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这段时间,我们学习了简便算法。教材的第一单元涵盖了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方法,而第二单元则介绍了乘法的运算定律以及与乘、除法相关的简便算法。在我的教学中,我将这两部分内容统称为“简便算法”。

我始终认为,在教授计算方法时,仅仅依靠老师的讲解是不够的。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够达到熟练的程度,从而形成数感和掌握技巧,使他们能够灵活地应用这些方法来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然而,我觉得青版教材在这方面的编写存在一些不足,虽然侧重于问题解决,但在计算练习方面较为单薄。

《简便算法》教后反思范文

以乘法分配律为例,教材安排了4课时的教学时间。第一课时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并完成了课后第1、2题,第二课时学习了运用乘法分配律的计算方法,而第三、第四课时则用来解决自主练习中的一些问题。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当我们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时,课本提供的例题如12×105和135×6+65×6,对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但在自主练习中,出现了48×25、85×199+85、98×34、56×(20-3)等多种类型的题目,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35×99+35、101×83-83等题目。由于班级中有60多名智力和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因此想要让他们熟练掌握这些计算方法并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完成的任务。

教材中的练习题数量极少,每种类型的题目只有一到两道。因此,在教学中,我针对每种类型的题目都进行了反复练习,并用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共同探究出解决方法。在这之后,我们开始进行一些乘法分配律混合题目的练习。经过两节课的练习,学生们对简便计算的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善。

为了更好地区分简便算法,我编写了一百多道简便计算的题目,每晚布置十几道题作为作业。通过一段时间的课堂集中练习和课后的*作业,学生们终于掌握了这些简便算法。

虽然简便算法的学习花费了三个星期的时间,但看到每天的作业错误量越来越少,我感到很有成就感。

《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的教学反思2

在教学本课之前,我安排了预习作业:将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共五组)。我故意安排了两组不相等的算式,结果大部分同学都上当了,这说明他们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没有认识到其实质。

在教学例题时,我特别强调了“分别乘”的方法。我不仅结合实例让学生明白为何要先分别乘再相加,而且用形象的箭头示意分别乘的过程。在学生通过比较例题和试一试后,我让他们体会到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有时合起来乘容易,有时分别乘更容易,要灵活运用。

然而,今天的课堂作业让我十分失望。我本以为我对“分别乘”的指导比较到位,但仍然有一些同学出现了15×(20+3)=15×20+3这样的错误。此外,有两名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列出了(18+22)×15的算式,然后错误地使用乘法分配律展开计算,结果出现了种种错误。如何让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我认为我还需要进一步学习研究。

《乘法的估算》教后反思3

这节课从一开始就努力营造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数学活动,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接着,引导学生联想日常生活中的情景,让估算走进日常生活,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估算的兴趣。教学中教师的“适时点拨”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本节课达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目标,是一节运用“情境教学”比较成功的课例。

但本节课教学也有以下两点值得思考:首先,在估算时,方法虽不确定,但必须符合以下两个要求:一是符合实际。能否在课前安排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寻找生活中一些估算乘法的例子,使其更加贴近生活情境。二是计算方便。在具体的实例中让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实用价值及意义,避免算出准确结果之后再进行估算。例如,本节课的题目是每排22个座位,一共18排,有350名学生来听课,能坐下吗?这道题共有三种估算方法。在学生的激烈讨论中,发现了第三种方法的优越*。符合实际又方便计算,体会到了估算带给我们的便捷。

其次,是否可以对学生提交的估算方法进行归类。比如,有的估算时将两位数看成小于原数的整十数,如72看成70;有的估算时将两位数看成大于原数的整十数,如58看成60……这样便于形成估算的灵活*,针对具体问题选择正确的估算方法。在教学中应重视估算训练,只有在实际情境中,才能产生多样化的估算方法。只有结合日常生活进行训练,体验估算的方法,明确估算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才能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综上所述,学生估算习惯的培养与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估算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充分挖掘估算题材,重视进行估算示范,使学生认识到估算的必要*和优越*。积极创设生活情境,促使学生灵活采取估算策略。学生在教师预设的情境中认识到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估算策略,从而提高估算能力,并在自主探索中解决问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