看,真是活灵活现。“老寿星”的下面有一只“海龟”,标明“海龟探海”几个字,我看了看,也挺像的。
看见下面有个通道,我们便好奇地走了下去……却来到了*壶洞,洞内有许多各式各样的石钟乳,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真有点“豁然开朗”的感觉;大概有十来间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我们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我的家乡在金华,金华有个举世闻名的双龙洞。前段时间,爸爸妈妈带着我好好地去领略了一番双龙洞的美景。
公路沿着山盘曲而上。山上沙土呈粉红*,我在别处没有见过。粉红*的山,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来到了双龙洞口,我看到在外洞的石壁上,一个龙头高高悬挂,好像是一个将*在检阅自己的部队一样。向洞的深处走去,一潭清澈见底的泉水奇迹般地出现在我的眼前,两只小船并排飘在水面上。我心想:没有门怎么进去啊?正当我迷惑不解的时候,我看到其他人平躺在小船上,工作人员一拉绳子,小船就缓缓驶进洞里。我恍然大悟:原来小船就是运送乘客的。终于轮到我们了,我迫不及待地躺进船里,怀着激动的心情,等待出发。
小船慢慢地驶近洞口,我感到头顶的岩石好像要压下来似的,我很紧张。双龙洞的内外洞有巨大的石壁相隔,只能通水路,“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要从外洞进内洞,须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有惊无险,妙趣横生,堪称一绝,有“水石奇观”的美称。如果说外洞是“龙厅“的话,那么内洞就好像是“龙宫”。进了内洞,我感到像是走进了仙境,彩灯一闪一闪地,形态各异的石钟乳在灯光的照射下,让我产生了无限的遐想……洞内石钟乳很多,造型奇特、颜*各异,有“黄龙吐水”“彩云遮月”“海龟探海”“寿星与仙桃”“青蛙盗仙草”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让我流连忘返。
爸爸告诉我:“钟乳石一年才长一毫米呢,这里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钟乳石来判断这个溶洞是什么时候形成的!”这直是太神奇了!
我真庆幸自己有机会来金华的双龙洞游玩,我一定会把这“人间仙境”介绍给同学们,让他们也能够了解这儿的美景。
金华的双龙洞游记作文3
金华的双龙洞游记
学过课文中《记金华的双龙洞》后,我就常常在想,什么时候能身临其境,去看一看叶圣陶老爷爷写的钟乳石。终于这一天来到了,4月28日,经过三小时的车程,我们坐的大巴上了盘山公路,来到北山双龙洞。在洞门口,我发现一半山是黄*的,一半山是白*的。黄*的那一半山上有个很像龙头的钟乳石,白*的那一半山上也有一个,怪不得这山洞叫双龙洞啊!而且它们好像在守护这个洞呢!
我们进了洞口,坐小船经过狭窄的空隙,就看见许多各式各样的钟乳石和石笋。其中,“将*腿”是一个石笋和钟乳石的结合体,看上去就像一个将*的下半身。还有“九龙戏水”就是九个像龙头的钟乳石,有时候这些龙头会滴水所以叫九龙戏水……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神龟望”,一只巨大的“海龟”身体向下倾斜着,在嘴巴旁有条小缝,在眼睛的地方有两个小洞,看起来栩栩如生。看着,看着,我就觉得它的眼睛里充满了渴望,顺着它的“目光”看去,原来它在盯着那条河啊!我觉得它一定非常想去那条河里遨游吧!可是它只是块石头。我盯着它看了一会儿,深有感触……另外,我们还看见了两个瀑布,一个大、一个小,由于小瀑布的水是从大瀑布上流下来的,所以叫“母子瀑”。
我不仅看到了美丽的钟乳石和石笋,而且还有意外的收获呢!就是我看见了活蝙蝠呢!还听到它们发出“吱吱”的叫声。这次双龙洞执行收获真不小,真是不虚此行。
【写作指导:中学生随笔写作方法】
随笔和其他文体有所不同,它没有正襟危坐、一本正经的作文架势,其文思常常如“风吹林响,泉激石鸣”,即兴而生,随意而发,不求自得;其行文如汩汩山泉,顺势而下,意到笔随;其题材可大可小,其篇幅可长可短,完全发乎自然。但随笔看似随意,实则费心,它往往从生活中和书本上随处得题,信手拈来,借题生发。它的视野比较开阔,谈天说地中传达出深刻独到的人生体验,左右逢源中表现出渊博的知识,它的思路不拘泥于一点静止不动,而是如行云流水般通达酣畅。当然,中学生的随笔写作与作家们的随笔创作在深度、广度、厚度上有所不同,但在写作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即随意、自由、小巧、雅致、隽永,贵在写出自己的真情,显出自己的*灵,给读者“一点清凉”、“一点宁静”、“一点感动”、“一点启迪”,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中学生怎样才能写好随笔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敏感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生活的变化,心态的波动,喜怒哀乐,千姿百态。敏感的、善于观察和感悟的学生,会抓住生活中的一段经历、一丝感触、一星冥想、一次奇遇、一次邂逅、一点纠葛、一个插曲、一场梦幻,自然界的一丛草木、一块山石、一朵鲜花、一片雪花、一只飞鸟、一场雨雪、一颗流星,也可以是一个画面、一种意境、一个人物,甚至是偶尔听到的几句对话,以及从生活平面飞跃的一点浮想,都可能心有所动,激发情感,产生思想。所谓“灵犀一动,心有所感”,“乘兴走笔,倚马可待”,说的就是这种情景。细小、片断、零散、平凡的事物,常常容易被学生忽视,偶尔获得的新鲜感受、情思火花又稍纵即逝,学生没有灵敏的感觉,没有沉思的心灵。就可能失之交臂。所以,学生要有一颗敏感的心,敏锐地抓住偶尔得来、稍纵即逝的对话、动作、场面、情思、感受,把它写出来,写得别具意味,引人人胜,令人回味。
二、真实
余秋雨说:“散文是一种不带什么表演意识的直白坦示,在散文中的任何矫情、空泛、玩弄比在其他文体中更让人难受。”“散文作为一种文体的自立首先是一种心态的自立。”这段话启发我们,随笔最擅长的是以一颗真诚的心。抒写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我手写我心”,这颗心。应该是一颗真实的心灵,不矫揉,不做作,更不能虚伪。应该指导学生不拘一格,随心而写,尚真忌伪,无论是叙述描写,还是抒情议论,都要真实地反映自我的观察,自我的认识,自我的评价,摒弃虚情假意,反对刻意为文。真实再现,真切流露,真情表达,纯净自然,出于天籁。从某种意义说,随笔就是作者与自己心灵的真诚对话,就是真挚地向读者袒露自己的灵魂,绝无矫饰。
三、有昧
随笔作为一种自由的文体,应该努力写出一些意味,因情而动,依实写来,联类生发,议论风生,联想升华,率*而作,涉笔成趣,从而表现了一种认识,一种体验,一种感情,一种咀嚼,形成一种情景理相生、含蓄蕴藉的意向空间,呈现出意蕴、情致、理趣,空灵中有实,飘逸中有根,柔媚中有骨,或以事感人,或以情动人,或以思想启迪人,以智慧愉悦人,才能有意味,才能意味深长。当然,这一切不需要长时间准备,也不需要反复酝酿,正如陆游所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不需要刻意追求,偶尔得之即可。
四、灵活
随笔在构思上具有零散*、发散*、随机*,学生面对一物之微、一时之得,生发出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比物连类,上下串联,一气贯注,敷衍成篇。在表达方式上,可再现一个小场景,可记叙一个小事情,可描写一个鲜明的人物,可抒发一种动人的情感,可表达一种独特的感悟。在风格上,可朴实清秀,可雄浑刚劲,可潇洒俊逸,可峭利冷峻,可冲淡平和。可空灵温婉,可娟秀纤巧,可充满乡野之气,可洋溢都市风情,可庄可谐,丰富多彩。在篇幅上,长短不拘,长的可达千字,短的百字左右,随表意的需要而定,一般以短章小制为主。
随笔的随意、自由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也要防止两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一是立意的粗俗,层次低,随心所欲,缺少思辨,思想观点偏颇,总是着眼于个人得失,局限于个人小天地,肆意发挥个人的不健康情感;二是用笔的粗糙,结构安排、技巧运用、语言表达上不讲究,缺少审美眼光,泛泛道来,寒伧浅陋,面目可憎。为此,需要引导学生立意高远,追求情趣理趣,生动、形象、自然、鲜活、丰富、精美,富于文采。
真切而不沉重,轻灵而不空泛,自然而有品位,恬淡而有趣味,应该是中学生随笔写作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