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正确读音

归省(xǐngshěng)喝彩(hèhē)

《社戏》教案及练习题(热门5篇)

纠葛(gěgé)旺相(xiàngxiāng)

行辈(xíngháng)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絮叨()皎洁()凫水()

潺潺()怠慢()蕴藻()

家眷()停泊()撺掇()

三.选出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1.归省()

A.明白B.探望C.检查自己D.行政区域

2.怠慢()

A.冷淡B.松懈C.懒惰D.招待不周

3.皎洁()

A.白B.亮C.白而亮D.清洁

四.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中的“我”就是少年时的鲁迅。

B.本文中的“我”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写的是同一个人。

C.本文中的“我”不是少年时的鲁迅,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五.在下边两段课文的空缺处,选择恰当的词填上

1.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娘家去消夏。那时我的祖母还健康,母亲也分担了些家务,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

A.虽然B.但C.所以D.倘

2.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便是一同去放牛,或者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

A.但B.因此C.其次D.所以E.因为

六.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或者也许是渔火。

1.在括号中填入合适的词。

2.选择读音。

(1)发散(sànsǎn)(2)兽脊(jíjǐ)

3.文中画线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是()

4.这段话中作者的所见是(),(),所闻是(),所感是()。

5.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

A.交待赵庄环境B.表达喜爱之情

C.渲染行船气氛D.烘托人物心情

6.“铁的”一词与前文()一词相呼应,写出了山的()。“踊跃”与()一词相呼应,写出了山的()。


《社戏》的练习题及*2

一、根据拼音写出本文出现的词语。

xùdāodàimàncuānduojiǎojié

yōuyángpiāomiǎoyīxīyǒngyuè

二、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1.撺()蹿()

2.揖()楫()

3.掘()崛()

4.掇()缀()

5.蒿()篙()

三、填空。

本文作者是,原名,省市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家、家、家。本文体裁是,文中的“社”原指,在绍兴,“社”是

,“社戏”是指。

四、写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3.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ldquo初中数学;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4.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五、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1.解释文中加点的两个词语的意思。

朦胧:依稀:

2.文中写山“踊跃”地向后“跑”,表现了什么?

答:

3.联系上下文,你认为此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哪些方面表现了这种心情?

答:

4.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去描写相应的景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5.给所选文段选择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a.赵庄看戏b.月夜抒怀c.月夜行船d.水乡美景。

六、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庙会

我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争、占、挤、走)进位于云龙山东麓的庙会。往日静谧的积翠桥头转瞬间被喧嚣笼罩。叫卖声、吆喝声、欢笑声以及各种哨声,沸沸扬扬,绵延数里。

我又回到了童年。看到了泥捏的公鸡和木制的宝*,听到了梦中萦绕的柳笛音韵,尝到了早已远去的油茶香味……

这是一个劳动工具和家庭用品展销会。一把把镰*迎接着丰收,一张张芦席散发着清香,展销会上近乎消失的擀面杖和高粱秆编制的锅盖重新露面。

这是一个民间工艺和传统作品展销会。脸上布满皱纹的农民艺术家,用粗糙的手编织、缝制、雕刻、印染、彩绘那么多古朴的獐玩具,顽强地表现着自己的才华和乡野的魅力,在现代市场是为古老(争、占、挤)得一席之地。

最高兴的当数孩子。爸爸妈妈用自行车将他们带进庙会,离开时都满载而归。不管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都喜欢缀着红缨和长*和抹着银粉的大*。虽然都是木制品却十分逼真,拿在手里自然有一股阳刚之威。难怪徐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静谧()喧嚣()萦绕()粗糙()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熙熙攘攘:

魅力:

3.为文中的横线上选恰当的词语填空。

4.第一段中对各种声音的描写,突出了庙会的。

5.从文中可以看出,庙会有如此魅力主要在于

*:

一、絮叨怠慢撺掇皎洁悠扬漂渺依稀踊跃

二、略

三、鲁迅周树人浙江绍兴文学家思想家*家小说土地庙或土地神一种区域名称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四、1.夸张2.比喻3.借代4.比喻

五、1.变得淡而不明听得不真切,若隐若现2.表现山势连绵起伏的特点和船行速度之快。3.急切而陶醉船行极快却还以为慢;似乎听到歌吹了;望见几点火便想像为戏台;听到笛声而“自失”等。

4.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景物,丰富细腻,有立体感,让人身临其境。5.c

六、1.mìxiāoyíngcāo2.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很吸引人的力量3.挤占4.热闹非凡、规模之大5.对大人来说,这是一个劳动工具和家庭用品展销会,是一个民间工艺和传统作品展销会。对小孩而言,有各式各样深为孩子喜爱的玩具。


社戏的教材跟踪练习题及*示例3

一、阅读题(中考题*1997年8分)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着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第二段中加粗的“跑”与第一段的哪个词相呼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形?________

2.对上文内容理解正确的是哪两项?请将*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a.第一段第3句的“点”、“磕”、“退后”、“上前”等词生动地表现了少年们驾船技术的熟练。

b.上文有三处写到豆麦,都是为了说明夜气里清香的来源。

c.第三段中的“他”指的是“那声音”,“那声音”指的是第二段中的“歌吹”。

d.作者在第四段中用“果然是渔火”、“也不是赵庄”澄清了第二段所写的“渐望见依稀的赵庄”、“料想便是戏台”的猜测,表现了作者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答()

3.从第一、二、三段中各找出一处直接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用“~~~~”标出;然后分别从括号里选出能恰当概括“我”的心理活动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第一段________(活泼轻松)

第二段________(急切焦虑)

第三段________(惘然陶醉)

4.对上文大意概括恰当的是哪一项?请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a.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情景。

b.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景物描写。

c.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心理活动。

d.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见闻和感受。答()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n10五]

公共汽车上,人真挤。脸口憋得实在够呛,冷不防还有人使劲挤撞着,我只好抬起头吐口长气。不想有一只手正伸向了一位旅客的口袋。那手轻轻进去,又轻轻地夹出一个钱包来。我呆住了,曾经受损的灵魂提醒我:不能放过他。以前我因这进了劳教所,今天也该让他去“先临光临”了。

我冲上去,抓住了那只手。谁知那只手用力地抽了回去,只有钱包留在了我的手中……

人群骚动起来了,“好啊,你偷我的钱包!”钱包的主人立即朝我尖叫起来,劈手夺走钱包。

“噢!是他呀,以前也干过这类脏活儿,还上过劳教所。”有熟人认出了我。“我,我不是,是那个……”辩白声远远低于众人的指责声,最后连我自己也听不见了……

“送派出所去!”有人在建议,更有人见义勇为行动起来。

我,我能做些什么呢?只觉得周身被许多有力的大手拧着,并且还挨了重重一掌……

1.给文中加粗的字注音。(1分)

憋()呛()

2.解释词语。(l分)

(1)辩白:

(2)光临:

3.文中“受损的灵魂”指________;“干过这类脏活儿”指________。(1分)

4.这是一篇记叙文,从记叙的顺序看是________,从记叙的人称看是________人称,记叙的时间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主要人物是________,主要事件是________。(2分)

5.从表达方式上看主要采用了(1分)

[]

a.记叙

b.抒情

c.议论

d.说明

6.“辩白声远远低于众人的指责声,最后连我自己也听不见了……”是因为(1分)

[]

a.众人声音大,我个人声音小,无法辩解。

b.提起那不光彩的过去,面对当前事态,有口难辩。

c.被众人拧、打,发不出声音来。

d.“我”确实偷了钱包,心里发虚。

7.“只觉得周身被许多有力的大手拧着,并且还挨了重重一掌……”是写我的(1分)

[]

a.感觉

b.感触

c.感受

d.既写感觉也写感触与感受

8.文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2分)

三、作文:片断练习

写一段话,写出“破涕为笑”的神情变化。

提示:1.选写悲伤的表情,如眼、嘴、鼻以及手掩面等。

2.再写转喜的原因的变化。

3.最后写悲伤转喜的表情特征,如腼腆、似笑非笑等。

练习*及点拨

一、所考知识点:

1.词语的含义及作用;2.分析人物描写方法,尤其是心理描写;3.概括文意。

点拨及*:

1.“跑”与“飞”相呼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船行速度快的情形。

2.ac

3.第一段画线语句是“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第二段画线句是“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第三段画线句是“我的心也沉静,……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轻松;急切;陶醉

4.d

二、课外拓展阅读、考查字音、词语、句子含义、记叙要素,表达方式及人物描写等知识点。

*:1.bi5qi4ng

2.①说明事实真相,用来消除误会和受到的指责。②敬辞称宾客来到

3.曾做过小偷曾经偷窃

4.顺叙第一乘车时公共汽车上“我”抓小偷

5.a

6.b

7.d

8.“我”是一个曾经失足,现已觉悟,并敢于用实际行动同坏人做斗争的人。“我”现在在被别人误解,只有悔恨,没有怨言。

三、作文:片断练习(略)


七年级下册《社戏》练习题4

一、给加点字注音

1.撺()掇2.不惮()3.长吁()短叹4.怠()慢

5.桕()树6.后篙()7.秩()序8.纠葛()

二、看拼音写汉字

1.jié()力2.lài()子3.船jí()4.cuō()合

5.松xiè()6.fú()水7.yǎo()水8qiū()蚓

三、给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渴()______缉()______踊()______

竭()______楫()______佣()______

喝()______辑()______恿()______

四、选词填空

1我们已经______(A撑B推C点)开船,在桥石上一_____(A点B磕C碰),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2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_____(A悦耳B宛转C悠扬);我_____(A疑心B怀疑C猜疑)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五、阅读(一)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1、下面是对原文中几个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依稀:隐隐约约B.自失:自己不谨慎,失掉了某种东西

C.弥散:弥漫消散D.蕴藻:水草

2、下面是对上文第一段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描写了秀丽景*,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对家乡美景的热爱。

B.描写了丰收在望的景*,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C.写船行速度快,以及“我”在看戏前急切的心情,表现了“我”对江南美景的热爱。

D.写美丽的景*,用来陪衬船行得快,表现了农家孩子划船技术高超。

3、下面是对上文第二段意思的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A.描写宛转、悠扬的横笛声。B.描述“我”忽然自失的心情。

C写“我”陶醉于“含着豆表蕴藻之香的夜气里”。D.写宛转、悠扬的笛声使“我”陶醉于其中。

4、第一段加横线句子“淡黑的……跑去了”,以“________”比喻“连山”,以“_______”形容“淡黑”,以“____________”形容“起伏”,状形绘*,以动写________,把静态的山作_____态的描绘,表现船在飞快前进。

5、这两段是从人的感觉和心理活动两方面来描写的。人的感觉又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来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的例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技前篙,阿发技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格,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

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也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声、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第二段中加点的词“跑”与第一段的哪个词相呼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上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第一段第三句的“点”、“磕”、“退后”、“上前”等词生动地表现了少年们驾船技术的熟练。

C.第三段中的“他”指的是“那声音”,“那声音”指的是第二段中的“歌吹”。

D.作者在第四段中用“果然是渔火”、“也不是赵庄”澄清了第二段所写的“渐望见依稀的赵庄”、“料想便是戏台”的猜想,表现了作者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

3.从第一、二、三段中各找出一处直接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用横线标出;然后分别从括号里选出能恰当概括“我”的心理活动的词语填在横线上。第一段______(A活泼B轻松)第二段______(A急切B焦虑)第三段_____(A惆然B陶醉)

4对上文大意概括恰当的是()

A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行船情景B.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景物描写

C.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心理活动D.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见闻和感受

参考*

一、1.cuān2.dàn3.xū4.dài5.jiù6.gāo7.zhì8.gě

二、1.竭2.癞3.楫4.撮5.懈6.凫7.舀8.蚯

三、1.口渴(ké)竭(jié)力喝(hē)水2.通缉(jí)船楫(jí)编辑(jí)3.踊(yǒng)跃佣(yòng)人怂恿(sǒng)

四、1.CB2.CA

五、(一)1、B2、C3、A.B4、兽脊;铁;踊跃;静;动5、嗅觉;视觉;听觉;“我却还以为船慢”

(二)1、与“飞”相呼应。写出了船行速度快的情形。2、A,C3、第一段:“我的很重的心……说不出的大。”轻松第二段:“但我却还以为船慢。”急切第三段:“我的心也沉静……夜气里。”陶醉4、D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社戏》练习题5

一、给加粗字注音

1.撺()掇2.不惮()3.长吁()短叹4.怠()慢

5.桕()树6.后篙()7.秩()序8.纠葛()

二、看拼音写汉字

1.jié()力2.lài()子3.船jí()4.cuō()合

5.松xiè()6.fú()水7.yǎo()水8qiū()蚓

三、给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渴()______缉()______踊()______

竭()______楫()______佣()______

喝()______辑()______恿()______

四、选词填空

1我们已经______(A撑B推C点)开船,在桥石上一_____(A点B磕C碰),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2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_____(A悦耳B宛转C悠扬);我_____(A疑心B怀疑C猜疑)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五、阅读(一)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1、下面是对原文中几个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依稀:隐隐约约B.自失:自己不谨慎,失掉了某种东西

C.弥散:弥漫消散D.蕴藻:水草

2、下面是对上文第一段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描写了秀丽景*,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对家乡美景的热爱。

B.描写了丰收在望的景*,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C.写船行速度快,以及“我”在看戏前急切的心情,表现了“我”对江南美景的热爱。

D.写美丽的景*,用来陪衬船行得快,表现了农家孩子划船技术高超。

3、下面是对上文第二段意思的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A.描写宛转、悠扬的横笛声。B.描述“我”忽然自失的心情。

C写“我”陶醉于“含着豆表蕴藻之香的夜气里”。D.写宛转、悠扬的笛声使“我”陶醉于其中。

4、第一段加横线句子“淡黑的……跑去了”,以“________”比喻“连山”,以“_______”形容“淡黑”,以“____________”形容“起伏”,状形绘*,以动写________,把静态的山作_____态的描绘,表现船在飞快前进。

5、这两段是从人的感觉和心理活动两方面来描写的。人的感觉又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来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的例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技前篙,阿发技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格,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

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也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声、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第二段中加点的词“跑”与第一段的哪个词相呼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上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第一段第三句的“点”、“磕”、“退后”、“上前”等词生动地表现了少年们驾船技术的熟练。

C.第三段中的“他”指的是“那声音”,“那声音”指的是第二段中的“歌吹”。

D.作者在第四段中用“果然是渔火”、“也不是赵庄”澄清了第二段所写的“渐望见依稀的赵庄”、“料想便是戏台”的猜想,表现了作者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

3.从第一、二、三段中各找出一处直接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用横线标出;然后分别从括号里选出能恰当概括“我”的心理活动的词语填在横线上。第一段______(A活泼B轻松)第二段______(A急切B焦虑)第三段_____(A惆然B陶醉)

4对上文大意概括恰当的是()

A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行船情景B.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景物描写

C.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心理活动D.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见闻和感受

参考*

一、1.cuān2.dàn3.xū4.dài5.jiù6.gāo7.zhì8.gě

二、1.竭2.癞3.楫4.撮5.懈6.凫7.舀8.蚯

三、1.口渴(ké)竭(jié)力喝(hē)水2.通缉(jí)船楫(jí)编辑(jí)3.踊(yǒng)跃佣(yòng)人怂恿(sǒng)

四、1.CB2.CA

五、(一)1、B2、C3、A.B4、兽脊;铁;踊跃;静;动5、嗅觉;视觉;听觉;“我却还以为船慢”

(二)1、与“飞”相呼应。写出了船行速度快的情形。2、A,C3、第一段:“我的很重的心……说不出的大。”轻松第二段:“但我却还以为船慢。”急切第三段:“我的心也沉静……夜气里。”陶醉4、D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