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3.检查预习:缘庐峰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
7.质疑
二、学习《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题:书写。
(5)讨论句意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附:板书: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导学设计2
导学设计:《题西林壁》精读
教学目标:
带着情感朗读古诗,并能默写。
正确理解诗句内涵,联系现实生活,体会其中的哲理。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句,领悟其中的诗境。
教学难点:
将诗歌的哲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领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
1个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集体朗诵《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让我们跟随苏轼的笔触,踏入庐山,领略那神秘的自然风光。
二、了解诗人,理解诗意
请同学介绍一下这首诗的作者,苏轼的背景和诗歌写作背景。
讨论《题西林壁》的题目含义。
题:写下、刻画。
西林:位于江西庐山后。
壁:墙壁。
教师简要介绍诗歌创作的背景。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老师带领泛读诗歌。
学生结合注释,自主阅读,并展开思考。
指定学生读诗,纠正发音。
集体讨论,哪些地方理解了?还有哪些需要解释的?教师可指导:
展示庐山不同角度的图片,引导学生用词汇描述“远近高低”所见不同景象,并用简笔画表现。
庐山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怎样?雄伟壮观,千姿百态。
通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和《画杨梅》来展示观察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结果。
引导学生朗读前两句,表达情感。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深入探讨“缘”的意义。通过问答式思考:为何身处庐山却不了解其真面目?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讨论局限*,呈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观点。
引导学生品读其他名句,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杜甫的《望岳》。
四、吟诵古诗,品味诗境
教师提示朗诵方法,并示范诵读,要求学生说说如何把握诗歌的节奏(重音与停顿)。
学生自由朗读,引导他们通过联想体味诗歌。
引导学生带着情感朗读诗歌。作者热爱庐山,从不同角度细致描绘了庐山的景象,表达了他对其美景的留恋。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
五、总结
《题西林壁》不仅是对庐山壮丽景*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六、作业
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理解。
《题西林壁》的语文课程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时:一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步骤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
(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
1.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2.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3.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4.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
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5.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6.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7.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8.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9.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
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0.结束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
(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
好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的
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